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果山知道
内容
编辑推荐

山是一个传奇,因此人与山相逢更容易缔造奇迹。本书作者作为一名对登山运动怀着极大的热情的人,以她自己的视角和感悟记录了登山途中的一些人生感悟。这其中有她对山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对人与山相逢的诠释以及在完成上述过程的同时对生命的再认识,对人生的再塑造。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女孩“读”着山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这其中有她对山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对人与山相逢的诠释以及在完成上述过程的同时对生命的再认识,对人生的再塑造。尽管书中没有回避高山探险这项运动因为与死亡相邻而蕴含的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但更揭示了这项运动最本质的内涵——它能带给你最纯粹的快乐。因为许多登山者都相信,这个距离天堂很近的地方也最接近生命的本质,能与充满灵性的山峰交流,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人就是在体验死亡的同时体验着生命,在与山、与自然的较量中享受到生命与生命的相融后的和谐与快乐。

目录

序:人与山相逢

如果山知道

 如果山知道

 守望峰巅

 祈祷梅里

 五月,哭泣的玉珠

 这就是珠穆朗玛

 夏天的哲思

 轮回

 阳光·天堂·苦咖啡——送别老曾

 我祈祷

 逃离与回归

 七月,和海子一起复活

 解读黄河的前世今生

天庭的诱惑

 自然的神奇力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天庭的诱惑之走进美珠拉

 天庭的诱惑之男人如山

 天庭札记

祈祷梅里

 梅里,永远的墓志铭

 又见梅里

喜马拉雅的金字塔

 珠穆朗玛:心中的圣殿——关于珠峰的话题之一

 喜马拉雅的金字塔——关于珠峰的话题之二

 与孤独对话——关于珠峰的话题之三

 走出喜马拉雅——关于高山探险的完结篇

 回到拉萨——珠峰远征札记之一

 珠穆朗玛,我来了!——珠峰远征札记之二

 男人与山——珠峰远征札记之三

 心的祈祷——珠峰远征札记之四

 “少爷”磨难——珠峰远征札记之五

 世界很小是个家庭——珠峰远征札记之六

 与风共舞——珠峰远征札记之七

 生命的华诞——珠峰远征札记之八

 云起珠峰——结局与反思

 2003:重返珠峰的快乐语录

孤独的行者

 双子星与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对话

 雪域格桑

 明天阳光灿烂——尼玛次仁印象

 回首余纯顺

 孤独的行者——关于步人人群的刘雨田

试读章节

           守望峰巅

那其中有盖世的奇景,有死亡的味道,

还有人性中永不泯灭的爱与奉献

许多年前一位登山者曾对我说:“爱上登山是因为爱上了登山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爱上顶峰。但顶峰却是任何一位登山者都不能拒绝的,因为那里有美景和幻觉,有梦想和眼泪,有人生难求的体验与收获,有男人一辈子渴望的实现与证明。”

几年后,这位登山者在一场雪崩中遇难。

因了这句话,每次在登山大本营送登山者上山的时候,我都会长时问地凝视峰巅,想象着每一座山极点处那片对我而言永远看不见的风景。时间长了,泪就会不知不觉地涌上来,如潮如海。我想人在追求某个目标时的状态是最有魅力的,而山巅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是一个能唤醒人魅力的目标。

K2就是这样一个目标。

在喀喇昆仑巨大的山影里,即使有着数座八千米级高峰比肩相邻,K2仍是引人注目的。甚至是比它高出一头的珠穆朗玛峰,在职业登山者的登山词典中,也未必能比K2占据更多的溢美之词。

所以,好莱坞的大师们在选择电影题材的时候都照例没有放过K2。是的,用以承载好莱坞式的悲情、爱情和亲情,哪座山还能比K2更有杀伤力呢?

50年里,53名登山者将尸骨融入K2的冰川,把一次次惊人的死亡游戏赫然推向高潮。

在试图了解这座“野蛮巨峰”的山的过程中,我始终感觉到自己仿佛在接受某种暗示,它让我回忆起很多与山有关的人和事,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味那些原本以为早已久远了的记忆,并因此发现这些记忆从来就不曾远去。

雪山的烙印向来都是难以修复的。像K2这样野性的山峰,无时无刻不在向登山者散发着魔法般的信息,那其中有盖世的奇景,有死亡的味道,还有人性中永不泯灭的爱与奉献。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许终其一生也无缘K2。因为要到达那个看得见K2的地方,须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相对于地球上许多交通便利的美景,代价可能是太“昂贵”了。更不用说在冰雪陡壁之上的那片风景,更不是凭着对“峰巅”这样具有诱惑力的字眼的向往就能达成的。

