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会点石成金的神仙分别问三个人想要什么。

第一个人说,我要很多很多的金子,然后神仙用手指往他面前的石头一点,石头就变成了很多很多的金子。

第二个人说,我也要很多很多的金子。神仙一样照办。

当神仙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却说他不要金子,也不要别的,只要神仙那根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

信息时代,使用鼠标点击搜索的那根手指,就是故事里神仙的那根金手指!

“继智商、情商之后,当代人需要具备的第三种能力。”

“是掌握知识重要,还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除了智商、情商,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面对海量信息包围的困境,决定人生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搜商——人类一种通过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

内容推荐

除了智商、情商,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面对海量信息包围的困境,决定人生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搜商——人类一种通过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本书高屋建瓴,寓完备的理论于妙趣横生的故事之中,深入浅出地阐析了作为人类第三种能力的搜商的概念、功能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说明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观点。此外,书中还提供了搜索工具运用技巧小贴士,方便读者参考学习。本书可以说是现代人树立全新知识观念,快速获取成功的导航器。

读者对象: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网民、需要建立及加强搜商观念的广大读者。

目录

柳传志序

G.Salvendy 院士序

自序 

序章 金手指助你成功

第一章 脑袋不够用了怎么办?

 1 20年相对 100 万年

 2 你的脑袋能装多少?

 3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4 假如爱因斯坦在今天

 5 知识减肥

 小贴士:搜索引擎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第二章 走出知识迷宫

 1 阿拉伯迷宫

 2 忒修斯与袁世凯

 3 潜水的故事

 4 人类从来都没有遗忘

 5 一种能力——搜索的发现

 6 社会运转的新型发动机

 小贴士:西方人的搜索习惯

第三章 漫说搜商

 1 智商、情商,还有搜商

 2 搜索——搜商的本质特征

 3 N 次搜索

 4 侠客岛传奇

 5 走出红房子

 6 搜商和智商实证研究

 小贴士: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

第四章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1 老教授与邻家孩子

 2 无限放大的知识量

 3 “万事通”和“包打听”

 4 钓鱼的故事

 5 搜商是生活艺术

 6 搜商是现代生活

 小贴士:“万事通”不如 “包打听”

第五章 以快制慢,搜胜为王

 1 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2 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挺进

 3 以质取胜,高搜商者为王

 4 精确打击的另类思考

 5 搜商制胜,时代的要求

 小贴士:开心词典的万能求助热线

第六章 家家都能巧念经

 1 搜商搜到“好帮手”

 2 模范家庭的新定义

 3 高搜商女人的生活艺术

 4 精明强干速成术

 5 作为家庭稳定的因素

 6 家庭不能滥用搜商

 小贴士:搜索网络生活

第七章 正当“作弊”的手段

 1 搜商“作弊”大好事

 2 “天赋猪权”和“九曲珠”

 3 学以致用的捷径

 4 美国人的“中国功夫”

 5 高搜商等于高机会

 6 高搜商是个“金饭碗”

 小贴士:势不可挡的作弊

第八章 无敌帅哥“见光死”

 1 10岁男孩与失恋女生

 2 为什么男人一结婚就变笨?

 3 搜商创造魅力

 4 朋友是“搜”出来的

 5 快乐天地搜得到

 6 找寻你的美丽

 小贴士:网络情缘 

第九章 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

 1 “不求甚解”的疑问

 2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3 专业骗子和社会搜商

 4 孔子学《易》的启示

 5 科举取士和航天抹布

 6 学会遗忘

 小贴士:罗嗦的搜索引擎

第十章 利用和制造线索

 1 通向迷宫出口的秘道

 2 从遗忘到记忆

 3 手机备忘录

 4 一个记者的遭遇

 5 农民和“海碰子”

 6 一个新的发现

 小贴士:神奇的运算

第十一章 建立搜商意识

 1 当今社会的“跑鞋”

 2 “功夫在诗外”

 3 教授经商的失误

 4 秦国人的搜商意识

 5 鲁班飞鸢 &郑和宝船

 6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贴士:信息定制—搜商的极致体现

第十二章 搜商并非万能

 1 莫做网上窃贼

 2 不要迷信搜商

 3 基础知识永远重要

 4 让搜商推动创造力

 小贴士:搜索之前先思考

附录

 1 互联网已成为人类最大的知识库

 2 互联网引发搜索革命

 3 门户与搜索相生相长日渐融合

结语 当搜索成为习惯

后记

 写书起因

 关于“能力”与“智力”

