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此情犹思(第4卷)/季羡林回忆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

  本套书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正是季羡林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本书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内容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五卷本《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  该文集分为5卷10编,即“求学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前四编侧重反映先生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中三编集中体现殷殷真情;后三编则突出先生对人生意义、人与自然、未来社会的思考和展望。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全套文集近200万字,配有200余幅珍贵图片,在构思、内容、编排体例、装帧设计等方面深具匠心。尤其特别收录了先生近年来的新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季羡林先生在其文章和讲演中提出了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并蜚声海内外,而该套文集正是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目录

编者前言

自传——代总序

【第柒编 游历天下】

登黄山记/3

登庐山/13

登蓬莱阁/15

石林颂/18

西双版纳礼赞/21

游石钟山记/24

游小三峡/25

富春江上/29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32

虎门炮台/36

星光的海洋/37

游天池/40

火焰山下/42

在敦煌/4s

赞西安/56

观秦兵马俑/57

海上世界/61

洛阳牡丹/63

火车上观日出/65

换了人间——北戴浇杂感/67

访绍兴鲁迅故居/69

美人松/70

延吉风情/74

香橼/76

佛山心影/78

……

【第捌编 老有所悟】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229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二、汤因比看中国文化

三、歌德看中国文化

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235

东方文化要重现辉煌/236

漫谈东西文化/238

一、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

二、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新阐释

再谈东方文化/244

一、综合与分析

二、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续补

走向天人合一/247

“天人合一”新辩/249

一、“天人台一”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二、印度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关于“天人台一”思想的再思考/255

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日本和朝鲜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求异存同”

四、科学决非万能

五、“东风压倒西风”

六、“正--反--正”

七、雪莱预言工业发展的恶果

八、药方

九、西方向东方学习

十、两种思维方式

国学漫谈/270

一、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二、国学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273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276

一、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试读章节

           登庐山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很后悔,在年轻读中国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蟑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改行当了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却只有二十三岁。在学生眼里,我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大孩子。有一个学生含笑对我说:“我比你还大五岁哩,老师!”这有什么办法呢!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雄伟。

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诡奇。

那一次陪我游黄山的是小泓,我们祖孙俩始终走在一起。他很善于记黄山那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胜的名字,我则老朽昏庸,转眼就忘,时时需要他的提醒和纠正。当时日子过得似乎平平常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妙之处,有什么值得怀念之处。但是,前几年我到安徽合肥去开会,又有游黄山的机会,我原本想再去黄山的。可是,我忽然怀念起小泓来,他已在千山万水浩渺大洋之外了。我顿时觉得,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怕是极小的生活细节,也无一不温馨可爱,到了今天,宛如一梦,那些情景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觉得,再游黄山,谁也代替不了小泓。经过了反复地考虑,我决意不再到黄山去了。

今天我来到了庐山,陪我来的是二泓。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正像小泓一样,二泓也是跟我形影不离。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他扶着我,有时候简直是扛着我,到处游观。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

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秀润。

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

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蒙蒙

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否?

                (1986年8月6日于庐山)

P13-15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他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他的“人品”、“学品”——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被广为称颂,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们能为季羡林先生出版他的《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共五卷)感到很荣幸。我们把出版这套书视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也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套回忆文集,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全书近二百万字,二百余幅图片,分五卷十编,即“求知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在编辑出版中,我们深感能力之不逮,知识之贫乏。好在季老的两位高足、两位专家,本书的两位主编胡光利、梁志刚先生,协助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们完成了本书的出版工作。

正是由于这套书的作者和内容具有上述特殊性,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作以下几点说明:(一)书中有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如“清华园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时的学生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但存在缺字、错字,有的语句不通顺,还存在很多口语、简化语的情况。由于这是七十多年蓟的文字,又是“日记”,我们把它当做“历史资料”看待,不作改动。(二)书中有很多季老的习惯用语,如“累累垂垂”、“赤睹”、“历乱”、“历历乱乱”、“背乡离井”、“舞笔弄墨”、“受惊若宠”等,仔细思考其意思是明白的,又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我们认为没必要改动。(三)书中存在不少季老家乡山东临清的方言,如“寻了媳妇”、“洑水”、“家来”等,还有不少季老常用的古语,如“旧雨”、“新雨”等,可能有人看不明白,但不算文章有毛病,更没必要改动。(四)书中有一些字、词过去使用是正确的,现在又有了新用法,如决——绝、呆——待、朦胧——蒙眬、濛——蒙、萎——委,等等。由于季先生这些文章多属名篇名著,过去多家出版社出版过,我们认为不动为好。

这样处理的指导思想是:不以现代人的现时标准改写历史、要求前人,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不为维纳斯安假臂”。坚持季羡林先生作品和人格的真实性,保持其原貌、原汁原味,因为这种“历史的真实”,对今后的历史、文化、人物研究极为重要。否则,可能留下“历史的遗憾”。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们特表明真实思想和用意,希望能得到出版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理解,并达成共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此情犹思(第4卷)/季羡林回忆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5051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3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9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