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特精选集(上下)(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萨特是当代法国哲学界、文学界的首要人物,他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了法国以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恶心》,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存在主义。 本书除收录了他的小说《恶心》外,还有《墙》《艾罗斯特拉特》等小说,以及戏剧《苍蝇》《隔离审讯》等。

目录

编选者序:作家思想家萨特与社会活动家萨特风雨同舟/沈志明(1)

小说

恶心/桂裕芳译(3)

墙/柳鸣九译(191)

艾罗斯特拉特/柳鸣九译(215)

一个企业主的童年/王庭荣译(233)

文字生涯/沈志明译(303)

痛心疾首/沈志明译(445)

戏剧

苍蝇/谭立德郑其行译(793)

隔离审讯/李恒基译(875)

死无葬身之地/沈志明译(919)

脏手一/林秀清译(983)

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沈志明译(1l07)

文论

什么是文学/施康强译(1263)

七十岁自画像/施康强译(1473)

柳鸣九论萨特/柳呜九著(1564)

萨特生平及创作年表/罗新璋编(1627)

试读章节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五日 星期一

我遇到一件不平凡的事,我不能再怀疑了。它不是一般确切的或确凿的事实,而是像疾病一样来到我身上,偷偷地、一步一步地安顿下来,我感到自己有点古怪,有点别扭,仅此而已。它一旦进入就不再动弹,静静地待着,因此我才能说服自己我没事,这只是一场虚惊。但是现在它却发挥威力了。

我不认为历史学家的职业有利于作心理分析,我们这一行接触的只是概括性的情感,统称为野心、利益等等。但是,如果我对自己有些许认识的话,此刻正该加以应用了。

譬如,我的手有点新奇,它们以某种方式来握烟斗或餐叉,或者说餐叉正以某种姿势被握着,我不知道。刚才我正要走进房间时突然停住,因为我的手感觉到一个冷冷的东西,它具有某种个性,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张开手一看,只是门锁。今天早上在图书馆里,自学者①走过来和我打招呼,我竟然用了十秒钟才认出他来。我看到一张陌生的面孔,几乎不能算面孔。还有他那只手,像一条肥大的白蠕虫放在我手里。我立刻把它甩掉,手臂便无力地垂下来。

街上也有许多暖昧的、拖长的声音。

看来这几个星期里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在哪里呢?它是抽象的,不寄寓于任何东西。莫非是我变了?如果我没有变,那么就是这个房间、这个城市、这个环境变了,二者必居其一。

我看是我变了,这是最简单的答案,也是最不愉快的。总之,我得承认,我被这些突然的变化所左右,因为我很少思考,于是一大堆微小变化在我身上积累起来,而我不加防范,终于有一天爆发了真正的革命,我的生活便具有了这种缺乏和谐和条理的面貌。例如我离开法国时,许多人说我是心血来潮。在国外旅居六年以后,我突然回国,仍然有人说我是心血来潮。我还记得在梅尔西埃这位法国官员办公室里的情景。他去年在佩特鲁事件后辞了职。梅尔西埃随一个考古代表团去孟加拉。我一直想去孟加拉,他便极力邀我同去。我现在想他为什么邀我去,大概是信不过波尔塔,想让我去监视他吧。当时我没有理由拒绝,即使预感到这个针对波尔塔的小阴谋,我更该高兴地接受邀请。总之,我僵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睛盯住绿台布上电话机旁的一尊高棉小雕像。我全身仿佛充满了淋巴液和温奶。梅尔西埃用天使般的耐心来掩饰少许的不快,他说:

“我需要得到正式决定。我知道您迟早会同意的,最好还是马上接受。”

他蓄着棕黑色的胡子,香喷喷的。他一晃脑袋,香气便扑鼻而来。接着,突然间,我从长达六年的睡眠中苏醒。

雕像显得可厌和愚蠢,我厌倦之极。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待在印度支那。我去那里做什么?为什么要和那些人谈话?为什么我的装束如此古怪?我的热情已经消逝。在好几年里它曾淹没我、裹胁我,此刻我感到自己空空如也。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在我面前晃晃悠悠地出现了一个庞大而乏味的思想,我不知它是什么,但我不能正视它,因为它使我恶心。这一切都与梅尔西埃的胡子的香气混杂在一起。

我对他很生气,便打起精神冷冷地回答说:

“谢谢您,但是我旅行够了,现在该回法国去了。”