但我固执地认为K2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因为在八千米高处的那道壮丽与华美的光线,折射出的绝对不单单是白的雪,蓝的天,飘飞的云和炫目的光。

相信即使是在远离K2的地方,你也能嗅到顶峰的气息。

在人类登上K2五十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守望K2,守望峰巅。

          祈祷梅里

多年来,梅里就像是一个代名词,

将登山所包含的神秘、悲壮与牺牲深深地蕴涵其问

1991年1月4日,梅里雪山成了一座巨大的墓碑。

17个人,无声无息地消失在雪山太子的怀抱里,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丝毫痕迹,留下的是一个痛苦的谜和无尽的思念。

于是,等待便充满在父亲、母亲、妻子和孩子的每一天里。

一等便是七年,春来了又去,去了再回。

父母的鬓边义添斑斑华发,妻子的眼角爬上丝丝皱纹,年幼的儿女带着等爸爸回家的执著企盼,一天天地长大。

山,依旧在那里,登山者出发然后归来。

八千米的辉煌被一再重写,处女峰的神话被不断打破。人类在径山,在读山,在更进一步地了解山。

梅里雪山,却依旧傲然静卧在云南省迪庆州境内。

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第一高峰,人称雪山太子,被列为藏传佛教中的八大神山之首。

每年秋季,在卡格博山脚下崎岖的山路上,来自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的转经者,会组成一条闭合的“人链”。在长达两三个月的转经途中,这条缓慢地蠕动着的人链昭示着信徒们的执著和虔诚。

即使是旁无杂念的拜谒,也未必能一睹“太子”的丰采。卡格博峰常年笼罩在神秘莫测的云雾之中,据说,只有受到神山青睐的人,才能谒见“太子”真容。

1989~1990年问,中、日联合登山队先后三次向卡格博峰发起冲击。1991年1月4日凌晨,17名中日登山队员神秘失踪。

梅里山难是自建国以来,中国登山界所遭遇的人员损失最大的一次山难,中国登山队因之而失去了两位最优秀的登山队员。宋志义和孙维琦都是有着8 000米以上高度经验的队员,并且两人的敬业精神是大家有口皆碑的。孙维琦曾四进梅里,对梅里雪山的攀登难度和潜在危险十分了解。他的妻子在他遇难后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了他前几次进山的日记,方才知道这座让丈夫魂牵梦萦的山有多么危险,可丈夫生前从未对自己提及,他所说的永远是对山的那份痴迷,对这个勇敢者的职业的挚爱。

七年过去,花开花落,几度春秋。七年里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对于亲人和战友,梅里是一个谜,也是一段伤痛;是一份等待,也是一个希望。

时光并没有冲淡思念和期待,它总像一个怀旧的老人,将最美好和最珍贵的记忆压在箱底。

终于,七年的等待有了结果,他们回来了。

1998年8月,当年失踪队员的部分遗物和遗骸由于冰川的流动和推移而被发现,谜底终于揭开了。阔别七年,两位烈士重又踏上了回家的路,和亲人团聚了。

梅里将他们送还给了思念他们的人们,并真真切切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深夜的故事: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覆盖了中日联合登山队的营地,17名队员全部罹难。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泪,他们的笑,他们的遗憾,他们的期望。

七年来,梅里就像是一个代名词,将登山所包含的神秘、悲壮与牺牲深深地蕴涵其间,即使是那些远离登山的普通百姓,提起梅里时都禁不住会流露出某种肃然和敬意。

不管有过多少踌躇满志的骄傲,人们都不会忘记梅里。因为那不再仅仅是一座山,一个6740米的高度,而是一掬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泪,一段铭刻在人们心里的墓志铭,一声召唤着登山者的号角。

无数次听见昔日一根结组绳上的战友若有所思:“梅里的弟兄不知怎样了。”

无数次面对萍水相逢的路人的询问:“你们什么时候再去登梅里雪山?去找那些失踪的人?”

