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的最后作品。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它跟美国哲人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讲述的都是一个孤独隐居者与大自然对话的故事。这类与大自然相融无间息息相通的和谐画面在西方文化史上不管怎么说都是稀奇罕见的文本。

这漫步当然是身体的漫步,卢梭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也是心灵的漫步,瞰梭在其中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毫无矫饰,从中获得慰藉;它更是文学的漫步,卢梭在这不仅创造了“遐想”这种新的文学体裁——散文,更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这本小书也成为法兰西最优秀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卢梭是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作家。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其原因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弥儿》被巴黎最高当局列为大逆不道的禁书;二是伏尔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抛弃亲生子女的事实,要求对他处以极刑。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写了《忏悔录》,但仍然遭到种种非议和侮辱。晚年,他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写出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再次为自己辩白。遗憾的是他只写了十篇“漫步”就与世长辞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他的完整的“遐想”。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忏悔录》与《对话录:卢梭评论让一雅克》被视为卢梭的自传三部曲,世上很少有人写自传时能敢于对自己做出如此无情的剖析。

目录

漫步之一

漫步之二

漫步之三

漫步之四

漫步之五

漫步之六

漫步之七

漫步之八

漫步之九

漫步之十

卢梭相关作品选段

纸牌背面的笔记

《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

《近作纪事》

贝纳尔丹·德·圣一皮埃尔眼中的卢梭

卢梭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我就这样在世上落得孑然一身,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里、朋友,再没有任何人际往来。最合群、最富爱心的人啊,竟然被众口一词地排斥在人类之外。他们恨透了我,寻找最残酷的手段来折磨我敏感的心灵,因此粗暴地扯断了把我跟他们联系起来的全部纽带。尽管如此,我原本还是爱人类的。只要他们人性未泯,就不会回避我的这份感情。如今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与我形同路人,成了陌生人,成为对我没有意义的人。可是我,与他们和这一切脱离了关系的我,又成了怎样的人呢?这正是有待我去探索的。只可惜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看一下我的处境。我一定得这么做,才可能从他们转而谈我自己。

不止十五年了,我一直处在这种奇怪的境地,如今想起来还像一场噩梦。我总是想像自己消化不良,备受折磨,觉得自己老是做噩梦,总想着醒来后与朋友相聚,就能摆脱痛苦。是的,也许我得不知不觉地从清醒坠人昏睡,更确切地说是从生坠入死。不知怎么地,我离开了事物的常轨,眼看自己扎进一团难以理解的混乱之中,什么也看不清;我越考虑自己的现状,就越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

唉,我当时怎能预知等待着我的命运呢?如今我身陷其中,又怎能够理解它?以我的常识,我那时怎么会料到竟然会有这么一天,我这个人,这个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的人,居然会被一口咬定是魔鬼、毒夫、凶手,居然会遭到人类的切齿痛恨,会为乌合之众所戏弄;我怎能想到遭人唾弃将是路人对我的全部敬意,怎能想到整整一代人会串通一气、乐于将我活埋呢?这场不可思议的变故发生时,我猝不及防,起初大为震惊。内心的烦躁和愤怒将我推入一种谵妄状态,十余年之后才逐渐平复;而在此期问,我一错再错,一误再误,傻事一桩接着一桩。我粗心大意,为主宰我命运的人们提供了太多的把柄,他们巧妙地逐一利用,终于无可逆转地注定了我的命运。

我拼命挣扎了很久,但是无济于事。我这个人既缺乏心计,又不懂抗争的窍门,既不会深藏不露,也不知道做事要谨慎,我为人直爽,开朗,性子急,脾气又躁:我越是挣扎,越是被束缚手脚,还源源不断地给他们送去新的把柄,他们对此是绝不会放过的。最后,我终于感到我的种种努力纯属徒劳,只是无谓地折磨自己而已,于是我做出了留给我的惟一选择,那就是听天由命,不再一味与命运抗争了。顺应天命给我带来了安宁,带来了与长期以来徒劳无益的痛苦反抗无法并存的安宁,使我的一切痛苦得到了补偿。P1-2

序言

让-雅克·卢梭(1712一1778)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冢、作家。他以《论科学和艺术》(1750)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轰动一时,名声直逼比他年长十八岁的文豪伏尔泰。他在此后十余年间发表的《新爱洛伊丝》(1761)、《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作品,对法国政治体制、社会风尚、哲学思想、文学思潮产生过重要影响。《社会契约论》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最革命的雅各宾党人的政治纲领,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被写进《人权宣言》。卢梭卒于1778年7月2曰,他的遗骸十六年之后被隆重迁入巴黎先贤祠,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受到后代的无比敬仰。

然而卢梭生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受人爱戴的一天。他的一身可谓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一个信奉新教的市民家庭,自幼丧母;父亲因打伤贵族被迫逃亡,客死他乡。年幼的卢梭便由姑妈抚养,开始学手艺。由于他不堪打骂凌辱,十六岁便独自离家闯荡。迫于生计,他先后干过十四个行当:学徒、仆人、伙计、随从、抄谱员、家庭教师、秘书、地籍员……寄人篱下,受尽欺侮和凌辱。生性倔强、不愿意受人摆布的卢梭曾有过发迹走运的机遇,但他对自由的向往驱使他一次次回归自然,跋山涉水,闯荡人生。幸好在走投无路之际,他还能回到华伦夫人身边,得到些许温暖和呵护。

