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逸飞周庄/中国名人名镇
内容
编辑推荐

陈逸飞,我国当代杰出画家、视觉艺术家。曾因其一部作品《故乡的回忆》而使周庄一朝成名。可以说,周庄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陈逸飞。现在,陈逸飞走了,特编辑此书来纪念这位名人。书本主要介绍了陈逸飞和周状的故事,分五个篇章:回忆篇、纪念篇、思念篇、回顾篇和展望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

内容推荐

那是1982年初夏的一个傍晚,一位在小河边洗衣服的阿婆被由远渐近的机帆船的声音吸引,她站起身来,看到三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上了码头,他们背着她很少见过的画夹和相机……二十年之后,已经八十几岁的阿婆在利用自家老房开的茶馆门前,热情地和金发碧眼的老外打着招呼:Welcome to Zhouzhuang!提起当年她在河岸边看到的那几位特别的年轻人,阿婆清晰地记得其中有一位就是陈逸飞。周庄人不会忘记,是陈逸飞先生的《故乡的回忆》成就了周庄今日的繁华!谨以此书纪念中国当代杰出画家、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先生。

目录

回忆篇/逸飞周庄二十二年的传奇情缘

纪念篇/故乡的悼念

思念篇/故乡人忆恩人情

双桥上,阳光在逸飞

悼陈逸飞

双桥在烛光里

他把美留给人间

我与陈逸飞先生的交往片段

陈逸飞与周庄

永远属于周庄的陈逸飞

回顾篇/逸飞的艺术人生

陈逸飞简历

梦里水乡——陈逸飞水乡油画欣赏

我有一双画家的眼睛

时常梦回周庄

展望篇/周庄——童年嬉戏过的地方

周庄概述

赞语周庄

又见周庄

故乡

夜周庄

试读章节

初识周庄

那是1982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宁静安详的周庄古镇在飘逸着草花香的空气中享受着夕阳温柔的抚摸。一位在小河边洗衣服的阿婆被由远渐近的机帆船的声音吸引,她站起身来,看到三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上了码头,他们背着她很少见过的画夹和相机,一脸兴奋地沿着斑驳青石板路走来。阿婆不禁疑惑,他们好像不像是谁家的亲戚,他们来干什么的?于是她赶紧将手在蓝印花布围裙上擦干,推醒了正在河岸边藤椅上乘凉打盹的老伴,和她一起张望猜测……

二十年之后,已经八十几岁的阿婆在利用自家老房开的茶馆门前热情地和金发碧眼的老外打着招呼:“Welcome to Zhouzhuang!”提起当年她最先在河岸边看到的那几位特别的年轻人,阿婆清晰地记得其中有一位就是陈逸飞,就是那位给了周庄、给了她们周庄百姓今天富裕幸福生活的恩人!

这是陈逸飞先生第一次踏上周庄,这个被他看作第二故乡的土地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才37岁,正是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时刻。尽管经过了六个小时的旅途劳顿,但自从踏上这个美丽的孤岛小镇的那一刻起,他就完全沉浸在了一种发现的喜悦和兴奋中。眼前这个小镇让他想起了记忆中的故乡,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夕阳斜照的青石板路、粉墙黛瓦的古老房子、欺乃的摇橹声、远处隐约可见的田野……这一切让画家读出了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古朴美,让从小就长在江南的陈逸飞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自从他在孩提时代举家搬到上海后,就渐渐和故乡浙江镇海疏远了,时空的距离加强了这位青年画家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的美好。“记忆里,我家门口有一条大河直通向海,妈妈带我乘船,从这里离开故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样是江南小镇的镇海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这让陈逸飞感到非常惋惜。而眼前的这个小镇不正是自己回忆中的故乡吗?37岁的画家陈逸飞被这个名为周庄的小镇的古朴自然的景色深深打动了!

当时的陈逸飞先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自费留学生,正在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尽管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创作出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在国际美术界已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他仍在苦苦寻觅更好的、更能吸引自己的绘画题材和风格。所以他常常和国内的绘画界朋友沟通交流,积极采纳好的建议。而杨明义先生,就是陈逸飞当时经常“打扰”的一个。此次的周庄之行便是在杨明义的推荐下而成行的。据身为苏州人的杨明义后来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逸飞写信告诉我自己正在画中国风景插图,问我再画点什么。我便建议说西方威尼斯闻名天下,我们东方也有威尼斯呀,不如画些水乡题材。之后我便把自己拍的很多水乡照片包括周庄照片寄给了他。1981年,他参照这些照片画的第一批水乡题材的画作在他在美国的第一次个展上广受好评。”作为多年的好友,陈逸飞一直很欣赏杨明义对艺术的感觉。于是1982年夏,杨明义带着陈逸飞几乎跑遍了苏州附近的水乡,最后对他说:“我知道还有一个叫周庄的好地方,就是比较远,坐普通船很久才能到。”陈逸飞一听,当即决定包一条机帆船去。于是,第二天两人便坐了快船飞奔周庄,到周庄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杨明义回忆说:“那时的周庄真静啊,人很少。为了创作一幅构图、角度独特的画作,我们甚至爬到了当时周庄唯一的新建筑邮局顶上,俯瞰下去。”

