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做戏
内容
编辑推荐

读霍不思的文字,字里行间,正仿佛有着这样一个“小小的知情者”,这个小小的知情者,仿佛知晓着万事万物的某种真相。万事万物仿佛也都可以和她晤谈,透露它们的本来,展示它们的联系——这正是这本小书的意义所在:她为古典的、传统的旧戏搭建起了一条通往当代的小小桥梁,使得这些旧戏里的人生、智慧、感情、审美为我们当代人所理解、所叹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对各个地方戏曲的关注,无疑是把那民间的、茁壮的传统悲喜变成了我们城市生活的鲜活力量。而旧戏,也因为有这样年轻的知己、这样倾情的知遇,在今天、在今人心里扎下了根。陈九先生的画,那些缥渺、艳异、酣畅、顽拙的彩墨人物,则披挂着民间斑斓的戏衣,展露出现代人百感交集的心魂,会同着霍不思的文字,扑面而来,使我们如同对镜自视,兀自惊心。

内容推荐

陈九久居沪上,闲来喜欢画戏。在他看来,戏曲实在是社会的大写意,也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生活。同时,戏又发生在你我身边,人生无日不在戏中。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画戏人,把古往今来的连台大戏,一一纳入斗方。

霍不思则是久居京城,喜欢在漫漫长夜里看戏,将亘古的悲喜尽收眼底,然后用别样的情怀写出了一些别样的文字。在她的记忆里,萦绕着那么多斑斓故事和意味绵长的唱词。这些戏,给了她看待世界的美妙角度。

画戏也好,说戏也罢,说到底不过是超越或者悦纳这庸常人生的小小努力。每一个看戏的人和每一个做戏的人,都会在这里面看到自己。

目录

小小的知情者(代序)/杜丽

上篇

一言难尽的几个看戏记忆

记忆犹新,挥之不去的几句唱词

超越生死的恨的激情

耳熟能详的三个黑白故事

如何“正确”地自恋——关于《贵妃醉酒》的实质

五台山上的生离死别——柳子戏《五台会兄》

通向娘家的漫漫旅程——《翠姐姐回娘家》告诉我们的实情

老天何苦困英雄,二十年一场春梦——关于武松,以及他为什么打虎和打虎以后

听说他最想看《夜奔》

良辰美景无赖天,赏心乐事在谁边——关于《牡丹亭》的片言

何为闲情何为痴,直教生死相随——《牡丹亭》里的三句话和三生路

何其美艳的老太太

《对花枪》里的生活智慧

风情万丈的女子——关于潘金莲以及她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与反抗

对于戏曲改革的小看法

关于菜园的一些想象

下篇

去恭王府看朋友

落叶走在回家的大路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

《赵氏孤儿》的若干张面孔

“平民史诗”的一种努力——关于《孔雀》

什么样的想象,谁的回忆

那一场百年不遇的雨雪霏霏

200X年寒冷的春天

画者语(代跋)/陈九

试读章节

一言难尽的几个看戏记忆

(一)

我第一次看见梅兰芳,是小时候在一本戏曲画报上。他正在做出《贵妃醉酒》里的种种姿态,其一是“卧鱼”。图片说明是他已经颇为高龄了,仍能扮出这高难的动作。

那时我还小,不能理解那沧桑之后的妩媚,不会欣赏凋零之余的风情,不懂得苍老背后的甜美,不知道历尽劫难的雍容,只是觉得诧异,觉得可惜。和借给我画报看的小伙伴一样,对那些陈年的繁华热酽我们有些隔膜。

(二)

我还记得更早时候被母亲带着去看越剧电影《红楼梦》,我站在她前面。一句也听不懂,可是满眼都是华丽晶亮的珠串、衣裙,雕梁画栋,花团锦簇的一大家子。他们两个不是在山坡上好好地看一本书吗,怎么周围的人都抽抽噎噎的。母亲的泪水大滴大滴地落在我的头发上,我很害怕地回头看看,她却若无其事。

