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匮银楼(长篇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百年银楼兴衰存亡的曲折故事,本书作者王雄是中国第一位倡导和实践“汉水文化小说”创作的作家,本作品以汉水流域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文化为背景,以金匮银楼的沧桑与沉浮为主线,以两个世代恩仇相残的家族矛盾纠葛为辅线,从富裕与贫穷、兴旺与破落等诸多矛盾的纠缠中,深刻揭示了中国银楼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表现中国家族原始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对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轨迹进行了重新审视,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对社会存在的极大张力和影响力。这种内在的意蕴使作品既拥有了一种文化宿命感,又有了强大的超越命运的悲剧意识,从而为小说提供了更多的时空性和可解性。小说故事一波三折,情节多变,悬念不断,文化厚重,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百年银楼兴衰存亡的曲折故事。清朝末年,襄阳金匮银楼的老爷贾子贡遭皮家陷害被朝廷斩首。金匮银楼誉满汉水上下,门前高悬着道光帝御笔牌匾,炫耀着富甲一方的光彩。贾皮两家本为莫逆之交,后反目成仇,由此拉开了绵延几代人的世代恩仇。贾子贡的遗腹子贾哲义苦心经营,一心想复兴银楼。烟鬼贾大少爷,花痴贾二少爷,还有众多的卖艺人、花船女、老板商人、军政要人、地痞江匪,在银楼内外上演了一幕幕扣人心弦、啼笑皆非的悲怆故事。美丽、聪慧的丫头彩凤走进银楼后,面对世道的黑暗和家族内外的尔虞我诈,以其睿智、勇敢和忍耐精神,用智慧干练谋生存,在屈辱中求得爱情,终于掌握了自己苦斗抗争的命运,将奄奄一息的金匮银楼改换门庭。然而,在一个夕阳秀美的黄昏,武凤银楼的太太彩凤被前夫贾二少爷连砍数刀,倒在了血泊之中……作品以汉水流域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文化为背景,以金匮银楼的沧桑与沉浮为主线,以两个世代恩仇相残的家族矛盾纠葛为辅线,从富裕与贫穷、兴旺与破落等诸多矛盾的纠缠中,深刻揭示了中国银楼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表现中国家族原始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对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轨迹进行了重新审视,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对社会存在的极大张力和影响力。这种内在的意蕴使作品既拥有了一种文化宿命感,又有了强大的超越命运的悲剧意识,从而为小说提供了更多的时空性和可解性。小说故事一波三折,情节多变,悬念不断,文化厚重,可读性强。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尾声

我行走于汉水上下(代后记)

试读章节

太阳出来了。雾霭变成雾珠儿,从天堂的顶端下泻,帘子一般地垂挂下来,与汉江里升起的水汽融为一体。那最高处的雾是云,最高处的云是天。云和天和雾紧紧地缠绕在一处,聚成一团一团、一簇一簇,流荡在水面上和岸坡上,呈现出白绵羊般的毛茸茸的祥霭。似有似无的一层水汽,隔在人和景致的中间,让人看得见,又看不远。

三千里的汉水,一路流下,拖出许多有名有姓的城、镇、村、埠来。行驶在汉水上来来往往的商船,聚散着各处的繁华与喧闹。襄阳古属荆楚,东依大别山,西靠大巴山,驿道北通京洛,汉水南抵江湖,历代素有“南船北马”之称。襄阳城外的马背巷古渡口乃襄阳之咽喉,北聚川北、陕南、豫西南之舟,南汇江湖、湘沅之船,商埠码头,水陆联运。自古就有“一口锁方城”之说。

马背巷古渡口的埠头很大,沿岸泊百余艘大木船,江面上常年白帆如云,水鸟绕桅。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气势旺盛,很是闹猛。江面上的船一色的方头、深舱、翘尾,但行走时一点也不显得笨重。有风时高张篷帆,切割着岸边的风景,好似翻动着一页页青山绿水的画卷。无风时则篙、桨相搅,船工的号子声,苍凉的流水声,仿佛让人回复到古老的岁月中。船家的淘米水洗碗水都毫无顾忌倒在江里,引得一片片的鱼儿争相抢食。孩子们或是赤着脚翘着屁股,从江水里笑哈哈地摸得一条又一条鱼儿,在江滩上架起火儿,烤得喷香;或是猛地被江水里的砖瓦搁住了脚,摸起来随手一扔,说不准扔掉的就是秦砖楚瓦,扔掉的就是一道有滋有味的久远历史。唐代诗人刘畋曾过渡如此。他在其诗作《晚泊汉江渡》中,身临其境,描绘了古渡口的沧桑与幽深。

