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萧乾亲自撰写的回忆录,书里再现了当年作者生活、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点点滴滴。作者用文字向世人袒露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迹,让后人认识到一颗真诚的灵魂!
图书 | 萧乾回忆录/风雨岁月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萧乾亲自撰写的回忆录,书里再现了当年作者生活、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点点滴滴。作者用文字向世人袒露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迹,让后人认识到一颗真诚的灵魂! 目录 生活会议录 卷首语/3 第一章/5 黎明曲(1910--1928) 第二章/41冲出去(1928--1935) 第三章/58我与《大公报》(1935—1939) 第四章/84旅英七载 (1939---1946) 第五章/196大十字路口(1946---1949) 第六章/201我回来落户了(1949一1979) 第七章/280重见阳光(1979-一1988) 回顾我的创作道路~297 第一章/315在十字架的阴影下 第二章/334透过活物看人生 第三章/347我当过文学保姆——七年报纸文艺副刊编辑的甘与苦 第四章/369跑江湖采访人生——我的旅行记者生涯 第五章/401我的副业是沟通土洋 第六章/436当人民的吹鼓手 第七章/480封箱之前 八十自省 八十自省/517 试读章节 在色彩当中,我更喜欢素淡,讨厌大红大绿。在政治运动中,我倾向于站得远一些。我诅咒“文革”,不仅由于他们打砸抢杀,我也厌恶他们用的语言。对不顺眼的,动不动就“炮轰”、“油煎”、“千刀万剐”,对拥护的,一个“万岁”还不够,要喊“万万万岁”。我一直想从文字及逻辑上分析一下所谓“文革语言”。然而革命家要的就是旗帜鲜明。我能理解革命小将那时的激情。1925年北平学生抗议英国巡捕在上海南京路上枪杀中国工人和学生时,我何尝不也那么激烈过。可是经过这几十年对人世的体验,我对人对事宁愿冷静地分析,而不喜贸然下结论。像这样强调冷静客观,注定了我不是个革命家的材料。 就是在文学上,我对自己的才具也还有点自知之明。30年代一直想写写长篇。1938年《梦之谷》脱稿之后,我就发誓不再写长篇了。我自知在一块小天地里还能用心经营,却驾驭不了大场面。但我总尽力把自己的职业文字写好。我高兴1935年踏访鲁西水灾时写的《流民图》至今犹有人看,有的还被选人教科书。十五年间(1935—1950)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大量通讯特写,尽管不少是在鸡毛小店的油灯下或大军行进中赶出来的,但那都灌注了自己的心血。 我平素喜读讽刺小说。1946年至1948年在上海时,试写过一些。1949年以后,我翻译了讽刺小说《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以及加拿大里柯克的一些小品。但每当我手痒想自己写写时,我总立刻把它管住。然而至今我仍认为一个没有讽刺文学的社会,犹如一位闺秀手里没有一面镜子。那样,尽管她的脂粉可以抹得老厚,却看不到鼻间耳际的污垢。 写讽刺文学经常要冒为新社会抹黑的危险,正如寓言难免有影射的嫌疑。我原希望自己的一个孩子学地质勘探,但他还是选上了文学。我说,非要搞文学不可,就搞古典文学。 我很尊崇诗歌,认为那是文学的精髓。然而我很早就发现自己缺乏诗才。我喜欢读诗,但平生没写过一行。我认为诗应比小说散文更高深洗练,更有余味,绝不是分了行就成为诗。从一开始写作我就告诫自己:要使自己的抒情文字多些诗味,可千万不要用分行来冒充诗。 我曾对西方的现代派文学下过点傻工夫,但有些尖端,依我看是死胡同。我是三十年代在文学研究会的影响下开始写作的。在文学上,我是个保守派,但我希望永不做顽固派。我不赞成设禁区,主张允许一切新的探索。 我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自从走上创作道路,我就彻底否定了自己有什么天才,懂得一切都只能靠呕心沥血,凭着孜孜不倦的努力。 我经历过十分恶劣的社会环境,但1935年走入社会后,尚懂得洁身自好。单身汉时,宿舍里颇有些吃喝嫖赌的风气。当时我们四个大学毕业生却抱作一团,业余只踢踢足球,沿着马场道散散步。麻将我不会打——1939年在赴英的轮船上,一位热心的法国乘客怎么教也没把我教会。 当然,我也有不少癖好。自1942年起,我就迷上了西洋古典音乐。“文革”浩劫中,最伤心是我从国外辛辛苦苦搜集来的数百张唱片被一股脑儿抄走。现在,我的枕畔,书桌前,饭桌旁,均放着收录机。我也有几盘欧洲歌剧的录像带。闲时还敲敲洁若三年前从东京给我带回来的电子琴。 说起这些癖好,我不能不感谢1978年以还这里所发生的巨变。“文革”十年中,听外国音乐就是洋奴,养花草就是修正主义,打太极拳更是活命哲学。当然,1978年的巨变还远远不仅在准许养花听音乐上。对我来说,尽管失去的年华找不回来了,我却恢复了人的尊严,重新获得了艺术生命。同时,三十年来被当做毒草踩在脚下的全部作品,都重见天日。对一个搞了一辈子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翻身解放。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塞翁失马。倘若我没从1949年就被打入冷宫,而也成了红人,想必也会奉命写下不少捧这个批那个,歌颂三面红旗等使自己今天看了都会脸红的货色。在这方面,我是幸运的。 常有人用假定的语气问我:平生有什么可悔恨的。我这人太讲实际,一向认为悔恨是一种徒然的——甚至是没出息的情绪。人生就是在白纸上写黑字。