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步沉思录--平民卢梭的圣贤之旅(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在这人间就这般孤独一人了,没有了兄弟、朋友、邻居,也无人与我交往。人群中最爱与人交往、沟通的那一个,竟然遭受到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如此冷落。他们恨极了我,用各种最残酷的法子折磨我这颗多愁善感的内心,只到斩断了我和他们之前全部的联系。尽管如此,我原本还是会爱他们的。我认为,他们若还是人,必定不会拒绝我这份爱意。然而,他们最终变成了与我毫不相干,我也豪不想关心,没有任何意义的,陌生的人们。因为这就他们原本的意愿。若我脱离开他们,脱离开人群,在孤独之中,我又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这就有待于我去探索了。不过,要进行这样的探索,我不得不回顾一下自己的处境,并由此通过他们反观我自己。

十五多年以来,我总是处于这样一种噩梦般的处境当中。我总想到,是否我受着消化不良症状的折磨,不停地做着噩梦,总是想到我要努力拜托掉一切的困苦,与友人重聚如昔日时光。是的,毫无疑问,我必定是在毫无察觉中,从清醒滑入了昏眠,或者更准确地说,从活着迈入了死亡的边缘。我根本无从弄清楚,自己何以这样不明不白就脱离了正常的轨道,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甩入了一团混沌之中。我越是努力思考清楚自身的处境,就越是不明白我如今身在何方。

唉!我那时是如何能预见自己的命运将变成怎样?今天,我深陷其中,更何谈去改变它?我一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我何从把握去,一天天竟然把我推到如今的境地之中。我又何以能得知自己今日居然被众人唾弃,恨不得坑杀掉我。我一直是我自己,而我那时如何能够设想,今日会被人们认定为一个没有心肠的人,一个下毒害人的人,一个杀人的凶犯;我怎么会成被人们当成十分可怖的魔鬼,成为无耻之徒手中的玩物;我有怎样能料到自己成了一个人人唾弃,欲坑之而后快的对象?然而这一切的变化,就这样令我措手不及地汹涌而来,我又如之奈何,只能深深震惊。震惊、激愤,令我沉浸于一种苦闷的妄想中足足有十年之久;在这期间,我不断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做了一件又一件的蠢事。我的这些蠢事自然会给那些操作者我命运的人以把柄,他们牢牢把握这些机会,使我毫无转机。

我反反复复,挣扎良久,却碌碌无所获。我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缺乏智谋,又失于心计,并不谨小慎微,又不知道韬光养晦,我的挣扎只能使得自己烦躁不安,越陷越深。如此一来,我就不断地给我的敌人们可趁之机,他们不会放过每一次机会。最终,我感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种徒劳,而不得不放弃一切改善命运的努力,听之任之。而这种听其自然,让我这多年的挣扎得到了一份安宁的报偿。

我能够获得内心的这份安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些不断迫害我的人,他们太深地沉浸在仇恨之中,以至于忘记了施加这样一种计谋:他们应该不断给我施加更深的打击,使我永远处于层层不竭的痛苦之中。可如果他们使用更深的计谋,让我保有那冥冥中的一线希望,那么,他们就会掌握着我的命运,让我等待,期望,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痛苦。然而,他们却是倾其所能地对我施以打击,不给我任何回头的余地。他们既然这般给我不遗余力的打击,那么,力道用尽,也就毫无新意了。他们对我的全部污蔑、嘲讽、诽谤与打击已然无可复加,并无可缓和,我也就无法从中脱逃。他们是如此急不可待地对我施加这种巨大的打击,使用了人间和地狱的一切办法,以至于无法再让我更加痛苦一点了。然而,肉体上的痛苦并不能让我觉得更痛苦,反而让我忘记了精神之痛。也许,它会使得我大声喊叫,却也可以使我免于呻吟……

P1-4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漫步中沉思困境

第二章 漫步中沉思重生

第三章 漫步中沉思命运

第四章 漫步中沉思真理

第五章 漫步中沉思幸福

第六章 漫步中沉思善恶

第七章 漫步中沉思自然

第八章 漫步中沉思超脱

第九章 漫步中沉思快乐

第十章 漫步中沉思回归

序言

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遗作,天鹅之绝唱。阅读这部作品,跟阅读卢梭的大部分作品都会有截然不用的感受,那就是一种豁达之感——尽管这份豁达有很多勉强之处,也有很大的无奈和遗恨在其中。卢梭毕竟就是卢梭,在生命的尾声里,他依然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把自己对一切的不在乎陈述大声地喊出来。