末秋云木轻,莲折晚香清。

雨下侵苔色,云凉出浪声。

叠帆依岸尽,微照夹堤明。

渡吏已头白,遥知客姓名。

马背巷乃千年古巷,形如马背,稳卧在汉江大堤的襄阳段面上。江雾、炊烟弥漫于起伏错落的瓦顶之上。巷头与汉江古渡口相连,巷尾通向襄阳城小北门。马背巷是块富裕之地。两侧的店铺商号一色的木质板铺,二层的朱漆木楼,一溜地排开,描龙绘凤,红绿花卉,五彩缤纷的帘幡迎风飘展。每日清晨,两侧的屋檐下熙熙攘攘,拥挤着成堆的蔬菜,整筐的水果,还有搁在案上的鱼和肉。算命的、卖旧书的、卖老鼠药的、耍把戏的和卖小吃的都掺和在了一起。

码头上人声如沸,鱼虾的腥味随风荡漾。四乡的男人们和姑娘媳妇们,一大早就划着小舟云集于古渡口码头,赤裸着胸膛或包裹着“浩然巾”赶集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挤进了小巷,卖掉土货,填饱肚皮,然后到各商号转悠,捎点家用品,再乐颠颠地往回赶。八方的商贾、达官贵人,还有那些路过的船老板和船工,都爱在这里停留,或进城看看,或在马背巷住上几日,这里有着好酒楼、好妓院、好戏班、好景致。

沿着马背巷古渡口的九十八级台阶依次而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矗立于小巷口的两座古宅。

一座是贾府。门前高悬着“金匮银楼”四字,它位于码头的左侧。银楼为正开大四间三进深宅院,内院很宽绰,楼阁耸峙,甬道幽长,院落四合。房面为单行仰瓦,瓦檐莲花式花纹,脊头有着砖雕镂空的桃形“福”字。正门是三间前厅,东边西边是贵客留宿的耳楼,中间两问是前厅。前厅与其他银楼的店堂摆设无异,一张曲尺形的大柜台把店堂一分为二。柜台后,倚墙立着一排货架,货架上全是一个个的小格子,上面摆着金手镯、银酒壶之类的金银首饰制品。另一半店堂,放着几张椅子,供购物的客人歇息之用。P4-5

序言

三千里汉水自陕西宁强县的汉王山起始,一路欢歌,急流直下。

汉水流到了襄阳城外,突然拐了一下,凹进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弯儿。也许长途奔波,汉水感到太累了,它需要找块地方喘上一口气儿,解解乏。汉水在这里与唐白河的水搅和到一块,留下了一片沙洲。春天的沙洲,如一块平坦舒适的绿毯,毛绒绒的。冬日的沙洲,则是一片枯黄,出没的野鸭野免,也是毛绒绒的。然而,汉水并不敢有过多地停留,片刻歇息后,便分成南北两支:一支沿着襄阳城墙脚,拐直角流过;一支贴着樊城堤岸,绕沙洲而过。然后,两股水流在下游的观音阁处汇合,继续东流去。

汉水留下的这片沙洲名日鱼梁洲。

鱼梁洲四面环水,洲上水草、茅草、芦苇缠杂于一体。鱼游水底,鸟翔天空。水里的鳗鱼、鳊鱼、鲤鱼,洲上的野鸭蛋、扁嘴鲇以及毛夹子螃蟹,养肥了一代又一代的洲上人。鱼梁是襄阳人常用的一种捕鱼工具,以捕鱼工具来命名洲子,可见鱼梁洲的鱼之多。有孟浩然的名诗为证: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春日的水草丛中,藏着许多孕满仔儿的雌性鱼。它们在风声、浪声中借助大自然的伟力,拼命地翻跃,把满肚子的仔儿产出。很快,一小块一小块淡黄的黏液,多情地在水面上分散开来,一群新的生命便诞生了。走过春夏,迎来秋冬。芦苇荡里的渔夫们,摇曳着一叶小舟,撒网、放鸬鹚、下挂钩。渔船惊动了水鸟,它们不高兴地蹿了出来,展翅于苍穹,留下一片洁白的身影。

洲上的人自然是以打鱼为生。一年四季忙碌不停,或下钩或下网,再不就是放开嗓子唱起情意浓浓的襄阳腔。霎时,许多的忧愁和疲劳,许多的得意与失意,都如同流水一般远去了。洲上的人似乎对生活无所奢求,执著与沉静,是鱼梁洲人世代的秉性。这洲上的人到底与历史厮守了多少时间,谁也闹不清,反正一代一代地沿袭下来了。

