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农民生死报告
内容
编辑推荐

“疾病猛如虎”。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疾病时下成为中国农民最为害怕的问题。作为有良知的职业医生,本书作者走进了一家家因病而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不幸家庭,去记录农民在“生”与“死”关口徘徊的困境:一位处于人生开花结果期的年轻女人“死于难产”,寒冷的冬天,北方的农村又有那么多的老人躲不过一场寒冷和一次小病……一个“生”,一个“死”,在两端勾画了农民的人生轮廓。书中极具震撼力的中国农民健康深度调查报告告诉国人:让农民与城里人共享人类文明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果正当其时。

目录

序 陈世旭/1

引子:生离死别,揪人心痛的悲歌知多少!/1

第一章 契机:他们被推进了世人的视野

1.没有吸引住眼球的大多数/8

2.感受最后的“非典”/13

3.终于,响起呼唤呵护他们健康权的声音/2l

第二章求医:疾病猛于虎

 第一节埋单的加减乘除/28

1.千年等一回:不用埋单的日子/28

2.病不起:一年的收入不够一次阑尾炎手术费用/30

3.医不起:农民一生会看几次病?/36

4.早生贵子:在家生子,何贵可言?/40

5.病中苦吟:一支支无言的求生悲歌./44

6.死去无声:人生中最后的那个春天/48

 第二节 埋单演绎和诠释出的故事/52

1.孝敬:一道流血的伤口/52

2.婚姻:不能共享的晚餐/56

3.弃儿:永远抹不去的阴霾/58

4.“医托”:撒在伤口里的~把把盐/61

5.老有所依:一道很难平衡的方程式/64

6.因病致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65

7.自杀:没法结束的悲剧/68

 第三节 农民欠费:关爱遭遇尴尬/72

第三章 办医:在永远织与补的日子里

 第一节 编织好三级卫生网谁埋单?/82

1.面对“黑血”与“逃虫”,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82

2.一笔大账:算出了隐忧/86

 第二节 网顶隐漏:都是成本核算惹的祸!/92

 第三节 网身散架:乡镇卫生院如何维持运行?/99

1.解读数字:“小米加步枪”/99

2.被推来推去的“臭鱼干”/102

3.乡镇卫生院的出路在哪?/106

4.西部医生的回答:路在脚下!/111

 第四节 网底剥离:网结是怎样织起来的?/116

1.好大一个网上的两个小网结/116

2.村医们走过的“国道”/118

3.中国村医/120

之一:干着起眼的事/120

之二:爱的渗透/123

之三:脚窝窝里荡出的歌/128

4.村卫生所:何时告别沼泽地?/131

 第五节 办医者说:用生命编织呵护生命之网/136

1.那段日子不再来/136

2.风雨兼程/143

3.无悔的选择/148

4.希望之星/152

5.一个人和一个时代/160

6.省城大医院里的“农民院长"/166

第四章 疫灾:网破“疫”漏,生命赤裸着面对死亡

 第一节 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恶战/175

1.被忘却的一种病./175

2.毛泽东与余江/178

3.人民战争迎“恶战”/184

4.往事并不如烟/187

 第二节 疫情再施威,该打谁的屁股?/192

1.亲近疫区:悲壮岂在“非典”时./192

2.第一站:查螺、治病,想给这儿的患者画个句号/195

3.下一站:现状是历史的产物,血吸虫可不可以视为一种疾

病符号呢?/202  、

4.回报的负值与负值的回报/ 203

5.以人为本,科学发展/208

6.余江写下的启示/214

 第三节 “救救我的乡亲”/216

1.穷帽子与富帽子/216

2.“乙肝大国”:戴上帽子的人都是谁?/220

3.肺结核:“富贵病”直逼农民/224

4.艾滋病:又是农村,还是农民/234

5.每本医学教科书讲述的病例总少不了他们……/245

第五章 寻觅:为农民健康埋单的出路在哪里?

