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中国哲学研究50年(上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我国哲学研究的论文集,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东方哲学、科技哲学、文化哲学、信息哲学等方面,适合哲学理论研究者。

目录

前 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篇

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潘梓年

百年沧桑话巨变/邢贲思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而作

科学发展观:具有时代标志的理论成果/赵凤岐

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王锐生

实践的要素、特性与真理的标准/夏甄陶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前言/马泽民

邓小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哲学思考/徐崇温

劳动价值与知识价值/陈筠泉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译序/郭官义

论价值/杨远

怎样实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卢婉清

论主体本质为形式因/潘家森

 ——兼析马克思的“对象化一主体化/生产-消费”系统

加强思维方式研究,发挥哲学创新功能/陈中立

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张浩

 ——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

毛泽东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变革/邝柏林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中国化

论实践观和实践标准/吴元操

要重视实践模式问题的研究/董谊思

系统科学的对象、方法及其哲学意义/闵家胤

唯物史观和现当代中国问题/刘奔

社会规律研究的几个问题/李立新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景天魁

认识·图式·客观性/李景源

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李德顺

试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现实可能性/黄凤炎

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朱葆伟

革命胆略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李长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徐素华

 ——传播、应用、形态变化及发展前景

“主体性”涵义辨析/魏小萍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基础/孔明安

 ——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剖析

从解释学视角看马克思文本研究/杨学功

 ——兼评“重读马克思”的两种学术取向

试论权利与公共物品的内在关联/欧阳英

价值论如何“改变”哲学/孙伟平

论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高岸起

马克思的知识理论/刘文旋

走向“共生论的”存在论意义上的价值与评价/熊在高

从现成到生成/崔唯航

 ——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

中国哲学篇

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冯友兰

驳马非百《关于(管子·轻重篇)的著作年代问题》/容肇祖

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王明

智KAI颉的止观学说/谈壮飞

试论刘师培的经学思想/陈克明

《论语》辩证法与现代文明/胡子宗

。综合创新,发展中国哲学/钟肇鹏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绵延与变迁/王玉波

简论中国近现代佛学的地位和作用/张春波

 ——兼述中国近现代佛学三大家

学派与中国文化/谷方

“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蒙培元

 ——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张智彦

张东荪的“泛架构主义”宇宙观新探/佟玉琨

元代礼乐思想探析/徐远和

道家、道教缘起说/胡孚琛

庄子之“忘”/王生平

郭象庄注的改编及其与向注的混合/王葆弦

 ——从一新角度看郭象庄注问题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李存山

稷下学派论“心”/高正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难局/郑家栋

“吾丧我”/陈静

 ——《庄子·齐物论》解读

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郭沂

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干春松

中国解释学与解释学中国化/贾红莲

圆测唯识思想研究/张志强

 ——以《解深密经疏》与《解深密经序品》解读问题为中心

从《礼记》看阴阳五行思想的合流/刘丰

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马晓英

 ——明儒颜钧的体仁工夫论探析

西方哲学篇

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贺麟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批判的方法论问题/杜任之

我与黑格尔哲学/姜丕之

康德的时空观批判导论/陈元晖

黑格尔《逻辑学》的“有”与“无”/杨一之

关于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王玖兴

阿弗兰姆·诺姆·乔姆斯基/丘成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张金言

 ——关于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中神秘概念的一种解释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涂纪亮

关于历史哲学两个问题的思考/汝信

孟德斯鸠与中国/侯鸿勋

青年费希特的人际关系理论/梁志学

费希特早期的宪法理论/沈真

霍布斯的功利主义伦理哲学/余丽嫦

20世纪与苏俄哲学/贾泽林

世纪的困惑/叶秀山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略论中国符号学的意义/李幼蒸

作为第一哲学的超越论现象学/王炳文

“象思维”与原创性论纲/王树人(老树)

理解与承认/薛华

西方历史哲学综论/张文杰

重视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姚介厚

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哲学史:解释与方法/李鹏程

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宋祖良

胡塞尔和弗莱格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周国平

后现代哲学和康德/程志民

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周晓亮

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历史观/李洁

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再审视/张慎

内容“述”形式/尚杰

 ——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之源流

哲学与自由/谢地坤

 ——兼论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

栖身于语词世界的哲学概念/李河

康德道德哲学的拱心石/范进

现代英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江怡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背景