乾隆年间,鱼梁洲上突然冒出一股悍匪,打乱了洲子上的安宁与平静。他们在洲子上扎寨称王,浪头飞走如梭,打劫过往船只的浮财。一天夜里,洲上的悍匪上岸洗劫了襄阳贾家银铺,抢走了银铺里的金银财宝和古玩字画。银铺主人贾范一气之下,下江为匪,欲血奋战,顽强抗争。终于赶走了鱼梁洲上的悍匪,占洲为王,拉起了杆子,名日贾杆子。贾范贼精,定下戒律:一不袭官船,二不上岸骚扰。这样与襄阳府就有了无言的默契。贾范带着杆子们在洲子上盖了一大片宅院,抢来了大姑娘小媳妇,在洲子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杆子们白天有吃喝,夜里有焐脚,死心塌地为贾范卖命,日子过得快快活活。

据《襄阳府志》记载,自西汉初伊始,襄阳就是朝廷法定的铸币之地。从唐朝起,朝廷有令凡法定的铸币工匠,家人一律不准做官,不准立谱传家,要严守制币密事等等。朝廷为防止私铸钱币,对铸币世家控制也是很严格的。铸币工匠的家人历来都享受皇恩,有吃有穿。德高望重的铸币工匠,年事已高时,就会得到皇上的赏钱,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开银楼。铸币世家均以钱模传家。钱模即家谱,铸币人家以钱模向世人记录和证实身世。据传,贾范的祖上为朝廷铸币工匠。康熙末年,受皇上恩准,贾家在襄阳城外马背巷开办了一座银楼。

贾范为匪后,对女色与钱财不感兴趣,只爱古玩字画。为免遭贾匪的骚扰,一些商船在过往襄阳一带水域时,都会备些上等古玩字画奉上;各路匪首与贾范来往走动,所携带之物也必是古玩字画。贾范明知当匪首没有好下场,对所得的字画,在一饱眼福之后,大都用于杆子们及其家眷的生活开销。而对古玩,则分门别类地深埋在鱼梁洲上。贾范还亲手绘制了一张鱼梁洲藏宝图,以便让后人享用。

贾范在鱼梁洲四周都布有明枪暗堡,洲上只留一个进出口,称之贾杆子码头。一日,贾范应邀前往汉江上游的汉中城会友。杆子们群龙无首,一连几日江上无获,饥不择食,便打劫了京城的漕运船。由此,惹怒朝廷。朝廷派兵围困鱼梁洲,先是用铁炮攻打,后又大火焚烧。三天三夜,鱼梁洲上火光冲天,照得汉江两岸夜如白昼。五百余名贾杆子,除贾范带去汉中的十几个弟兄外,全都命归黄泉。

事后,贾范企图东山再起,无奈元气大伤,终究没能成功。不久,贾范郁闷而终。后来也有一些小股江匪和寻宝盗贼落脚鱼梁洲,也许洲子上的阴气太重,也许胆怯贾范的阴魂不散,都只是匆匆过客,不敢久留。

匪首贾范,先后娶了三房太太,生下三女一男。贾范将藏宝图传给了独生子。据传,清道光年间,享誉汉江上下的襄阳金匮银楼,就是贾范的后裔所开。

后记

我行走于汉水上下(代后记)

我十八岁的生日是在长江边的乌林山寨知青点度过的。

所谓知青点,就是茶山上的一座泥土墙的红瓦房子,我们一帮从县城来的娃娃就住在这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知青点的前前后后都是个头不高却长得很茂盛的茶树。我们的任务就是看护这座茶山,守着这座茶山讨生活。夜深人静时,能听到不远处狼群的嗥叫声。

那段时间,我特爱幻想,满肚子的雄心壮志。山上的阳光很好,茶山的活路也不多,我们每天沐浴着阳光,山上山下,寻找着乐趣。夜里,我就趴在油灯下,记下我感兴趣的事情。再就是,躺在房子前的场地上,身下垫着稻草,看天上的月亮和数天上的星星,呼吸着稻草散发出的怡人芳香。我的思绪就顺着一根根稻草向前伸展。