1.阳光下的企盼:怀念与陌生/259

2.寻寻觅觅:一条为农民健康埋单的路/263

3.解读关键词/264

关键词之一:合作医疗/264

关键词之二:覃祥官/ 267

关键词之三:6.26指示/ 271

关键词之四:赤脚医生/275

关键词之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命工程/ 277

4.“生命工程”的猫腻与豆腐渣/285

第六章 成因:二元化的刀分割成“楚河汉界”

1.建国之初:求医看病不在同一起跑线上/290

2.求医路上显“分割”/294

3.二元分割:一把无形的锁,两笔失衡的账/ 300

4.一个班级或~个家庭的分割史/303

第七章 求本:尊重人格就是尊重生命

1.怨言多了,错在谁?/325

2.城里人和乡下人就是不一样/330

3.农民工:只能说是有了一碗饱饭,仅此而已……/ 338

第八章 铺路:树立投资健康的新理念

 第一节政府投入:一个“钱”字怎么了得/345

1.用什么筑起防疫的大堤/345

2.疾病负担:国家不能承受之重/354

3.公共卫生的埋单与回报/357

4.匍匐前行的农村公共卫生事业/362

5.春天的信息/367

 第二节 农民投入:一个“富”字多么重要/670

1.政策越好,身体越重要/370

2.要让农民知道:健康、知识、赚钱是一条循环链/ 374

3.政府可以让农民先贷款,后受益/379

 第三节 健康教育:深情地投入一次,深刻地影响农民一生/383

 第四节 农村厕所革命和改水谁投入/389

1.农村厕所的数与质/ 389

2.山中有好水:已成过去时/394

 第五节 教育投入:健康素质提高的后劲/40l

1.扶贫扶什么?/401

2.输血与造血/405

3.老话重提/407

4.农村教育扶一把/410

尾声:新路铺就悲歌少

1.旧账新算知损失/ 415

2.旧船票要登上新客船/ 417

3.我的呼吁与建议:立法、“农民健康日”、政府应主导/419

卷末赘语/422

试读章节

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疾、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仍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比如,过去已有效控制的结核病出现回潮,现患疾人数达到500万,占全球肺结核病例的l/4;乙型肝炎依然在我国严重流行,全国现患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达1.2亿,占世界总数的l/3;艾滋病感染率已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估计感染者已接近100万人;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病、血吸虫病等重点地方病分布很广,危害仍很大,大都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现疾病人5100万。“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减缓或停滞,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1994.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1.9和2.9倍,到2000年已分别上升到3倍和3.4倍。”(录自张文康2002年10月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讲话稿)

城乡经济差距在拉大,城乡健康水平差距也在增大。疾病正悄悄地袭击着贫穷笼罩着的生命。

阿马蒂亚还提出过另一个重要的观点:经济学必须关注贫穷。他曾说过,你不能凭富强和繁华判断一个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草根阶层的生活。无疑,农民是草根阶层的终末支。他们的富裕才能显示我们社会的富裕。

是的,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与繁华,我们的百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奔放与欢乐。 致富之路已开拓一新。 但许多人又返贫了,抑或他们从来就没有富过?原因有很多很多……

有一组许多人都很熟悉的数字:我国卫生资源的20%分布在农村,而我国城乡人口比例是3:7。

80%的卫生资源,那是大多数;70%的人口那更是大多数。这组数字不能不说是农民致贫返贫的原因之一。P12饭送饭?只能回家就地隔离,关在家中那间泥舍里。几次深夜,我与刘勇通电话,他都在车上,“非典”的日子里,他的脚没落过家,他的任务是找、查、问,安排返乡民工就地隔离、观察。在南方许多县镇,对于已返乡进村的外出民工只能做到这点。

以后,村村设卡建哨,返乡的民工统统隔离,住在村外临时搭建的简易凉棚里。不愿居住的偷偷跑走,四外流窜。事实上,他们哪儿也去不了,各村各户都在严防死守,城市各旅社宾馆都要登记造册,城镇居委会挨家挨户查询,许多县乡医院大都开设了发热门诊,免费为农民24小时开放。流而难动,2003年春末夏初的中国南方农村返乡流动人口大致处在这样的状态。

尽管人才、物力、财力有限,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村医和农民兄弟一起,还是尽职尽责地把守着每个乡镇大门。