本书记录了卢梭晚年最后一段的时光。这个一生热爱自由的哲人,老境已然非常地衰败,寄居在一个崇拜者提供的住所里,风烛飘摇、以度残年。在写作《漫步沉思录》之前,卢梭已经完成了他的名著《忏悔录》,用以详细地记录他一生的故事。某种意义上,本书正是《忏悔录》的一个延伸。

从《忏悔录》这部自传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位生前久被诟病、死后影响了几个世纪的大思想家的出身非常贫苦。卢梭在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这是一个典型的平民之家,几代人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卢梭出生后第不久,母亲就去世了。10岁那年,他的父亲和一位地方豪强发生了争执,并毫不屈服地与之斗争,从而为家庭招来了祸根。身为平民的卢梭父亲最终输了官司,被驱逐出境,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和他哥哥。不久,他哥哥也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在福利院熬过了几年孤儿岁月,卢梭终于找到了父亲。生活困顿的父亲不久就把他送去当学徒,先跟着一个公证人学法律,再跟着一个雕刻匠学手艺。由于不堪虐待,十六岁那年,卢梭索性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

因为这样的家庭境况,卢梭早年不可能受过任何的系统性教育,但这不妨碍他读书学习。卢梭幼年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少年之时就能通读很多的大部头经典,还经常为家人表演古典戏剧中英雄人物,大段大段背诵台词。即便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读书学习依然每日不停息。正因此,他才会受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贵妇——华伦夫人的赞赏和怜爱。这位年轻就守寡的贵妇,成为了卢梭的庇护者和实际上的情妇,已经是文化史上人尽皆知的故事了。当年的惊世骇俗,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场夹杂着爱欲、情欲、恋母情结的“姐弟恋”罢了。卢梭的成长历程如此不幸,他对于正常人伦怀有强烈的渴望也很正常。卢梭一生惊世骇俗的事情很多,比如说与自己的女仆(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生了五个孩子,全统统送入了育婴堂;自曝丑史,喜欢暴露等等——如果把卢梭还原成一个因成长阴影而存有缺陷的真实个人,似乎这些行为并非无可理喻,也根本不足以支撑卢梭成为卢梭。一切只不过卢梭比别人更大胆地说出来罢了,在封建时代的18世纪的法国,卢梭的坦率直白与王朝流行的虚张声势之间的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卢梭之所以成为卢梭还是因为他的思想与文化。成年后,卢梭以抄写乐谱等各种手段为生,却因参与编辑《百科全书》,很早就结识了一群法国的最优秀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多灾多难的狄德罗。在去狱中探望狄德罗的途中,偶遇第戎学院征文。卢梭参与其中并一举成名,开始了自己一声的思想和写作生涯。作为一个悖论存在的是,在那个关于探讨“科学与艺术对人类是否有用”的征文题目下,卢梭坚定不移提出了科学与艺术对人类毫无用处,因为它们让人背离了自然。由此,卢梭开始确立了他贯穿一生的学术立场,坚持人对自然的敬畏、学习和模仿。

可这种观点有什么了不起的?说穿了不就是“道法自然”么,也未必见得高明到哪里去,如何就能成就卢梭呢?

卢梭思想的高明之处,说到底就是通过召唤人的自然属性,来打破当时人们陈旧的社会属性。因为他看来当时的社会体制旧了。旧,是把一切不合理包装成合理合法,并竭力维护。这些当时听来天经地义却不合理之处包括:人与人生而不平等,这是上帝所规定的;平民注定只是末流,贵族注定高高在上,教会管制头脑,国王独裁一切,这也是天经地义;要享有社会的尊荣与显赫,就必须要放弃个人的自由、服从现有体制等等。旧制度占有着优势资源,可以华丽地豢养一大批煞有其事的教士、教授和上流人士来为现状鼓吹,表达出的纷繁复杂的观念和意见。可包装华丽归华丽,但骨子里它还是旧的。旧制度下活着的人,凡活在现状里,即使个人意识再清晰,无一不是旧人,诸如贾宝玉、林黛玉。他们不满于旧状况,但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新创意来召唤新社会。

卢梭不一样,在对新的未来有创意这方面,他是一个天才。他的天才是自然成长出来的,是人群中一份意外惊喜。这里的意外,是说他在社会主体之外完成了自我的修炼。他离家流浪之后,谋生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却还能兼顾了求知与文化,不停歇地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那完全是一个自我自发教育的过程——所谓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淤泥里拔了出来,这在自然是悖论,但卢梭身上是事实。不幸的早年经历,加上一颗勤奋好学的心,使得卢梭教会了自己思考。尽管他有生之年,没有受过旧体制的任何优待,但并不妨碍他比旧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人杰”更有想法。他是一个在地狱之中,仍不放弃仰望天堂的希望的人。

