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色香味--影像中的水果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别致的散文集,书中所有文章都与电影和水果相关联;这是一部颇具个性的心灵读本,是一个醉心电影的人从水果影像出发,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感悟。作者将影像与文学与人生巧妙融会,以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细腻的文笔,将寻常的水果解析得多姿多彩、诗意盎然。随着作者的娓娓叙述,读者会切身体味到优雅的文字、美味的水果与缤纷影像所营造出的色、香、味。

内容推荐

在这一本书中,王樽瞄的是水果。它们可以是装点,是念想,是象征,是暗示,是隐喻……说得学问一点,是符号。人对它们的迷恋,不仅在于味美可口,更在于它们富含的意味。把水果摄入镜头,是人类让水果符号化以后自我证明自我玩味的继续。在电影里,它们是艺术的元素。电影中的水果并非农家小院里种植的水果,也不是市场上叫卖的水果。它成了象征物,成了一种隐喻,它作为水果的种种自在自然的属性变成了某种特殊的寓意,也成了理解电影内容的一把钥匙。当导演将一个未成熟的橘子放到一个少女的手里时,它青青的皮色、酸涩的滋味调动起人们相似的经验和记忆,引发出联翩的浮想,因此具有了语言无法企及的解释力,许多说不清的意思在这里得到了简洁的概括和含蓄的表达。作为一个解读者,王樽知道,只要打开这些隐喻的象征物,就能够进入阿里巴巴的山洞,偷窃到埋藏其中的珍宝;剥开那些美学意义上的果实,就能够消受电影的主要精华。

目录

序1:水果

序2:剥开隐喻的果实

隐遁在时间的深处——葡萄的幻影

持久而沉迷的渗透——榴莲的气息

黄昏来时苦涩的怀恋——青橘

穿越荒芜岁月的尘埃——怀想椰子

寻常而陌生的秘密——木瓜之魅

妙龄十八的馨香——草莓意象

看朱成碧思纷纷——石榴的风情

期待意外的焕发——西瓜、西瓜

明黄色的异样心情——柠檬的滋味

仿佛为季节讴歌——柿子时光

那么朴素,那么妖娆——关于苹果

梦想着珊瑚红的耳坠——樱桃之远

附录

我喜欢的333部电影

后记

没有水果的童年

试读章节

愤怒与觉醒

此时此刻,我站在麒麟山农场的葡萄园。一场史无前例的冰雹袭击,让美妙的田园变成了战场的废墟。葡萄树被砸得东倒西歪,叶子残破凋离,枝条伤痕累累,稚嫩的果子血肉模糊。一位头发花白的农妇蹲在葡萄架前,眼里噙着泪水,空茫地望着被浩劫的园子。

这个情景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上蓬桑的《朗格多克葡萄园一角》。画的中间是个幼童扒在盛满紫葡萄的木桶边在尝葡萄,画右是三个农妇在收获,最前边的年轻貌美,粗布衣衫遮蔽着丰满的身子,裙子上打着醒目的补丁。她提着葡萄篮子站起身,眼睛里有着微微的茫然。而在画面的左上,一架双牛的木轮车正等在田间的土路上,年轻的车夫闲适地靠在车栏杆上朝这边看。这幅画让我久久不忘,除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年轻农妇眼睛里弥漫的淡淡感伤。

我想,假如葡萄有灵,它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悲喜呢?劳作了一季,微薄的收成也许刚好只够交地主的租子。是该表达愤怒,还是该表达怜悯,或者是无奈?明代诗人张养浩写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39年,美国大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写出了奠定他世界声誉的旷世之作《愤怒的葡萄》。这部表现“百姓苦”的长篇小说以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描绘了约德一家人被“拖拉机”赶出祖祖辈辈耕种过的土地之后,将家中财产变卖,驾驶着换来的一辆破汽车,一家13口向西逃荒的“苦难历程”。当时的俄克拉何马和邻近的得克萨斯、堪萨斯、阿肯色各州的农民负债累累,土地被大公司没收,无家可归,只得向西迁移去加利福尼亚州寻找出路。但是,加州也不像宣传的那么美好,等待他们的仍是失业、饥饿和困苦。那里的农场主利用过剩的劳力压低工资,各种地方势力又横加勒索和迫害。书中,斯坦贝克不时打断故事的叙述,插进一些简练的、印象式的段落,取得有趣的对位衬托效果。全书仿佛是一个高明的纪录片导演在拍摄,扫描与细腻刻画结合,一幕场景换为另一幕场景,一个焦点转到另一个焦点,详略得当,从容自然。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控诉、也是对西南部农民糟蹋土地的尖锐批评。其特色在于它逼真而详细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沙窝地区美国农民的情况。1962年,斯坦贝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他在答谢演说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他的许多作品都以美国的土地和平民为题材,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中辩。刻画了众多富有个性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

