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插图本)/中央编译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部,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婆带到外公家。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外公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粗野自私,经常为了家产争吵斗殴,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阿廖沙在这里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但他得到外婆的疼爱,受到外婆所讲故事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说通过童年阿廖沙的所见所历,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的生活及情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素材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了俄国沙皇时期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主人公在这种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凌,在精神上、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主人公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目录

译序

主要人物表

十一

十二

十三

名家评论

作者年表

试读章节

在昏暗狭小的房间内,我父亲躺在窗前的地板上,全身素白,显得身子特别长。他光着双脚,脚趾头怪模怪样地向外翻着,一双亲切的手平静地放在胸前,手指头也是弯曲的。他双目紧闭,可以看见铜钱在上面留下的黑色圆圈;和善的面孔乌青发黑,龇牙咧嘴,挺吓人的。

母亲半光着上身,穿一条红裙子,跪在地上,正在用那把我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将父亲那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向脑后梳去。母亲一直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嘶哑而低沉,她那双浅灰色的眼睛已经浮肿,仿佛融化了似的,眼泪大滴大滴地直往下落。

外婆拽着我的手;她长得圆滚滚的,大脑袋、大眼睛和一只滑稽可笑的松弛的鼻子。她穿一身黑衣服,身上软乎乎的,特别好玩。她也在哭,但哭得有些特别,和母亲的哭声交相呼应。她全身都在颤抖,而且老是把我往父亲跟前推。我扭动身子,直往她身后躲;我感到害怕,浑身不自在。

我还从没有见过大人们哭,而且不明白外婆老说的那些话的意思:

“跟你爹告个别吧,以后你再也看不到他啦,他死了,乖孩子,还不到年纪,不是时候啊……”

我得过一场大病,这时刚刚能下地。生病期间——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照看我时显得很高兴,后来他突然就不见了,换成了外婆这个怪里怪气的人。

“你从哪儿走过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说:

“由上头,从下——下诺夫戈罗德过来的,不过不是走过来的,是坐船来的。水上是不能步行的,小傻瓜!”

这话听起来很好笑,叫人感到莫名其妙:屋内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里住着一个做羊皮生意的黄种人——一个卡尔梅克族老头。从这儿可以骑着栏杆沿楼梯顺势而下,不过一旦摔下来,便一溜跟斗地往下滚——这事儿我最清楚不过了。这和水有什么关系呢?真是乱弹琴,实在可笑。

“干嘛说我是小傻瓜?”

“因为你的话太多了,”外婆说着,也在笑。

外婆说话亲切、快乐、有条不紊、顺理成章。从见面头一天起,我就跟她好上了,现在我只想让她赶快带我离开这个房间。

母亲使我的心情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哭号使我心里有一种新的惶惑不安的感觉。我头一次看见她这副样子——她一向很严厉,很少说话;她清洁、整齐、人高马大、身体结实强壮、两只手非常有力。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现在她整个人好像都浮肿了,头发披散着,衣服凌乱不堪;平时端端正正盘在头上,像戴了一顶漂亮大帽子似的满头秀发,如今却披散在裸露的肩头,遮住了面孔,而她的另一半头发则编成了辫子,在父亲沉睡的脸前一直摇来摆去。我在屋子里已经站了很长时间,但母亲甚至一次都没有看我——她一直在给父亲梳头,边梳边哭,泣不成声。

几个粗壮的农民和一名巡警在向门内张望。巡警气鼓鼓地嚷道:

“赶紧抬走!”

窗上挂着一块深颜色的披肩,被风一吹,很像是一面扬起的风帆。有一次,父亲带我去划一条带帆的船。忽然一声雷响,父亲笑了,他用腿紧紧地把我夹住,喊道:

“没关系,洋葱头,不用怕!”

这时母亲忽然从地上艰难地站起来,但立马又一屁股坐了下去,仰面朝天地倒下,头发披散在地板上。她双目紧闭,煞白的面孔开始变青,而且像父亲那样龇着牙,用可怕的声音说:

“把门关上……让阿列克谢——走开!”

外婆一把将我推开,直奔到门口,喊道:  “乡亲们,不用害怕,看在基督的份上,不要瞎动!这不是霍乱,是要生孩子了,乡亲们,你们请便吧!”

