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收集了六十多封孩子们写给爱因斯坦的信,文字纯真可爱,书中许多珍贵的照片更为信件的文字增色许多。信笺中披露出爱因斯坦的一套纯净的教育理念,希望能以此指引孩子们在不太纯净的现实世界里健康成长,他希望激励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奖励优秀教师。通过这些信,科学家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影响全世界让爱因斯坦影响你的孩子,乃至影响你本人,那么你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的力量。
图书 | 亲爱的爱因斯坦教授--小朋友写给大科学家的信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收集了六十多封孩子们写给爱因斯坦的信,文字纯真可爱,书中许多珍贵的照片更为信件的文字增色许多。信笺中披露出爱因斯坦的一套纯净的教育理念,希望能以此指引孩子们在不太纯净的现实世界里健康成长,他希望激励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奖励优秀教师。通过这些信,科学家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影响全世界让爱因斯坦影响你的孩子,乃至影响你本人,那么你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的力量。 内容推荐 在上个世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就是“天才”的同义词。爱因斯坦在世时,对此颇感滑稽。因为他认为,他只是比别人更有好奇心,对童年时代提出的问题,更乐于去寻找答案,而许多人成年之后早将这些问题忘了。那么当来自世界各地、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写信给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时,他们会问些什么呢?爱因斯坦义会怎样回答? 在本书里,爱丽斯·卡拉普丽斯收集了六十多封孩子们写给爱因斯坦的信,文字纯真可爱,其中大部分的信件和照片,此前都不曾公开发表过。书中许多珍贵的照片,例如:爱因斯坦与孩子的合影、他戴着印地安的头饰、手拿着爱因斯坦玩偶、或脚穿毛茸茸的拖鞋,更为信件的文字增色许多。爱因斯坦有自己的一套纯净的教育理念,希望能以此指引孩子们在不太纯净的现实世界里健康成长,他赞赏这样的教育机制:能激励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奖励优秀教师;对那些阻碍老师和同学交流思想的权威式教育,则要坚决去除。这些观点相信一定会深受教师、家长、和所有未来想当科学家的孩子们的喜爱。 爱因斯坦的信件显示,科学家不仅可以将新的思想带给世界,也可以用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影响世界。让爱因斯坦影响你的孩子,乃至影响你本人,那么你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的力量。 目录 序/1 编者序/5 编者小记/8 爱因斯坦生平/9 我只是有些好奇--爱因斯坦小传/45 爱因斯坦的教育理念/47 小朋友写给大科学家的信/59 后记/175 试读章节 爱因斯坦对教育十分关注,他首次就非科学问题向公众发表演说,其主题就是教育。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呼吁书给德国政府,要求停止强迫中学毕业生参加艰深的毕业考试。文章取名“噩梦”,1917年的圣诞节那天,出现在德国一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为了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如此的不管不顾,一吐为快,我们有必要概述一下爱因斯坦他自己的求学历程。 1885年秋,爱因斯坦在德国慕尼黑开始上公立小学时,年方6岁半。当时一种常见的,惩罚学生的方法是打手心。爱因斯坦是个资质中等的学生,自然也吃过这种苦头。老师们抱怨小爱因斯坦对老师的问题总是思考良久,而不迅速回答。爱因斯坦后来曾把老师比喻成军队里管理士兵的下士。在家里,情况相对好些:他只需按时完成作业。对比学校的老师,爱因斯坦更乐于接受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完成作业后,爱因斯坦以玩需要耐心和精确性的单人游戏自娱,这对他之后的研究大有好处。他最喜欢的游戏,是用卡片建造三层乃至四层高的房子。 1888年秋天,爱因斯坦9岁半,进入慕尼黑的路提波德中学就读,为将来接受大学教育做准备。这所学校不大重视自然科学学科,而重视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学习。爱因斯坦对这两门课不太感兴趣,因而不大花脑筋,但学得还可以,尤其是拉丁文。一件趣闻是,他的希腊文老师对他糟糕的作业非常生气,预言他将一事无成。 因为他不喜欢他学的这些课程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开始我行我素。13岁的时候,在正式接触代数和几何学之前,他就要父亲提前弄到他第二年才用的数学课本。他的妹妹后来回忆道,若他的证明与书上的不同,他会花很多的时间来演算。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将路提波德中学的数学课程全部学完了。 