若用铅笔写,还可以擦掉,然而不可能老用铅笔写,而且那样的人生也太乏味了。总有些场合非用毛笔写不可。一经写下,就再也擦不掉,拙劣地糊上一层纸,痕迹也依然留在那里。有些人喜欢往上糊纸,左一层右一层地糊。我不。因此,我对于一生在十字路口上所做的选择,从不反悔。 青少年时,我也有过“大同世界”的理想,仿佛一旦把地球上一切反动阶级、反动势力都打倒之后,一个人人丰衣足食、个个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就将出现在地平线上。从此,地球就变成了乐园。那时也曾以为地球尽头有像佛教的极乐世界那样一座乐园,那里再也没有剥削与压迫,煎熬与流血。人人都无忧无虑,自由平等。 人到老年,幻梦少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淡了。然而我仍坚决相信这个世界总的趋向是会前进,不会倒退。它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有时或局部上还会倒退。但整个人类历史向我们表明,社会总是从不合理走向合理,从少数独裁走向多数的民主。凡迫使世界倒退的,终必一败涂地。 我就是靠这一信念活下来的。 1990年元旦P.521-523 序言 1956年初冬,一位素昧平生的仁兄光临寒舍。此公满面春风,仪态万方。他死说活说把我推入深渊。及至我落难后,他却在人前大谈“萧乾是个什么人”。 感谢这位仁兄的鞭策。1979年又能重新拿起笔来之后,我就立志也来交代一下自己。最初采用书写“代序”的方式,这回索性整个写了一下。 我比许多人倒霉,又比另外许多人幸运。我一生受过罪,吃过苦头,可也有过好日子。我做过后来十分悔恨的事,也做过至今仍认为自己做对了的事。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曾有机缘在地球上一些角落闯荡过一阵子。我一生崎岖坎坷,然而心目中始终有所追求。人活到将近八旬,通盘回顾一下,对人对己,也许不无裨益。 在广义上,我也是个记者。我一直把人生当作采访的对象和场地。尤其近几十年,人情世态的千变万化,倘若站在外面,是怎样也体会不到的。有些事现在谈起来好笑,当时身临其境,一点也不好笑。让这些并不好笑的事再现一下,我看颇有必要。 浩劫之后,才悟出“身外之物”的含义。1966年“红八月”中,我的日记、书信、文稿以及所收藏的书籍、唱片、版画,都荡然无存了。还能不心疼!然而风暴过后,听到一些朋友自杀的自杀,被害的被害,而摸摸自己的脑袋,居然还安然无恙,甚至胳膊腿儿也不曾少一条,没像有些朋友那样给打成残疾。这时,才懂得其他一切均属身外之物了。 可是动笔写此回忆录时,才不断慨叹:倘若那几本日记,那些信还在,该有多好!如今只好有时自我抄袭了。然而即便以前写过的某些事情,这回我也努力重新认识一下。 这本回忆录在一个方面也许会使有些读者大失所望,感到不如李辉的那本《浪迹天涯——萧乾传》有味道:我有意地淡化自己在感情生活上的折腾和遭际,仅仅随手点了一下。 首先,这里有个实际的考虑:有的当事人或其家属还在。我从没为写东西打过官司,如今这把年纪,更不准备那样。 其次,我喜欢西方传记文学的坦率,但厌恶他们在这方面的过分渲染。我曾读过一本长达一千多页的《罗素传》,原想了解一下他晚年的哲学观点以及在反越战中他的政治活动,然而全书谈的净是他的频繁的恋爱、结婚与离婚。我不希望中国传记文学朝这一方向发展,也无意带这个头。 写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不少朋友的鼓励和帮助。我谨向范用、戴厚英、鲍霁、李辉、孙达先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各位朋友深表谢忱。 1949年以后,不作兴把自己的书献给谁了。这回我要破个例,把这本书献给和我共过患难的文洁若。整整二十二年,她为我遭到白眼,陪我扛过枷。我流徙期间,三个孩子都还幼小。她毫不犹豫地挑起生活担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对我丧失过信心。倘若没有她,我绝活不到今天来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其中很长一段是同她一道度过的。 1988年5月1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多面手,他会创作、会翻译、会报道……像他这样的什么都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冰心 我从小生活在宗教家庭,自从嫁给萧乾后,他就成了我的宗教。多年帮他抄抄写写,我的文字变得比过去洒脱了,摆脱了年轻时存在的文艺腔,我庆幸嫁给了他。——文洁若 他愿意用文字向世人袒露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迹,让后人认识二十世纪一颗真诚的灵魂。——李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萧乾回忆录/风雨岁月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萧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83463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30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首版时间 | 2005-06-01 |
印刷时间 | 200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33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