试读章节

20年相对100万年

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和弟子们在林荫道上散步。走到一颗树下,亚里士多德若有所思地发了一声感叹:“无书可读啊!”弟子们便问道:“难道图书馆里的书您都读完了?”亚里士多德回答说,早在自己收门徒之前,图书馆里的书就已经全部读完了,连可以搜集到的外国书籍也都已经倒背如流。在发了一通感叹之后,这位“古代最博学的人”决定,一边做老师,一边动手写书。正因如此,后来的西方学者们才有幸读到了《物理学》、《诗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工具论》等这些光辉著作,从中得到教益。

同一时期的中国汉代儒生,也是如此。虽然经历过黄帝、炎帝时代和夏、商、周三代,中国文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古籍也很多。但是,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儒生们手头上却只有寥寥几种种树、占卜的书,以及有关秦人对秦王朝歌功颂德的碑文。于是,他们也只能自己写书,供后人阅读。

直到500多年前,人类“无书可读”的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实践科学家、画家达·芬奇就抱怨无书可读。他重复着前人的老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写下了许多科学论著。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量的知识突然决堤一般向人们袭来,成为工业时代之后最宏伟的人文景观。据美国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5万篇,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就可以翻一番。《纽约时报》一周刊登的信息量,相当于17世纪一个专业学者穷极一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美国学者曾经计算过,当今全球学科总数至少有6000多门,能够在大学里开设的学科却不到一半。在教育相对滞后的中国,大学教育的一级学科和专业有88个,二级学科和专业654种,仅仅是全球学科总数的1/10。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19世纪,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缩短为10年;70年代,再次缩短为5年;80年代之后,几乎每3年人类知识的总量就翻一番。最近2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已经超过自人类产生以来100万年生产的信息总和。

几乎在一夜之间,人类面临的就不再是如何拥有更多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消化和利用海量知识的问题了。你的脑袋能装多少?

有一个它行业的运行长,自认为非常聪明,知识非常渊博。在与别人高谈阔论时,他总是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有人怂恿他参加中央电视台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他却不屑地说,这种娱乐节目有什么难度?作为大公司的运行长去参加,那成什么体统?话虽如此,他仍然忍不住看了一期《开心辞典》节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澳大利亚海滩上的某种贝壳是什么颜色的?”不知道!“中国第一张电影海报宣传的是哪部电影?”不知道!“劳力士手表齿轮的齿数是单数还是双数?”不知道!“中国清朝皇帝头戴的皇冠有几颗珍珠?”不知道!“人类穿的鞋什么时候开始分成左右脚?”不知道!王小丫在电视里提出的几十个稀奇古怪问题,他一个也答不出来,反而是他的12岁儿子答对了几个。这个自以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运行长突然发现,自己一个美国留学回国的大知识分子,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竟然也是一个大大的无知者!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司的办公室秘书身上。这个秘书非常聪明,记忆力特好,在很多时候,老板都把她当作数据库来使用。有一次,老板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急忙把秘书叫来询问。“这个产品的那个部件,到底是什么花纹?”“某某某“从美国发货到达北京需要多久时间?”“告诉我准确的产品部件型号和规格”。秘书一时想不起,忙说:“不知道,等我查查”。老板一时心急,不禁大发雷霆:“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你的脑袋不是什么都知道吗?!”一向自信满满的秘书,顿时产生了一种严重的挫折感。

这些人真的是脑袋不够用了吗?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人类的脑容量究竟有多大?能够储存多少信息?我们必须承认,即使一个人再聪明,他一生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毕竟是很少很少的。尤其是对于目前人类生产的难以准确计算的信息总量来说,单个体人类的脑容量及其短暂的生命时间,根本来不及完全吸收理解,也根本不可能全部运用于实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知识的增长和分化,已经超过人类所能承受的限度。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海水不可斗量!”

人的脑袋,似乎真的不够用了。P1-4

序言

是什么样的能力使我们人类能够超越其他物种而成为万物之灵?

是什么样的差异让一些人收获成功,一些人品尝痛苦?

除了不断地积累知识以外,我们有没有成功的捷径?

100年前,法国实验心理学家艾佛烈·比奈(AlfredBinet)发明智商(IQ)测试法以后,人们以为找到了衡量人自身能力的客观标准,可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身边的成功者并不都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人”,于是开始了对IQ局限性的争论。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智力因素IQ虽然已被广泛地接受,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寻找其他衡量人类认知能力的标准。

10年前,哈佛心理学家单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写了一本关于“情商”的书——《情绪智力》,这是除IQ以外衡量人类智能的第一次尝试。现在,“情商”(情绪商数)在整个世界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心理学术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飞速地积累。我们穷极一生的学习成果与人类的知识总量相比,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犹如沧海一滴。我们的时间不够用了,我们的脑袋装不下了,我们学习知识的速度有时候甚至不如知识更新的速度。每当思考到这个问题时,总有一个声音在质问我:“是掌握知识重要,还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