这部饱含着愤怒、反抗压迫、无情剖析“美罔梦”破灭的长篇小说曾备受争议。1940年,该书被美罔西部片大师约翰。褊特搬上银幕,成为风靡国际的电影杰作。我不知道,作者为何取名为《愤怒的葡萄》。在电影中,只有两处似乎有与葡萄相关的暗示:一是亨利·方达扮演的主人公在逃跑时隐蔽在一片葡萄藤遮盖的地洞里;还有就是他在觉醒后,说到不公的社会种植了他们的愤怒的话。影片结尾,他在告别母亲时,以近乎宣誓的口吻说:“凡是有饥饿的人们为吃饭而斗争的地方就有我在那哩;凡是自‘警察打人的地方就有我在那里;当人们愤怒的时候,他们的呼声早有我;当我们的孩子有丰盛的晚餐吃的时候,当我们的百姓住上自己。建造的房子的时候,他们的笑卢里也有着我。

这部影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两项大奖,更被美国电影学会多次选人“十部美国最伟大电影”之一。它不仅是约翰·福特的杰作之一,同时它也借助影像记录了当时美同社会的辛酸、悲痛,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表现…极高的品质。我在2000年的春天看了这部臣片,隔着60年的岁月,仍能感受到它的雄浑气魄、强烈的愤怒以及人性的光辉。

我们无法确知葡萄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葡萄的愤怒是葡萄种植者的愤怒。

与美国的《愤怒的葡萄》不同,2003年,法国拍摄了一部直接表现葡萄“愤怒”的影片,但那愤怒的结局却是美满的。故事全部围绕着葡萄园展开:皮埃尔和妻子、儿子、女儿在世代相传的葡萄园里以种植葡萄为生。同为葡萄种植主的诺尼因经营陷人困境而自杀,随之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也打破了皮埃尔一家平静的生活。雹灾之后,皮埃尔的葡萄园几乎颗粒无收,迫不得已的皮埃尔只得向法庭申请破产。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歹毒律师怀着私欲答应帮他申请低息贷款。然而律师的阴谋让皮埃尔在八个月后彻底失去了葡萄园。绝望的皮埃尔从法庭归来后,趁妻子不在用剧毒农药毁了整个园子,并为此被捕入狱。……P11-13

序言

王樽出版第一本电影随笔的时候,我曾有过一句发言: “王樽是弹弓,电影是石子,想打哪儿就瞄哪儿。”——我欣赏他作文时那种自由放任的状态。

在这一本书中,王樽瞄的是水果。 就目前来说,我指的是在人类还没有发现比其更高级的存在物之前,人类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活跃的物种。因为人,世界才显出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就说水果吧,人和它们最初的关系是纯自然的:吃与被吃。水果只是无数吃物中的一种。但现在,它还可以是装点,是念想,是象征,是暗示,是隐喻……说得学问一点,是符号。人对它们的迷恋,不仅在于味美可口,更在于它们富含的意味。 我们可以说,这与水果无关,这只是人的自作多情,抑或是自恋。就算是吧,那我还是要说,这是一种伟大的自恋。在茫茫的宇宙中,人一定感到了他的孤独,所以才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玩味自己,也发现和丰富着自己。倘没有这种自恋,人也许会在某一刻丢失,要不,就变成一副副干瘪的皮囊。水果之所以成为神奇的存在,是不是与此有关呢?

把水果摄入镜头,是人类让水果符号化以后自我证明自我玩味的继续。在电影里,它们是艺术的元素。艺术需要发现,也需要经营。正因为如此,在王樽看来,镜头里的水果不容忽略。非但不容忽略,还需特别凝视,那里有解读艺术、开启记忆和欲望的钥匙。就是带着这把钥匙,王樽走进了水果,走进了电影,也走进了他自己久久潜藏着的地域,感受到精神的颤动,灵魂的低语,情与欲的跳跃…… 是的,王樽在凝视并品味水果的同时,也泄露了他私密的春光。它们和电影,和迷人的水果重叠,构成了我们阅读的风景。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合适的心境,谁都可以像王樽一样,去凝视水果,品味水果,比如樱桃,比如草莓,比如,哪怕看似不起眼的木瓜,没准也会像王樽一样,在凝视和品味中,让心化变成迎风的旗帜。但我要说的是,如果想把你的凝视和品味诉说给同类,那你还得有如王樽一样灵动的指头,把你凝视和品味过的水果们摘下来,放在篮子里,让它们开口说话。 现在,该是品味王樽的时候了。他提着一篮水果。(作者系著名小说家、影视剧作家)

