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识人学全书(最新图文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古有言,识人难,难识人,人难识。为帮助广大读者降低或解决这一难题的困扰,特编写此书。本书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古人识人用人的成功经验和经验教训,以古人的识人方法为基础,全面阐述了识人用人的古今理论,并列举了大量事例。书本还对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的才能与性情进行了品评,也对他们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剖析,发人深思,令人反省,虽列举的是历代君王的用人之道,却也能让当今的领导者感慨良深。本书既能解读人生,体悟世情,又暗藏识人之术;既列举了辨奸识忠之道,又浅析了各式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十章,以古人的识人方法为基础,全面阐述了识人用人的古今理论,并列举了大量事例,对于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本书在每页的旁白处还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图及相关文字。

目录

第一章 六戚

韩亿:治家严饬,教子有方

成吉思汗:为避子争,打击私心

曹睿:父子之情,人间至亲

刘丽华:引咎自责,谏劝夫君

第二章 观诚

曾国藩:待人之道,以诚为本

郑庄公:掘地见母,尽弃前嫌

张良:待人以诚,终得真经

李世民:争夺皇位,兄弟反目

重耳:信守道义,退避三舍

第三章 考志

谢灵运:迷恋山水,玩物丧志

严子陵:不慕权名,甘于清贫

皇甫规:不贪名利,屈己让贤

庞统:以苦为乐,耐得清寒

介子推:辞绝封赏,避居深山

第四章 视中

郑子产:声哀而恐,疑其有诈

石勒:啸声奇异,心怀奇志

钟子期:音乃心声,辨音知事

万宝常:乐淫而哀,国之将尽

第互章 观色

东郭垂:观色知事,善于臆测

王戎:见虎咆哮,面无惧色

淳于髡:心之所思,每现于面

扁鹊:观色断病,桓公不信

第六章 观隐

武则天:借佛愚民,制造舆论

李园:献妹取宠,另有隐情

勾践:忍辱负重,深藏不露

王莽:外示恭俭,内怀阴狠

杨广:为登皇位,暗施诡计

第七章 揆德

廉希宪:鄙视叛贼,礼待书生

秦穆公:施行仁爱,必有善报

墨子:见义而为,不求回报

刘秉忠:不贪名利,清廉自持

范蠡:富而好礼,可增福祉

第八章 甄伪

霍去病:远征匈奴,公而忘家

匡章 :不欺死父,岂欺生君

子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晋文公:信为国本,庇民之所

周幽王:贪色误国,自食恶果

第九章 明正

魏征:择人择地,卖直固宠

韩信:背水列兵,舍死激战

苏武:事君尽忠,人臣大节

吴隐之:酌饮贪泉,不渝清操

第十章 知邪

赵高:为报家仇,口蜜腹剑

秦桧:卖国求荣,迫害贤良

魏忠贤:不惜生死,留下恶名

和坤:巧进谗言,暗中坑人

蔡京:取宠徽宗,擅作威福

王钦若:口蜜腹剑,用心险恶

第十一章 七观

秦宓:言词绝妙,对答如流

纪晓岚:即席作赋,震惊君臣

郑板桥:酒醉之中,主动作画

张说:见利忘义,利令智昏

宋太祖:杯酒释权,除却心患

第十二章 九征

何晏:血不华色,精气烟浮

邢夫人:修养深厚,气宇不凡

汉武帝:容止正派,肃敬威严

项羽:言为心声,显露性情

第十三章 论失

张昭:直言耿介,过于偏执

齐国三杰:一介武夫,有勇无谋

成吉思汗:谨慎多疑,容易动怒

晁错:疏忽小事,不够精细

贺若弼:居功自傲,难以驯服

杜弼:不知缓急,无胆无识

晏婴:能言善辩,反应敏捷

李泌:辞官归隐,全身而退

第十四章 流业

季札:物是人非,佩刀照送

商鞅:力推新法,死于非命

西门豹:革新吏政,治邺有方

叔孙通:伺机而出,制定礼法

张敞:心胸狭隘,滥杀无辜

张仪:能言善辩,结成连横

第十五章 九偏

郭子仪:进退有节,终保富贵

甄妃:性情温和,与世无争

邓绥:说话平缓,为人宽厚

郭嘉:洞察先机,料事如神

吕端:遇事冷静,粗中有细

第十六章 六构

魏桓:明表心意,拒绝征召

宓子贱:看似整人,实则谏君

孔融:辞令丰富,智驳陈韪

隐蕃:花言巧语,骗取好感

欧阳修:一语中的,言简意赅

陈轸:举例论理,消除疑虑

第十七章 授职

吕尚:难做琐事,易主大局

刘墉:日理万机,治理繁乱

王安石:排除万难,力求变法

田单:以小搏大,智胜燕国

韩信:君道知人,臣道知事

刘邦:激励部下,赏赐为主