一位医学院的学生,曾经当过爱因斯坦的家庭教师,后来成为他的朋友。回忆起他和爱因斯坦的第一次见面,他说那位年轻的男孩“表现出一种对物理的特殊偏好,乐于交谈物理现象”。为了夯实学校薄弱的物理基础,爱因斯坦私下看了许多重要的物理教科书,包括一本写于19世纪中叶,当时颇为流行的自然科学读物。这本书的主题所包含的思想,与这位正在成长的天才以后的许多想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例如,在这本书里,作者讨论了原子主题,以及他们之间产生的“神秘”力量,这为爱因斯坦早期研究的一个主题:探索分子引力和万有引力之间的相似之处,提供了背景知识。 1894年夏天,在爱因斯坦15岁的时候,他全家从慕尼黑迁往意大利北部,他则留下来,继续完成他在路提波德中学的学业。但他实在不喜欢这里,好不容易挨到圣诞假期,他说他不能容忍这种“毫无生气、机械呆板的教学方法。由于我对单词的记忆力太差,受苦不尽。而在我看来,简直是苦海无边。因为这个原因,我准备好去接受任何形式的惩罚,而不愿结结巴巴地去背诵死记的东西”。一位老师甚至指责爱因斯坦,说他破坏了教室里严肃的气氛,这更促使爱因斯坦下定决心,在1894年末离开学校赴米兰,与全家团聚。 爱因斯坦告诉他的父母,他不会继续完成在慕尼黑路提波德中学的学业,但是他又向他们保证,自己准备通过自学进入大学。他将目光投向了也许是欧洲最著名的理工大学:瑞士苏黎世的联邦技术大学。我们不仅要钦佩这位年轻人,能够不理会他的德国老师的敌意,和父母的半信半疑,仍然志存高远。令人更钦佩的是,到参加入学考试时,他比其他考生要小近两岁。在这段自学期间,爱因斯坦不仅学习了高等物理课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开始对他父亲和叔叔经营的意大利电机工厂的实践应用感兴趣,他甚至帮助解决了一个困扰他的叔叔和其他高级工程师很久的机械设计难题。 1895年10月,爱因斯坦参加了联邦技术大学的入学考试,他的数学、物理部分答得非常出色,但是它没有通过考试的综合部分,这一部分测试他在文学、历史方面的能力,以及语言学的熟练程度。联邦技术大学的校长建议爱因斯坦先在阿劳镇附近一个非常不错的中学上学,然后即可顺理成章地升入联邦技术大学。 1895~1896学年,爱因斯坦在苏黎世以西50千米的阿劳中学学习。他可以使用那里的一个非常好的物理实验室。在进入阿劳中学之前,爱因斯坦就一直在思考,光波是怎样通过一种充满宇宙的物质,即所谓的“以太”而传播的。在阿劳中学时,他开始思考,如果一个人以接近光的速度追赶光,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他的“第一个不成熟的、涉及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实验”。总而言之,他发现他在阿劳中学度过的时光,相比较慕尼黑而言要愉快得多:“校风自由开明,老师真诚待人,不依仗外在的权势压服人,这些都令我难以忘怀。较之在德国所过的,靠权威,靠重复训练的6年学校生活,我深深地体会到,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不羁,富有个人责任感的教育方式,要远远胜过依靠外在权威、野心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 序言 在我先前关于爱因斯坦的一些书中,都放入了爱因斯坦各类文件相关录音的文字记录,试图把爱因斯坦本人同神化的爱因斯坦区别开来。神话和传说的特点就是永远不存在正确的,或是最终的版本——人们对于他们所听到的事情加以个性化的修饰,在转述过程中再加入自己的解释。爱因斯坦的原话就经常被这样转述。人们经常把他的名字与自己的一些话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样可以增加说这些话的理由或者可信度,然而实际上这些话爱因斯坦从未说过。但爱因斯坦尊重、欣赏孩子们,这却不是编造的神话,尽管他有时看起来似乎会很严厉地责备他们。这些关于孩子们的信件和文档都是完整的(除了有两段是他给儿子的长信的摘录),这样将来就不会以讹传讹了。 孩子们的来信和爱因斯坦的回信非常吸引人,尤其他又是这么一个著名人物。爱因斯坦喜欢小孩子广为人知,许多孩子也一定是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多年来一直有许多孩子无拘无束地写信给他。显然爱因斯坦没时间回复所有的信,然而其中有一些信件、问题或孩子本身必定引起了他的兴趣,因此写这些信的人就特别幸运地收到了回信。这些信件风格简朴,本质自然,使之成为各种年龄层次读者心中一本理想的读物。 在这本书中你将读到大约60封孩子的来信,文字纯真而不造作,当然也不乏拼写错误,其中有些则表现出孩子们的骄傲自大,对爱因斯坦的名声一种极有把握的认知,也许是出自于家长的激励。还有些信件是老师布置给孩子们的作业,因为这些孩子不了解爱因斯坦对世界的贡献。当然,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知道爱因斯坦之所以名扬天下而备受尊敬的原因。许多孩子对科学有出自内心的兴趣,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的信件是永不过时的,因为今天也有诸多孩子问同样的问题: “科学家也做祷告吗?”“时间是第四维吗?”“是什么使得太阳和行星呆在天上?”“时间是什么?灵魂又是什么?天空呢?”“如果一棵树倒了,而周围没人,会有声音吗?”以及更有甚者: “你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吗?”