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海上电影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从传统文化到后现代全球文化的蜕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这种蜕变提供了契机,而全球文化与海外资金对中国电影业的青睐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电影工作者施展拳脚的空间。

目录

第一章 名正本质 言顺道流——中国当代电影的本质/1

第二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电影/16

第三章 政治新生 文化长青——谢晋及第三代导演的新作/30

第四章 张弓已久 待发无的——第四代中国导演迟来的春天/45

第五章 寻根他人 长我枝叶——进入全球文化语境的中国故事片/61

第六章 调寄黄土 曲和蓝海——陈凯歌异军突起/76

第七章 红色导演 弑父情结——善用多重意符的张艺谋/107

第八章 政治电影 电影政治——对田壮壮作品的去政治性解读/136

第九章 期盼诞生 无名一代——被称为第六代者/152

第十章 情系本土 超时越代——黄建新、孙周、姜文作品论/168

第十一章 论而不结 结则非论——中国电影的变质/193

参考、引述影片/202

参考文献/211

后记/220

试读章节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篇》

姓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正如一朵玫瑰,

即使冠以它草的名字,它的芬芳依旧保留如昔。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2幕第2场

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

要是换另外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2幕第2场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

——William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II ii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严格地说是第一个电影片段)摄制于1905年,用的是舶来的技术与胶片。此后中国电影以上海为基地,经历了民族化的过程,也不断吸收海外电影艺术,包括受到好莱坞情节剧的种种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手对中国进行孤立与围剿的年代,中国电影与国外的交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仅限于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如此,或许应该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电影得以进一步向民族化发展,并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到了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问,中国的电影先是完全停顿,继而在江青等人严密的政治操纵与监控之下,发展成为极端的形式主义(formalist)作品。在海外,有关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专著有耶·里达(Jay Leyda)的《电影——记中国电影与电影观众》,而最早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的一本著作是康浩(Paul Clark)的《中国电影——1949年以来的文艺与政治》。

1977年以来的中国当代电影经历了一个崭新且独特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和政治上的逐渐宽松,中国电影业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打入了以西方观众为主的国际市场。然而,随着中国电影跨出国门,也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电影本身悄然地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从一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通过西方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道艺术品,到一种“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经过中国民族化包装的跨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品。本书正是要讨论中国当代电影80年代以来这种文化本质上的演变。

本书不打算为中国当代电影撰史,也不是要重点讨论某一代系、流派或政治、文化运动,因此并不会力图囊括中国当代所有重要的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在选择导演及电影作为举证时,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两点:其一,这些导演及影片对于中国电影的文化本质有什么代表作用,或是与中国电影文化本质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其二,导演手法和电影文本是否自觉地表现出中国在现代化和后现代化过程中的焦虑,是否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文化接触时面对的困境。

作为本书的首章,这里我首先由第三世界电影这一话题人手,分析中国当代电影在现代化及后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电影工业的一些相同、相似与不同之处。然后从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对电影(影戏)的定义人手,分析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工作者与理论家如何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为电影这种舶来的工业技术定位。借用文化研究理论中的精神分析学说,本章在最后的三节分别讨论读解电影时存在的文化误读;什么是一部电影的文化本性;当外在环境改变时,一部影片及一个民族电影工业所产生的文化本性的蜕变。P1-3

后记

本书以作者2000年完成的英语博士论文Identity, Tradition,Globalism in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Feature Film为蓝本,由作者与赵海风共同翻译。书中第一章至第六章、第八章及第十一章中文初稿由作者亲译;第七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由赵海风翻译初稿。译稿由作者补充修订,赵海风校对。

每章中所有影片的片名第一次出现时,皆在括号内注明发行年份。如果国内外发行年份不同,则以其中较早者为准。

感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康浩教授(Professoi Paul Clark,University of Auckland,New Zealand)在作者从事有关“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博士研究期间给予的指导与帮助。感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金冠军院长、石川博士对于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与帮助。鲁晓鹏教授(美国)多次帮忙,提供本书所引用的英语文献华裔作者的中文姓名,特此感谢。本书的研究成果是作者有关中国当代影视研究中的一部分,该研究部分经费由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提供,特此鸣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海上电影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7492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9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