李世民:用人如器,尽其所长

乾隆:天威莫测,驭下有术

第十八章 衡弊

尹继善:秉公执法,恪尽职守

张居正:变法结怨,不得善终

诸葛亮:巧借东风,草船借箭

陈平:权智有余,公正不足

第十九章 接识

房弼:疏忽大意,被人所害

秦桧:不计小过,为我所用

袁绍:侮辱谋士,失去天下

王维:偶遇韩干,苦心育才

狄仁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刘邦:不信谗言,重用陈平

管仲:违背常情,侍君有疑

第二十章 英雄

项羽:“英才”不足,猜疑范增

班超:临危不乱,果断出击

诸葛亮:虚张声势,布疑惑敌

朱元璋:引蛇出洞,智败友谅

项羽:匹夫之勇,难成气候

吕尚:不拘形式,务求实际

第二十一章 品质

吴起:吸吮脓血,赢取人心

郭林宗:感化恶人,去祸远灾

萧何:顺从帝王,斩杀韩信

楚庄王: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第二十二章 审誊

范仲淹:心怀天下,忧乐可鉴

平原君:谢绝加封,反扬美名

宋濂:苦尽甘来,名留青史

范蠡:功成身退,美名远传

第二十三章 辨伪

李林甫:似是而非,压抑人才

汉昭帝:不信谗言,明辨是非

孙膑:相信小人,惨遭暗算

宋高宗:长期隐忍,蓄积待发

郑袖:为护权力,狠斗魏女

晋献公:借道伐虢,削唇去齿

第二十四章 揆爱

戚继光:罚不失爱,严中有情

羊祜:专施恩德,受人敬爱

李世民:放宽政策,收买人心

冯谖:烧毁借据,买来恩义

第二十五章 探绪

杨坚:神色自若,佯装镇定

蔡邕:居才不傲,慧眼识才

沈万三:自夸豪富,弄巧成拙

李自成:骄傲自满,功亏一篑

第二十六章 论短

寇准:为人耿介,直言快语

刘宽:性情温和,慈忍善良

周亚夫:坚毅厉直,得罪景帝

海瑞:苛刻少恩,铁面无私

第二十七章 明智

自居易:聪颖好学,幼识之无

曹操:洞察大势,乘机而起

张良:审时度势,由弱变强

诸葛亮:生逢乱世,明辨时局

第二十八章 大体

李世民:网罗武将,延揽智士

忽必烈:网罗人才,任贤使能

刘邦:大敌当前,先稳人心

汉武帝:不论出身,惟才是用

第二十九章 任长

周元素:识人之性,用人之长

雍正:只论才技,不拘成例

孙策: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赵王:错用赵括,用才非长

第三十章 品目

诸葛亮: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崔斌:刚正耿直,直言不讳

汉武帝:兴造功业,务在举贤

唐玄宗:得贤则安,失贤则乱

第三十一章 量才

忽必烈:充分授权,放心任用

商汤:重用伊尹,国势渐强

曹操:欲争天下,先争人才

刘备:寻访贤才,成就大业

李广:长于应变,勇多于谋

第三十二章 察骨

汉高祖:骨刚质刚,骨柔质弱

查继佐:观骨识人,结交豪杰

姑布子卿:面部如命,骨相如运

秦始皇:隆准长目,鸷膺豺声

第三十三章 论神

王莽:神平质平,神邪质邪

曾国藩: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仲永:不知进取,神不再清

第三十四章 审态

刘晔:窥人心态,工于心计

和坤:阿谀奉承,攀升有术

陈瑾:通过审态,识破蔡京

睿宗: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第三十五章 刚柔

陶朱公:错识人性,痛失爱子

王湛:可与深虑,难与捷速

卫青:以仁治军,平和柔韧

龚定庵:狂放不羁,恃才傲物

晋惠公:刚愎自用,痛失天下

第三十六章 七缪

齐威王:他人之言,不可轻信

朱元璋:兼取众议,甄别人才

齐桓公:不计恩仇,以礼待士

颜驷:历经三世,未能晋升

刘邦:待人以宽,不拘其过

孙权:以貌取人,错失人才

曹操:凭貌选才,铸成大错

第三十七章 效难

魏惠王:名位识人,留下后患

秦王:听信谗言,错杀韩非

秦穆公:为得贤才,不惜钱财

苏威:才干出众,屡经重用

汉武帝:不讲门第,不论出身

杨溥:选贤任能,毫无私心

第三十八章 释争

蔺相如:谦让保国,名垂青史

石苞:遭遇不平,坦然相对

张弘范:摸准性情,伺机申辩

祢衡:狂傲自大,于己不利

寇恂:忍仇不争,心胸博大

试读章节

韩亿:治家严饬,教子有方

若想了解一个人,除了对其自身做一番考察外,还可以观察他的六戚。因为,在相同的环境中,人们之间会在潜意识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韩亿是宋真宗咸平五年进士,历任大理寺丞、参知政事等职。韩亿开始任州县官时,就以善断疑案著称。他当县令时,不仅将本县案件审理得清清楚楚,而且太守皇甫选还常请他代审别县疑难案件。遇到灾荒,韩亿总是竭力赈济灾民,注意兴修水利,所以每到一处,官声都很好。