正因为他在体制之外自由自在的无障碍生长,所以,更易于接近于对人的自然状态的亲近。卢梭体味到了人生太多的不平等,所以他才会思考不平等的起源。对比自然,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了,因为私有财产,人是自然界唯一有私产的动物,所以人不平等。私有财产这玩意究竟又是什么呢?不过是人们约定分割的一些自然资源,所以卢梭很自然地想到了社会契约论。这个契约是与谁定的?毫无疑问,不是教会宣扬的那种旧道德化的人格神,而是“自然”这个上帝。在自然契约的精神之下,人们应该有平等自然权利,就跟自然万物的平等生存一样。这个平等的自然权利,就是人权,人人应有,没有谁比谁更平等。当时的法国人论出身体面、在社会向上爬到高人一等的位置,除了贵族出身之外,就是“红”与“黑”,“红”就是穿军装,“黑”就是披教袍,假如教士阶层。卢梭不喜欢教士们供奉的人格神,就把自己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体面的教士阶层,他写出了《新爱洛伊丝》,其实是对圣奥古斯丁滥觞经院伦理的解构,全面思考了“新人”的社会、婚恋与爱情观。关于他心中的“新人”教育问题,他写出小说《爱弥儿》,强调“自然”化的儿童教育。

老实说这一套观念并不复杂,也不奥义。尽管遭受着旧势力的攻击以及教养良好的启蒙新权威们嘲讽,在当时,卢梭以身作则的这套时髦的新观念还颇为流行。特别是他的教育观念。虽说卢梭私生了五个孩子全被他送到了保育院成长,这导致他饱受攻击,可他还能影响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他就很认真地拿卢梭的教育法教育儿子路易十六。卢梭认为最好要培养孩子一门手艺技能,路易十五就要求路易十六钻研锁,并把这位波旁王朝的末代国王培养成一个不错的锁匠。

正因为卢梭这些朴质的思想当时看来并不成体系,也不够锐利,甚至与知识界主流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潮格格不入。相反,它们显得很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所以能在社会中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它们是一些种子,在没有发芽开花之前,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它们对世界的变革将会产生多大的威力。平心而论,卢梭本人性情温和、敏感、内向,思想方面有洞见却毫无革命性。他从来没有进行革命的欲望,更没有展开相应行动的政治倾向。正如他也不青睐“一心向上爬”一样,他只喜欢思考,行为则毫无攻击性。

虽然卢梭出身于平民,但他并非注定是一个终生落魄的人。他很早就跻身名流之中,自己又是启蒙知识分子们的先驱者,知识圈子对他很尊重。个中的名流们可以给予他很多的支持,让他跻身知识阶层,虽谈不上显赫富贵,但至少稳定有保障。然而,卢梭似乎非常反感那些知识分子,与他们很疏远,并充满敌意。尽管他是启蒙思想家当中的重要代表,但即便是到了写作《漫步沉思录》的时代,他还是把他们当成大敌来看待,提及他们,就跟驱逐他的愚民一样憎恶,一个也不宽恕。卢梭也曾在官场上混得有模有样,曾出任驻外使馆的秘书,一度担任财政部长的秘书,仕途上炙手可热(卢梭早年交往的一些青年才俊,不少都做了政府要员)。可他宁可去受穷抄乐谱,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辞职不做了。国王路易十五是卢梭的忠实读者,骨子里很欣赏这位思想者,一度也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要赠送给卢梭一份年金,即每年给予他固定的支助,提供一份旱涝保收的养老金。对于这份国王的厚礼,卢梭也因担心干扰自己的自由而拒绝了。

不错,卢梭最想要的,就是一份自由。他的自由,就是他心中一个自然人的基本自由:有自己能力可以独立谋生、可以高尚也可以不高尚、可以独树一帜、可以向上爬也可以恪守平民本色,可以自由思想、写作与出版……总之,这所有的可以加在一起,就是“现代自由公民”,在臣民时代的法国,卢梭耗费一生的思考、写作、困顿与碰壁,获得了这份自由。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卢梭这样生活态度呢?他是一个我定义为“新大陆气质”的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首先享有在自然中作为人的权利,然后才是社会的一员,首要要对自己的生存负上全部责任,完全依靠自我的奋斗获得生存,并在之过程中增长和锻炼灵魂力量,充分地求知、求美、求人生之尊严。这样的人,在法国的先驱者,唯有卢梭——可他为人们所隔离与疏远,饱经挫折,受尽了敌视,又遇到一堆的倒霉事,接二连三地被人故意“误解”和陷害,被狗撞,被诽谤等等。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卢梭有点气急败坏,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投身到大自然的观察与研究之中比较好。他写下本书表达了一生的愤慨,甚至发下了若干可爱的狠,最终还是突然而平和地撒手人寰。

