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震撼中国的不朽影像精选珍藏本)/黑镜头
内容
编辑推荐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已习惯干从电视和报刊上泛泛地了解世界。当我们每大在新闻中匆匆浏览遥远的灾难和不幸时,我们几乎不会去做多少思考,更不会去领悟这些事件与故事背后,整个社会的状态和其他群体的命运。然而,有另外一群人却必须去直接面对这些。他们在或偏远或危险的地方奔波,年复一年进行着寂寞的守候或艰苦的追踪--不仅仅是为了填充新闻时间或版面,更多的是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的证人。

内容推荐

31个催人动容的故事  189个真实记录的瞬间  本书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纪实摄影师们,记录中国现实的难忘影像。它们大多曾叩动过社会的情感和所有怀有良知的心灵。当我们面对这些记录时,反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对历史领悟会更多一些,我们在其间发现关怀和人性,以鼓荡我们的激情、痛苦、爱恋、勇气和正义感;对当今中国更多的反省和领悟,将创造属于未来的意义。

目录

序/影像中的生存 鲍昆/8

第一章 走向最后的时光/13

重刑犯 居扬/14

一个乡村神甫的最后时光 杨延康/24

带枪部落的葬礼 卢现艺/34

细菌战调查 陈庆港/48

一个人的城市 舟浩/54

第二章 逐渐消失的传统/61

跨世纪的小脚老人 李楠/6z

晋南农村葬礼 李维均/74

铸剑 周一渤/82

母系村落的最后传承 庄健/90

面对收割机的麦客 胡武功/98

最后的归宿 王富春/100

华山火车站的“抬轨”作业 石宝 王秀//102

第三章 不能失去的文化/103

远古的汉族 晋永权/104

人像活字一样聚散流传 高星//118

百岁中医罗有明 吴惟/126

贵州福泉的阳戏演员 曹经建/134

第四章 无奈的生存状态/135

崂山大院 吴正中/136

光仪大屋 叶伟华/144

最后的麻风病人 杨延康/152

寄居桥洞的戏班 吴芳/162

第五章 留住最后的记忆/167

蒸汽机车 王福春/168

广州白云机场的低空记忆 王小明/178

中原窑洞 赵震海/186

不要带血的煤 卢广/196

滇越铁路上的小站 徐晋燕/205

狭窄的窄轨车厢 徐晋燕/206

戳子 周一渤/208

第六章 直面环境的变迁/211

贺兰山最后的羊群 邬志斌/212

小炼锌和一座小镇的命运 刘刚/218

三峡:五年一瞬间 李洁军/226

长江最后的漂木 刘刚/236

试读章节

20世纪80年代,三峡峡口葛洲坝工程开始蓄水,西陵峡段水涨约30米,三峡的空间开始起了变化.西陵峡山也不像以前那样高耸,于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就降了几分。

80年代下半叶,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含枚疾进。西陵峡上下两段之间的宽谷成为大工地.部分峡山被剥皮采石。三峡内出现较大的地貌改观。

90年代初,著名摄影家安哥全程采访三峡。在他的胶片上,尚可以见到渔民的帆船,而今可是不见一艘了。

1996年,旅法摄影家曾年发现了兵书宝剑峡(属西陵峡)峡口的桂林村。1997年,参加大江截流采访的记者们纷至桂林村。而今,桂林村已消失。

而今,在200公里三峡跑一通不过4个小时。除了森林覆盖率只有1 7%以外,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上半段风光尚存。当然,一年以后,水全涨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三峡正式上马之时,旅游界掀起一阵告别三峡热。随之又冷了下来。真正告别三峡之时,应该就是现在。有人说,不能这么叫法,因为涨水之后.三峡依旧存在,可能风光还别有情趣。我觉得应该这么叫,因为传统的三峡无论如何是远去了。

三峡,每个山每个水的每个村庄,有时哭有时笑的每个地方。

一年之内,三峡内的经典城市将全部消失,取代它们的是邻近十来里或数十里的地域。

这都是一些别致的古城,一片孤城万仞山。奉节、白帝城、巫山、巴东、秭归,除巴东自古没有城墙以外,其他至今都有部分城墙,城门。

这些古城均有千年以来由山民,诗人、行旅、商人、帮会、兵士共同熬制的特殊味道。

说熬制是恰当的。这些城市,挂于江峡陡坡上.可用地极少,面积也就十分狭小,而作为码头、县城、州府,名胜和关卡,人口却十分繁多,于是天然地成为高密度城市,即便穷,却有着不同一般的热闹。现在地势宽阔的宜昌县城(位于峡外)和秭归新县城(位于三峡宽谷),街上人群冷落鞍马稀;而在奉节、巫山、旧秭归,人群常常是摩肩接踵。人口如此密集.加上千年城址不变,这种如同一口锅熬制出来的川江码头文化,世所少见。坐在那些古老、窄小的青石板路上,眼望大江,吃着江鱼火锅,我们常常感叹:这是中国最有生活气息的城市,有着最为生动活泼的世俗生活画卷。下了急流中的码头,登上数百级石阶,是在最险恶的一点上集中消受着尘世幸福。这都是一些个千年火锅底啊,哪是那些平原城市的清汤寡水可比!更何况,多少英雄际会——单以奉节而言,刘备曾在此托孤,可能在城中安葬(目前正在考证).李白在此登舟朝发白帝,杜甫在这儿挨饿,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每依北斗望京华”。P231

