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镇江文化旅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带给您的是镇江旅游的一把钥匙,将为您打开一幅早已印入您心田的“神州”画卷,天下第一江山的壮丽景色,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领先世界的古代科技,承汉启唐的南朝文化,以及令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人物和杰出成就。

目录

序言/l

镇江旅游名片/l

引言/l

第一章吴文化的发祥地

第二章因水而兴的千年古城

第三章 自然天成的旅游胜地

第四章继汉启唐的南朝文化

第五章领先世界的古代科技

第六章节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

第七章历代名人在镇江

第八章传颂千古的诗词华章

第九章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

第十章享誉江南的美食名城

附录南朝文化——镇江特有的文化品牌

跋/272

后记/276

再版后记/279

附图镇江市市区旅游线路图

镇江市市域旅游线路图

试读章节

第一章吴文化的发祥地

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是中国南方的区域性文化,它包括的地区,大致是指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一部分地区,主要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和太湖南侧的杭州、嘉兴、湖州等城市。吴文化覆盖的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也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最有希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龙头地带。

吴文化的开创者是3000多年前西周武王(前1046一前1043)的儿子泰伯、仲雍。当时,周武王想把王位传与三儿子季历,为避免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对抗,处于劣势的泰伯、仲雍借故率领本部落的1000多户族人来到了江南宁镇山脉的丹徒县一带,与当地土著荆蛮人结合,断发纹身,另谋发展。在积蓄了力量以后,又继续东迁,先到无锡梅里,最后又到苏JJIIl}的吴县。在无锡梅里,他们建立了中国南方的奴隶制国家一吴国(亦称句吴国),泰伯、仲雍相继做了句吴国君长,。从此相传25世,实行了长达’700年的统治。到了春秋后期,句吴国国力强盛,在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到了他的儿子夫差时,又战胜越国,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73年句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

建国50多年来,镇江市考古工作者在大港、谏壁一带发掘出大量的土墩墓葬、青铜器、原始瓷器,引起国内考古、历史界的极大重视,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P3导师杨宝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志?,镇江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肖梦龙等一批国内权威学者的研究证明,今天的大港、谏壁一带是江南吴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区。

泰伯、仲雍奔吴,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了中原农耕文化与江南土著稻作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江南的早期开发。由此形成的吴文化,与北边的齐鲁文化,西边的楚文化,南面的越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得到互补渗透,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开创了东南文化的第一次辉煌。

第一节镇江境内的早期人类

镇江是中华民族最早进入文明开化的地区之一。过去,人们总是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经过建国5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雄辩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说明,地处宁镇山脉的镇江,有最适宜猿人居住的丘陵高地,是长江流域早期人类理想的天然生活场所。1980年3月,镇江市文物工作者在丹徒县高资镇金家边大理石采石工地附近的一个土石坑里,发现了2块古人类股骨化石和4枚牛牙齿化石,经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这两块化石属更新世纪中期,距今约有20_40万年左右。1993年3月,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距今约有30万年,是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相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1999年11月,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又在镇江句容市放牛山旧石器时代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与南京猿人同时期的石器,据专家考证,出土的石制品属旧石器早期,P4

序言

最近,镇江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告诉我张大华同志经过十余年的勤奋努力,写成了《镇江文化旅游》一书,并随信寄来了书稿,请我为书的出版写几句话。

我是镇江人,但很早就离开家乡,后来回去得也很少,我对家乡的记忆是模糊和零碎的,至于家乡的历史和文化知道得就更少。因此,对于《镇江文化旅游》一书进行评价,非我力所能及。我粗略地翻了一下书稿,感到作者写这本书花了很多功夫,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实地作了细致的考察。这本书站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镇江,把镇江的历史文化概括成古代科技文化、南朝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诗词文化、饮食文化八个方面,虽然这种划分还有可商榷之处,但作者从这八个方面对镇江的历史和文化的介绍还是比较清楚的。我想,这本书的出版,为家乡开展乡情教育,为宣传镇江,使更多的人认识镇江、了解镇江,提供了一份知识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好材料。应该说,作者为家乡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最近几年我一直想回家乡看看,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我也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这些年镇江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镇江还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我为家乡取得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借为《镇江文化旅游》写序的机会,祝愿家乡山更清、水更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丁石林

2000年9月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著名数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

后记

拙著《镇江文化旅游))即将付印了,我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

1998年,镇江市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又在2000年5月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检查,全市上下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愿望强烈,热情高涨。但把愿望变成现实,把“资源”变成“客源”,把潜在优势变成产业优势,需要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决策、有效的行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搞准市场定位,叫响炒热吸引游客的“卖点”。因为在镇江周边300平方公里范围内,旅游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没有出奇制胜的招数,不要说发展,就是混个温饱,忙口饭吃也是不容易的。镇江旅游资源比较齐全,交通方便,境内有山有水,有江有河,有洞有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但景区规模和市场知名度与近在咫尺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和上海、南京都市旅游相比,就不可避免的暗淡了、逊色了。

如何从“灯下黑”的阴影里走出来?镇江旅游的“亮点”、“卖点”在哪里?我觉得就是“文化”两个字。镇江的古代科技文化、历史文化在全国绝无仅有,在江南独树一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与镇江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坐标的《梦溪笔谈》诞生在镇江;镇江的“南朝文化”上承两汉,下启唐代,是唐朝文化的摇篮;镇江是中国出名人、名作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帝王陵墓(12座)和名人墓最多的城市之一;镇江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在全国甚至东南亚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镇江又处在中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中国最密集的大型、特大型城市的包围之中。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消费的过程。镇江的历史文化如此丰富,富有张力,自然风景、经济环境又独具魅力,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随着世界范围内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随着旅游市场个性化的发展,随着假日旅游、学生旅游热排浪式的涌起,把镇江文化旅游的品牌叫响、做大、搞强,岂不正当其时,机会多多。文化旅游的前提是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在异常繁忙的工作之余,放弃休息,挑灯夜战,把经过10余年辛勤收集到的资料付诸文字,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来领导和专家学者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本书的书名是《镇江历史文化》,但内容绝不局限在镇江。它的取材角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镇江文化的发展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上的地位、贡献,镇江历史文化的发展、繁荣实际上是中国主流文化、民间文化发展、成熟的一个缩影。因此,阅读拙著既是对镇江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一次重温和回顾。为增强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方便旅游者,笔者细查史料,对有关人物、事件、故事的具体细节和演变过程作了比较明确的叙述交待,如《白蛇传》里法海、许仙、白娘子与镇江的关系,历代名人在镇江活动的轨迹,名人诗歌在镇江写作的具体地点、过程和影响等等。可以说,本书既是外地来镇江旅游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土生土长的镇江人了解镇江的必备资料。

非常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老前辈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序言,感谢散文家、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会秘书长丹青先生为本书撰写热情洋溢的跋。

这是笔者首次从旅游角度撰写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普及性专著,主要内容如镇江古代科技、南朝文化等又是开拓性工作,错漏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00年8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镇江文化旅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大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187609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53.3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