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
内容
编辑推荐

许多未来的突破都无法预见,今天的每一个举动,正细微地改变着明天的一切。我们只是一些平凡的生命,而生命的尊严在于其相异的特性,诺贝尔奖得主们用事实告诉我们,成就我们梦想的是正确的行动和方法,只有领先的行动,才会有领先的明天!

内容推荐

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群优秀的人!他们是这样一个群体:听从内心世界的召唤,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真理,注释生命和存在的意义。他们知道,别人无法预知什么道路才真正适合自己。  他们是天才!在别人看来,他们的大脑神秘莫测,与众不同,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生命的成长之初却普通之极。不同的只是,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和开放的胸襟,他们崇尚追求,鄙视肤浅,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人生理念。  因为他们充实地安度人生的每一天,与岁月一同分享认知、发现或感悟真谛的快乐,在展开明天的生活图景之前,在回顾曾经的人生道路之时,他们没有忐忑之感,也常常不悔恨万分…

目录

前言1

第一条准则做一个有激情的年轻人 1

第二条准则发现生命中的启迪 20

第三条准则选择有意义的愉快人生 39

第四条准则认识自己的特点 70

第五条准则保持纯正的人生品质 84

第六条准则砺炼完美的生活态度 99

第七条准则掌握科学的方法115

第八条准则超越生活的不公平 132

第九条准则打破对权威的迷信 151

第十条准则树立自己的信念 167

第十一条准则漠视不重要的价值 182

后记 203

试读章节

第一条准则做一个有激情的年轻人

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鲁道夫·L·穆斯堡尔说:“一十人获得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人的个性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人要对工作有激情。年轻人要有好奇心,要敢于应对挑战。如果是在今天,我就不会选择物理,因为当今生物领域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领域并不是一座不可跨越的大山,通过实验,通过新的方法,可以探索出很多新的未知的东西。”

对一切感兴趣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卢瑟福童年时,家境十分贫寒,他不得不经常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跟父亲去农场干活,或到牛棚里帮助母亲挤牛奶。

但他的童年生活又是愉快的,近郊的田野是这样的广阔,下水可以捕鱼,上山可以打猎。就这样,在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中,他从小就养成了勇于克服困难和富于幻想的性格。

卢瑟福5岁时,进了附近福克斯希耳村的一所小学。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经常受到教师们的称赞。卢瑟福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受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的影响,他从小爱好音乐。但他并不满足已成的曲谱,常常根据自己的想像改动歌词和曲谱。

1882年,卢瑟福一家迁居到哈夫洛克。卢瑟福在哈夫洛克的一所学校里继续学习。他的老师雷诺兹是位好教员,对他的影响很大。每天上午上课前,雷诺兹先生总是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另外安排一小时的补充课程,这对卢瑟福来说无异于一顿富有营养的加餐。由于卢瑟福勤奋学习,15岁时的一次考试,在总分600分中,他一共得了580分。不仅得了奖学金,而且进入纳尔逊学院(相当于中学)读五年级。

在当时的学校里,自然科学的课程只被列为选修课,许多男孩子都对它流露出讨厌的情绪。也许是出于好奇吧,只有卢瑟福选了这门课,成为班里爱好自然科学的唯一的一名学生。这引起了利·约翰博士对卢瑟福的特别注意和关心,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经常在离校不远的黑姆噔大街上散步,讨论两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有时还在地上画着证明自然科学规律的图。

卢瑟夫说:“我幻想时,有时会忘记了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但我不是被某些同学称之为‘书呆子’一类的人物。事实上,我参加了校内的各种活动,对一切有益的游戏,我也决不轻易放过。即使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我也能像在幽静的森林里那样专心致志地读书。在我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题时,即使有人用书本敲我的脑袋,我也似乎觉得与己无关。”

的确,兴趣在我们的学习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使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了无穷的动力。特别是在科学家成长的道路上,兴趣对一个人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卢瑟夫的经历证明了兴趣可以造就伟人,兴趣可以使人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终生。

1889年,也就是卢瑟福满18岁的时候,他那特有的自制力给他带来了第一次奖赏。校长鼓励他参加补给大学奖学金的考试,如果考上了,就可以进入新西兰大学的坎特伯雷学院继续深造。当时,虽然卢瑟福对考试的结果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他还是同意去试试。

奖学金揭晓了,不出人所料,卢瑟福被录取了。

后来,卢瑟福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精确的实验发现了放射性辐射的组成(α、β、和γ射线)、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原子核和原子有核结构,并首先打破了原子核,实现了元素的自发和人工转变。他预言的原子核、氢和氦的同位素、中子和正电子的理论,也被一一证实。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丰富的想像力。

序言

诺贝尔奖是按照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主要奖励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项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卓越的创造发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杰出贡献,永久地载人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他们大胆创新、不懈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青少年朋友效仿和学习。

从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成长为一名科学家的曲折经历和自身与外界的各种因素。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有的天资聪颖,有的家境优越,但大多数与普通人并无多大不同,也有的人成绩平平,有的人家境贫寒。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最终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呢?我们从诺贝尔奖获得者那里归纳了11条值得学习的准则。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即使竭尽毕生所能也不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都可以获得像诺贝尔奖得主那样的崇高的思想,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内外环境条件,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尽相同。然而,每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科技发达、文化昌明的新世纪,更有条件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望。希望青少年朋友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编者

2004年10月

后记

在出版这本书以前,诺贝尔奖已诞生一百多年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位科学家摘到这顶科学桂冠。当然,新中国科技史上已有具备获奖水平的重大科学研究,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有人说,20年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许多个。

以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落后。数学是最先在国际上获得突破的领域。(虽然诺贝尔奖未设数学奖,但该学科领域的最高奖——菲尔斯奖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这是因为数学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从过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最早取得世界绝对一流研究成果的,也是在数学方面,比如华罗庚和陈景润。

而现在在经济上,我们也逐渐乐观起来。杨振宁说,他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乐意接受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有理由说: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建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71549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191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