  

仅仅因为我们生身为人,世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是这种变化来得太早,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而且还以这种一无所知做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和信仰体系——这话说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可事情的确如此。在人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必须采取人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方式才得以显现,否则就被视为不存在的东西加以取缔。于是,所有的事物都被自觉不自觉地当作人生存的背景和工具,人永远是正在上演的电影中的主角。很少有人会纳闷:为什么生活的主角不是一条海豚、一只狗、一棵树,甚至一块石头呢?

且不说那些与人有着类似灵性的动物,就拿一座房子来说,海边上的一座房子,在涛声中伫立着,周围的树木随风飘扬,为它欢欣鼓舞,它的每一个成分都应和着潮水的荡漾,岁月在它这里回转成一个微妙的旋涡,它有着很多很多人体会不到的隐秘的内涵。可在人们看来,它不过是人的寓所。尽管它活得比人更加古老,经历更多的沧桑。再拿一棵树来讲,从一粒种子到一棵苍天大树,是一段漫长而美妙的时间流程,一条清澈而又充满涟漪的河溪。可人只是盯着它的果实,或是在它的材料上打主意,对其中美妙的流程不感兴趣。这种浅薄的态度决定了人与物之间不可能有深刻的,或者说实际意义的交往。人是一种精神高度自闭的动物。

有时候,翻看那些画家的作品,比如说莫纳的静物,或者是俄罗斯巡回画派画家画的树木,会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那一盘水果尽管被摘下来,等待着贪婪的吃食,但在画家的凝视中复活了生命的光辉,重现了那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仿佛一首动听的歌唱,把人裹挟而去。在谦和而有悟性的心灵中,一草一木充满着暗示和启迪。在张三丰的观照中,竹子随风摇曳的舞姿蕴涵着太极的真谛;在怀素在禅思里,山上的行云和山下的流水都宣说着草书的章法。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天地间大气磅礴和微妙至深的秘密都隐含在山川草木之间,人不过是一种边缘化的见证。

海德格尔是西方后继乏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曾经静静地凝视过几案上的一把壶,认为壶之所以成为壶,是因为它有所容纳的“空洞”,这正是我们习惯的表象方式所不能把握的“无”,它使壶能够承受和保持泉水和酒浆的倾泻与馈赠。泉水在岩脉中流动,与大地浑然起伏,承受着天空的雨露;酒浆来自葡萄果实的酝酿,葡萄又来自阳光的照耀和大地的滋养。因此,在壶的虚无的本质中,总是栖留着天空和大地。而壶所承受的倾泻的赠品,能够解人之焦渴,又可以敬祭神灵,因此,壶又汇集人神于一体。物的物化是天地入神的聚集和造化。这种解释近似于佛家的缘起说,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因缘的聚集,而因缘之外又有因缘,如此重重不尽,于是,一中蕴涵着一切。

通常,人们看电影,最瞩目的是妖冶性感的女主角,剽悍潇洒的男星,还有那些激情的床上戏,血腥屠杀的枪战场面,王樽却不同,他那隐蔽在镜片背后的犀利的眼睛,总是注意到一些人们不太经意的事物,如少女手中的青苹果,路旁悄悄开放的菊花,餐桌上被刨开的木瓜,海岸边一棵随风摇曳的椰子树,漫山遍野的葡萄园,似乎这才是影片的真正主角。王樽采取这种特殊的视角是基于他的一种敏感,他相信这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事物中,隐含着作者埋伏在光怪陆离的电影中美学的乃至哲学的密意。实际上,经常紧抿着薄薄嘴唇的他更像是掌握秘密的人,在与我们相遇之前一直都守口如瓶。

包括葡萄、石榴、木瓜、匕首、瓷器,等等,各种事物都有其自在的内涵,但是,当导演把它们挪到银屏上来,便有了非自在的意义。显然,人们是拿它们来说事的。电影中的水果并非农家小院里种植的水果,也不是市场上叫卖的水果。它成了象征物,成了一种隐喻,它作为水果的种种自在自然的属性变成了某种特殊的寓意,也成了理解电影内容的一把钥匙。当导演将一个未成熟的橘子放到一个少女的手里时,它青青的皮色、酸涩的滋味调动起人们相似的经验和记忆,引发出联翩的浮想,因此具有了语言无法企及的解释力,许多说不清的意思在这里得到了简洁的概括和含蓄的表达。作为一个解读者,王樽知道,只要打开这些隐喻的象征物,就能够进入阿里巴巴的山洞,偷窃到埋藏其中的珍宝;剥开那些美学意义上的果实,就能够消受电影的主要精华。