在老欧洲,卢梭始终孤独一人,但千万个卢梭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上出现了。他们当中,有个诗人叫惠特曼,他的诗篇充分吟诵出带有“新大陆气质”的公民那股不可遏制的生机勃勃。这股勃勃的生机,多年后,捷克音乐大师德沃夏克在《致力新大陆》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全世界的未来,属于这样的人。正由此,平民穷小子卢梭,最终变成了一位人类历史中的圣贤。他成为圣贤的原因,并非在他创立了多么伟大的功业,流传了多么道德高标、豪言壮语的作品,也并非在于他多么地思想深刻、独树一帜。相反,他是那么无限接近于真实、自然的一个人,充分而自由地站在一个人的立场上,思考历史与现状,直视人性,并提出自由独立的意见。因此,他成为了一个“新人”,他是旧大陆上第一个自由自在生活着的现代公民。而相比之下,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以及托尔可谓等只能说是开启启蒙理性的现代知识分子。如若放置基督教中类比,卢梭很像是耶稣,而启蒙诸大家们倒十分像是保罗、彼得、犹大这样的门徒。后来,法国人把卢梭的棺椁送入他们光辉的“先贤祠”时,他们如是称呼他:“我们自由的英雄和圣贤”。

自本书戛然而止、卢梭离世的那一霎那,那位终身碰壁的思想和语言的卢梭离开了人间。但与此同时,另一类的卢梭复活了,他们是罗伯斯庇尔等人,他们被称为“行走的卢梭”。卢梭召唤出他们对旧制度不屑一顾,对自由、平等乃至“更平等”的追求。他们并不甘心于只是说说,而是要真正动手了。旋即,法国大革命爆发,千万的人头落地。这其中,也包括带着王冠的路易十六——卢梭这位隔山打牛的老师害得这位未谋面之弟子如此之苦,以至于临刑前,路易十六惊呼是卢梭这些人谋杀了自己。继卢梭把目光投向私有财产导致不平等之后,一批人跟随他去深入思考这一命题,从而引发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一位叫马克思的德国思想家紧随其后,为人类设计了未来的共产主义大厦。为了建设好这个大厦,革命之后,革命还继续,并不断升级,全球震荡,天翻地覆慨而慷……这一切,似乎都由卢梭开始。“新大陆”和“大革命”——我真的无法去猜测,卢梭更愿意看到的,究竟会是哪一个?

本书由曹海浪副教授主译,我负责通稿、编整、润色与润色。曹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也是一位优秀、热心的高校管理者。感谢法语专业的王娜女士,以及天津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袁诗意女士提供的帮助。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近可能展示卢梭原著的文采与风貌。

内容推荐

阅读卢梭编著的《漫步沉思录--平民卢梭的圣贤之旅(精)》这部作品,跟阅读卢梭的大部分作品都会有截然不用的感受,那就是一种豁达之感——尽管这份豁达有很多勉强之处,也有很大的无奈和遗恨在其中。在生命的尾声里,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孩童一般的坦率天真。卢梭是一位独立在体制之外成长的思想家,因此他的思想更接近于对人的自然状态的亲近,希望通过召唤人的自然属性来打破陈旧的社会属性,要充分求知、求美、求人生之尊严。在阅读《漫步沉思录--平民卢梭的圣贤之旅(精)》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伟人卢梭的外壳下有一颗多么温暖和柔软的心脏,真实的卢梭是如此圣洁、纯真、矛盾而悲伤。你不仅仅会被他巨人一般思想所震撼,更会被他玻璃一般明净透亮的人格所感动。

编辑推荐

卢梭编著的《漫步沉思录--平民卢梭的圣贤之旅(精)》记录了卢梭晚年的最后一段时光。这个一生热爱自由的哲人,老境已然非常地衰败,寄居在一个崇拜者提供的住所里,风烛飘摇、以度残年。在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中,卢梭的坦率真实尤为可贵,也正因为他的坦诚、敢说实话,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诽谤、排挤甚至迫害。作为一个高贵的孤独者,他在漫步中沉思困境、重生、命运、真理、幸福、善恶、自然、超脱、快乐、回归,在他思想的流动中展现出他圣洁、崇高的精神世界以及遭受世人诽谤的无奈和愤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步沉思录--平民卢梭的圣贤之旅(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卢梭
译者 曹海浪//陶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2176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4032369
中图分类号 I565.64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