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76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三十个故事(2006精选珍藏本)/成贵民摄影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唐山地震是一场浩劫,它的到来,使一座工业重镇几乎毁于一旦,人们流离失所,失去亲人。但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唐山重建迅速开展,这里的人们展现出了他们不凡的抗震精神。本画册遴选了幸存者的30个故事,取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意。画册中,既有闻名中外的抗震英雄,卓有成就的学者和企业家,又有默默无闻干着普通工作的工人,还有依靠轮椅尽量减轻家庭负担的伤残妇女……虽然他们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作为那场大地震的幸存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人故事,都有自己的丰富情感。

内容推荐

本画册遴选了幸存者的30个故事,取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意。画册中,既有闻名中外的抗震英雄,卓有成就的学者和企业家,又有默默无闻干着普通工作的工人,还有依靠轮椅尽量减轻家庭负担的伤残妇女……虽然他们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作为那场大地震的幸存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人故事,都有自己的丰富情感。当年正是在这些幸存者手中,震后10夭出煤、14天发电、20天出机车、28天出钢……

画册编徘不落俗套。照片连用注意了地震前盾的对比和历史的纵向脉络,没有断续怒。文字采用三段式:“小传”简明扼要,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概貌;“讲述”口语化,不唱高调,娓娓道来;“感言”符合人物身份和经历,发自肺腑弄富有哲理性。

目录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珍爱我们的精神家园

李玉林:飞车进京报灾的勇士

孙秀兰:地震灾区的“南丁格尔”

党育新:姓党入党的孤儿

韩溪:谱写唐山人心曲的音乐家

常青:用镜头记录那段历史

李润平:《四天四夜》情何限

刘连存:感恩图报的企业家

李宝仓:穿着高跟鞋救外宾

李升堂:架起救灾的空中桥梁

王益元:组织炼出“志气钢”

关仁山:从瓦砾中走出的作家

张肖山:“硬骨头通信战士”

范锦才:让《俏夕阳》俏向全国

彭秀兰:挎着震伤夹板上舞台

洪影:地震过后更爱花

王俊杰:地震中结下皮影之缘

徐为、刘振梅:患难与共结连理

朱立光:从孤儿成长为博士

吕立新:和新唐山一起成长

左德福:救人与画人同样优秀

姚翠芹:轮椅上的作家

韩芝祥:废墟上的鸿雁

刘凤池:震不断的“乒乓”梦

于海跃:百米长卷寄深情

王秀妍:无愧生活的强者

孙震生:在母腹中经历地震的画家

张信东:踏上“感恩之旅”

祝福你,唐山!(代后记)

试读章节

       李玉林:飞车进京报灾的勇士

讲述:大地震前一天,多亏党委书记把我从矿上叫回来谈话,不然就砸死在矿上宿舍了。凌晨三点多到家后又累又热就睡了。大地震时,房顶的水泥板砸下来,被我自制的衣柜顶住,满屋烟尘。在狭小的空间里,妻子大喊,猛拍我的肚子才醒,赶紧找到泥猴般的小儿子跑出屋外,手和身上受了伤。我顾不上去救家人(父母、弟妹和大儿子等十四人在地震中罹难),只穿着三角裤衩就往矿上跑。哪有路啊f铁路变了形,树木和电杆横七竖八,唐山矿已经毁了。“必须赶紧报告党中央毛主席!”恰好矿山救护队崔志亮开来一辆红色矿山救护车来救人,我赶紧拦住他,和武装部曹国成等商议后,果断作出去北京汇报灾情的决定。车到郊外时路上躺满伤员,听说是去北京报信儿的,大家纷纷让路。汽车冒雨飞驰,到达北京8点多,好不容易才找到中南海国务院接待站。听说灾区来人了,在紫光阁焦急等待的李先念、纪登奎等中央领导快步迎来,不顾我满身血污和泥水,紧紧地拥抱我。我含泪i兑“唐山全平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纪登奎高声说“好同志!你最掌握灾1青,你说怎么办,7”我穿上给我找来的新军衣急忙说:“请领导一要赶紧派解放军,越多越好;二要派医疗队;三要派矿山救护队!……”中央领导在震灾发生后六个小时,发布了向唐山紧急派遣部队、医疗队和矿山救护队的救灾命令。