关于越南导演陈英雄的影片《青木瓜之味》,王樽是这样叙述的:

它借助青木瓜之味,挖掘和渲染了一种生命之美。

影片以温婉的诗情和画意描绘了一个名叫梅的越南女子的成长。梅在这个日益破败的大户人家发现了生活的诸多细节,也发现了青木瓜,青木瓜的朴拙和晶莹让她凝思遐想。没有人注意青木瓜,没有人关注一个小女佣的成长。就是在这被人忽视的下人的劳作中,梅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当她偷偷地用少爷女友的唇膏把自己的口唇涂得樱桃一样鲜润时,她的青春靓丽像闪电照亮了少爷慵懒麻木的心窗。

王樽敏感地抓住了弥漫在影片中的青木瓜的气息,认为正是这种缥缈的气息让一个古老的灰姑娘的故事焕发出某种新鲜的不同凡响的魅力,让生命笼罩在祥和宁静的光辉之中——

在陈英雄这部宣言式的处女作里,尽是镜头语言的精致与精心。光线和阴影都是精心的营造,所有的抒情都游移在浓郁的热带风情里。绿色植物的叶、茎、花朵,以及其上细微的绒毛,透明的水、阳光。年幼清纯的梅第一次看到了破开的青木瓜,她惊喜地静静注视那神奇的果实,乳白色的汁液慢慢地滴落,内里是晶莹滋润的籽,一粒粒如珍珠一样晶亮亮的,满是梦境和神奇。还有院子里为生计奔波的金色的小蚂蚁,祭祀用的熟鸡身上晶莹剔透的嫩黄,色泽光鲜的碧绿青菜……一切都是寻常的,一切又如此充满奇异的美丽。

王樽还注意到,前苏联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在1969年拍摄的《石榴的颜色》。该片以超凡脱俗的电影品质,诠释了石榴在作者心中的多重寓意。影片开始,三只平放在白布上的石榴,布底突然溢出鲜红液体。液体渐渐扩大,依稀像地图。白布上出现一把银匕首,匕首底下渗透出鲜红的液体,像血也像地图。接着的旁白里是诗人的话:“我是一位生活和内心充满痛苦的人”,随着旁自出现的是赤裸的脚在挤压葡萄,葡萄被碾碎。然后是一条鱼在两化石之间翻腾,后变成三只鱼。只有一条在挣扎,其他两条鱼一动不动。影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场景,都可以看做是对石榴这种果实属性的诠释和演绎。在实际意义上,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任何人,而是石榴。

王樽的电影随笔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写作信马由缰,轻松逍遥,充满奇思妙想。这种弗洛伊德式的自由联想式叙述,读起来轻松愉快,仿佛是深夜里境界重重转换的梦想,仿佛是风光明媚的旷野上无目的的漫步,使人在胸冶性情的同时触类旁通,将自己繁杂的知识经验打成一片。  (作者系知名作家 《天涯》杂志社社长)

后记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差不多所有的水果都是可望不可即的稀罕物,即使最普通的香蕉、梨、桃之类,也有着某种遥远与神秘。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我们像苟延残喘的饥饿小动物,在光秃秃的世界东奔两蹿,绝望地寻觅可以果腹的食物。温饱尚且勉强,水果简直就是不切实际的梦,是的,是梦——香气馥郁、色彩斑斓的梦,它们难得的色香味搅扰着脾胃和精神都十分空虚的我们。

初识的水果总是让我印象深刻。大约足20世纪的70年代初,我第一次见到荔枝。是在保定市的一家食品店,我陪一个小学同学课间去买零食,那同学有一毛多钱,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是可以买不少零食的,我们一路梭巡过去,就从大玻璃罐子里看到了些铁锈色的果子。间学问,那是什么?服务员是个高高的胖子,他说,叫荔枝,南方的水果之王。跟着就有些不屑地说,别想了,你们买不起。同学就有点较劲,偏就想买。把身上的所有零钱凑凑也不到两毛,但在我看来已是一笔不小的款子了。同学倾囊而出,胖服务员也不含糊,在小台秤上放了几枚,然后一枚枚往下拿,最后只剩下两枚,分量似乎还是高的。走出商店,同学慷慨地从两枚荔枝里选了一枚送到我的手上,我非常不好意思,但还是抵不住诱惑地接受了,拿在鼻子上闻闻,有股熟烂的气息,我没当下吃,揣进口袋继续上课去了。放学路上,我小心翼翼地剥开荔枝的硬皮,鲜白滑嫩的果肉露了出来,有些汁沾在手指上,舔舔,有股异样的滋味,咬一口,唇齿问满是热带陌生的甜腻,很特别很新鲜的味道。我想应该带回家给妈妈尝尝,但那果子太小了,只两口就吃光了。

