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屈骚探幽(修订本)/诗赋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抒情性,成就最高的也是抒情诗。《离骚》就是当中一面光辉的旗帜。本书以《离骚》为主,揭示屈原在诗歌艺术创造上所取得的成就与所达到的高度,说明屈原何以能登上世界文学史的高峰。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三编,前两编共收11篇论文,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编旨在解决学者们研究《离骚》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并揭示《离骚》特殊的创作背景及其构思、结构上的独到之处。中编联系屈原的其他作品说明屈原创作中如何继承《诗经》以来的创作经验及吸收南方民歌、民间诡语、应用文等的表现手段,在继承中进行创新。下编对《离骚》原文各部分文意进行评点提示,并加新注,对其中一些词语予以辨证,以便扫除迷雾,求得真解。

目录

《诗赋研究丛书》序/1

《屈骚探幽》序/1

前言/1

上编:《离骚》的创作与艺术

 《离骚》中的龙马同两个世界的艺术构思/3

 《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22

 《离骚》的创作时地与创作环境/57

 《离骚》的开头结尾与创作地点的关系/82

 《离骚》的结构、叙事与抒情/99

中编:屈骚的继承与创造问题

 作为楚辞上源的民歌和韵文剖辨/119

 屈赋形式上的继承问题/133

 从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看屈赋比喻象征手法的形成/144

 屈原在完成歌诗向诵诗的转变方面所作的贡献/163

 屈赋在风格情调上的继承与创造/186

 楚国高度发展的艺术对屈原抒情诗的影响/201

下编:《离骚》正读

 《离骚》评点/221

 《离骚》新注/246

 《离骚》辨证/303

  《离骚》今译/369

后记/388

试读章节

“纫秋兰以为佩。”王逸注:“兰,香草也,秋而芳。”王注是也,然过于简略,加之《楚辞》中又有“兰”、“春兰”等名目,注者往往混淆不清。秋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木青圆形,对生。管状花,花集生成伞房状。即古所谓兰草,也即《诗·溱洧》中说的“苘”,不是兰花(春兰)。吴仁杰《离骚草木疏》日:“《本草》有兰草、泽兰二物。兰草一名水秀,一名水兰。……陶隐居云‘兰草都梁’是也。盛弘之《荆州记》亦云:都梁县山下有水,生兰草,名为都梁,因山为号也。兰俗呼为燕尾香,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故日浴兰汤兮沐芳。”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嫩时并可接而佩之。八、九月后渐老,高者三、四尺,开花成穗,如鸡苏花,红白色,中有细子。”兰草叶茎皆香,秋末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故日“秋兰”。李时珍在上引那段文字后面又说:“《礼记》‘佩悦兰苣,《楚辞》‘纫秋兰以为佩’。《西京杂记》载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蠹者,皆此二兰也。”P306

序言

文学领域中,什么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诗赋。人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的艺术。尽管世界各个国家文学的百花园中都有诗,但是,中国的诗歌产生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是独特的汉语的艺术。

汉语最大的特征,就是单音节,无词尾变化。古汉语则一字一音,一音一义,无附加成分。双音词一般由单音词组合而成,伸缩分合甚便。汉语又是以汉字为记录符号的。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书面语交际中误解的机会,又在表情达意和读音上有一定的提示、暗示性。所以,所谓“文言”,其词语的组合搭配,词序的变化,用词中的借代等,都十分灵活,在体现语意的轻重缓急和此轻彼重、此重彼轻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方面,不必加附属句即可通过词语句法的变化含蓄地表现出来。抒情言志,通幽达隐,以有限的文字表无穷的含义,实非其他的语言文字可以比拟。

又由于方块汉字一字一音的特征,中国诗歌在语言布置方面可以做到形式上的完全整齐同节奏音律上的错综变化的统一;对仗、骈俪的艺术美也因而形成。

诗在本质上是抒情的,小说在本质上是叙事的。中国传统的诗歌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而长于抒情。黑格尔在其《美学》的《抒情诗》一节中说:在对东方抒情诗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个别民族之中,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人,其次是印度人,第三是希伯来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尽管黑格尔对中国的诗了解不太多,但也道出了个中真理。中国诗歌抒情特征的形成,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同汉语汉字的特征应不无关系。

但是,诗毕竟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学式样。真正由汉语汉字的独特性而形成的我国特有的文学式样,是赋。骈文亦以骈辞俪句为特征,但骈文中有些不属于文学的范畴,故这里只说赋。