知青点的山脚下有条小溪,是用来引水浇灌山坡地的。小溪上原来有座小木桥,一次山洪下来,将小桥冲走了。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动手搭桥。我们仿照课本上学过的有关“赵州桥”的记忆,决定造一座永久性石拱桥。先挖出溪底的污泥,然后用砖垒成一个拱形,上面铺上石块,再用水泥浇灌。工程刚动工,我们竟然从溪底挖出一些瓷碗来,碗与碗之间夹着许多石灰。瓷碗呈暗灰色,上面的花纹古朴生动,花纹中用蓝色隶书写着四个字:福禄寿典。我们断定,乃汉代遗物。三国时,这里是著名的古战场,曹操与孙权的乌林之战就发生在这座山脚下。历史远去了,白云苍狗,战场变成了家田、小溪,喧哗变成了荒寂。这些瓷碗仿佛依然留存着远去了的信息和气息。我们是又扒又拣,溪底越挖越深,一气之下,竟然挖出了两千多只碗。我们将这些宝贝装进了仓库里。这事很快被县文化馆知道了,他们派来专家考证,认定为明末时期的瓷碗。专家带走了几只,剩下的让我们当饭碗。尽管有些失望,但因为有了这笔财富,我们可以拿碗与山下的贫下中农交换吃的,如红薯、土豆,还有辣酱、泡菜、母鸡什么的。这两千多只碗让我们度过了乡下那段艰难的日子。

石拱桥很快修好了。这天,顺着这座石桥,走上山来一位老银匠。老银匠是山下人,多年前,曾手拿摇铃,挑着担子走四方。一块袁大头,就可以从他的挑子上换得一个狗圈。狗圈是一种小孩戴在脖子上的银项圈,上面挂有一把桃核状的银锁,又称长命锁。用长命锁锁住孩子的健康与幸福,是家长们的美好心愿。可当人们饱尝了文革的破“四旧”之苦后,谁也不敢再打制这些封资修的东西了。老银匠又不会农活,生活十分窘迫。

老银匠上山来是找我们讨碗的。老银匠说:“你们的碗用不完,能不能给我几个?”大伙哈哈一笑:“你拿袁大头来换。”老银匠摇了摇头:“我没有。”大伙问:“你有什么?”老银匠说:“我什么都没有,我只会讲故事。”同伴们哈哈一笑:“听故事能听饱肚子?”

事后,我悄悄塞给了老银匠几只碗。老银匠每晚如约而至,坐在草堆上,给我讲银楼里的故事。老银匠祖祖辈辈生活在襄阳汉水边,以开银楼为生。解放前夕,银楼破败,父亲带着他流落到了乌林山寨,做起了走乡串寨的土银匠。他告诉我,银楼里不仅仅有黄金白银,有辛酸、屈辱,还有阴谋和罪恶。

我决心将这些故事流传下来。

我喜欢从书中翻阅历史。然而,我更喜欢通过历史的遗迹来考证历史。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中国城市的历史,是中国历代居住在国都的帝王家族及文臣武将的历史。他们偶尔出城打仗狩猎,或者被迫流亡,史家的笔才很不情愿地伸向乡野。农民是走不进官府修订的史书的,除非揭杆造反,撼动了帝王江山。可是,真正的历史在民间。汉水边的一块磨刀石,大户门前的一根拴马桩,民宅屋后的一副石磨盘,乃至荒野外的一方古碑,都记录着历史,记录着文化。真正的民间文化,它有着独特的民间情感、民间审美和民间技艺的魅力。若将它们揉和在一起,就创作而言,是非常

新奇甚至是充满神秘性的。

行走于汉水间,我还发现了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人们对于畏惧的事物,往往不是简单排斥或仇视,相反要与之亲近。譬如,人们恐惧洪水,反要舞龙;人们厌恶老鼠,却把老鼠的婚事印在画上;人们怕老虎,竟将虎帽虎鞋穿戴在孩儿身上。这样一来,人们就与自己畏惧的事物美好地融为了一体。其实,流淌在这条流域里的许多民风民俗,都包含着畏惧与亲近的融合。

富裕,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梦想,每个活着的人都不希望自己贫穷。为此,富裕就成了极具诱惑力的字眼。它在彰显其莫测高深的同时,也变得漂浮不定起来。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一个家族的旺盛周期不会超过三代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周期?因为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正义和邪恶,物欲和情欲,金钱和权力,友善与憎恨,它们总是形影不离。在这部小说中,我努力勾画出一幅生动而丰富多采的社会图景。通过对两个家族的追忆,揭示两种富裕观的对抗,从中寻找一种社会的平衡。汉水文化说到底也是一种对立统一,一种哲学理念的魔化。