第三天,我便乘船回马赛了。

如果我没有弄错,如果所有这些迹象堆积起来预示着我的生活将发生新变化,那么我很害怕。这倒不是说我的生活很丰富,或是很有价值,或是很可贵。我害怕那个即将产生、即将控制我的东西——它将把我带往何处?难道我得再次出走,放弃一切,放弃我的研究和书?难道在数月、数年以后,我将精疲力竭、心灰意懒地在新的废墟上醒来?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P10-12

序言

作家思想家萨特与社会活动家萨特风雨同舟

沈志明

让一保尔·萨特生于一九。五年,卒于一九八。年。新旧世纪交替的二ooo年正逢他逝世二十周年,法国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萨特热,仅评论萨特的专著和专刊专集就有十几种,依然褒贬不一,依然左派褒者多贬者少,右派贬者多褒者少。其中影响较大的左翼代表,贝尔纳一昂里·莱维,八九十年代走红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目前人气最旺的学者之一,于二OOO年一月发表厚厚的论著,题为《萨特世纪》,认为法国的二十世纪是萨特世纪,法国思想界由萨特主宰。而著名的资深记者、政论家让一弗朗索瓦·雷韦尔,一九二四年出生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则出版薄薄的专著《大表演》,其中认为作为法共同路人的萨特,比法共左得更厉害,排斥一切异议者,投靠斯大林主义,下场虽说悲壮,对二十世纪法国的负面影响却太大了,是不可宽恕的。这两位名人的高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如果说莱维年富力强,到处演讲,对遭到蛋糕扑身的倒彩并不介意,那么八旬老人的宏论,姑妄听之,也不必太认真。无非说明萨特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谈起他,必有脸红脖子粗的争论。明年,二oo五年是萨特诞辰一百周年,会有相当规模的庆祝活动。我们借此机会,评说萨特的功过,也算凑个热闹吧。

一 大器晚成的作家哲学家。姗姗来迟的社会活动家

萨特自幼心气儿极高,学问令人佩服,但直到一九三七年被让·波朗视为法国的卡夫卡后才在《新法兰西评论》杂志得以发表《墙》。这个短篇小说立即引起文坛泰斗纪德的重视,他对一位编委说,马尔罗的作品虽然非常有意思,但缺少文学语感。言下之意,遐迩闻名的马尔罗在文学语言价值上不如萨特,由此对萨特寄予厚望。波朗喜见试发成功,仅隔数月,即一九三八年四月,出版单行本《恶心》。萨特时年三十三岁。虽然比高师同窗学友们出道较晚,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不,要比原创性,即富有突出个人灵性的艺术独创性,萨特独领风骚。因为《恶心》终于把萨特存在哲学的核心成分,通过挥洒自如的文学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个性伸展自如,生命力自由洋溢,确实是文学独创。著名文学评论家莫里斯·布朗肖当时发表了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指出《恶心》概括了当代文学的好几种倾向,是这部哲理小说石破天惊的尝试,就是说,不去揭示事物,而是去揭示事物本质的存在。所以可以说,萨特已步人卡夫卡、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塞利纳、普鲁斯特、尼采的行列。

萨特看到,经过八年不懈努力和失败历练,自己的文学地位终于确立,便迫不及待要抛头露面出人头地了。在波朗的怂恿下,他对准两个目标出击。首先发表《一个企业主的童年》。当时极右的法西斯思潮通过《法兰西行动报》在右翼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风靡一时。萨特作为高中哲学教师深为反感和痛心,但因缺乏抗争手段而焦急、无奈,于是通过这个短篇,婉转地指出法西斯思想的危害,权作一种间接表态吧。第二个出击目标是瞄准以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为代表的正统观念文学,其手段是先于一九三八年八月把多斯·帕索斯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家”,接着在《新法兰西评论》一九三九年二月号上抛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先生和自由》,猛烈攻击这位信奉天主教的著名作家根本不懂小说艺术,武断下结论:“上帝不是艺术家,莫里亚克先生也不是。”批评虽然偏激,却振聋发聩,使巴黎文学界对这位新秀刮目相看,但很快遭到反击。

为首的是《法兰西行动报》文学栏作家罗伯尔·布拉泽耶克,他受到《一个企业主的童年》的刺激,对号入座,恼羞成怒地在自己的专栏大骂萨特“讨嫌”、“文笔极差”、“相当肮脏的色情文学”、“成天混在污浊下流肮脏的环境里炮制某些充满仇恨的思想”。而在支持者中打头阵的则是同窗挚友尼赞。此时的尼赞已是知名作家和记者,法共领导人之一,从一九三七年三月开始就与阿拉贡和布洛克共同主持《今晚报》。他撰文誉称萨特是“法国的卡夫卡”、“一流的哲理小说家”。萨特立即投桃报李,在一九三八年十一号《新法兰西评论》上推荐尼赞的新作《阴谋》,称赞尼赞的“战斗风格”,认为不仅是一般的好小说,更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武器。