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我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幸运的是,现代科技在加速知识增长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获取知识的工具。比如说,互联网已成为人类最大的知识库;比如说,搜索引擎已成为人类获取新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于是我认为,人类有一种未被认识的能力叫“搜商”,它是人们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搜索智力。

我想,“搜商”概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搜商作为搜索智力,人类古已有之。从问路、查地图、翻阅图书资料,到使用搜索引擎,都是人类搜商的体现。但是到了信息爆炸的今天,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诞生,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现代科技的放大作用下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所以搜商作为一种新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作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探索,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我尝试用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表达我对人类第三种智力的认识,希望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对每一个读者都有所帮助。

陈沛

后记

写书起因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很骄傲我能提出“搜商”的概念。由我提出“搜商”的概念,也许不是偶然的,凶为十年来我所有工作的意义就是提高人们搜索知识的能力。

1995年我离开部队,和几个同伴创建了一个叫“华软”的软件公司。公司很小,但名字我很喜欢,是中华软件的意思,看起来有些像“微软”。我们研发了第一个搜索软件,叫I—Search中文全文检索系统,开始了我的搜索人生。I-Search就是Intelligent Search,亦即智能搜索。它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进行内部信息的检索。我们把I-Search卖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社、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等许多重要的新闻媒体单位。它们有极其庞大的电子数据需要有效使用,I-Search的使命就是为这些电子数据建立各种各样的索引,帮助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

1999年,我们推出了I-Search个人版,这个产品是用于普通计算机用户对自己电脑中的文档数据进行检索,有些类似现在的硬盘搜索。后来I-Search(个人版)被集成到了联想商用软件my office中,随联想PC走进了千家万户。

2003年,我们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新浪、搜狐、网易、TOM、腾讯、中华网等最重要的互联网公司成了我们的客户。而我们也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

十年来我们为数以亿计的信息内容建立了快速而有效的索引。这些内容的绝大多数,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但我们能够找到它们。我时常感慨,如果没有搜索,这些沉睡的电子数据将如何被发掘使用?

我的搜索十年,正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十年。

首先是告别铅与火,迎接光与电的出版革命,使我们能看到的书籍、杂志、报纸全部被电子化了一遍。

其次,办公自动化软件(如Word、Excel、wps等)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用于各种交流的内容也被电子化了。

最后是互联网的快速成长,使互联网成了电子数据发布、展示、传播的最大应用场所。

总量已超过200亿以上的互联网内容为搜索提供了最大的挑战。幸运的是,这十年也是搜索技术飞速发展的十年。Google、百度,当然还有中搜,正在提供最先进的搜索技术,满足互联网用户日益增长的搜索需求。  我们不敢想象,没有搜索引擎,互联网将会怎样?

从2003年开始,我主要致力于第三代搜索引擎的研究。我把以Yahoo为代表使用人工目录的网站导航方式称为第一代搜索引擎,把以Google为代表的通过关键词输入的网页搜索称为第二代搜索引擎。而把我们的“网络猪”(Personal Information Gateway),称为第三代搜索引擎。2004年2月,全球第一款桌面搜索引擎“网络猪”正式发布,预示着新一代搜索引擎的竞争开始了。也许有人会不认同,但“网络猪”的确完整地继承了Yahoo式的目录搜索和Google式的关键词搜索,而与它们又全然不同。“网络猪”提供的划词搜索,搜索订制以及由搜索技术完成的新闻中心、图片中心、行业中心、MP3中心、论坛中心等等,都是搜索引擎领域巨大的创造性成果。而“网络猪”将搜索引擎、浏览器、即时通迅融为一体的设计,使之能够提供更及时、更互动、更个性化的新一代信息服务。现在, “网络猪”已经更名为IG(InteImet Gatewav)。在我的心中,IG毫无疑问是下一代的搜索引擎、互联网的个人门户。

遗憾的是,我们十年一剑的先进产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如何让更多的人体验和感受新一代的搜索技术,成了我们的主要课题。

2005年8月的一天,北京新华电脑学院的杨东风院长给我提了个网络比赛的建议。当晚,我迅速构思了网络搜索大赛方案。第二天,我向公司提出了网络搜索比赛的建议,就是今天的超级搜索大赛。就在这一天的方案讨论会上,我提出了“搜商”的概念。会上,我们热烈地讨论了这个观点,大家都非常认同。这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些从事搜索引擎工作的人,最能理解知识获取的重要吧!