那时候的剧场经常爆满,不久之后我还跟着去看了京剧《双玉蝉》,只看懂了一点,那就是那个中了状元的书生的姐姐不是亲姐姐,后来她拿出了一件玉蝉,说了些什么,就咳嗽着死去了。惯有悲情的年代啊,所有的悲欢离合也被赋予了大喜大悲的起伏,比如也是在那时跟着大人单位包场看的《泪洒相思地》,忠心的丫环舌头被剪了说不出话来了,看得人有些心惊胆战。看完了听见在散场的寂静人流里有人小声骂戏里的俏书生不是东西,是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那是一个戏曲电影大放异彩的年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野猪林》、〈追鱼》—彩色的电影剧照和招贴海报开始成为孩子们炙手可热的新宠。评剧〈刘巧儿〉简直就是黑白的青春偶像剧,黄梅戏《牛郎织女》比大人讲的神奇得多,豫剧《七品芝麻官》就是强力暴笑喜剧,还有京剧《铁弓缘》结尾的一对花烛可真没得说。

(三)

我小时候在老家过年,看过当地乡民自己组织的小戏班拉乡演出。打上油彩就很俊秀的脸和比划出的劳作的手形成鲜明的对照。迄今我还记得后台有个小生在大雪飘飞中冻得瑟缩等着候场的样子。他们演出的大都是一些被称为“小吕剧”的本子,《小借年》呀《小姑贤》呀什么的,要么就是《墙头记》啊《秦香莲》之类的。汽灯明晃晃地照着,唱戏的和打板拉弦的都一丝不苟。

后来,某年路过陕西渭南,大路边看见有人摆开台子唱草台班子戏。停下来看看,说是晚上要演《周仁回府》。演员们在农用车的后斗里已经化好妆了,催场的锣声弦板声急促得紧,看见一个龙套演员在大口地吃着方便面,旁边的老生正在理顺髯口。天色暗下来,满天都是彩霞和乌云,一切好像千百年来都不曾改变。P14-16

序言

我小时候曾经和霍不思一起看过戏,当年看戏的情景、所看的曲目在我早已是很模糊了,但霍不思却都记得分明:当时看戏的情景、看戏时细微的动静、看戏人和演戏人的表情……也许就是在那一刻,戏,这个来自古中国的粉墨魅影,在她小小的心灵里驻扎了下来,开始了彼此经年的友情。我后来也看过一些戏,但始终只是看个热闹,凑个闲趣,在这里不说也罢;至于霍不思后来看了些什么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非常喜欢看戏,非常喜欢。

据说,霍不思最喜欢的事是做沙发土豆,她的名言是:“就是一直坐在电视前,直到变成传说中的沙发土豆……”与此相关,她给自己起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做“电视兽”。

长夜漫漫,许多人都无心睡眠,许多地方都在沸腾着,许多的心都在上下寻觅着,而沙发土豆霍不思只是陷在沙发里,专心看戏,只是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屏幕,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亘古的悲喜就都奔来眼底,与她做着家常的晤谈。

我知道霍不思收集了许多地方戏的碟片,也曾听她兴致所至地谈起其中一些老戏里的寻常故事——陌生的剧种,偏僻的曲目,她说得如同街坊邻里的家常,一边听着,不由得我生出了几分妒忌——妒忌她竟能和老戏这样的亲昵,这样的不隔,这样的无间——姐妹淘在一道逛街咬耳朵也不过如此吧。在她和戏这样窃窃私语咬耳朵的时候,我是只有听得入迷痴醉的份儿,完全插不上话。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霍不思会这样看戏?看了这么多年的戏?这样地痴迷于各个地方的地方戏、各个偏远冷僻地方的戏?而她又究竟在戏里面窥见了些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我看到的只是她乐在其中——幸亏有做这篇序言的荣幸,使我可以一睹为快,先获惊喜。

