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大文章永流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所谓北大文章,自然是北大人所写的文章,并且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那一部分。北大文章是北大人理想、智慧、情感、心血与才华的结晶,是北大乃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北大与北大人对社会做出的永载史册的一大贡献!

内容推荐

全书收入有蔡元培、杨昌济、王国维等几十位北大先贤的精彩文字数十篇。这些文章是诸多北大先贤所写文字的一部分,这些先辈英才自然是我们所要记住的,而他们的文字,也是要永远地流传下去的。愿本书能为今天的读者架起一座通往诸位先贤思想深处、心灵深处的桥梁。

目录

北大文章永流传朱家雄/l

蔡元培/1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2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纪念/9

 现代学生的

 三个基本条件/10

 中国新教育的趋势/14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

 词/17

 墨子/19

 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23

严复/28

 原败/29

杨昌济/36

 劝学篇/37

 余改良社会之意见/42

 告学生/47

王国维/50

 文学小言/51

 屈子文学之精神/55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58

辜鸿铭/62

 东西异同论/63

吴稚晖/70

 青年与工具/71

沈兼士/76

 儿童公育/77

陈独秀/81

 人生真义/82

 新青年/85

 《新青年》宣言/88

 文学革命论/90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93

李大钊/95

 现在与将来/96

 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98

 庶民的胜利/102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104

邓中夏/106

 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107

刘师培/109

 论激烈的好处/110

刘半农/113

 北大河/114

 我的求学经过及将来工作/118

 关于外国话及外

 国字/120

钱玄同/124

 共和纪年说/125

 青年与古书/129

 恭贺爱新觉罗溥仪君迁升

之喜并祝进步/132

鲁迅/135

 论“他妈的!”/136我之节烈观/139

 说胡须/146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150

朱自清/155

 执政府大屠杀记/156

 北平沦陷那一天/162

 论不满现状/164

 正义/167

 大学的路/170

 论轰炸/172

徐志摩/174

 “迎上前去”/175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179

郁达夫/181

 中国人的出路/182

 世界动态与中国/185

 政治与军事/188

 日本思想的中心/190

 空袭闲谈/195

 抗战两年来的军事/198

 美国对远东及轴心国的态度/201

 十年教训/203

许寿裳/206

 归国在杭州教书/207

 杂谈著作/209

丁文江/212

 一个外国朋友对于一个留学生的忠告/213

 现在中国的中年与青年/219

 假如我是张学良/223

傅斯年/225

 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226

 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231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236

试读章节

今天是总理诞生,我们都来开会纪念他,那么对于他的主义,一定是十分信仰;对于他的计划,一定是要力行的。但是,总理的计划很大,如军事,教育,政治,经济等皆是,我们不能够完全担任,只能分工做去,以谋求完成他的计划。我们分任教育,所以只能讲之教育,前天贵校教务长说同学们要我来讲中国新教育的趋势,现在请先说大学区的组织;然后再说新教育的意义。

大学区是地方教育行政上的一种制度,在七八年前,我曾发表过意见说,最好是以大学来管理全省的学务,但是,未曾实现。迨国民革命军达到浙江之后,蒋君梦麟就要把浙江先试验一下,因为现在是二十世纪,无一桩事体不与从前相差很远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能牢守旧制,不谋改革。而且一省的教育范围很大,大学、中学、小学都包括其中,断非一个教育厅所能办得好的,我们拿工业上的制造品来说,是以美为要件的;譬如一只花瓶,一定要经过科学方法的发明,富有美术的意味,买花瓶的人,必定选一个合意的;就是以它为美的。何以要有所选择呢?就是因为好的被选择,不好的被淘汰,美术才有发展进步的机会啊!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不可以不注意科学与艺术的。办学校的教职员,有的是师范生,有的不是师范生,他们好不好,教育厅是应当考察的,假如仍有从前官僚化的教育厅来管理地方行政教育,那是永无改进的希望的。因为教育厅长及科长科员等,他们的学识未必全在学校教职员上,而且他们离开学校很久,不甚明白社会的潮流,所以他们尽敷衍表面,而无实际的心得,现在大学区的办法,是由大学校长兼管本区的中小学及其他特殊教育;教育行政都归大学教授组织,并且有研究院担任种种计划,这种制度法国久已实行了。法国分全国十七个大学区,我本想分全国十个大学区,恐怕难于成功,所以规划在江苏浙江两省试办,不过粗具模型罢了。现在的教育行政部,是一部分教授和专门研究过教育的学者来组织的。我想比从前的教育厅,总许要好些;办得长久,定会发达的。至于中央的大学院,除掉一小部分属于行政事情外,其余皆是研究的机构,如,美术院、音乐院、中央研究院等之皆是。

