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电大教材“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丛书”中的一本。内容涵括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到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包括这一时段中的重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是一本简明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的电大教材。
图书 |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汉语言文学基础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电大教材“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丛书”中的一本。内容涵括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到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包括这一时段中的重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是一本简明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的电大教材。 目录 汉语言文学基础丛书”总序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 第l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前“五四”文学(1)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3) 文学革命中的斗争(6) 第2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 《新青年》作家群(8) 鲁迅的前期杂文和散文(10) 周作人、林语堂与小品文(14) 冰心、朱自清与“五四”美文(17) 第3节 郭沫若与白话诗的崛起 胡适、郭沫若与初期白话诗(19) 《雪朝》、繁星体、湖畔诗社与冯至(22) 徐志摩、闻一多与新月诗派(24) 第4节 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27) 人生派小说与乡土小说(31) 郁达夫与艺术派小说(35) 第5节 现代话剧的引进与摹仿 文明戏、问题剧与爱美剧(38) 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与丁西林(41) 第二章 左翼时期的文学(1928-1937) 第1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45) 左联与左翼文艺运动(46) 东北作家群与“两个口号”(48) 第2节 新诗的艺术化与革命化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49)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52) 蒋光慈、殷夫与臧克家(54) 第3节 小说的三足鼎立与四分天下 茅盾与左翼小说(57) 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小说(62) 沈从文与京派小说(65) 巴金、老舍与李劫人(69) 第4节 曹禺与话剧的中国化 田汉、夏衍与左翼戏剧(72) 曹禺、李健吾与话剧的中国化(75) 第5节 散文的战斗性与多样化 鲁迅的后期杂文(78) 小品文的繁荣(82) 京派与开明派散文(85) 游记与报告文学(86) 第三章 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 第l节 三个地区文学的不同发展 “文协”与抗战文艺运动(88) 《讲话》与延安文艺座谈会(90) 第2节 小说的成熟与收获 讽刺暴露性小说(91) 张爱玲的《传奇》(93) 战争中的文化反思(95) 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98) 第3节 诗歌的愤怒与智慧 抗战初期的诗歌运动(101) 艾青与七月诗派(102) 穆旦与九叶诗派(104) 民歌与民谣(106) 第4节 戏剧的拟古与写实 40年代历史剧的繁荣(107) 现实题材的艺术收获(108) 解放区的戏剧改革(110) 第5节 报告文学的崛起与杂文的“鲁迅风” 报告文学的崛起(111) 杂文的“鲁迅风”(112) 第四章 新中国时期的文学(1949-1965) 第l节 文学批判与文学运动 第一次文代会与建国初的批判运动(114) “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116) 第2节 诗歌的颂歌潮流 颂歌潮流的兴起(117) 郭小川与颂歌主流(118) 文坛流浪者的潜在写作(120) 第3节 散文的朴素与精致 巴金与通讯特写(122) 杨朔与模式化散文(124) 邓拓与《三家村札记》(125) 《从文家书》与《傅雷家书》(127) 第4节 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赵树理与农村小说(128) 吴强与战争小说(131) 梁斌与革命史小说(133) 王蒙与“干预生活”小说(136) 姚雪垠与历史小说(138) 第5节 戏剧的衰退与繁荣 现实剧艺术的普遍下滑(139) 老舍与历史剧的第二次高潮(141) 革命史戏剧的繁荣(143)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1966-1976) 第1节 文学的浩劫与灾难 《海瑞罢官》与“文革”的开始(144) 《纪要》与“九一三”事件(145) 第2节 样板戏与帮派文学 样板戏的样板化(147) “帮派文学”与公开创作(150) 第3节 潜在写作与地下文学 穆旦、丰子恺与潜在写作(151) 张扬、赵振开与地下文学(153)黄 翔、食指与白洋淀诗派(155) 第六章 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5) 第1节 文学的回归与复兴 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158)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159) 第2节 散文的沉思与报告文学的辉煌 巴金的《随想录》(161) 徐迟与报告文学的辉煌(164) 贾平凹、周涛与西部散文(165) 第3节 诗歌的呼喊与朦胧 艾青与“归来者”(166) 北岛与朦胧诗(169) 第4节 小说的反思与寻根 刘心武与伤痕文学(172) 王蒙与反思文学(174)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177) 蒋子龙、高晓声与改革文学(180) 张辛欣与刘索拉(183) 汪曾祺与乡土市井小说(184)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187) 第5节 话剧的改革与实验 沙叶新与话剧改革(189) 高行键与话剧实验(191) 第七章 后新时期的文学(1986-1999) 第1节 纯文学与俗文学 从启蒙文学到文学启蒙(194) 市场经济与文学读物(196) 第2节 诗歌的混乱与美丽 诗人的分流和诗坛的混乱(197) 海子、于坚与新生代(198) 第3节 小说的变化与探索 朱苏进与军旅小说(202) 刘恒与新写实小说(204) 苏童、王朔与世俗小说(206) 莫言与新历史小说(208) 马原、余华与先锋小说(211)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14) 第4节 散文的大众化与市俗化 散文热潮与新散文运动(217) 文人散文与文化散文(219) 第5节 话剧的彷徨与变脸 探索戏剧的余热(223) 孟京辉与小剧场话剧(22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汉语言文学基础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0243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7.375 |
印次 | 5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