江西省吉安县是革命老区,是一个贫困县。全县人口46万,外出务工人员有8万之多,大多集中在北京、广东等疫区,在“非典”流动之初,返乡的就有5000人;进入4月,每天返乡有300人。对先期返乡的要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发现问题的要落实、隔离。他们的方法是各个县级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村组长包户,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户户签订保证书,对外出人员一个不漏地登记,对已返乡人员全部实行专人监控,每天为隔离对象测两次体温。在返乡农工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乡镇领导开展了劝阻工作。桐梓镇组织在京的党员劝阻了340名意欲返乡的民工。永阳镇下边村肖桃英在广东务工,其父去世,买好车票欲回家奔丧,镇、村干部知道后,立即打电话做工作,讲道理,最终使她退掉了回家的火车票。尽管做到了未雨绸缪,尽管筑起了层层防线,并非是高枕无忧。吉安县张和平县长(现在已是县委书记)与我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确确实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新兵,更多地是在接受洗礼和考验。不过,那段日子留给我的感受和体会将会够我一辈子咀嚼回味。P17

序言

结识蒋泽先先生不是因为医疗,而是因为文学。首先是知道他是一位已经出版了数百万字著作的作家,然后才知道他同时是一位已有30年医龄、卓有专业成就的医生。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中外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一位是中国的鲁迅,一位是俄国的契词夫。他们都是由医学而转向文学,由疗救生命个体转向疗救社会。他们都以对生命个体的深刻洞察同样深刻地洞察和解剖社会,以知识者的伟大良知自觉承担起改善社会、改善人性的崇高责任。我不知道蒋泽先先生是否像我一样对两位大师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但以他医生兼作家这样的事实,我想,他遵循的正是大师留下的足迹。这不只是指职业和经历的相似,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一脉相承。

文学对于蒋泽先先生不是业余消遣的玩具,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他作为医生的第二工具。他的文学实践所关注和表现的主要是与他的医生职业直接相关的社会领域。为此他所投入的精力、所付出的心血,丝毫不下于他的医疗工作上所作的努力。

《中国农民生死报告》洋洋30余万言,从中国农村卫生健康状况的角度状写了诸多触目惊心的场景、振聋发聩的事件、感天动地的人物。但透过这一切,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身影,就是穿行奔走劳且呼号在其中的作者本人。从发生写作冲动到最终完成书稿的将近8年时间里,蒋泽先先生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在外出巡诊的间隙以及节假日自费下乡,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翻阅了卷帙浩繁的国内外相关文件,结合自己长期医疗工作经历的无数实例,殚精竭虑,几易其稿,写出了这部充满了悲情也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忧思也充满了感奋、充满了深刻见解也充满了鼓舞力量的作品。在一个实利主义风行的时代,这种自发主动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这种强烈的道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怎样的难能可贵。

《中国农民生死报告》“报告”的是一个侧面,也是一个整体:是农业的事、农村的事、农民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全民族的事、全人类的事。在一个无可回避的全球化时代,谁能说个别的局部的事件绝不可能成为整体的全局的事件?对个别的局部的状况的关注不是对整体的全局的状况的关注?尤其是卫生和健康这样一个再直接不过的人类生存问题。医生的天职决定了他们对生命的更多的关怀。而这种关怀,只有成为国家行为和社会行动的时候,才是最具有意义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相信,所有像作者一样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读者,会为之感动并感谢《中国农民生死报告》的写作和出版;会像作者一样,对中国农民健康的未来、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对人类生活的未来,满怀祈愿,满怀祝福,满怀赤子之心!

阅读并为《中国农民生死报告》写序的日子,正值印度洋地区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的灾难之时。我们看到了极大的恐怖和痛苦,也看到了人类良心的极大的凝聚和闪光。后者是人类永存的希望所在。《中国农民生死报告》所发出的呼喊以及必然在读者中引起的回响,可以说,也是这希望的一个注脚。这同时是这则小序最想表达的一点浅陋认识。

陈世旭

  

 2005.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农民生死报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泽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1536
开本 32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7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1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