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实录/冯骥才分类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想走近和走进现、当代作家冯骥才、接触他心地最软和的那一部分吗?想概要的领略这位极有才干的文坛多面手的文学经脉吗?这部洋洋洒洒400余万字的16卷本便是一扇门和一条路径,这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能全面展示他卓然成就的小说、散文、剧本、随笔、绘画、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更有我们从未谋面的首次面世的作品!

目录

新版序言:"文革"进入了我们的血液/7

拾纸救夫/10

崇拜的代价/19

我到底有没有罪?/40

苦难意识流/51

说不清楚/64

我不愿意承认是牺牲品/79

没有情节的人/101

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108

三个人的苦中作乐/116

失踪的少女/127

"六十三号"的俩女人/138

一个老红卫兵的自白/154

"文革"进行了两千年/189

一对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202

死脸 /224 

我变了一个人/231

牛司令/248

我不是右派,是左派/256

惟一没有贴封条的嘴巴/265

我们,陷阱中的千军万马/275

绝顶聪明的人/288  

笑的故事 /296 

鬼剃头/308

搞原子弹的科学家/316

复仇主义者/327

我这三十年呀/334

硬汉子/345

走出疯狂/352

忏悔录/361

附录一:非"文革"经历者的"文革"概念/371

附录二:前记/379

附录三:关于"文革"博物馆/384

附录四:决不放弃的使命--《一百个人的十年》再记/387

附录五:关于本书写作的缘起/391

附录六:终结"文革" /395

附录七:关于冯骥才先生谈《一百个人的十年》文学工程的采访录/398

试读章节

拾纸救人

1975年 55岁 男

s省E市驻军“支左”人员

1975年 51岁 男

S省Y县某分社小学语文教师

一百零八将回梁山来了——为了一个没有出处的革命故事坐了八年牢——拾遍天下纸也要救出丈夫——大火烧死这女人和孩子——从梁上掉下来奇迹才出现——谢觉哉写的《浏阳遇险》一一有板有哏地给我叩一个头

那时,我是驻扎×省×部队坦克师二团的一个搞宣传的干部。一九七三年接到上级命令去到鲁西南地区一个县“支左”。这期间社会上的“文革”已经相对平稳,呼杀喊打声稀稀落落,清队的狂潮也过去了。我们的任务大多是解决前五年动乱时期遗留的各种问题。

这个县地处当年水泊梁山的旧址,县招待所传说是宋江的乌龙院,还有一个残破的塔,也是那时的遗物。我们“支左”人员总共一百零八员,和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正好巧合。我们笑了,说一百零八将回梁山来了。谁不想看看《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出发时的心情相当愉快。

可没想到,这八百年前草莽英豪的出没之地,至今依然十分荒僻。它地处黄河边,一片盐碱地。头年大水泛滥留下的淤泥,今春又旱得满地大碎泥片子,柳树芽子没蹿出叶儿就干死在枝上了。真荒凉呀!地貌也不对,完全不是《水浒传》里所描写的崇山峻岭,不过一个个小山包儿。可这里的人还是那股子劲儿,大襟在前头一挽,腰带一扎,怀里揣着狗肉和酒,随便坐在哪儿就吃狗肉,豪饮,性子也很粗蛮。有一家子打架,儿子拿锨一下削掉他老爹半个脑袋——我就处理过这事。“文革”初期两派武斗便往死处干了。我们住在县城里,为了工作便利,我作为军代表进了县“革委”领导班子,临时当一名常委。没过几天,大批含冤告状的就找上门来。有的冤案叫你想都想不出来,过去不是有本《今古奇观》吗?我看有的事完全可以续进去。

一天,我在宿舍里,一个挺瘦的人,戴一副圆眼镜,进门趴在地上就给我叩头。我问他干什么?他说:“你要想给俺解决问题,俺就说;你要也想应付俺,就明说在先,俺扭头就走,这个头就算白给你叩了。”

好一个有性格的人!我说:“每一件事我都会认真对待,怎么能应付你。”

他说:“我这事难办。”

我说:“我不怕难办,只要你说真话。”

他拿一双灰眼珠紧盯着瞅了瞅我,坐在凳上给我讲了一桩旷古罕闻的奇冤。我听罢就知真冤。我必须先讲了这件事才能说为什么真冤——

这人姓李,在离县城三四十里路、紧挨着潘金莲老家的一个公社小学当语文教师。此人善讲故事。无论听来的还是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全能记住,装满一肚子。张口就来,很少重样儿。他属于那种在课堂上随意发挥的老师,课讲得活,趣味横生,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听他讲课时生怕听到下课铃。你知道,小孩子们上学都是最爱听到下课铃的。你想想这人的故事多有魅力!