感言: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前头,就没有闯不过去的路。我在地震中干了一件共产党员应干的事,所以才没有来得及救我的家人。

           孙秀兰:地震灾区的“南丁格尔”

讲述:大地震头一天晚上,我回到当时的电厂工房,丈夫老曹正和人搭炉灶,鼓捣半天总是串烟。晚饭是大米粥炒鸡蛋,吃完就睡了。因为太累睡得太沉,后半夜地震时小儿子大声喊叫才把我们惊醒。我们拉小儿子躲在高桌底下,在余震中跑了出来,丈夫和我都受了伤。听到大儿子在废墟里喊“爸妈快救我!”赶紧去搬水泥板,可搬不动;喊人,又没人应。只听着大儿子的声音越来越小,等天亮来人时已经没救了。后来得知父母也震亡了,小儿子因惊吓精神失常。擦干眼泪,我跑到医院救人。当时的人民医院是四层楼房,医护人员20多人、病房住院的50多人都震亡了。我带着伤,还得了中毒性痢疾,紧张地抢救伤员。地震后,在搭起的简易病房内工作了十三年,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1982年创建了省级文明医院,被誉为“简易病房里飞出的金凤凰”。为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已在省、市医院宣讲五十多场,五十多万人听了我的报告。

感言:作为一个大地震的幸存者,能为那么多人减轻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我感到无限欣慰。

             党育新:姓党入党的孤儿 讲述:1976那个龙年,我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六个月,就赶上了大地震。不幸的是父母双亡,幸运的是我被解放军叔叔从废墟中救出,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

我是4204名唐山地震孤儿中的一个。虽然没有了亲生父母,但却一直享受着父爱、母爱和家庭温暖。听老师们说,当她们第一眼看到我和党育红、党育苗这三个刚满六个月的孩子时,含着眼泪把我们紧紧抱在怀里。正休产假的刘俊勤和刘曙光两位老师,不管自己的孩子吃饱吃不饱,也把足够的奶水留给我们三个没妈的孩子。

1984年,唐山经过几年恢复建设已初具规模,市政府把我们接回了唐山。1996年在唐山抗震20周年之际,我作为孤儿代表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1999年我和在热力公司工作的张卫民结婚,市领导还作为“娘家人”参加了我们的婚礼。2000年我的儿子张俊明出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快乐。2006年6月,我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年,我怀着努力工作报党恩的心愿,为广大伤残人和社会尽量多做工作。

感言:我的名字是育红学校老师给起的,意思是让我不忘党的养育之恩。我怎么能忘啊!三十年来,我由姓党到入党,始终享受着党的阳光,心里充满了对党的爱。

          韩溪:谱写唐山人心曲的音乐家

讲述:1976年7月28日凌晨两点,我完成为唐山市皮影剧团10月初赴“广交会”演出的剧目作曲才睡。地震时居住的“跃进”16楼没倒,幸免一劫。随即应援唐51033部队宣传队之邀,投入抗震救灾宣传工作,由我作曲的女声独唱《毛主席派三军来救唐山》唱遍全市。8月下旬,随唐山市皮影剧团到石家庄地区获鹿县,参加赴“广交会”演出节目的指挥排练。演出获得成功,戳穿了“唐山已从地球上抹掉”的无稽之谈。由我作曲 “无唱也成影”的《鹤与龟》在此首演后,成了唐山皮影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出“看家戏”。

