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亲历“皇姑顿事件”的耄耋老人,她是一位见证日本关东军暴行的市井百姓,她感受了东三省的沦陷,她记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风民俗、市井轶事……她就是本书的作者杨玉文,让我们走进本书,细细体味这位现年85岁高龄老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传奇。
图书 | 鬼子来了 |
内容 | 编辑推荐 她是一位亲历“皇姑顿事件”的耄耋老人,她是一位见证日本关东军暴行的市井百姓,她感受了东三省的沦陷,她记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风民俗、市井轶事……她就是本书的作者杨玉文,让我们走进本书,细细体味这位现年85岁高龄老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传奇。 目录 我的父母兄弟(3) 织布机房(8) 突生变故(11) 世态炎凉(14) 奉天旧事(19) 米三害妻(22) 当年皇姑屯(28) 魂丧新火道(30) 踏上北大荒(34) 苦命的女人(39) 种地靠天(42) 借女吊孝(47) 草原养鸡(53) 烟酒会养大爷(57) 红枪会与交得宽(61) 开磨房(68) 兵过如蝗虫(71) 鬼子来啦(75) 可恶的鬼子兵(78) 奴化教育(84) 会局敛财(87) 滥杀无辜(91) 经济犯(95) 逃出哈尔山98) 义学(102) 王树侗创办义学(105) 高丽板与沙砣国(108) 百无禁忌(114) 来到牡丹江(117) 抽大烟扎吗啡(120) 女怕嫁错郎(123) "反满抗日"(127) 当劳工(131) 开拓团与洋垃圾(137) "八·一五"--枪口逃生(142) 兵败如山倒(147) 捡洋落(152) 日本遗孤(156) 刻薄与和善(161) 三十九里地村闹土匪(164) 甜蜜的事业(168) 附:图片背景资料(173) 试读章节 这时家里还有7口人,我爸和我二叔加上我的两个哥哥,全给人家打工。 他们干活的地方是布庄,给布庄上织布,东家管吃、管住。 干了一段时间,我爸爸一看老给人家打工也剩不下钱,不如自己干。他就找了房子,自己做了3架机器,叫他们全回到家里来自己织布,织出来的成品扛给布庄去。一算比给人家打工能多挣一些,于是就自己家织布,全家一齐忙。我虽然只有5岁,也闲不着,还能帮大人拉着线头,递个东西什么的,把布织成了一坯一坯的。 这一天,我爸爸扛着6坯布,带着我二哥去布庄送布。 我二哥才12岁,也扛着两坯布。我家到布庄有五六里路,舍不得雇车,就扛着去送。 我爸在前面走,二哥在后面跟着。前面走得快,后面跟不上,我二哥累得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实在不行了,他就在后面喊:爸爸!我走不动了,你等我一会。 我爸说:你看前边不远有个大房子,门前有个石台阶,咱走到那儿再歇吧。 这父子俩扛着坯布走到大房子跟前,把坯布往石阶上一放,就坐在台阶上休息。P5 序言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人经历的人生故事,虽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悬念,但却在平淡中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在偏远的塞北荒漠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人和事。 本书作者杨玉文,女性,现年85岁,真正是耄耋之年。从去年开始,她突发奇想,要动笔写她一生中的经历。而且说干就干,每天在中学生用的大笔记本中写上千八百字,陆陆续续,至今已写出20多万字。年过八旬尚能动笔著文,也算得上是奇事。 作者的一生是极普通的,没有参加工作,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像无数个中国社会底层的家庭主妇一样,相夫教子,洗衣做饭,愁柴米油盐,虑冬棉夏单,一晃几十年。平淡的生活刻出了脸上的皱纹,也磨平了岁月的印痕。但她又与其他的主妇不同,她童年时曾受过两年类似私塾的家庭教育,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等初级启蒙的书。于是,她的心中总是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重复,她想在人生中留下点什么。把自己人生历程中一些印记深刻的故事记下来,这是她许多年前就梦想的,但一直未能付诸实践。也许是一直没能腾出时间静下心来,也许是望山畏高、望海畏宽的心理阻碍。现在她终于实现了。 作者的文化水平很低,既不懂写作技巧,也不懂语法修辞,甚至连很多字都不会写(当然,更不会汉语拼音),错别字、同音字、自造字满篇都是。看她的手稿是很吃力的,但静下心来仔细读,就会发现,手稿中记载了很多很独特的故事。没有写作技巧的叙述,另有一番真实直白和乡土气息,让人想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作品的风格。 读杨玉文写下的这些故事,似乎置身于旧中国关东州的市井生活中,老奉天的工业初萌,北大荒的风雪荒凉,日本鬼子的凶残骄横,所有这些都与通常在历史教科书中看到的不同。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早已被时间湮没,甚至仅存于一个人的记忆中。但只要是真正发生过的事就是真实的历史,是社会历史的佐证和基石,也是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不断寻找的社会化石,从这一点说,杨玉文记下的这些东西还是有价值的。 这里还记下了一些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像聊斋故事一样,人生百态,千奇百怪,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女怕嫁错郎”中的韩晓光、“各家都有难唱的曲”中的男教师和刘金凤,她们的悲剧既有自身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原因。也许因为作者是女性的缘故,她更了解女性的痛苦和悲哀也更关注女性的生活,于是,记下了这些女性的悲剧。读了这些故事,能够让人想到很多,虽然时代不同了,这类悲剧存在的土壤已不复存在,但其中仍然可以让人体味到一些家庭婚姻所面临的难题和考验。 书中记叙的一些风土民俗,市井轶事等,有些也是鲜为人知的。旧中国终归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当时偏远村镇里发生过的事情没有人还能记得。办义学、押会局、烟酒会养大爷这些风俗轶事确实让人觉得很离奇,用直白的叙述写出来,更令人觉得生动可信。 中国社会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如何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是当前很多人都在关注的话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最关健的是老人自己不颓靡。在这一点上,杨玉文老人的这些文字,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借鉴,八十不老,执笔不辍,日有所著,锲而不舍,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人生的书是留给社会的精神财富。 编者李钐伟 2005年3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鬼子来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玉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02217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首版时间 | 2005-06-01 |
印刷时间 | 200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1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5 |
丛书名 | |
印张 | 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6 |
高 | 12 |
整理 | 李钐伟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