然而,萨特与尼赞的联系仅此而已,并没有参与尼赞的任何政治活动。他成天沉醉于写作,沉溺于有众多情人生活的小圈子里。甚至得知尼赞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第二天登报声明辞去《今晚报》主编的职务,并宣布脱离法共以示抗议,萨特仍旧给一个小情人写信安慰道,希特勒发动战争是不可能的,虚张声势罢了。不料,就在第二天,他被动员入伍,不得不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抛弃一切,匆忙从军。可见,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两年,萨特因异军突起、头角峥嵘、心神专注于庞大的写作计划,又逢手头宽裕、情场得意,从而陶醉于虚假和平的生活而未察觉危机四伏大难即将临头,恰恰被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后两年的和平烟幕所迷惑。

萨特入伍当了气象兵,工作轻松,有大量空余时间。他争分夺秒,一天平均读书写作十二小时。从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十五册笔记本。但直到他去世三年后才出版,题为《奇怪战争的手记》。他在书中反思自己小半辈子孤军奋战、孤芳自赏,着力进行彻底的自我批判,努力克服面对尼赞等激进左派而产生的自卑感,坚决解放自己,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同时他心急如焚想完成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可惜第一部《不惑之年》虽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完成初稿,但因战争爆发直到一九四一年春才定稿。

……

总之,自诺贝尔奖金事件后,萨特真正的成就是他的巨著《家中的低能儿》,几乎消耗他最后十五年中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家中的低能儿》是一部研究福楼拜的专著,但非常独特。首先它是一部传记,顾名思义,就是写福楼拜的历史。表现福楼拜人生的素材主要取之福楼拜著作和浩瀚的书信,因此需要想像,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根据福楼拜写的东西所包含的内在联系和各种蛛丝马迹编织而成的真实,即真实的小说,所以萨特要求人们把他的这部专著当做小说来读。切入点则是福楼拜的童年,只有把形成他性格的童年解剖和分析透了,才可理解他失败的人生。进而由他失败的人生促使他把内心的怨恨倾泻到他的作品中,这才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所以,萨特用绝大部分篇幅写福楼拜的童年。居斯塔夫出身在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外科医生,专横跋扈,视科学和荣耀高于一切。他偏爱聪明的大儿子,明摆着的继承人。小儿子居斯塔夫愚蠢、孤僻、懒惰,是家中的低能儿,在父亲眼里是个没出息的东西。更不幸的是,母亲也专横冷漠,协助丈夫执行祖法家规。居斯塔夫无人关怀怜惜,无母爱可言。这给深受母爱的萨特带来极大的困难。作者不得不采用感情同化的手段钻到居斯塔夫的肚子里才能体会居斯塔夫对哥哥的嫉妒,但又因胆怯和力薄而无计可施,无法报复,只能处处陷人被动。久而久之,这就铸造了居斯塔夫·福楼拜消极被动的性格,从而注定他人生失败的命运。

居斯塔夫·福楼拜恨透了自己的消极被动,不敢爱,不敢向心爱的姑娘或夫人表示爱而失落到倾向同性恋,从而把对自己全部的恨发泄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物没有一个好的。最集中表现在包法利夫人身上,这位夫人几乎集所有女人缺点之大成,所以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正因为作者向自己笔下的人物倾注了全部的真实感情,所以作品才永垂不朽。总之,《家中的低能儿》是萨特晚年给世人留下的惟一的宝贵财富,可能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消化这部近四千页的巨著。

萨特“盖棺”已经二十四年,“定论”恐怕还需一个历史时期。但,如果说历史不会忘记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两大敌对的阵营以及两者之间的冷战,那么也不会忘记处在风口浪尖上长达三十多年的萨特以及萨特现象。当年德斯坦总统很想为萨特举行国葬,但深知他生前拒绝接受一切荣誉,只发表声明指出:“让—保尔·萨特的逝世使我觉得当代的一盏伟大的智慧明灯熄灭了。”①西蒙娜·德·波伏瓦及萨特其他最亲近的人决定葬礼一切从简,严格只限他们几十个人参加。不料,蒙巴拿斯公墓里里外外聚集了五万多人,送葬队伍一整天井然肃静地缓缓地向萨特告别,完全不约而同自发而来,其中包括福柯等许许多多名人。这种萨特现象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不可能再产生像萨特这样的人物了。历史不会忘记独一无二的人物。

二OO四年春节于巴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特精选集(上下)(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志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6818
开本 32开
页数 16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24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6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15
丛书名
印张 5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7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