我躲进一个黑暗的角落,藏在柜子后面,只见母亲一面在地上打滚,一面叫个不停,牙齿咬得嘎嘎响,而外婆则围着她爬来爬去,亲切、高兴地对她说:

“为了圣父和圣子!瓦留莎,你忍一忍!……圣母会保佑的……”

我非常害怕。她们在父亲身边的地上忙个不停,把她拖来拖去,一面唉声叹气,大呼小叫,可父亲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还在笑呢。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一直在地上忙活。母亲不止一次地站起来,又倒下去;外婆像一只又大又黑的软皮球,从屋子里滚了出来,随后从黑暗中突然传出了婴儿的哭声。

“托上帝的福!”外婆说,“是个男孩!”

于是她点上了蜡烛。

我大概在屋角睡着了——后来我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记忆中的第二个印象是一个阴雨天,在一个墓地的荒凉的角落,我站在打滑的粘土堆上,望着放置父亲棺木的墓穴。墓穴底部有许多水,还有几只青蛙——有两只已经爬到发黄的棺木顶上了。

坟墓旁有我、外婆、一名浑身湿透的巡警和两个沉着脸、手持铁锹的农民。温暖的雨点像细小的珠子洒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埋吧。”巡警说着,开始离去。

外婆哭了起来,用头巾的一角捂着脸。两个农民弯着腰,急忙往墓坑里填土,墓坑里的积水被土块砸得啪啪作响。两只青蛙从棺材上跳下来,刚要往墓穴壁上爬,马上便被土掩埋在底下了。

“离远点儿,廖尼亚。”外婆说着,一把抓住我的肩膀。我从她手里挣脱出来,不想离开。

“天哪,你这孩子。”外婆抱怨说,不知是在抱怨我,还是在抱怨上帝。她低着头,一声不响地站了很久。墓坑已经填平,可她仍旧站在那里。

两个农民用铁锹轻轻拍打着坟地的泥土。这时候起风了,接着雨也被吹没了。外婆拉起我一只手,领我去远处的一座教堂,那里有许多颜色发黑的十字架。

“你怎么不哭呢?”一走出墓地围栏,她就问我,“应该哭啊!”

“不想哭。”我说。

“喏,不想哭,不想哭就别哭。”她小声说了一句。

事情说来也怪:平时我很少哭,哭也是因为受了委屈,从未因为疼痛哭过。父亲总笑我爱抹眼泪,而母亲则大声叫嚷:

“不许哭!”

后来我们坐车沿着一条宽阔但非常脏的大街急驶而去,从许多暗红色的房子中间穿过。我问外婆:

“那几只青蛙爬不出来了吗?”

“没错儿,爬不出来了,”她回答说,“愿上帝保佑它们!”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如此亲切地经常把上帝的名字挂在嘴边。

几天后,我同外婆和母亲登上轮船,坐在一间小舱里。我的新出生的弟弟马克西姆死了,就躺在船舱角落的桌子上,身上裹着白布,外面扎了条红带子。

我在众多包袱和箱子中间找了个地方,向窗外张望。窗口朝外凸出,圆鼓鼓的,很像马的眼睛;混浊的、泛着泡沫的河水在湿润的玻璃窗外没完没了地流过。河水不时地溅起浪花,舔着窗上的玻璃。我不由地跳了下来。

“别怕。”外婆说,她用柔软的双手轻轻把我托起,又放回到行李上。

河面上一片灰蒙蒙的雾气;远处呈现出黑压压的陆地,随后,陆地在大雾和河水中重又消失了。周围的一切都在颤动,只有母亲双手放在脑后,背贴墙壁,牢牢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她的脸色阴暗、冷峻、木然,双目紧闭,始终一言不发,她整个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新人,甚至她身上的衣服,从前我都没有看见过。

外婆不止一次地小声跟她说:

“瓦里娅,你吃点东西吧,少吃点,啊?”

她一声不吭,纹丝不动。

外婆跟我说话的声音很小,跟母亲说话声音要大一些,但不知为什么,总是小心翼翼,怯声怯气,而且话语很少。我觉得,她害怕我母亲。这一点我心里明白,它使我和外婆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萨拉托夫,”母亲冷不丁地大声说道,而且显得很生气,“水手到哪儿去了?”