面对梅里如梦如幻的身影,我们祈祷,为这座不朽的自然造化,也为人类不朽的探险精神。

我们知道,我们一定要再去梅里的,去为那段墓志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因为,人类登不上去的山是不存在的。

P6-10

序言

            人与山相逢

2006年5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的1号演播大厅里,“2005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因为郑洁和晏紫在澳网上完成的惊天一“贯”而获提名,我也作为嘉宾前来见证中国体坛2005年辉煌的业绩。

揭晓最后一个获奖者的是我国前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叶乔波,她和前面开奖嘉宾大相径庭的语气,使我迅速地意识到了这位获奖者的名字——仁那。然而我知道,对于在场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名字是陌生的,至少是不及前面9个名字那般如雷贯耳。他就像他所从事的职业一样远离大众的视线,以至于直到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才赢得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大屏幕上出现了仁那的照片,然后是音乐声中西藏14座八千米高峰探险队征战冰峰雪岭的镜头回放。当充满雪域特有的高亢昂扬的旋律响彻在演播大厅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开始无法抑止地奔涌而出,思绪也在那一刻完全游离了晚会的主题。

我知道自己的情绪在那个场合显得很另类,因为大多数人会把仁那和他的故事当作今天这场盛典中主持人的一个煽情的段落。

然而对我而言却远不止此,他代表的是我用了14年的青春时光追逐并探究的生命轨迹,他背后是我深爱着的雪山以及人与山相逢的传奇。

原本以为这些记忆已经随着时空的流转渐渐淡去,在这个瞬间却发现那将是心底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烙印。

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将这些年的一点积累奉献给你们,并用于纪念那段无悔的年华。

这是一个女孩“读”着山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这其中有她对山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对人与山相逢的诠释,以及在完成上述过程的同时对生命的再认识,对人生的再塑造。

尽管她无法回避因为与死亡相邻,高山探险这项运动里所蕴涵的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但她更想和你们分享的是这项运动最本真的内涵——它能带给你最纯粹的快乐。

事实上,14年里,这种快乐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她,使得她从来不怀疑:人与山相逢就会产生奇迹。 此刻,我希望,这种感觉能为你我所共有。

后记

在即将结束本书最后校订的时候,蓦然发觉拥有回忆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

这些天北京正是持续的“桑拿天”,人们的情绪因为天气而变得烦躁,我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每天晚间在灯下重拾这些记忆,放纵地让回忆肆意延伸的时刻,便成了一天中最任性的期盼。这时,窗外湿度高达100%的暑热似乎遥远了,将自己全身心地浸泡在这人与山组合而成的片段里,曾经的感动依旧如此清晰,曾经的震撼依旧在心头重重地撞击。

遗憾的是,自己的惰性让这些记忆变得不够完整,因此今天奉献给大家的也只能是一些五颜六色的散落的珠玑。

好在这样一来,每个读到此书的人倒是能用各自的经历和心境,编织一条属于自己的丝线,来将这些珠玑穿起。希望这些文字和图片的述说,能带给大家一段闲暇的冥想和身临其境的渴望。

山是一个传奇,因此人与山相逢更容易缔造奇迹。

我不是一个奇迹的缔造者,甚至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奇迹的见证者。

作为一个记录者,我的视角和感悟来自于这些年来山赐给我的珍藏:简单是快乐的源泉,淡泊是智慧的宣言。因此我相信,这些我割合不下的记忆里,随处闪烁着的快乐和智慧的光斑,既然在过去和今天时时点亮着我的人生,必然也能在你我的未来中撑起一片皎洁的月光。

如果让我为这些珠玑编织一条丝线,我想那应该是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在我人生最重要的1O余年中,上苍让我有机会来到这片远离喧嚣的世界,在和山的交流中感受自然的瑰丽,在与人的对话中了解生命的含义;

然后要感谢的是这1O余年里关怀和扶持我成长的人们,是他们给了我“男人如山”最丰满的注释:

感谢我服役14年的那片“土壤”,它给了我最初的“爱的教育”,使我始终相信以爱的名义总能找到心灵的共鸣;

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使得这些文字能散发油墨的芳香:

感谢本书这些图片的摄影师,没有他们历尽艰辛的跋涉,这些远离都市的美景便只能成为自然的私藏。正是他们定格下的这一个个如梦如幻的瞬间,给予我无数的灵感和激情,也让这些文字变得具体而有生命;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母亲,是她无时无刻不在激励我,给予我无声的理解和爱,教会我在平平淡淡的人生中寻找自己的一页绚丽:

还有我的朋友们,从某个时刻起我开始不再滥用这个珍贵的称谓,是因为他们让我明白所谓朋友,是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陪你一起看风景的人,他们会在你沮丧的时候守护你,让你终于了解“坚持”是风雨中的美丽。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作为女儿匆匆成长的礼物,她因为妈妈的执着和坚持“匆匆”来到这个世界,她以一个早产儿超越医学解释的成长让妈妈更深地体会到了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顺便提一句,感谢你能耐心地读完这本书。如果合上书页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心灵在重重的撞击下反而呈现出一派特别的宁静,请相信,那就是我想给你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果山知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弥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89956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81-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9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5: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