现在我再来讲新教育之意义,可分三点:

(1)养成科学的头脑从前有许多不是科学的,如心理学从前是附属于哲学,现在用物理的方法,生理的方法来研究它,便成为科学了;又如经济政治也是应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还有许多用统计的方法的,均不离科学,而且与科学相连贯。现在有许多人最易受刺激,听人怎么说便怎样信,这实在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头脑,不能求其因果,凡事要考求其所以然,要穷究其因果关系,那么他的头脑才算经过一番科学的训练;譬如开车,我要由上海到真如,定要在等一个钟点,并且要亲至站里看看开行的时刻表,不是人家怎样说,我便怎样信的,因为科学家所发明的,都是有因果,有系统的,物质同办事的两个方面,固然是要如此,对于精神的——教育——也是要养成科学的头脑的。希望科学家全体起来研究怎样叫人养成科学的头脑,不妨多办几所研究院。

(2)养成劳动的能力劳动是人生一桩最要紧的事体。在总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问题,简单地说来,就是人人要能生产,人人能生活,犹如古人所说“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的意思,若要人人能生产,那是非打破“劳力”和“劳心”的成见不可,因为只有这种的分别,易使一般劳心的永远劳心,劳力者永远劳力,渐渐形成两种阶级,这两种阶级的发生。实由于教育的不平等;所以要想救此弊端,非普及教育不可,使劳动者得到智识,劳心者也去劳动,这实在是件要紧的事。李石曾先生说过:各人至少要当三年兵,一年作工,使得劳心者可以养成劳动的习惯,真是件最好的事!现在大学院创办劳动大学,分为劳工学院、劳农学院,收中学、小学的毕业生,入劳动大学读书,养成他们作工的习惯,又有工人学校,使劳动者得些智识,如这样的学校,以后还望逐渐的添办起来。

(3)提倡艺术的兴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因为艺术的关系,能够增进我们的精神,便增加了一种兴趣,这就叫做艺术的兴趣。譬如一个文学家,他终身埋于文学里面,旁人看他所工作的,似乎很苦恼,然而他总是不停的工作,这便是得到一种艺术的兴趣;甚至于全忘他的生死。诸君从南洋回到本国来,言语不通,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很可借艺术来调剂,最好,多开些音乐会、展览会,在国家方面,多开设几所美术馆、音乐院来提倡艺术的兴趣。不过,现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的音乐院,这是只有希望做教育的能够学术化,担任的钟点不要多,留着余暇来自修;同学们要认真求学,不可计算几时毕业、只想多收几份讲义便算了事。

原载《当代名人录》1932年版,本文删去了最后两段。

P14-16

序言

北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登场亮相,自然是以1898年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下旨开办京师大学堂为起始。但若说到北大在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则必然地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那一激动人心的时期莫属。想当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华民国虽然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丧钟声中艰难地矗立起来了,京师大学堂也随之改称为北京大学了,可在随后的若干年里,巨大的黑暗仍然笼罩在广大的国土上,因袭的创伤与重负,现实中无比憋闷无比污浊的空气,使世纪初年的中国仍然举步维艰。