遗憾的是,这些孩子没能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所有这些有趣的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许多孩子在寄出信的几周后,充满希望地守候着信箱,却总是失望而归。 孩子们在信中也明显地希望爱因斯坦知道他们是谁,信上写着他们多大、住哪、兄弟姐妹是谁、感兴趣的科目有哪些,以及坦率地说出他们在数学上遇到的麻烦。有些孩子尝试把信件写得老练、成熟,有些孩子写信时,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小孩,其实他们本采就是。 写信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日本、南非、荷兰、德国、英格兰,但大多数还是爱因斯坦居住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时期的美国小朋友。书中爱因斯坦所回的信都出自爱因斯坦档案,也有几封手写的信,则是在他拥有秘书为他打字以及存档之前寄出的。无论是爱因斯坦或是儿童所写的信,原文是德文的,我都一一注明并译成英文。书中还收录了两封大人写的信,一封是为孩子代写的,另一封则与孩子有关。 感谢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以及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尤其是亚德娜.雅耐,授权我出版爱因斯坦写给孩子们的信,并提供了许多照片;前任《爱因斯坦全集》项目负责人罗伯特‘舒曼,允诺写一篇有关爱因斯坦教育理念的文章,老师和家长应该对此会感兴趣。伊芙琳·爱因斯坦也回忆了他爷爷生前的一些轶事。我非常感谢普罗米修斯出版社的琳达·里根,从这些信件中看到了汇编出版的可能性,以及佩吉·迪美对本书出版所投入的热情和关心。感谢我所接触的各类档案馆,尤其是里奥·贝克学会和薇拉.沃斯,授权我使用他们所收藏的照片,以及安道尔。卡瑞斯、吉勒特.格里芬、托德-约德,允许我使用他们个人收藏品中的照片,最后,我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能在阅读此书时,获得与我编辑此书时一样的快乐。 ——爱丽斯·卡拉普丽斯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2002年6月 后记 这本有关爱因斯坦生平的小书,因为其中涉及爱因斯坦的青少年时代与孩子们,希望能引起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父母,对这位科学泰斗和历史名人的更大兴趣。 从爱因斯坦的信中明显可以看出,除了科学研究之外,爱因斯坦最关心的是世界和平与安定。爱因斯坦的信也显示,科学家不仅可以将新的思想带给世界,也可以用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影响世界。爱因斯坦一向自认为是一个世界人,总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四海为家,对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都富有兴趣。他认为一个唯一的世界政府,是保持世界永久和平的根本途径,对这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观点,他坚信不移,并且在生前竭力呼吁。爱因斯坦厌恶势利媚俗与种族主义。他对人谦虚,即使在成为世界名人之后,一些最简单的东西:一支烟斗,一艘简陋的小帆船,动物和音乐,都能为他带来极大的快乐与满足。他为人道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希望世界上不再有苦难,尤其是20世纪由于偏见给犹太人带来的苦难。他赞赏这样的教育机制,其能激励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奖励优秀教师,对那些阻碍老师和同学交流思想的权威式教育,则要坚决去除。 凡是那些见过爱因斯坦的人,都不会忘了他的谦虚,他眼中的光彩,他的幽默以及他爽朗的笑声。像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爱因斯坦也有缺点,但爱因斯坦在他的一生中,面对沉重的责任和无奈的名声,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他为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历史上极少有人能与之媲美。它为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亲爱的爱因斯坦教授--小朋友写给大科学家的信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爱丽斯·卡拉普丽斯 |
译者 | 李宏魁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742315 |
开本 | 24开 |
页数 | 1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16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187 |
宽 | 16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182004090 |
版权提供者 | Dear Professor Einstein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