一枚外壳像铁一样的荔枝,这就是我对这岭南佳果的最初印象。不料想,二十多年后,我竟工作和生话在深圳,这里就是荔枝的故乡,当荔枝成熟时节,差不多每天我都要吃一些。想到那遥远的第一枚,不禁唏嘘。  

见识枇杷时我已十九岁,是游荡的军旅时期,那年的一个夏夜,我乘火车去天津的塘沽,在车上遇到几个四川民工,有男有女,扶老携幼,肩扛手提着筐筐篓篓。我有座位,他们、没有,因为自己身着军衣,更重要的是正值助人为乐的年纪,我就把座位让给了其中一个看起来有些体弱的中年妇女。我倚在车厢过道的门边看书,过了一会儿,那中年妇女走过来叫我回去坐,我说不用我站着就可以了。很快她又踅过来,将一个塑料袋递给我,让我吃水果,里面有香蕉、橘子还有枇杷,我推脱不过,就留下几枚枇杷,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我分别以连皮和剥皮两种吃法品尝,不是很甜也并不觉得特别好吃,但对我是全新口味。那中年妇女知我是第一次吃枇杷,就问我滋味如何,我客气地说很美味。几个四川民工中途下车了,那中年妇女在车下挥手跟我告别时说,在座位下给我留了些枇杷,我想拒绝但已经来不及。那些明黄色的新鲜枇杷大约有三斤重,我慢慢品尝着,直到塘沽。

认识水果是令人兴奋的,不论大小、颜色和美丑。初见的水果总能唤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我是一个十分注意口感的人,因此,大多数的初次品尝都有难忘之处。除了上面讲到的荔枝和枇杷,还有番石榴、芒果、杨梅、莲雾、洋桃、山竹、火龙果、猕猴桃,以及本书所涉及的水果。在那物质与精神都十分贫困的童年,具有迷人色香味的水果,大多只是听说过,它们悬挂在我怅然的怀想里。

也许,正因为没有或缺少,我对水果有着太多的向往之情。可以说,我迷恋各种水果,以及它们的树木。爱屋及乌,有水果出现的影像、图书以及雕塑等艺术品也会让我平添几分好感和高评价。少年学画时,我最喜欢画的静物是水果,不仅是I画起来相对容易,更吸引我的,是其个性化的滋味,它们让我浮想联翩。相对于那些器皿、石膏像,我相信水果是有感觉有生命的,虽然已经脱离树身,但那生命的温度,大地孕育的表情,以及它们独特的气息却绵延没有穷尽。

在我的家的窗台、茶几、书架,以及厨房的餐台上,总是放着各种时令水果,有些水果虽然很少吃,但仍会买来放在家中,我喜欢看它们的样子,或者仅仅是喜欢它们散发出的甜美气味。闲暇时,我会观察它们,想到它们在枝权上的样子,想到那些采摘他们的人,男的、女的、年老的、年少的,以及阳光、汗水、雨露、土地……,我猜想着,这些神态各异的果子是怎样来到屋里和桌上,长途的或短途的贩运,颠簸、颠沛。某个冬日的夜晚,我坐在家中,眼前的桌上是黄的柿子和红的苹果,它们散乱地簇拥着,静默无声。音响里正播放电影《西部往事》的无词歌,当嘹亮的女高音悠扬升起,仿佛有灿烂的夕阳正降落在每个房间,漫漫的黄沙正渐渐远去。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活着的艰辛,禁不住热泪盈眶。

水果就像我们热爱的人一样,没有任何索取,却给了我们太多的好处,我们的生命里流淌着它们的营养和精神……

王樽

2005年3月8日于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快,鸫鸟说,找它们,找它们,在附近。穿过第一道门,进入我们的最初世界,我们是否听鸫鸟的骗?进入我们的最初世界。……去,去,去,那鸟说:人类,难以接受太多的现实。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可能发生过的和已经发生的,指向一个目的,始终是旨在现在。  ——T·S·艾略特《四首四重奏·烧毁了的诺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色香味--影像中的水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2446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