当电视兽霍不思开始说话时,我不由得常常屏息凝神来谛听,因为她向来只会说她知道的,而她所知道的又是这样的别情别趣,这样的新鲜奇异,她说的是如此遥远古旧的戏台故事,听来却如此之近,如此贴心。

在我看来,说戏给了霍不思一件很合衬的隐身衣,她用别样的情怀,在戏里面读出了一些别样的东西——戏啊,戏,戏是一件多么古老、多么腐朽的事情啊,戏又是一件多么历久弥新的事物:在老戏的急管繁弦、喧天锣鼓里,霍不思看见了过去,也看见了今天;看见亘古不变的真理,也看见岁岁年年的更替;看见生之喜悦惨淡,也看见死之悲欣交集;看出老戏里的前世今生,也看出老戏的踽踽落寞。

令人欣慰的是,她并没有耽溺于旧戏的软红十丈,没有迷失在复杂的锣鼓簪环;也没有试图去指点迷津,她只是有着一份小小的好奇——你可以说,这好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看戏时与旧戏那懵懂的邂逅:原来你在这里呀——就是那幼年的邂逅后来使她萦绕于心,无法释怀,以至于想知道戏背后的隐隋、隐衷、隐思。而现实是如此强大,当世是如此变幻,这件事情是如此艰难,我想,霍不思是做到了。

小时候我还曾经和霍不思一起去过省会,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旅行,但是,霍不思却说,有一天早晨,在火车站附近的长椅上,她看到被丢弃的橘子皮、包装纸等垃圾——早晨的垃圾,不曾谋面的陌生人丢弃的垃圾——她忽然感到一丝忧戚:是谁丢下了这些垃圾?是谁任这些垃圾在长椅上孤独展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她忽然非常想知道,非常想知情。

读霍不思的文字,字里行间,正仿佛有着这样一个“小小的知情者”,这个小小的知情者,仿佛知晓着万事万物的某种真相。万事万物仿佛也都可以和她晤谈,透露它们的本来,展示它们的联系——这正是这本小书的意义所在:她为古典的、传统的旧戏搭建起了一条通往当代的小小桥梁,使得这些旧戏里的人生、智慧、感情、审美为我们当代人所理解、所叹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对各个地方戏曲的关注,无疑是把那民间的、茁壮的传统悲喜变成了我们城市生活的鲜活力量。而旧戏,也因为有这样年轻的知己、这样倾情的知遇,在今天、在今人心里扎下了根。陈九先生的画,那些缥渺、艳异、酣畅、顽拙的彩墨人物,则披挂着民间斑斓的戏衣,展露出现代人百感交集的心魂,会同着霍不思的文字,扑面而来,使我们如同对镜自视,兀自惊心。

杜丽

2006年9月20日

后记

关于戏曲

戏曲实在是社会的大写意,也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生活。那时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卡拉OK和DVD,它用老百姓的感觉来叙述历史,所以,它是一项平民化的艺术。即使被称为高雅的昆曲,也不例外。无论哪种戏曲,都服从一个目标:让看戏的人看懂,让看戏的人喜欢。戏曲不是戏者给看戏人的馈赠,而是戏者在执行看戏人的命令。

所以,戏一开场,就会自报家门,一阵插科打诨,再是起承转合,然后再唱念做打。

数百年来,那震人心魄的锣鼓,节律优美的舞蹈,图案夸张的脸谱,色彩艳丽的服饰,高亢悠扬的唱腔,火爆激烈的武打。水袖和兰花指,长胡子和厚靴子,长靠和蟒袍,帽翅和靠旗。以其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音像美,技巧美,雕塑美和韵律美赢得了人们的迷恋。这里,由密集生灵合成的世间景象幻出浮现,只要生命不绝,吟唱就不止。

