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往事何堪哀/往事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江青与彭真之间在一台具体的戏上的较量,最终发展为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较量,而当毛泽东要求本来是突出“地下工作”的《沙家浜》改为“突出武装斗争”时,就更暴露了他与刘少奇之间关系的微妙……

作者王彬彬教授将其固有的思想锋芒,内敛于娓娓叙述中,老老实实地做历史的叙述者。全书用扎实的史料、严谨的逻辑、还原历史的勇气,别具只眼的目光,来揭开被遮蔽的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学者王彬彬的一组随笔。全书展现现代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及一些重大事件的鲜为人知的一面,表现出历史及历史中人的复杂性。

目录

“主席?哪个主席?”——“革命样板戏”中的“地下工作”与“武装斗争”

邓拓的本来面目

哪得夕阳无限好——朱自清的不领美国救济粮

良知的在场与缺席——毛泽东对丁玲命运与人格的影响

作为留美学生的闻一多

沫若之吻及其他

“皆起于此夜之会”——陈独秀为何离开北京大学

留在沪宁线上的鼾声

瞿秋白的“名誉”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的鲁迅丧事

二胡的“反党”——谈谈胡适与胡风

风高防火与振翅洒水——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

从瞿秋白到韦君宜——两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

试读章节

胡适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骂”,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对方所接受,说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最上层,对胡适的“骂”并未采取全面排斥的态度。这当然不是说,当局对胡适言论的容忍就是无限度的。我们知道,对国民党政权,胡适的态度是保存、合作、对抗。保存,即意味着反对旨在推翻这个政权的任何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说得具体说,即意味着当共产党的“暴力革命”令蒋介石头痛万分时,胡适坚决站在了蒋政权一边,以自己的“道义力量”支持着它。这是胡适自定的底线。而这也是当局对胡适容忍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以内,胡适的“骂”再尖锐激烈,也能让当局感到一种“善意”,一片“苦心”。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最高当局,虽然也必然时时感到胡适的“忠言”很“逆耳”,但他们同时也十分清楚,这毕竟是“忠言”,不能与鲁迅寒光闪闪的“匕首投枪”混为一谈。这样,即便胡适的言论“过火”些,甚至不时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蒋介石,蒋介石和最高当局也能容忍了。当然,这里的所谓“容忍”,是指不采取通缉、逮捕、暗杀等措施,至于默许甚至怂恿中下层党徒和报刊对胡适进行攻击、谩骂,甚至指使有关职能部门出面对胡适发出“警告”,就是另一回事了。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能在相当程度上容忍胡适的批评,当然也与胡适的批评总是从正面出发,总是能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有很大关系。对于胡适的正面意见,以蒋介石为首的党国要人,通常表现出很重视的姿态。“人权运动”时期,就在中下层党徒对胡适表现出忍无可忍的激愤时,“国舅”宋子文却约胡适晤谈,请胡适代他们“想想国家的重要问题”,在后来的生涯中,胡适与蒋介石等当政要人直接对话沟通、当面建言献策,更成一种常事。蒋介石们这样做,有作秀的成分,也有争取胡适们支持的用心,当然,也不无听取意见的诚意。

鲁迅为何不“敢”指名道姓地骂蒋介石,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而胡适为何“敢”这样做,要说清楚则稍稍困难些,因为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较之鲁迅要复杂得多。国民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不同观念的矛盾和较量,有不同派系的明争或暗斗。而胡适们之所以能尖锐激烈地批评国民党,甚至“敢”指名道姓地骂蒋介石,也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国民党内部的思想和权力纷争,正如沈卫威先生所说,“是钻当局的空隙,利用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沈卫威的书中,对“《新月》背后的政治关系”有精彩的分析,在此就不赘述。

我知道,我并没有把鲁迅的不“敢”和胡适的“敢”说清楚。好在我真正关心的,也不是这个很具体的问题,而是鲁、胡两个同时代有巨大影响的知识分子不同的现实姿态和政治取向。——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就更不容易了。P.249-250

序言

大凡人到了一定年纪,自然就会想一些过去的事。

《三国演义》开头就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其实这“笑”,并非悟透;在我看来,还带有几分无法名状的无奈,就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一样。过去的,无法追回,都已沉淀为历史。

有人说,“历史不会重演,但错误是会重演的。”

因此,我们拒绝遗忘——这也是我们一个小小的心愿。

当然,我们也深知自己力量之绵薄,这种“拒绝”对抗,犹如唐吉诃德的长矛对风车,但我们仍在默默努力着。

这套“往事书系”是我和长江文艺出版社通力合作的结果。它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只要觉得有一点儿意思,当然也要有一点儿市场,就可做。至于书稿要求:无论回忆录、传记、日记、书信,还是旧人旧事、文史随笔,只要有新的材料,或者有新的见识,一概欢迎。文章或长或短,或述中有论、论中有述,或以述为主、夹以议论,不限题材,不限范围。总之,笔下写的是过去,心里想的是今天,不猎奇,不虚饰,有血性,见性情。

我们重可读性,但拒绝“戏说”和“故事新编”,力求做到可读性与学术性并重,既见学术研究工夫之独到,又不是板着脸孔说教。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不自欺,也不欺世。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对“往事”——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事件的重新审视,在看似无疑处生疑,在人们浅尝即止之处有深入的,甚至是出入意料的开掘,于是处处“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文章也时有可议之处,但它却逼你思考:这就够了。我更关注的是作者的思维方式与自我角色的认定:跳出了非此即彼、绝对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模式,也拒绝充当历史的审判者,而老老实实地做历史的叙述者,揭开被遮蔽的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同时也保持作者固有的思想锋芒,只因为内敛于娓娓叙述中,而更显丰厚,而且浸透着悲悯情怀,是为“哀往事”。——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感谢王彬彬提供的这本书,他让我们看到,“左”之痼疾并不限于党内,也不是只从“文革”开始。如鲁迅被誉为空前的思想家,丁玲可抵“三千毛瑟精兵”等,此类故事,环环相扣,方组成现代革命文化长廊,而在所有神话背后,惟有一篇“多余的话”并不多余。——著名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文学界的一般印象,王彬彬是一位泼辣敢言的独行侠。其实,他和那些靠酷评耸人听闻的评论家并非一路。从这本书,你可以同时感受到扎实的史料、严谨的逻辑、还原历史的勇气,别具只眼的目光。——著名学者丁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往事何堪哀/往事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彬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1332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