我担任唐山市音协领导期间,和杨煜共同为枫春作词的交响大合唱《唐山,烈火中再生的凤凰》作曲,在纪念唐山抗震10周年之际,由唐山音协“七二八”业余合唱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人民日报》载文称道:“他们唱得人们感情炽热,唱得人们辛酸流泪,更唱得人们化悲痛为力量。正是词曲者们扎根群众之中,合着时代的脉搏,才唱出人民的心曲。”其后,为抗震题材电视连续剧《方舟》作曲。

作为“唐剧主要创始人”之一,我领衔作曲的《乡里乡亲》,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担任艺术顾问的《人影》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人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担任艺术顾问的《唐山皮影》画册在全国产生影响。我撰写的《唐剧音乐创论》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为唐山地域文化的研究者、传播人,出版了《河北地方音乐》(下册),20多万字的《唐山皮影戏》收人《河北皮影·木偶》一书,在河北电视台播发了《冀东皮影30讲》,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撰稿并主持的《醉人的老呔影》、《呔韵奇常青:用镜头记录那段历史

讲述:地震第二天,我就跑到震裂的唐山展览馆内取回了相机。最令我感动的是解放军抢救被废墟埋了八天八夜的开滦矿工王树斌的情景。当时由于部队没有施工机械,连锹、镐都少,官兵们靠双手和棍棒之类的工具扒碎石、掀楼板,双手磨得血肉模糊。在一片扒开的小洞边听到一位战士高喊:“挖通了,我看到他了!”在现场军医的指挥下,先将一瓶葡萄糖液送进去并安抚他的情绪,后几经周折,王树斌终于被救了出来。战士们在高低不平的废墟上将担架高高举起,跌跌撞撞地赶往救护队。眼前的一切,令我激动地抓拍下王树斌躺在担架上举起右手喊“毛主席万岁”的镜头。

地震第二年的1978年秋,我拍摄了地震孤儿们到天安门广场合影的照片。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的时候,我又产生了重拍孤儿的想法。经过多年的寻找和朋友的帮助,我已先后拍摄了20多位孤儿生活的照片。如今他们大多成家立业,尽管工作和生活情况不同,但这些孩子的性格既任性又上进。我9岁时父母就过世了,与姐姐相依为命,我能体会到作为孤儿生活的不易。虽然地震过去了30年,但余震在他们心中的震荡永远部不会散去,他们应该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关爱。

我的相机一直关注着唐山的建设和发展。在十年重建中,我拍摄了许多建设者的风采,其中《补天》还获得了第1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人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荣立三等功。

感言:我很庆幸,选择了摄影这一职业。不然的话,怎能拍下这样弥足珍贵的镜头,记录下这段让人回肠荡气的历史。

P29-61

序言

             珍爱我们的精神家园

                 ——说在前边的话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发生在离我家不远的开滦赵各庄矿抗日英雄节振国刀劈鬼子兵的故事;常看我们成家曾祖成兆才编的贫家女不畏权势为姐伸冤的评剧《杨三姐告状》……我为家乡人追求正义、敢于抗争的精神而骄傲。

长大后,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精神,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遵化西铺和沙石峪的“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便成为鼓舞我工作和生活的无穷力量。

1976年那场举世震惊的灾变,顷刻间将唐山夷为平地。我虽在空军服役,不在唐山,但家乡人在危难中“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胄救互救,在党和政府关怀、全国军民的援救下重建家园,使我清楚地看到唐山人以往多种精神的凝聚和升华,领悟到唐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抗震精神的深刻内涵。

地震10周年前后,我在部队时有机会航拍新唐山。在空中我看到唐山就像成长中的婴儿,虽然还显稚嫩,但生机无限。如今她三十而立,已经长大成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身为一个摄影工作者,我在苦思冥想:地震对人们的影响是什么?人们对地震的态度该怎样展现?我努力用摄影语言来描述,来回答。30年中,我陆续拍摄了一些幸存者的生活片段,在地震遗址还拍摄创作了《龙年唐山地震12年反思》系列作品,用地震废墟上的残垣断壁和扭曲钢筋来直抒我的胸臆。