其实,戏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人生无日不在戏中。古往今来的历史,就是一部连台的大戏。天地好比一个大梨园,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男女贤愚,悲欢离合,哪一个人,哪一件事,能逃得出梨园内所扮的光景?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干世界,你我就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无怪乎,陈独秀惊叹: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有道是: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关于戏画

自古至今画戏的还真不少,古时民间较多,年画、木刻、家具、墙壁到处都有,但文人画触及的倒不多。

在现代大画家里,倒是关良大师开了先河,当然林风眠也画,吴大羽也画。唯有良公是以画简笔传神的戏曲人物画为主。当然现今的画坛画戏的还有韩羽和马得,韩羽画出了妙趣狡黠,马得画得质朴干练,而吸收民间彩绘的丁立人画得率性妩媚。我看他们八成都是戏迷。我可算不上戏迷,也不会追星。只觉着戏曲特别的好玩,有趣。也从不会为谁的唱腔扮相痴迷,只要能入画就行。尤其当我看到民间戏曲的人物画片和木雕年画,如此鲜活,如此精妙,无不为此感慨,真是生机在民间,民间有大师啊。

细细琢磨戏曲,里面真有着我们中国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就和我们中国传统绘画一个理儿。画戏把我引入到戏曲这神奇世界。于是跟着看看热闹,跟着过过门儿,跟着喜怒哀乐,跟着兴味盎然,阅历着人间沧桑。这不仅仅是一种感情宣泄,仿佛更多是一种生命体验。

戏有戏理,画有画理。中国的戏曲不像西方的戏剧那样写实,而十分讲究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型。中西戏剧的不同,演戏的腔调也不同,背景更不同,他们的背景是实的,逼真烦琐,而我们是虚的,假借虚拟。我在百老汇看《西贡小姐》,看到美国兵被打得撤退时,背景还真的搬上了一架大飞机来,让人吓了一大跳。而我们的演员则拿个凳儿就是前门后院,拿个鞭儿一挥,就是骑马上轿。省略了许多东西,甚至把时间也压缩了。三五人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师;不大的舞台可国可家可天下,平常人物抹上油彩就为将为相为名臣。这就是中国的艺术,随心所欲,追求神似,讲究意境,灵活章法,注重意会,方便自如。

就此想起中国的绘画,注重主观的,意象的,十分的感性,而西方的绘画,十分的理性,哲学化观念化了,概念到去皮刮肉,只剩下一付干瘪骨架了。

关于看戏

做一个会看戏的人还真不容易,我觉得过去中国老百姓就特别会看戏。戏是什么,凡是和戏相连缀的词汇都含有一种虚设和逗趣的意味,如:戏言,戏作,戏谑,儿戏,调戏等,并不是什么高文雅事,看戏也只不过是舒心散闷,透着中国人对戏的理解。

戏能让实现不了大理想的老百姓过足戏瘾,不能办到的,在戏里就可以实现,为什么包公申张正义钟馗捉鬼治邪常演不衰,那里有老百姓的真感情。所以在老剧场里,有大吃大嚼的,有高声吆喝的,有谈情说爱的,有儿哭母叫的,还有摇头晃脑的,捶胸顿足喝彩的,他们就这样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那可是真性情!

中西不同,连观众也不同,而西方人看戏不一样,那可是贵族的事情,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不拘言笑憋得发慌,甚至有人把角色当成真事,戏场里竟然闹出人命来。真是像真的一样。

而中国人看戏,就千万别当真。

即使到了中国文人那里,看戏似乎稍稍变得有点复杂起来,但中国士大夫一向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写诗作文为余事,填词是诗之余,曲则是词之佘,所以看戏唱曲也是闲暇之野趣了。其实也没把看戏当成什么正经事,一向若即若离,心不在焉。

所以,写戏人同剧里人总还是存有一种间离,演戏人也不忘乘兴发挥,看戏人不忘一时痛快。他们共同抱着这种游戏的态度去完成这一使他们开怀的过程。这大概就叫做善进善出,心物交融。不以物为主,就入不深;不以心为主,就出不来。所以,不仅要能人能出,还要善于入善于出的。