什么是哲学与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史?/黄裕生

 ——兼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伽达默尔:翻译与对话/单继刚

理性时代的信仰危机及出路/王齐

 ——克尔凯郭尔假名写作时期的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索洛维约夫对西方哲学的批判/马寅卯

 ——兼谈索洛维约夫对俄罗斯哲学的意义

康德的综合和分析概念/陈志远

对霍菲尔德法律权利概念的分析/李剑

东方哲学篇

“原人”奥义探释/巫白慧

户坂润的科学世界/刘及辰

试论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埽利彦/滕颖

《福乐智慧》与伊斯兰文化/王家瑛

东西文化融合的探索/卞崇道

 ——19世纪后半叶以降日本的文化选择

儒学在近现代对越南的影响/何成轩

以韩国三国时代儒学诠释东亚文化圈/李鞋平

《乔荼波陀颂》文献学研究/孙晶

唯识与唯了别/周贵华

 ——“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

从“支那”到“西洋”的转折点/王青

 ——试论日本近世思想家本多利明

关于龙树的生平及其时代问题/成建华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探析与存疑/刘一虹

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罗传芳

伦理学篇

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李奇

试论道德规范的根源和特点/刘启林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道德进步研究述评/任俊明

道德为什么有继承性/石毓彬

关于中国伦理学史研究/陈瑛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廖申白

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张晓明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王延光

应用伦理学:民主时代的道德理论与实践/甘绍平

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赵汀阳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相关性问题/余涌

经济全球化与仁爱伦理/孙春晨

动物拥有权利吗?/杨通进

林罗山和朱熹的排佛论比较/龚颖

逻辑学篇

论真实性与正确性的统一/金岳霖

丰富的中国逻辑思想遗产/汪奠基

初基演算/沈有鼎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周礼全

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张尚水

关于J.S.穆勒的逻辑观/倪鼎夫

 ——从不矛盾逻辑到真理逻辑

关于逻辑证明和实践证明的一些质疑/诸葛殷同

后期墨家已经提出了相当于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周云之

 ——论“故”、“理”、“类”与“三物论式”

论辩证逻辑的基本思维形式/金顺福

论名称和指示词/张家龙

名辩学简论/刘培育

经典命题逻辑的一个公理系统/张清宇

汉语的句法语义特点和语言逻辑研究/邹崇理

“是”的逻辑研究/王路

命题型的择类语义与主次条件句逻辑/李小五刘壮虎

经典一阶逻辑的希尔伯特型系统/刘新文

缺省逻辑如何研究非单调推理?/刘奋荣

美 学篇

说自然人化/李泽厚

 ——美学视野中的“天人新义”

美·美学·美学研究/齐一

 ——关于美学的对象与方法的探讨

理学家的理趣与艺术情趣/聂振斌

书意论/韩玉涛

 ——《孙过庭论》之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和设计/滕守尧

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符号理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章建刚

哲学与诗歌为何而争?/王柯平

先天不足的美学/徐碧辉

 ——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

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设计/梁梅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刘悦笛

 ——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科技哲学篇

忆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组的创建/于光远

关于心理的本质/赵璧如

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组初创的十年/龚育之

20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丰富了辩证自然观/查汝强

基因突变——一种特殊的质变形式/张乃烈

论智能革命——高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童天湘

人的克隆:支持和反对的论证/邱仁宗

有关时间和空间本质的若干问题/陈荷清

四种生产力创造四种经济价值/余谋昌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创新理念与特征/金吾伦

高科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李惠国

非线性科学与决定论自然观的变革/林夏水

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殷登祥

《中国遗传学史》之前言/赵功民

从实体本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罗嘉昌

信息哲学:科技哲学的新范式/刘钢

“实在”概念辨析与关系实在论/胡新和

从基因、遗传密码到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林侠

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第一人称权威的本质/唐热风

联结主义、排除主义和思想的构成性/徐向东

基于现代性反思的技术伦理考量/段伟文

文化哲学篇

毛泽东思想与鲁迅思想/徐懋庸

文化产品商品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蔡俊生

 ——兼谈精品“生产”问题

批判“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徐亦让

文明的冲突与合作/杨深

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霍桂桓

 ——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和特征说开去

为什么宪政对人权和财产权的保障是现代经济

 制度的基础/王毅

 ——兼论罗马法以来公民社会法权形态与中国

皇权社会“蚁民”法权形态的迥异

《师门杂忆》读后余话/高山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中国哲学研究50年(上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景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51895
开本 16开
页数 2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8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2.9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3
丛书名
印张 14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9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