所幸的是,在沉闷的空气中,一批可称之为启蒙思想家的人物登高而呼了!这一群人,就是围绕在北大校长蔡元培身边的一群,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邵飘萍、傅斯年、罗家伦、邓中夏等等,以及王国维、辜鸿铭、杨昌济、蒋梦麟、马寅初、梁漱溟、毛泽东、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张竞生、俞平伯、顾颉刚、茅盾等等,他们意气风发、叱咤风云,他们畅快淋漓地鞭打着旧秩序、旧堡垒、旧文化,他们奋力把古旧的中国推向新生的彼岸,他们把火把与光亮引进了他们所置身的时代,他们把绿树和希望植满了荒凉的视野,他们是国家进步、民众解放的功臣,他们的思想光辉、革新精神包括他们的学术思考、人生理念无不照亮了20世纪初期沉寂与昏睡的中国,他们写下的大量的或理性、沉静的,或激越、战斗的文字业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许多年后,当我们在新世纪的今天重又展读起他们的文字,这个范围其实并不局限于北大人,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从孙中山、严复、马相伯到黄兴、邹容、陈天华、秋瑾,从毛泽东、瞿秋白、恽代英到闻一多、郭沫若、沈从文、巴金等众多思想者的文字,哪怕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诸北大先贤们的激扬文字,我们的心情也不能不激动,甚至我们的心海里还会掀起巨大的波澜。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他们的文字这样刚健有力?这样振聋发聩?这样沉雄勇猛?这样爱憎鲜明?这样沉静温情?这样驳杂丰富?这样的文字为什么在今天难以产生也难以读到?显然,这是有原因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字,这些产生于国衰民弱年代的文字自然与国家的命运有关,与国家承负的苦难有关。

自鸦片战争始,整个十九世纪后半期,直至20世纪上半叶,在长逾百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可谓饱经忧患,遍体创伤,唉,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古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之败,八国联军,抗日战争……一块块国土被割让了,无数的财富被劫掠了,一次次灾难俯罩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蛮横地烙进了这伟大古国的肌体里。近代之中国,何其颓丧!何其窝囊!近代之国人,又当何其沉痛!何其郁怒!基于此,我们甚至可以说,生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实在是很不幸的。

所幸的是,一批生于那个年代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为之士是清醒、觉悟而勇毅的,他们在历史的烟尘中前仆后继地向晚生的我们走来,向着我们多姿多彩的瞳孔中走来,他们是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们,他们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他们是孙中山、黄兴、蔡鄂们,他们是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们,他们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们……正是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为挺起国家的脊梁,为打破历史的铁幕,为冲决衰败的王朝,为呼唤黎明的曙光,或浴血战斗乃至为国捐躯,或奔走疾呼掀起维新的风云,或数十年努力不懈革命不止……

比较而言,安身于今日、立命于当世的中国人则幸运得多了,不是吗?经济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要你在人堆里混得也还马马虎虎,就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只是不知今日之中国人,究竟有多少是有意识地在珍惜着今日的生活的,或者他们只顾营建着自己的安乐,并没有去想这么多,也无暇去想那么多。我们所能感知的乃是,如果先辈们有知,则他们是一定要羡慕今日的幸福生活的。想当年,我们的先辈承受了多少残酷的阵痛又沐浴了多少血雨腥风啊!这一切,当是我们今日之中国人所不能忘记的,即便从小沐浴着阳光雨露,即使我们神州大地花红柳绿四季如春,我们的心中也当警钟长鸣,也当如国歌里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那样一刻也不能懈怠。何况,今日之中国虽早已是扬眉吐气、昂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但在变幻莫测的国际舞台上,却仍然免不了会在一些时候感到困扰和艰难,并且我们的国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许多问题有待大家去努力解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醒于我们的乃是,不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忧患意识都同样重要,和平安泰的生活当然是人类的追求,和谐、幸福的好日子也当然是我们所要拥抱的,但贪图享乐、耽于安逸在任何时候却也是我们每一个国民都要有所警惕的。