但是,“戏也,非戏也;非戏也,戏也。”(清·李调元)“戏”又像镜子般地反映着现实社会生活。所以,中国的文人们的种种身世遭遇又逃脱不了这种“情缘总归虚幻,仕宦如登戏场”的宿命。于是乎,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于是,就有不少文人雅士关照起这些写戏听曲的事儿来了。

大诗人陆游就说:“回看薄宦成何味?只借朝衫作戏场。”

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中国式的人生哲学。“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老庄之后,便有一批这样的文人,把世间当做戏场,以超然物外的态度对待人生。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苏轼等,他们可算是一批会看戏的“观众”,也是能真正看懂看穿世间这出大戏的“以快吾志”的君子。

诸葛亮曾经是个不管闲事之人,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我本是一个散淡的人啊”。当初在卧龙冈十分悠闲,也算是一个看戏的观众吧,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感动得他出来做官,弄得责任包袱一大堆,结果,身不由己做了戏场里的一个角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头来,诸葛亮却成了戏曲舞台上永远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角色。难道孔明是个例外吗?其实,这个社会就有许许多多这样自觉和不自觉徘徊在戏里戏外的人物。

戏能启智。有对楹联说得有意思:做戏何如看戏乐,下场更比上场难。

仿佛有些玄妙,下面还有: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脚地,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其实,谢幕的掌声和卸装的寥寂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我们要甘心于繁华落尽后的平平淡淡。

关于本书

本书的名字叫《做戏》,包含了画戏,说戏和看戏。画作是我近几年来忙里偷闲的戏作,把它们串联起来并编成册,本来是想找个懂戏的人编些打油诗来配画。后来碰到编辑宏凯,她就是编雷子人那本《女人味》似书似画的图文类书的责任编辑,与她聊得十分的投机,因为,我本来也想制作一本类似这样的图画文本来,好让水墨戏画更具文墨戏味,所以就这么一拍即合了。

但,毕竟还是好事多磨的。

当时,我们商量,中国的戏曲,如果能在当下让它有点新鲜的意味,那不就更好吗?倘若找个老戏迷来谈戏配文,老生常谈,说得又都是老古话,谁能听懂,最好找个年轻人用现代语言来写文字,如果是个年轻女性写手那就更好,可是,谁又能懂戏,于是,有点发愁。

不想,宏凯是个敢于挑战自我的人,她居然找到了。

我们一碰面,对方是个细皮嫩肉的,长着一副圆圆的娃娃脸,起的名字有点怪怪的,霍不思。刚开口还有点腼腆,慢慢聊到戏便滔滔不绝了,好的是她那股子新鲜的联想,确实是现代人的情感,就是她了。

于是,宏凯就扳着手指翘盼她的文字了。

我涂鸦的才子佳人画稿一股脑扔给她了,等着霍不思的文字下锅。

宏凯是个很有主意又具标新的编辑,她设想了许多让人感动的创意。虽然已经离我们的初衷越来越游离。但她始终坚忍不拔地要把那些戏画编出书的新意来,于是,我又想到无处不生戏味了。戏曲的艺术价值恰恰不是一次性展现的,而是反复实现,演员和观众常常在演出的互动和实践过程中得以超越和变异,老道的观众就常常能抛开剧本品味演员的表演,看他们是否能推陈出新。

我要十分感激宏凯,她好似一出戏的导演,组合了我们大家,请来报幕者杜丽,推出了霍不思。同时,我心存感激的还有子人老弟的再三耐心圆场,使得我们的组合总会柳岸花明。

借用宏凯的一句话:曲折到现在,也不知道说是戏开场了还是谢幕了。

我则企望能有一个漂亮的开场。

陈九

2006年9月20日月夜于海上东水草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做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霍不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陈九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41058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29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