序言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的和整体的生命永远向着一个未知的终点随波前往。时间是一把无情的尺度,既引领着我们一去不回头地走向终极.又残酷地提示我们时光永不回转。时钟的滴答声.是每一个新生命出世的破啼.也是每一个死亡的召唤。在生与死的交替之间,是生命的荣枯和文化的兴衰。多少年过去了.无数的生命和因生死折磨搏斗所蕴生的一切文化历史,成为后人们考古和诘问的对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7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创造.有什么样的永恒意义7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也许永恒的意义就是我们永远的诘问。或许有一天.我们乘坐快如光速的星际飞船逃亡死亡黑洞的追逐.那就是所有问题的最后终结。

在七八千年前.为延续物种生存的人类祖先们,总算能够以他们创造的石头建筑和岩画的成果留给后代来缅怀他们了。在此以前,他们只能以自己被矿化的遗骸来让后人推测他们的脑量、身长,以揣摩他们从鱼以来的进化程度。这是一个漫长和琐碎的进程.其中的每一秒钟都是发现、创造、进化和告别。用肉眼的告别,留下的记忆只是大脑皮层化学物质的痕迹,随着生命的死亡.一切都被分解。正是“化作春泥碾作尘”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将无数的“告别”形象性地留下,是在尼浦斯和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之后。两个法国人发明的技术让人类的告别从此有了真实和永恒的意义。从他们之后,无数摄影人给我们留下不计其数的照片,供我们解读和观看从他们开始的以影像构成的历史。于是,我们知道和看见了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知道和看见了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克人古老的生活方式.知道和看见了当时伦敦的百姓生活。当我们忽然从某人的地下室中发现一批拍摄于一百多年前的照片时(就像法国摄影家方苏雅[Auguste FrancoiS,1 857—1 935]的故事),我们好像忽然收到了一批友人迟到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提醒我们时光已经过去,提醒我们没有到过的地方曾经发生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这样的作用.我们的后人都会这样看待它。

《黑镜头》系列丛书就是这样的照片集。它收藏了刚刚告别、过去的岁月时光。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和读到许多刚刚过去的故事。他们是真实的、令人震撼的昨天往事。在《最后的——震撼中国的不朽影像》一书中,一些故事让我们永远无法释怀。像居扬的《重刑犯》、杨延康的《一个乡村神甫的最后时光》和舟浩的《一个人的城市》等等。《重刑犯》告诉我们,如果动物面临死亡时只是一种诧异的惊恐,而人在等待已知要来临的死亡时,则是心理意义上的无法量度的漫长煎熬。对于死刑犯来说,死亡是他临终前的咒语,是一把在他心灵上不断拉动的利锯,恐惧和痛楚被无限地放大了。也因此,死刑犯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付出了比他所犯罪恶还要大几千倍的折磨。居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悖论,就是善与恶因时空易位后的处置问题。它关涉我们的文化伦理和理想的文明。居扬的影像绝不是一般影人的猎奇,它是戳向每个善良心灵的一把带血的尖刀.需要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乡村神甫的最后时光》同样关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与动物不同,人的精神必须有所皈依。人不能没有召唤。在遥远的天涯海角和荒僻的村落,那里纯净、美好、阳光和煦、百花灿烂。在那里,人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烦乱的情绪得到安抚,良知和善意在那里酝酿和升华,罪恶在那里遭到鄙夷。临终的忏悔是善的威慑,当魔鬼落荒而逃的时候,濒死的灵魂如释重负。能够安静平和地离开这个世界,绝对是人生最后的快乐。杨延康的照片没有说出这么多,但却绝对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舟浩的《一个人的城市》讲的也是关于生命的故事。从哇哇啼哭落地,到风雨飘摇的残年,人生被上帝残酷地轮回着。从发现的惊喜,到无奈的离别.生命就这样千万年地走过。如果我们能够坐上爱因斯坦的光子火箭,循着历史走来的方向回溯.可能看见的不止是地球的沧海桑田,倒是无数的美丽凄楚的生命故事。人注定曾充满力量,也注定最后不堪一击。我们都无法逃避不堪孤独的暮年。晚境的生命,悲伤而又凄凉。曾经啸傲草原的雄狮,最后一刻是被它从来都蔑视的野狗肢解而死,只有大象还保持尊严,悄悄告别自己的家庭,主动消失在密林深处去自我了断。人类则经常是在更为痛苦的状态下走完最后一程的.因为辉煌的青春总还萦绕在脑际,但肉身却在现实地桔萎。于是无奈成为不能回避的宿命。舟浩可能企图提醒人们珍视生命的存在.可物种生死的法则,却坚决拒绝救赎。舟浩的影像,实际上是关于我们结局的残酷告示。劝诫我们首先应该享受快乐的生命,然后坦然迎接死亡。

《最后的——震撼中国的不朽影像》一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告别的故事。有的,已经彻底成为往事;有的正在成为往事。书中的摄影师们,用影像书写着这些告别的故事,像一辑辑给我们的后代和未来发出的明信片。每辑明信片后面都深藏着每个摄影师的观看视角和心灵感悟。地老天荒之后,那些人们在收到它们时.将为之怦然心动。因为,永恒的是消逝。

2005年4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震撼中国的不朽影像精选珍藏本)/黑镜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黑镜头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6432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29.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