古来周庄就“镇为泽国,四面环水”,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镇依旧交通不便,无路可通,无桥可入,令人望水兴叹。虽然城镇建设和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但当时的周庄很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没有遭到任何破坏和改造。周庄属于苏州昆山市,在整个苏南经济已振羽起飞的大背景下,古老的周庄、曾经出过沈万三这样的著名商贾的周庄当时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抉择点上。苏南不少乡镇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日新月异,而周庄,这个以莼鲈之美著称的鱼米之乡,却还停滞在二十世纪早期的格局,她不免为自己的落伍而有点着急了。然而就在这适当的时候,周庄终于等来了她的知音,她的发现者——陈逸飞和他的朋友们。久藏于深闺中的周庄展翅逸飞的时候终于到了!

第一次周庄之行,陈逸飞先生当晚就住在一家只要五毛钱一晚的小客栈。客栈虽小,但很干净,晚上镇上放映露天电影,他也和村民一样搬起小木凳去看,俨然已融入小镇生活中。后来在周庄的几天里他拿着相机和画板,走遍了周庄的每一条街巷,坐过了周庄的每一条渔船,他和摆渡的阿婆、编竹篮的大爷们亲切交谈,浸润当地朴实民风。而周庄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双桥,是他最喜爱的地方。坐在桥边,看小孩子在桥上跑来跑去,是一幅多么亲切、充满野趣的画面啊!流连忘返的他在周庄一连拍了十多卷胶卷带回美国,正式开始了水乡题材的创作。深深爱上了周庄的陈逸飞,也终于发现了可以进一步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重返周庄

由于第一次的意犹未尽,1983年岁初,陈逸飞先生再次从昆山坐小火轮沿水道来到了周庄。不知不觉中,他的脚步又停留在了双桥上。双桥,又名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架成,清澈流淌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这里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便联袂而成,显得格外古朴雅致。因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其模样极像古时人们使用的钥匙,故被人们称为钥匙桥。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等伸人抬头一线天的街巷。而石梁桥则平架在银子浜口,其桥洞仅容一只小船通过。石拱桥始名世德桥,石梁桥则名永安桥,两桥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约有四百年历史。

在世德桥上,陈逸飞踯躅徘徊,他隐隐觉得这座占老的桥似乎要对自己诉说些什么。于是他再次从桥上举目远眺。此时周遭一片静寂,刚刚还在的行人都失去了踪影。桥下水平如镜,一时分不清哪个是倒影,哪个是真实。刹那问,他的眼前一亮:但见一叶扁舟沿着被粉墙黛瓦簇拥着的窄小水道缓缓飘来,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艺术家的灵感一下被触动了。从这一刻起,这座曾经名不见经传又破又旧的双桥将开始她真正辉煌的传奇人生,成为江南桥梁建筑中的代表作品,一朵蜚声海内外的桥梁艺术奇葩。

接下来的连续几天里,从旭日初升到夕阳西下,陈逸飞先生忘我地、专心致志地沉湎于双桥的丹青笔墨中。为了能够更真切地体现出凝聚千年水乡古镇独特神韵的双桥风采,临行前,他数次伫立在双桥上,然后又往返于双桥附近的河道两岸和河中停泊的橹船上,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从不同角度拍摄了神态各异的数十幅双桥照片。回到美国之后,陈先生在自己的画室里,比对各个视角的照片,经过一次又一次精心的修饰,最终,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就这样展示出来了。

P2-12

序言

陈逸飞,我的好友匆匆离开我们已快一年了。这一年来,关心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思念却丝毫未减。除了痛心、惋惜,更多是大家对他为艺术执著的一生、为我们的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影响的由衷的景仰之情。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伟大的翻天覆地的革命过程中,我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陈逸飞是这个时代的先锋和带头人。他是文革”之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在异国他乡克服种种困难宣传祖国的艺术。后来他又返回祖国发展,所涉及的领域除了绘画外还扩大到大视觉艺术,他以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了丰碑。

我有缘和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结识,我们志同道合,几十年来,彼此交往真诚而默契。在1982年暑假,他留学赴美后第一次返国,我陪他去了许多水乡小镇,收集创作素材,最后我们乘了机帆船来到了周庄。周庄水乡的纯朴幽雅之美打动了他,他激动地拍了许多照片,在下一年的纽约举办的画展中,用他的作品把苏州水乡,把周庄这个真正的东方威尼斯介绍给了世界。后来他创作的以周庄双桥为主题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被哈默博士购下,作为来北京见邓小平的最珍贵的礼品,让周庄,这个默默无闻的水乡小镇也随之名扬天下。

在他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周庄人不忘他对周庄旅游所作的贡献,特意编撰了《逸飞周庄》一书,将逸飞和周庄的传奇情缘传颂于天下。这是对陈逸飞最好的纪念,相信读到这本书的人会再一次被陈逸飞的一切所感动的。

杨明义于北京

2006年3月1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逸飞周庄/中国名人名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0349
开本 32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