我曾经踏访过汉水边的一个古镇,名叫邱家前湾。古镇现存着三百多间明清民居,清一色的砖木结构,砖墙上刻有嘉庆七年、道光二十六年等印字。明末年间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邱家先人从山西逃难流落于此。小镇前有一条通往汉江的沙河,将小镇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我穿行于小镇间,发现每个家门前都有一副或多副磨盘,最大的直径达一点五米,小的也有一尺。这些石磨忠实地记载着小镇拥有的历史年轮和小镇曾有的兴旺与富裕。在邱家祠堂前,八十三岁的邱大爷告诉我:“这座三进落的古宅,曾经是一家木材商铺,红火了整整三代人呢,突然一夜间被江匪端了锅。”可见,一个家族的兴旺与破败,不仅仅取决于家族自身,还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诸多的因素有关。这部小说应该是一种家族生存的缩影。

一个家族的灵魂到底能走多远?我试图通过对汉水文化的认识与考察,对此来进行一番有效的寻觅与探索。历史的虚荣来自那些漫长而又隐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喜悦,有笑声,有痛苦,也有泪水。历史正是由无数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泪水聚集而成。

几千年的悠悠岁月,汉水以其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他代又一代的农人、匠人、商人和官人。小说中的许多人物,让我爱不释手,既恨之,又爱之。他们让我激动万分,又让我潸然泪下。我被他们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吸引,他们血统中的古老血脉使我热血沸腾,引得我着魔般地与他们密切交往。这样,我便从长期抑制着的激情写作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推进了写作计划。

与长江、黄河相比,汉水没有发源于青藏高原那样显赫的背景。汉水是一条没有源头涵养地和低海拔的河流。她的源头水量全靠自然的降水,是一条独特的“靠天收”的河流。汉水两岸的城镇,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也曾衰落过。这种辉煌和衰落,小部分被文人用简略的笔墨写进书里,大部分则化作残缺的碎片撒遍汉水两岸。

多年来,我以襄阳为定点,行走于汉水上下,村中串,镇中留,几乎每一段行程每一个脚步都能踩到秦砖汉瓦,每一眼都能看到沾满历史风尘的遗物。襄阳是一座历史古城,汉江在这里突然变得宽阔浩荡,舟楫密集,码头喧嚣,千帆所聚,万商云集。自古以来,襄阳都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会之地。在汉水文化系列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我时时被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所震惊,我不能不被汉水人民这种巨大的包容性、亲和力,以及其博大情怀所感动。中国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宽容与博大。历史上犹太人在世界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到处受到排斥,可是它到了中国就立刻融合进了中国文化,融合到了我们的民族之中。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都被中国文化所接纳。中华民族有着接受外来文化的胸怀和勇气,更有着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气概和力量。对此,汉水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之所以用心地观察这些民风民俗的变迁,用心倾听汉水里的故事,既非猎奇,也不是要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想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过去,认识历史。通过汉水文化,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因为民风与民俗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共同的层面,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意愿,其内核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无意识和有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这样说,民族文化既深深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又蕴藏了传统文化基因的解码。

在创作中,我有意识地做到:一是从民俗文化的文学意义上来认识汉水流域文化。汉水文化它包含着整个汉水流域人民的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也折射出两岸人民的文化风貌、思维模式、心理积淀等。二是从汉水流域的环境意义上来认识民俗文化。将整个汉水流域看成是一个具有吸引力或排斥力量的场,或者是一种方式。这种场或方式是由厚重的流域文化的诸要素构成的,具有众多层次和结构的组合框架。这种框架则能够制约影响其对外来思想、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的吸收、排斥与解释。

凭我的阅读印象和探访印象,汉水文化应该有着一具具粗犷而顽强的生命原型。我自汉水两岸一路寻来,在现实的土地上,时时碰上历史的留言。正是由于两岸人们年复一年的劳作,荒凉的原野才渐渐阡陌纵横,禾稼飘香。纵横历史,千百年的往事,星星点点地撒落在广袤的乡野。诚然,我也发现了一些无法追究的羞耻和悔恨,一些被蒙昧和野蛮所包围残留下的劣根性。一度,我处在了一种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之中。文化本来就具有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然而,有时文化却成了一些玩世不恭者铺张的点缀和无聊的品咂。

民俗是历史积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作家们因其敏锐而感受到比常人更多的变化,于是开始不断地调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企图通过我的努力,有意识地让历史的文化生命留住。这样就有了我的汉水文化长篇小说三部曲。《阴阳碑》是码头文化,《传世古》是钱币文化,《金匮银楼》则是银楼文化。

我涉足小说创作,不仅仅是为了享受乐趣,也幻想着以此探求社会进步的脉络。况且,从艺术的角度真实地再现生活、再现历史,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这种再现,往往要借助于生活的烙印和历史的痕迹。

于是,我一直努力着。  

作者

2005年冬于郑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匮银楼(长篇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6247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