据史载,韩亿“性方重,治家严饬”。韩亿共有八个儿子,他对他们要求很严,常告诫他们: “一个人穷通祸福,是有一定的命分的。如果不择手段地去追求飞黄腾达、功名利禄,只能白白丧失自己的志节!”

韩亿在毫州(今安徽亳县)任太守时,一次,在京城任中书舍人的第二个儿子回家探望他。又正逢韩亿的好友及侄子都考中科举回来,韩亿心中十分高兴,便设酒席招待他们,让自己的儿子坐在下首相陪。大家喝酒喝得正高兴时,韩亿忽然问做中书舍人的二儿子:“我听说京城有件大案因有疑问,要请皇上审处,详细隋况到底怎样?”他的二儿子愣了半天,也想不起是什么事情。韩亿怒火中烧,把饭桌一推,找来一根棍棒,大骂儿子道:“你吃朝廷俸禄,负责一个方面的事务,就该不管事情的大小,处处留心才是。如今该当杀头的大案你都不清楚,对小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说着,非要揍儿子一顿。众宾客都竭力相劝,韩亿才算罢休。

韩亿的家法如此严厉,所以其子孙大多贤孝。他的八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其中有两人甚至做到宰相。

成吉思汗:为避子争,打击私心

观察一个人对父母兄弟妻子的态度,就可判断出他是如何处世的。

十三世纪初叶是一个崇尚武力征服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风气与成吉思汗有关。正缘于此,为了培养儿子们的军事才能,成吉思汗让他们亲上战场统帅军队,冲锋在前,与战士同甘共苦,使他们在军队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将来能顺利地接受汗位,稳定政权,继续开疆拓土。

在父汗的扶植下,成吉思汗的儿子们个个权高位重,统治一方,应该说个个都是精英人物。

对此,成吉思汗是很满意的,他所不安的只是诸子们之间的相互争夺权力的私欲。为了使儿子们能和睦相处,将来不为争夺汗权而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成吉思汗经常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

在攻夺花刺子模旧都玉龙杰赤的战斗中,由于蒙军遇到了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更由于蒙军统帅之间意见不统一,导致蒙军长达七个月未能攻克。成吉思汗细察原因,发觉是术赤和察合台兄弟俩个性不同,彼此斗气,互不配合,战事因而进展得很不顺利,军中各种事务与成吉思汗的指示都执行得很乱。由此,蒙军被花剌子模人杀死了许多,导致尸骨堆积如山。这样重大的战争失误,使成吉思汗得知后暴怒不已。

为了迅速推动战事进展并严惩术赤和察合台,他下令让窝阔台担任统帅,统辖诸兄和全军。窝阔台性格敦厚,处理事情极有分寸,他很巧妙地使兄弟之间有了表面上的和睦,同时尽职尽责,将军中诸项事务安排得有条有理,加强了对父汗政令的执行力度,花刺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很快破城。窝阔台的这一表现,令成吉思汗非常满意。

成吉思汗让窝阔台出面调解术赤和察合台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为了锻炼他作为汗位继承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在兄弟之间赢得好感,树立威望,也以无声的批评令术赤和察合台难堪。作为父汗,成吉思汗另派主帅攻城,以此来表示愤怒,这还是第一次。

玉龙杰赤攻下不久,成吉思汗父子之间又发生了一场冲突。按成吉思汗的规定,凡攻下城镇,财物、百姓要分成若干份,由于分工不同,不从征的宗王、将领也有份额。但玉龙杰赤攻下后,术赤兄弟三人却私分了城郭、百姓,既没有分给其他将士,也没有向成吉思汗贡献,这使他异常气愤。为了惩戒和教育他们,成吉思汗命令左右,三天不让他们进见。后来博尔术等人不断地劝解,成吉思汗才答应与他们见面,将他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成吉思汗对儿子们的教育是以打击“私心”为主。因为从小的方面来说,私心将导致军心涣散;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可能导致儿子们将来在汗权上的相互争斗。同室操戈是国家的最大灾祸,也令成吉思汗最为担心。正缘于此,成吉思汗在众人面前对儿子惩罚如此严厉,主要是为了教育儿子,让他们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奋,另外也是为了让儿子们在诸将面前做出表率。