今天的我们是不该也无法忘记已经远了的那些记载于历史书上的苦难的,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百年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和我们可不一样,他们离苦难显然比较的近,甚至很近,乃至就置身在现实的苦难之中。情形若此,倘先辈们还不奋起,不抗争,不呐喊,不革命,则国必将不国,则我中华民族必难有今日之兴,则今日的民众必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正是因为在苦难深重、风急雨暴的时代有无数英雄人物为我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争,才有今日无数平民百姓的惬意人生。因此,当我们在春风里、暖阳下享受着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舒适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轻易地忘记那过去了的风起云涌、烟尘滚滚的革命年代?还有那英勇无畏的无数战士?以及那集大智慧与超人胆识于一身的先辈英才们?

所谓北大文章,自然是北大人所写的文章,并且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那一部分;就本书的选编来说,自然是有着较鲜明的倾向的,这在根本上是取决于诸位北大先贤所置身的时代以及他们自身的风骨的。就本书内容而言,我以为所谓的北大文章应当是大气的、有高度的、兼容并包的,是有关注民族国家乃至全社会、全人类的大襟怀的,是对应于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北大文章应当是有锐气、有风骨,有人文关怀的,是勇于向腐朽落后的东西发起凌厉的进攻的,是勇于挺身而出捍卫真理、科学与正义且不怕牺牲的;北大文章应当是扎实而深邃的,是无畏、机智而思想的,是沉潜到广大民众的底部以及文化的内部进行了全方位的体验并为之说话的,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环节和细部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指出其问题的;如果再结合一下北大自身的传统和当今时代的形势,则我以为还可以说,北大文章应当是充满激情而又智慧、严谨、理性的,北大文章是敢为天下先的,是与时俱进的,是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方向的,是能够激扬起民众的热情且使之辽阔地奔腾的。

这样的文章,是北大人理想、智慧、情感、心血与才华的结晶,是北大乃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北大与北大人对社会做出的永载史册的一大贡献。在北大自建校至今逾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多少杰出乃至伟大的北大人啊,而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曾奋笔写下多少振奋人心的“北大文章”啊!可以说,这些文章,是北大人永远的光荣与骄傲,永远的勋章与灯塔。

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经常性地去图书馆查找、阅读这些“北大文章”,本书所收的文字显然并没有囊括所有的北大先贤,也不一定是按作者的重要性来决定收与不收、收多收少,因为篇幅所限,收入的也仅仅是海量的“北大文章”中的很小一部分,还因为部分作者的版权问题无从解决,包括像胡适、马寅初、梁漱溟、蒋梦麟、张竞生、俞平伯、梁实秋、林语堂、罗家伦、沈从文、顾颉刚、冯友兰、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朱光潜、王力、费孝通、张岱年、张中行、季羡林等一大批大师级学者的文章也都没有收入。但我想这并不影响本书的分量,我希望本书所收入的,乃是可以代表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北大文章”当中最主体、最精彩的部分,乃至与我预设的目标无限接近。这些最有血性的文字,或激越,或郁怒,或沉静,或温情,其间凝聚着深沉宽厚的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对人民的爱,这是现代中国最有风骨的思想家、革命家、作家、学者中的一批代表所写下的经典篇章。今天,当我们读到它们--这些酣畅淋漓、阳刚大气、振聋发聩的文字,这些涨满了爱国精神、抗争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文字,这些传承文明、光照神州、温暖人间的文字,应该说,我们是为这些文字的存在而倍感欣幸的。我们从内心里对这些文字以及他们的作者充满了感谢和敬意,因为我们从中获得了激情和力量,乃至可以在纷繁而浮躁的现实中更为沉潜、奋然地前行。

收入本书的文章,乃是诸多北大先贤所写文字的一部分,这些先辈英才自然是我们所要记住的,而他们的文字,也是要永远地流传下去的,只愿我所编的这一册书能为今天的读者架起一座通往诸位先贤思想深处、心灵深处的桥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大文章永流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家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50558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