我感受着,也用镜头记录着……一张张照片的积累,恰似通往人们精神家园之路的链接。动人的旋律不一定都是颂歌体,一曲壮怀的悲歌,一次深沉的反思,也能震撼人的灵魂,激发人们的斗志。抗争,不是一时之勇,而是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对他人生命的关爱;是对自己责任的探问,是对他人恩情的报答。震后30年的幸存,我的相机中有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但展现的都是让我敬仰的精神境界!所以,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了以“幸存者”为题,将这些年来反映地震后唐山人生活和工作的作品结集成册的念头。“幸存者”,不仅是那场灾难中生存下来的人的概念,更是“奋斗者”的概念,是唐山人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概念。他们见证了唐山的毁灭与新生,也见证了唐山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形成。我想用心灵的镜头来追寻和展现唐山人的精神家园,也有责任把身边这些幸存者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记录下来,用新的视角和思考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在我采访拍摄的“幸存者”中,不顾家人飞车进京报灾的勇士,有强忍失去爱子之痛救死扶伤的“南丁格尔”,有穿梭于废墟中的“鸿雁”,有成长为博士的孤儿……我没有过多地再现悲惨的场景,而是通过精选的30个故事,表现幸存者的“情”与“爱”,以及他们在非常时期表现出的非常精神。没有经历抗震救灾的我,能听到他们深藏于心底的故事,感受那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朴实最令人怀念的情感,觉得非常幸运!我深切感受到了祖国情、军民情、干群情、邻里情、手足情……我用颤抖的手按下快门,含着泪水写下采访笔记。

愿这本画册能给您以启迪,更加珍爱自己,珍爱生活,珍爱我们的精神家园!

                      成贵民

                  二零零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后记

             祝福你,唐山!

唐山大地震那年,正在北京大掌读书的我积极报名赴唐山抗震救灾。

那是我难忘的一次人生经历。在唐山陶瓷厂,我从废墟中扒出一堆堆陶瓷碎片;在简易房里,过着唐山人艰苦而充实的生活;在街头路旁,吃着北京空运来的食品……我亲眼看到了唐山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擦干眼泪,自救互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杜举。

我看到了,唐山人民“公而志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己成为唐山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努力掌习,在人生的道路上拼搏奉献。

我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派来的解放军、医疗队和救援大军,奋不顾身抢险救灾的动人场景。顽强的唐山人民经历了抗争、重建、图强、崛起,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把新唐山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30年来,我一直芙涅着唐山。在媒体上和出版物中我看到第十五届全国景乏展上成贵民的系列作品《龙年唐山地震12年反思》,是那样亲切感人。他取材于唐山地震遗址,以抽象的构图提示了“抗争”“生命”“永恒”的主题,给我的心灵又一次震怒!从此我与贵民成为益友,连本画册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的第一次合作。

此画册遴选了幸存者的30个故事,取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意。画册中,既有闻名中外的抗震英雄,卓有成就的学者和企业家,又有默默无闻干着普通工作的工人,还有依靠轮椅尽量减轻家庭负担的伤残妇女……虽然他们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作为那场大地震的幸存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人故事,郡有自己的丰富情感。当年正是在这些幸存者手中,震后10夭出煤、14天发电、20天出机车、28天出钢……

画册编徘不落俗套。照片连用注意了地震前盾的对比和历史的纵向脉络,没有断续怒。文字采用三段式:“小传”简明扼要,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概貌;“讲述”口语化,不唱高调,娓娓道来;“感言”符合人物身份和经历,发自肺腑弄富有哲理性。总之,这是我们的追求,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让读者去评判。

唐山是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向唐山致敬!为唐山人民祝福!

                      周国铭

             (中国天鹅国际旅游公司总经理)

                 二零零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76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三十个故事(2006精选珍藏本)/成贵民摄影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成贵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508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822.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