六五年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也是“文革”的前身了,人们争着要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便回过头来,翻箱倒柜,查找有哪些对毛主席不忠的人和事。反右派时各单位抓右派,都是从上边下比例数的,按人员比例定右派。从那以后,一搞运动,不揪出人算没成绩,渐渐发展得揪出的人愈多成绩愈大,于是学校里就一哄而起找起来,上上下下一同回忆。这位李老师性情急躁,得罪过一些同事。有位教师提出,一次他听李老师讲过,毛主席当年在浏阳被白军追得趴在水沟里藏身,这是赤裸裸地诬蔑毛主席。伟大领袖怎么会被敌人追得趴在田间水沟里藏身,故意歪曲毛主席的伟大形象!接着马上翻遍学生们的书本,查看听课记录,终于在一个学生的语文课本里找到当时听这故事时记下的一行字:“毛主席藏身水沟,机警摆脱敌人尾追的故事。”证据确凿,这就以“特大现行反革命案”上报县委。马上县公安局来人把他捕走。他不服呀!他说:“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毛主席胆略过人,机警智谋,我是真心歌颂毛主席呀!再说这故事又不是我瞎编的,是从书上看来的。”公安局叫他说出是哪本书,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没有根据,就是他编的,这是抵赖和顽抗!很快,很简单,判他八年刑,打入监狱。

他老婆是个乡下女人,跟他结婚一年多,有六个月的身孕。挺着大肚子探监时,他跟这乡下女人说:“八年的日子可不算短了,你要受不住,跟俺离了,俺也决不怨你。可是得实话对你说,俺决没坑害你,那故事确确实实是俺从书本上看来的呀……”这女人转身就跑到县里喊冤叫屈。县领导说:“你去找,只要你找到这根据,我们就放人!”P10-13

序言

"文革"进入了我们的血液

历史的图景一页一页无情地翻过。不管它繁花似锦,还是鲜血淋淋。变幻无穷是历史也是生活的本质。但那些曾经在历史的黑夜里受苦受难——甚至死于非命的人们,注定只是一种可怜的牺牲品吗?

我们常常会感到,“文革”已成为历史——

在当今中国,已经看不到任何“文革”的景象。再没人去穿那种炫耀暴力的“文革”服装;曾经铺天盖地的小小红宝书已然了无痕迹;充满了荒唐感的光怪陆离的领袖像章也只有在古董市场里才能见到;“文革”话语几乎成了一种笑料。连那些面孔肃杀的“阶级斗争脸儿”和一直盘踞到八}‘年代的“左”爷们,今儿一个都见不到r。而曾经千千万万的受难者呢,是不是正在笑容满面地享受着日益充裕的生活?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应补偿他们。

然而,“文革”真的消失得这么无影无踪?

如果悲剧真的结束得如此干净彻底,我们应该无比庆幸。

可是历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往往会转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阴云扩散之后,渐渐化为心中的迷雾。

我们不是常常感到,当今中国社会一切难解的症结,都与“文革”深刻地联系着,甚至互为因果。比如,我们缺乏历史精神,不是与“文革”灭绝传统有关?我们轻贱自己的文化,不正是“文革”践踏文化的直接结果?为此,至今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荣感与自信。至于人本精神的低迷则由于“文革”把封建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更别提“文革”对中国人朴素的人性本质的破坏!“文革”将猜疑与敌意注射到人们的血液里,如果我们没有将它彻底地清除出去,在当今充满现实功利的市场中,它必然会恶性地发酵。

应该说,我们缺乏对“文革”的彻底的思想批评。固然,权力阶层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坏性的政治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知识界来说,这仅仅是个前提。它不能代替知识界对“文革”进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彻的思想清算。在废墟上很难建立坚实可靠的大厦,只有对它掘地三尺。

从历史学角度看,“文革”已经成为上个世纪的“过去”;从文化学角度看,“文革”依然活着。因为“文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有着深远的封建文化的背景。而且,它活着——不仅因为它依靠一种惯性,还因为它有生存的土壤。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对这块土壤进行彻底的清除。尤其是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全民的注意力还在“文革”上。那时如果对“文革”进行剥皮抽筋般的反省与批评,必然会深入人心,积极地影响整个社会。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离开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们关注的视野之内了。本来,彻底批评“文革”是使中国社会良性化的必不可少与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我们把这大好的历史时机耽误过去了。时至今日,作为政治“文革”的一页已然翻过去,再不复生;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文革”却无形地潜入我们的血液里。

恶魔一旦化为幽灵,就更难于应付。

因为“文革”仍然作祟于我们,但我们并不知它缘自“文革”。

也许这正是本书再版的意义。本书写于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六年,即从“文革”结束十年到二十年问。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社会学著作。作者是用社会学家进行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写作的,只不过作家更关注被调查者的心灵。本书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录史册,同时,也给思想理论界提供思考与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据性的人本资料。为此,很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特别是这次出版,将把本书带给二十一世纪新的一代读者。

此亦作者之愿望。是为记。

二00三年六月六日维也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实录/冯骥才分类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25026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9
15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