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号称“天府之国”,除了得天独厚的优裕的生活环境,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之邦。二千余年,名家辈出,汉宋两代,领袖风骚。近代以降,蜀中学术再放异彩。故,“蜀学”以深厚的国学根柢和严谨的朴学精神,承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而辞赋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枝奇葩,既源远流长,又日月常新。本书共汇集了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半个世纪以来的代表性论文三十余篇。书中既有坚持蜀学独特的治学理论,也有与时俱进,追踪当代学术前沿的绵长生命力。
图书 | 辞赋研究/学苑文存 |
内容 | 编辑推荐 蜀中号称“天府之国”,除了得天独厚的优裕的生活环境,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之邦。二千余年,名家辈出,汉宋两代,领袖风骚。近代以降,蜀中学术再放异彩。故,“蜀学”以深厚的国学根柢和严谨的朴学精神,承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而辞赋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枝奇葩,既源远流长,又日月常新。本书共汇集了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半个世纪以来的代表性论文三十余篇。书中既有坚持蜀学独特的治学理论,也有与时俱进,追踪当代学术前沿的绵长生命力。 目录 汤炳正 《楚辞研究》前言 万光治 赋与赋学研究的命运(代序) 辞赋综论 李 诚 诗骚异同简论 李 诚 诗骚异同再论 刘志成 楚方言考略 万光治 古赋与文赋刍议 刘朝谦 对话赋体与赋家的对话性生存 刘朝谦 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关系 钟仕伦 汉大赋虚构性略述 赵俊波 窥陈编以盗窃——论唐代律赋语言的雅正特点. 赵俊波 晚唐律赋的散体化倾向 赵俊波 论晚唐律赋三大家的咏史怀古之作——兼论闽地律赋创作兴盛的原因 辞赋作家作品 汤炳正 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 高尔泰 屈子何由泽畔来——读《骚》随笔 魏炯若 《离骚发微》前言 汤炳正 从包山楚简看《离骚》的艺术构思与意象表现 周及徐 从《离骚》看汉语双音节词向单音节词的演变 李大明 《九歌》夜祭考 李大明 《九歌》语词训释商榷 李 诚 唐勒研究 李天道 司马相如辞赋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王启涛 司马相如赋与四川方言 秦彦士 风骨学于诸子 华实化于骚赋——王褒赋简论 秦彦士 张衡的矛盾心态与创作 吴明贤 蔡邕赋论 辞赋文献 汤炳正 《楚辞》成书之探索 吴明贤 《九歌》为司马相如所作辨误 万光治 尹湾汉简《神乌赋》研究 熊良智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新论 李大明 敦煌写本《楚辞音》释读商兑 熊良智 《文选集注》骚类残卷在楚辞研究中的价值 熊良智 汪瑗《楚辞集解》在楚辞研究中的贡献 蔡锦芳 崔富章 戴震《屈原赋注》后所附《音义》撰者考 詹杭伦 论《雨村赋话》对《律赋衡裁》的沿袭与创新 詹杭伦 王芑孙及其《读赋卮言》叙论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辞赋研究/学苑文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熊良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4507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6-11-01 |
首版时间 | 2006-11-01 |
印刷时间 | 200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3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6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