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李希贵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在这36天里,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这36天是智慧激荡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审问的36天。这些思考极有价值,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本书特别适合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把36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地记录下来,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

目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

“家常便饭”与“法国大菜”

我只有说,才能想

你不能给他一个最终的答案

教师就是专家

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中传递

接好学生每一个“球”

培训能给教师留下什么?

中国式的“无所谓”

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

大制度与小规矩

你不要对她说“No”

追问学校、教材和学生

沟通才能了解

让教师了解课堂生活以外的东西

教育,关注生命质量

在“Yes”和“No”之间

靠什么可以记住学生?

为什么让孩子们都在课间挤厕所?

多元使我们变得理性

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

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从学生和教师之外找原因

教育的耐心来自对孩子的理解

在举手投足间塑造灵魂

从l00%拥护到l00%反对

“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不要让孩子带着等第进入社会

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

对强势学生说“不”

诚信的基石靠诚信铸造

强化考试与选择艰苦

美国人也会耍心眼

共同的难题测量分数背后的素质

最崇拜的人就在身边

学校组织再造寻找教育的伊甸园

当孩子不能有效表达时

从异想天开中升腾梦想

阅读不等于看书

与心理学一起长大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

纳税人的钱该花在哪里?

喜欢听不同的声音

从宽容不同到创造不同

看美国的教师怎么布置作业

认识时间与培养习惯

说得实在,才能做得实在

从哪里寻找培训效果?

差距产生动力

艺术是为了多彩的人生

模范移民的新问题

今日教育之使命培养世界公民

善待功利心

职业化:让人心平气和地活着

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试读章节

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

下午1点10分,应朋友老娄之邀到纽约棒球场看棒球。

比赛是纽约的大都会棒球队以主场对佛罗里达的马林鱼棒球队。一上地铁列车,就已经感受到赛前的氛围,三三两两穿着标有“大都会”棒球装的小伙子,在车上就齐喊着”大都会,加油!”开始为他们喜欢的球队助威了。

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可以容纳5万多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

在棒球比赛的过程中,每一个队员都面临着自主判断能力的考验,每一位队员是否果断也随时决定着全队比赛的胜负。不管是主场的发球、传球,还是客场的击球、跑垒,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果敢的行动。

我问老娄,小小的棒球何以成为美国人的国球7他告诉我,在美国聊天,既不谈家庭,又不谈工作,可以谈的事情基本上有两大类,一是天气,二就是棒球。如果不懂得棒球,那你与朋友就只有靠谈谈天气来沟通了,那实在是太单调了。

同去的另一位哥大博士生小王告诉我,美国人之所以如此喜欢棒球,首先,棒球是美国人发明的,这很重要,因此很普及;再一个就是,不同岗位的人因为同一个爱好,来到同一个球场,有着共同的兴趣,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还有,美国人特别喜欢竞争,什么事都喜欢做到最好,棒球可能正好代表了这样一种心理。

难怪美国人那么喜欢棒球,因为棒球所体现的价值观,正是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人普遍追求的文化。

通过现场的感受,我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者对现场观众的关注。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组织者始终没有忘记观众,不时地想出一些点子,与现场观众互动,首先是赛前的唱国歌,全体起立,即使拄着双拐的残疾人,也站了起来;第四局结束的时候,组织者又利用运动员休息的时间,用投掷枪向观众席抛撒运动衫,把气氛又一次推向高潮;第六局之后,又是全体起立,齐唱“上帝保佑美国”。有了“9·11”阴影的美国人,这支歌唱得特别投入。

美国是美国人民的,他们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都自然而然地这样想,他们都是美国的主人,因此他们可以骂总统,骂议员,但却始终改变不了爱美国的意识。

为什么会这样7因为在各种场合,他们始终感觉自己处于主人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学校教育,他们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早就收获了这样的感觉。

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却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外口若悬河、说话很自信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着老师讲话却唯唯诺诺,甚至噤若寒蝉;刚才在课堂上还是思维僵滞、呆呆的样子,一下课走出教室,却是又说又笑,活跃异常。

很长时间,我一直为这种现象所苦恼,却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药方。后来,还是一个孩子一语道破,他说,在老师的教室里,谁敢放肆,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原来,孩子们大都把教室看作是老师们的教室,他们只是客居其中罢了。教室里有什么规矩,“主人”有什么习惯,甚至怎么才能赢得“主人”的欢心,都该认真小心地推测、研究,因为,“不识时务者”的下场经常是被老师赶出教室。

难怪我们在教育改革上大做文章,甚至把“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很难帮学生从内心深处解开这个由来已久的疙瘩。

后来到西方许多国家的课堂里听课,发现孩子们全都那么神态自若地坐在教室里,一个个旁若无人的样子,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大”得很。不管什么老师进来,都是坐在那里“按兵不动”,从没有“起立”、“坐下”这些繁琐;即使课堂发言,也是稳稳地坐在那里,说话也并不怎么规范,有的声音细小,有的吞吞吐吐,但无不率真坦诚,直抒胸臆,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然、随意。

中国教师平时主要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只在上课的时候不断地变换着教室,学生倒是一直呆在同一个教室里;而美国的中学则恰恰相反,教师是固定在同一间教室的,而学生则走班上课。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中国的学生固定在一间教室却总感到教室是老师的,美国的学生则不管到了哪间教室,那间教室就成了他们“自己的”教室。

我曾经就此事请教过一位美国的中学校长,她告诉我,她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他们的教室,而不是老师的教室。

我又就此事请教一位美国的中学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室是他们的,这位老师说了两个字:尊重。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着他们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教室里就会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有意思!一件如此复杂的事情,解决的办法又是如此简单。我想起了我在许多国家的学生中做的一个问卷调查,在“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答案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把“尊重每一位学生”列为喜欢老师的第一个理由,即使中国的学生也毫不例外。原来,尊重这把钥匙竟能打开教育中这么多的铁锁,这真该引起我们认真地思索。

后来,在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里,我发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当教师把教室变成学生自己的教室时,学生同时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室里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这样一来,他们的责任心也随之而来,尊重这把钥匙竟又开了一把尘封的锁头。

可见,尊重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P27-29

序言

长期的学校工作经历,使我更关心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效益。如何在一般的师资、一般的学生状况下,在一般的学校、一般的课堂里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所以,当了解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就时,也就自然萌生了前往求学的念头。

2005年4月,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阿瑟·莱文院长的邀请,带着在国内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这里的教授和纽约市的中小学教师们一起,开展了36天的研究。我们试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中“关键教学事件”的点评与分析,启发教师们自我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教师培训的模型。

哥大教育学院是美国最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工作过的著名的教育社区,也是我国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等一代教育宗师在美国求学的母校。可以说,她既是美国民主教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播种机。在做访问学者的36天里,我一直沉浸在校园内R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我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不停地听课:因为要完成“关键教学事件”的研究课程,与哥大的研究生们一起在教育学院听课;因为要去实验学校收集数据,与哥大的教授们一同去纽约的中小学听课;因为要对国内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解剖分析,还要和我们的研究团队一同分析从国内带来的课堂教学录像——这其实也是听国内中小学的课。

听课多了,特别是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里,我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尽管美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但对于希望“凿壁借光”的人们来说,也许更多地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于是,我决定把这36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地记录下来,与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们一同分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希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40644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9.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3
出版地 上海
236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