超级大赛开始后的一天,陈波对我说:“‘搜商’的概念很好,应该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搜商,让更多的人主动去提高搜商。”于是我决定写这本书。

时间太紧,理论也不完善,我需要有人能协助我。于是陈波、《当代中国》记者田俊杰先生等,就成了“搜商”组的成员。我们一起讨论提纲,一起深化对搜商的认识,一起准备素材。为了打好搜商的理论基石,我们安排了两组人群进行必要的理论测试,用以了解搜商与智商、搜商与职业、搜商与收入的关系,以及不同人群的搜商状况,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其中,田俊杰先生为本书做了大量的素材与内容方面的工作。本书的作者虽然是我,但他们为本书做了实质性的贡献。假如没有他们极高效的工作,今天我们是不会看到这本书的。这不能不表示感谢……其实,在这里,“感谢”二字已经不能表达我的情感,因为在我心中,他们也是本书的作者。

关于“能力”与“智力”

另外,对于本书的书名我还要说上一说。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书名,但客观地说这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书名,也可能是一个引起争论的书名。

一开始我就起好了这个名字。但在对智商和情商做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它的不严谨,因为戈尔曼把他关于情商最重要的书起名为《情绪智力》,也就是说他把人们了解和把握情绪的能力定义为智力的一部分了。相应地,搜商是搜索智力,也是智力的一种,将这样的搜索能力描述为“人类的第三种智力”,应该是更符合逻辑,理论也变得更坚实。所以一度我把书名起成了《搜商——人类的第三种智力》。但关于情绪的能力真的只是智力的一部分吗?除了智力人们还有其他的能力吗?当然有!比如音乐的能力、运动的能力等等。这显然涉及了智力与能力的关系,要么智力是人类能力的一种,要么我们把人类的能力统称为智能。于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哈华德·加德纳提出了人有六种智能,分别是:语言能力、逻辑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哈华德把智力分解到他的六种能力中去了。而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极盛认为,人主要有五大基本智能,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个定义下,智商甚至搜商都被分解到了五种能力之中。显然人类关于智力和智能的讨论刚刚开始,远没有达到共识的程度。所以我还是把搜商描述为人类的一种新的能力。不管它是属于智力还是属于能力,都希望它的提出能进一步解放我们的大脑!

尽管成书略显草率,却绝对高效。这是第一本关于搜商的书,从科学的角度上,显然还不够严谨,某些章节不能令人满意,但已无暇修改,只能留作遗憾。所以我希望它作为一本有关人类认知能力的通俗性读物,能够抛砖引玉地带动人类对自身能力做新的探索。我希望,我这一小步会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大步。

陈 沛  2006年春节

书评(媒体评论)

搜索引擎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给人们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提供了极大便利。由此看来善用搜索技术可能会演变成网络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这时候提出“搜商”概念,并把它与智商,情商比照研究,颇有新意和启发。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柳传志

在我看来。对信息的搜索和利用能力就是生产力。它能给企业带来知识、机遇、市场、资源和财富。

在农耕时代。人力、畜力是生产力,掌握了它们。就能创造财富;在工业时代,工具、技术是生产力,拥有了它们,就拥有了先进生产力;在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搜索和利用能力是生产力,抓住了它,就抓住了通向财富大门的钥匙。这是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问题,作为一个管理学者,我更愿意这样来理解。

而陈沛则不然,他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学角度提出“搜商”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的第三种能力”,读来颇有创意。的确,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如何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

——网络营销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姜旭平

搜索已成为迄今为止互联网的第一应用。从历史的长河看,今天的搜索引擎也只完成了第一步。陈沛的书既总结了搜索至今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开拓性的思路,是关于搜索和搜索能力的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博客网总裁 方兴东

读者留言:

“历史不再需要‘两脚书橱’!确实如此!”

“那些无用的知识。人们为什么非得装在脑袋里不可?!经典!”

“很多人都奇怪。我在公司的学历最低,但是工资和职位却比很多同事高。老板交代给我的事,我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尽各种办法来完成。现在明白了,虽然我的智商和情商不是最高,但是我的搜商最高。……”

“自从有了网络,注定搜索会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工具。当生活无处不搜索的时候,我们开始哲学的思考。到底什么是搜索?合上《搜商》。我的感受有一个词,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达芬奇的密码》,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故事中;又或是听完一首MP3,关掉IPOD,依然余音缭绕一样。作者的文风不华丽、不卖弄。笔触冷静、结构简单。通过耳熟能详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搜商概念。

当然,任何一种简单读解《搜商》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它本身的释义,是它的吸引力之一。我相信每一个读它的人掩卷之后的沉思都将是不同的。实际上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读者个人的搜索行为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是需要去思考。”

“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具备高搜商的人才,才更有竞争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38754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42-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