为了启发儿子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成吉思汗曾反复对他们讲过多头蛇的故事:一天夜晚,天气酷寒,多头蛇的几个头为了御寒,都想爬进洞去,结果冻死了。而那条只有一个头的蛇却爬进洞去,抵抗住了严寒。成吉思汗在临终前告诫子孙们说:“你们如果想过安乐和幸福的生活,享受权利和富贵的果实,那么你们就必须遵从我的意见,让窝阔台继我登位,因为他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在你们当中尤为出众;我欲让他出谋划策,统帅军队和百姓,保卫帝国之疆土,因此我立他为汗位继承人,把帝国的权柄交给他。”

总之,成吉思汗对子孙们的教育,主要是围绕汗位继承这一重大事情进行的。在以君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中,汗位继承是国家的大事,所以他格外重视,屡屡对子孙们进行教育和说服工作,希望他们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告诫他们这是国家存亡之本。

成吉思汗对子女的教育异常严格,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四个儿子都成了未来统帅一方的领袖。

P3-6

序言

古往今来,大凡要成就一番事业的统御者,无不深知“一人耳目,思虑难周”的道理,为能求得“贤臣、良臣”而煞费苦心。但识别人才并非易事。白居易一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太宗李世民说:“人才难得更难知。”宋代陆九洲也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可见识人之难。

汉代的颜驷因君王的用人好恶,历经三世,未能晋升;三国的曹操因张松貌丑而对其无礼,结果张松将本想献给曹操的军事地图献给了刘备,曹操因以貌取人而铸成大错。

当然,历史上也有许多善识人的例子。

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子为躲避朝廷追捕而逃出都城。经过他以前曾经任过职的县邑时,跟随他出逃的一个人说:“这里的头儿是啬夫,是你的好友,为何不在这里住一夜歇歇脚再走?”文子摇头说:“不行,这个啬夫靠不住。我曾经爱好音乐,啬夫便送我好琴;我喜欢各种佩戴之物,啬夫便送我玉环。他很会投我所好。我担心他也会出卖我而再去讨好别人。”果然不出文子所料,啬夫在得知文子经过这个县邑后,派人堵截并扣押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国国君。文子因准确识人而逃过一劫。

为政做官者,贵在识人。文子之所以能逃过一劫,主要就是他早在接受啬夫的馈赠时便看透了啬夫的小人本质。

先贤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艰难。”这话固然有些偏颇,但它从侧面上则说明了人心的隐蔽性。表面看上去,每个人都好像很一般,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能究其根底呢?每个的人内心世界常常是复杂、甚至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要真正识人于内心,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

而国之兴亡,务在得人。得其人任用之则存,失其人未任用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便用起来就越得当。

识人是为了用人。在这方面,三国时的孙权慧眼独具。孙策子承父业后,任用吕范主管东吴的财政。孙策的弟弟孙权经常背着哥哥向吕范要钱花。吕范虽有财权,从来没有自作主张给孙权支付过银两,惹得孙权非常生气。可是到孙权即位后,反倒重用吕范。正是孙权这种“亲贤臣,远小人”的识人用人观,使得东吴在他执政时期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方。

贤明的领导都应做到知人善用,择贤而任。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那么,如何去识人,去知人,去发现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古老的六戚法,周文王六征鉴人法,孔子鉴人九法,刘向六正六邪鉴人法,诸葛亮的观人七法,刘劭鉴人法,赵蕤鉴人法,曾国藩的《冰鉴》……本书便是对以上各种识人方法的总结。为了突出重点,本书将古人的识人方法进行了拆分,并隐去了古文的来源:

六戚——从父、母、兄、弟、妻、子的角度考察人才;

观诚——从父子、乡党、君臣、兄弟等角度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

视中——通过听声音、探气息的方法,观察一个人的内心;

审誉——观察一个人具备多少种品质,就可以知道他会有多少种名声;

全书共分四十章,以古人的识人方法为基础,全面阐述了识人用人的古今理论,并列举了大量事例,深入研究和总结古人识人用人的成功经验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我们在每页的旁白处还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图及相关文字。

本书虽为《识人学》,却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本书对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的才能与性情进行了品评,也对他们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剖析,发人深思,令人反省,虽列举的是历代君王的用人之道,却也能让当今的领导者感慨良深。本书既能解读人生,体悟世情,又暗藏识人之术;既列举了辨奸识忠之道,又浅析了各式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总之,本书是择官至宝,交友良方,也是自鉴明镜,辨奸秘术。希望读者看后能获益匪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识人学全书(最新图文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邵//赵蕤//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55346
开本 16开
页数 4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8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1-49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5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