她的话简直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萨拉托夫,水手。

一个肩膀宽宽、头发花白的男人走了进来。他穿一件蓝衣服,带来一只小木匣子。外婆接过匣子,开始将弟弟的尸体往木匣子里装,装殓完毕,她便张开双臂,捧着木匣子,向舱门口走去。但外婆的身体太胖了,要通过狭小的舱门,她只能将身子侧过来,因而在舱门口前,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看上去非常可笑。

“哎呀,妈妈。”母亲喊了一声,从外婆手里接过小棺材,两人一块儿便不见了。我一个人留在舱内,打量着那位穿蓝衣服的男人。

“怎么,是小弟弟死了吗?”他俯身对我说。

“你是谁?”

“水手。”

“那萨拉托夫——是谁?”

“是一座城市。你往窗外看,那就是萨拉托夫!”

窗外是一派移动着的土地,黑压压的一片,有许多悬崖陡壁,上面雾气腾腾,像是刚从大圆面包上切下来似的。

“我外婆去哪儿了?”

“掩埋外孙子去了。”

“要埋到地下吗?”

“还能怎么样?会掩埋的。”

我告诉水手,埋葬我父亲的时候,有几只活的青蛙也被埋进去了。他将我抱起来,紧紧把我搂到胸前,吻了吻我。

“唉,小老弟,你现在还不懂事,”他说,“那些青蛙用不着可怜,上帝会保佑它们的;该可怜的是你母亲——瞧她那伤心的样子!”

我们头顶上的汽笛响了,发出一阵阵的长鸣。我已经知道这就是轮船,所以并不感到害怕,可是水手急忙将我放到地板上,边跑边说:

“我得赶紧跑!”

我也想往外跑。我走出舱门,幽暗狭窄的过道里空无一人。距舱门不远处,舷梯上镶嵌的铜踏板闪闪发光。往上一瞧,只见有许多人手里拿着大包小包的。显然,大家在等着下船了——这就是说,我也该下船啦。

但当我和一群男人刚走到轮船码头上岸踏板旁边时,大家冲我直嚷嚷:

“这是谁家的孩子?你是谁的孩子?”

“我不知道。”

人们好一通地推我,抚摸我。最后,那位头发花白的水手来了,他一把抓住我,解释说:

“他由阿斯特拉罕来,从船舱里跑了出来……”

他抱起我,跑回船舱,把我往行李上一放便走了,走时还伸出一个指头威胁我说:

“当心我收拾你!”  上面的嘈杂声逐渐平静下来,船体已不再颤动,也不再发出拍击河水的声音了。船舱窗口被一堵潮湿的墙面挡住了。舱内黑暗、闷气,行李仿佛都膨胀了起来,一直在挤压着我,一切都叫人感到难受。说不定我就这样永远被单独留在这空空荡荡的轮船上了?

P1-7

序言

“中央编译文库·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以全新的姿态摆在读者面前。这套丛书有三个特点:

一是大量收入了儿童文学作品,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爱的教育》、《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一批经典的儿童文学名著,也有近年来脍炙人口的畅销作品,如《小王子》、《绿山墙的安妮》、《小鹿班比》、《吹牛大王历险记》、《海蒂》、《秘密花园》、《小飞侠彼得·潘》、《新天方夜谭》、《安妮日记》等。新与老的儿童文学相结合,丰富了这一文学品种,扩大了儿童文学的天地。

二是力求从原文翻译,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十日谈》、《木偶奇遇记》、《好兵帅克》等。转译往往出现删节、漏译和不忠实、不确切的现象,只有通过原文去译,才能消除这些弊端。以往因为知道小语种的人较少,往往通过英文去翻译小语种的文学作品。但英语译者喜欢删节,如《基督山伯爵》的英译本就删去五六万字。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早也多半从英语转译,错讹甚多。

三是组织了一批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译本是上乘的,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不得不组织一些新译本。有不少译者抱着认真的态度重译,改正了许多旧译的错误。翻译的境界是无止境的,前人的译作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后来的译者应该提高译本质量,这才体现出重译的意义。当然,倘若译者敷衍塞责,重译未必赶得上前译。总体而言,这套丛书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我们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每本书都附有一篇序言,阐述每本名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以助读者理解。与有些人理解的相反,序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随手就可以写出,不费吹灰之力的。说实话,没有研究的人,花上一两个月也未必能写出一篇有分量的序言。序言不是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就可以打发过去的,而应该对作品发表言之有物的见解,帮助读者欣赏作品。诚然,序言也不宜写得太长,以说清作品的意义为准即可。

这套丛书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相信一定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2009年12月22日于上海文苑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插图本)/中央编译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郭家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1473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