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思想对话/冯骥才分类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想走近和走进现、当代作家冯骥才、接触他心地最软和的那一部分吗?想概要的领略这位极有才干的文坛多面手的文学经脉吗?这部洋洋洒洒400余万字的16卷本便是一扇门和一条路径,这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能全面展示他卓然成就的小说、散文、剧本、随笔、绘画、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更有我们从未谋面的首次面世的作品!

目录

思想者独行

对话录/11

序/11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困境/20

--我们身处的时代与文化环境

二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59

--关于城市文化保护

三还中国文化的全貌/92

--关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

四需要思辨的鲁迅及"五四"传统/110

--关于鲁迅及其他

五文与画的两全其美/1 31

--文学与艺术

结语:为什么我们总是没完没了地在质疑?/172

 文化思辨

冯骥才谈他的"文革"十年--答施叔青问/177

淡淡年意深深情--冯骥才谈年文化/190

文化是一种社会责任--冯骥才访谈录/196

冯骥才论城市文化与现代化/198

守护文化家园--近访作家冯骥才/203

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冯骥才、李仁臣对话录/207

"大冯"谈艺如坐春风/223

一个作家的"画语录"--由冯骥才画展引出的对话/226

关于对当前散文意见的对话/240

关于散文写作的十个提问/245

 文字往来

写人生--给严文井同志的信/251

历史小说真实问题--给胡德培同志的信/253

对你说点实的--给夏康达同志的信/261

小说创作的一个新倾向--给吴若增同志的信/266

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给李陀同志的信/271

漫谈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给胡德培同志的信/279

对文学和生活关系的理解--给吴泰昌同志的信/289

关于《感谢生活》与苏联汉学家鲍里斯·弗里京(李福清)的通信/296

小说观念要变--给李陀同志的信/299

附录

冯骥才大事记/307

冯骥才文学及绘画作品目录/314

冯骥才文学作品年表/326

冯骥才举办过的个人画展/363

试读章节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困境

——我们身处的时代与文化环境1、现在的文化问题跟“五四”时候已经不大一样了

周:谈到全球化,前些年中国人还以为是遥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而自从中国“入世”之后,全球化又好像是冲到家门口的大水,门一开就奔流而来,谈什么都躲不开它。这容易给我们一个错觉,似乎全球化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是靠某一个条约签过来的。实际上不是这样,它早已开始了,并且不声不响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哪怕是偏僻的农村,也能够买到可口可乐;方兴未艾的网络也将我们带入了更为广阔和便捷的与世界同步的境遇中,美国人昨天推出的新版本电子游戏,中国人今天就有人玩上了。当大家在争论什么是“全球化”的时候,其实早已不知不觉地陷入全球化之中了。

冯:你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这几乎是全人类的一个话题,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全球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遇上这个命运性的大问题。从最近的刊物和报纸上的一些讨论看,我们的脑袋也开始关心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了。前两年,世纪之交,中国要加入WTO的时候,人们还在热衷于讨论文化怎样与世界接轨,而现在相反的意见已经出来。有人认为接轨是经济上的事,文化上谈不到接轨,甚至认为文化不能接轨。还有人认为经济是全球化的,政治应是多极化的,而文化应当是多样化的。可是当讨论一深入,一脚又陷入从晚清到“五四”时所争执不休的问题中。又在民族文化的开放和自守,哪个“为本”,哪个“为用”上边转不出来了。其实现在早不是这些问题了,就是说中外文化早已不是“五四”时的那种关系了。在上世纪初,东西方文化都是一种各自封闭的状态。不仅我们对西方文化很无知,西方对我们同样一无所知。中西文化是明显的、相异的两个世界。可是现在世界的文化都在全球化。应该说,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的文化就开始全球化了。我们却毫无准备,毫无先见之明,毫不前卫。我们的前卫似乎是看谁更接近西方,谁先靠上西方谁前卫。当我们把“地球村”当做一种时髦的词汇而津津乐道,闹着“走向世界”,呼叫着“接轨”,或者正在自作聪明地说什么“文化也要人世”的时候,文化就全球化了,而且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二十年过去,我们的文化已经被冲散,却依然昏昏然不明不白。这真令人感到无奈又悲哀,因为文化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逆的。

周:更可怕的是我们还沉浸在某一种表象中,对这一趋势没有清醒的把握和认识,只是随口说一些新的名词而已。

冯:进一步说,现在的文化问题跟“五四”时期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五四”时期讨论中西文化该如何交流、融合、相互借鉴,以至以何为本、何为用的问题——那是一种纯文化的讨论。看上去,改革开放的初期跟这种状况有些相似。“文革”时闭关锁国,改革一来,大门突然打开,大家都希望西方文化进来,希望打开思想禁锢,解放人性本身。这情况似乎很像“五四”时期。其实完全不同。因为此时的外部世界已经是现代化的、全球化的世界。于是,潮水一般涌进来的是全球性的文化。“五四”时期进来的文化首先是精英文化,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的精英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一次,外来文化是夹裹在舶来的商品中一涌而入,商业性的流行文化首当其冲。我刚才说“本质的不同”,意思是:“五四”时期是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今天则是全球性流行文化与本_十文化的冲突问题。这一一次要猛烈得多,迅疾得多,而且无法选择,也别无选择。

周:谈到知识分子,我认为这两次文化冲击的接受主体也不一样了。“五四”的一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还没有断,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冯:谈到接受主体,我想应该分两个层面说:一是整个文化的状况,一是知识分子的状况。“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精英大都是学贯中西的。他们身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开开门,把客人迎进来。他们知道客人坐在哪里,自己坐在哪里。当代知识分子是在“不断革命”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是在传统文脉中断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本来就身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之外,他们能把客人引到哪里?弄不好,反客为主。以我们这样的“文化主体”来面对全球化,问题自然就很大。想想看,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种状况,怎样去解决如此巨大、复杂、全新的问题?

再说,全球化不是对文化而言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物质的;但最终影响最深刻的却是文化的,精神的。

周:过去说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是经济包围文化,文化人如果没有强烈的主体感,他在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就会迷失方向。

冯:我们再谈接受主体的整个文化状况时,更叫人是忧虑重重。记得前年全国的政协会上,我有一个发言,题目叫《要警惕中国文化正在走向粗鄙化》。当时,我对中国文化整体的粗鄙化做了描述。我说,电视里乾隆皇帝和唐伯虎都挎刀背剑上房了。报纸上全是“很体育”和“非常文化”这类语言。只要到旅游景点上转一转,再到佛罗伦萨或巴黎那些文化旅游胜地看一看,就会知道我们当今的文化多么粗鄙,多么低劣,多么糟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思想对话/冯骥才分类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25071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