所以说,在文学的领域中最能体现我国文化之特质的,是诗赋。

自《诗经》最早地结集了我们民族抒发喜怒哀乐的歌唱和反映当时政治礼仪、社会风俗的诗篇之后,屈原融合南北文学,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从而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此后贾、枚先后承风,开汉赋先河;马、扬以巨丽为美,润色鸿业;班、张赋京都,赵、蔡疾世邪,摹物抒情,俱有佳构。及至六朝,则诗人迭起,赋家如云。到唐朝,则无论诗,无论赋,都是美不胜收,如初唐四杰,李、杜、韩、柳以及樊川、玉溪,岂止是诗坛神笔,实亦赋苑圣手。宋代以后,诗、词、曲、赋俱有发展变化,其切今轹古者,代不乏人。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我国民族精神的确立时期,而《风》、《骚》辉映,也奠定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汉唐盛世,一以赋睥睨八荒,一以诗雄视百代。则《风》、《骚》、诗、赋,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纽带。

为此,我们在文学的领域中选择了诗赋,决定编辑出版一套《诗赋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中既有老一辈学者几十年研究心血的结晶,也有中青年学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作的可贵探索;既有研究专著,也有对作品的整理、诠解和评注。后者主要是想在目前被忽略了的方面做些工作。当然,某些热门课题中,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将提出来与学术界朋友们共商。

希望得到学术界朋友的支持与批评指正。赵逵夫1993年5月于西北师大中文系

后记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嘎釜撞甕耳。”那就是说,读《离骚》要在读懂字句的基础上反复吟诵,由形式而达于思想,由字句而入于情感,要达到“得意而忘言”的程度,闻屈原之心声,受屈原之感染。我生性驽钝,又以自幼失恃,性情内向,惟好读闲书,自上初中,尤嗜《楚辞》。上大学以后读书范围渐宽,知道关于《楚辞》的解说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也对各家看法之得失,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所思考。十年浩劫之后,我考入甘肃师范大学(今西北师大)中文系郭晋稀先生门下作研究生,学位论文为《屈原生平考辨》,在读期间及毕业后发表过一些关于楚辞研究的论文。因为《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也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典范,我想探究一下屈原是如何登上世界文学史的高峰的,所以除因日本有的学者提出新的“屈原否定论”,对屈原生平曾进行集中研究外,作品方面,以讨论《离骚》为多。关于屈原生平及当时政治、文化状况研究的文章结集为《屈原与他的时代》,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初版,2002年10月修订再版),关于《离骚》的论文,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收入书中的文章,有的是探讨某些学者在《离骚》艺术构思方面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同某些学者进行讨论的。如前两篇《(离骚)中的龙马同两个世界的艺术构思》(原刊《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原刊《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本是因为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第二册论《楚辞》有“前后失照”一节,言《离骚》中忽而为男,忽而为女,“扑朔迷离,自违失照”。又言诗中抒情主人公所乘为龙,“乃竟不能飞度流沙赤水而有待于津梁”,不能自圆。我在论文中谈了自己的理解。为了避免同名人讨论抬高自己身份之嫌,我在文中没有引钱先生的话。因为《管锥编》既是一部学术声望很高的书,也是真正读它的人很少的书。我在第二篇论文中提到了我十分尊敬的前辈学者游国恩先生。游先生的《楚辞论文集》恐怕是研究楚辞者没有人不读的,我的看法既然有所不同,而不明确提出游先生,那也是虚伪的。钱锺书先生、游国恩先生,都是学界的泰山北斗,在我治学的道路上,从他们的论著中受到过很多的启发与指点。比如关于《离骚》题意的解释,古今有四十多种说法,我认为只有钱先生在《管锥编》中的解说最有道理;关于屈原被放的问题,有的人主张只放了一次,有的人认为放了两次,有的人认为放于汉北,有的人认为未放于汉北。我同意游先生的意见,被放两次,怀王时被放汉北,时在怀王二十四五年。并且作了补证。我认为学术就是在讨论中发展的。我的文章中也还提到几位中年学者。绝大部分学者将此看作正常的学术研讨交换意见,以诚相待。我真诚感谢这些学者虚怀若谷,不以我为鲁莽。

很多青年同志感到《离骚》的结构分析起来困难大,译文也往往有各家很不相同之处。以往有的译文,因为对创作背景方面有误会之处,诗中某些词句的含义尚未弄清楚,故译文显然存在缺陷。为了向一般读者和外文翻译方面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今译文本,我也将它用现代语进行了翻译,并在原文结构关键处加上几句话,稍作提示,以便体会文情。这些同谈《离骚》及屈原在艺术创造方面的贡献的文章一并结集为《屈骚探幽》,纳入《诗赋研究丛书》于1998年5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因为有的学校把它列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参考书,时有人问及,故修订后再版重印。趁此机会我将全书通读一遍,改正了几处排印的错误,个别地方文字上有所增改。巴蜀书社周田青先生悉心校阅书稿,复核原文,使本书减少了不少错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然而学海无涯,学术没有止境,诚恳希望得到各位专家与广大读者同志的批评指正。赵逵夫二00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于滋兰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屈骚探幽(修订本)/诗赋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逵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95664
开本 32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4-04-01
首版时间 2004-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2
出版地 四川
202
14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