卢梭从三十八岁起一举成名,此后的十三年间问世的三部名作使卢梭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生活中的卢梭却饱受折磨,倍感孤独。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声称“人性本善”的《爱弥儿》1762年被巴黎最高法院列为禁书,巴黎大主教颁布谴责《爱弥儿》的训喻,卢梭本人被当局通缉,仓皇出逃,被迫踏上长达八年的流亡之途,辗转瑞士、普鲁士、英国等地。他还被逐出教会,剥夺在日内瓦的市民权……遭到无数围攻、侮辱。第二个原因是他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的纷争。卢梭与百科全书派中的狄德罗、格林姆、霍尔巴赫等人是多年的挚友,狄德罗曾经请卢梭为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撰稿,据说卢梭是在去监狱探望狄德罗的路上看到第戎科学院征文启事——《科学艺术发展是否有助于风俗》,而且还是狄德罗帮卢梭出主意,才写成《论科学和艺术》这篇名著。但是家庭出身的不同、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人与事的纠纷,造成故友之间感情隔阂;卢梭对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批评,导致他们意识形态的分歧;而1764年底伏尔泰在《公民们的感想》中攻击卢梭的私生活,揭露卢梭抛弃亲生子女,要求对卢梭处以极刑,更是让卢梭成了大逆不道、人人喊打的罪人。艰苦的流亡生活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卢梭心力交瘁,他几乎怀疑每个接近他的人,认为人人都在处心积虑地羞辱、诬蔑、谋害他。可以说卢梭在悲愤、失望和痛苦中度过了下半生。

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卢梭在1765年到1770年间写了《忏悔录》这本“没有先例的书”。卢梭声称“我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他是想用自己的一生来为自己辩护,用自己的真实面目驳斥敌人的谬论。他不掩饰自己的过失:说谎、行骗、偷东西、诬告他人……他以此来阐述其著名的论点:人性本善,是社会和环境使之堕落,从而使《忏悔录》从严格的自我解剖转为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  1770年,卢梭回到巴黎,仍然遭到种种非议、侮辱。他万念俱灰,深信自己单枪匹马,无力回天。1776年春天,卢梭完成《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之后,精神状况有所好转。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而且他对他人、对社会已经无所期待,决定从此不再为自己辩解,想尽可能地忘记敌手,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余生。超脱的态度使他内心恢复安宁。卢梭每天到巴黎郊外散步,观察自然,采集植物标本,平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在人生的晚年,卢梭重温往日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他大约从1776年春天开始提笔,为自己撰写《孤独漫步者的退想》这本最真诚的书。

全书由十篇漫步组成。前四篇漫步大约写于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随后四篇完成于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许是在1778年1月到4月12日写的。1778年5月20日,卢梭终于接受吉拉尔丹侯爵邀请,离开巴黎住到埃蒙农维尔时,带走了《孤独漫步者的退想》的手稿。卢梭于同年7月2日突然去世,全书戛然而止。卢梭死后,他的妻子将手稿交给卢梭的友人穆尔杜,于1782年在《忏悔录》第一卷之后发表。

十篇“漫步退想”没有完整的提纲,大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作品。

漫步之一:介绍卢梭当时的处境开始:“我就这样在世上落得孑然一身,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里、朋友,再没有任何人际往来。最合群、最富爱心的人啊,竟然被众口一词地排斥在人类之外。”卢梭极为苦闷,他惟一的选择就是彻底地听天由命,才能找回内心的平衡,才能在“苦难的深渊得到了安宁……像上帝那样超然物外”,和自己的灵魂做“亲切温馨的交谈”。何为遐想录呢?卢梭写道:“这些文字只不过是一本记录我个人遐想的不成型的日记……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些文字可以看成是我的《忏悔录》的补篇,但是我不再沿用这个名字,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可以忏悔的了。”老年的卢梭感到自己的体力、智力都在衰退:“从今以后我想像力的产物是模糊的回忆多了,创造的少了。”但是遐想的乐趣将伴随他的余生。

漫步之二:因为体力衰退,所以在梅尼蒙丹被一条丹麦狗撞倒后,差点酿成大祸。卢梭描写了从昏迷中醒过来时的美妙感觉:“我全身心沉浸在眼前这一时刻,别的什么都想不起来;对自己身体状况没有丝毫意识,根本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我是谁,又是在什么地方,既不觉得痛苦,也没感到害怕和不安。”一位女士登门拜访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卢梭已死的谣言,连报纸上都刊登了讣告。卢梭发现即使自己死了,人们仍然不会放过他,还会侮辱、诋毁他。

漫步之三:人生到了晚年,特别眷恋生命,其实老年人最需要学会死亡。卢梭在四十岁左右就把自己的学说付诸实施,铲除“心底的利欲和贪婪”,放弃社交生活,脱离上流社会的奢华和虚妄,以抄写乐谱谋生,过着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而在世人眼里,逃避社交生活就是憎恨人类,结果对卢梭群起而攻之。面对铺天盖地的责难,卢梭犹豫过、动摇过,但是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恪守既定的原则,将晚年所剩的时光用于学习“耐心、温柔、顺从、正直、不偏不倚的公正”这些美德 中去。

漫步之四:卢梭对谎言问题进行思考。他带着无比的悔恨回忆起年轻时偷窃丝巾、反而诬陷女仆一事。他还承认《忏悔录》中也有假话,但那不是故意说谎,常常是为了隐去自己的品德。在生活中,他力图说真话,对自己揭短多,褒扬少。卢梭然后就“真诚”问题阐述了看法,认为“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有勇气和力量坚持真理”。

漫步之五:卢梭回想起在瑞士比埃纳湖圣皮埃尔岛度过的日子。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闲适的卢梭尽情地采集植物标本、观察美妙的自然风光。他在大自然怀抱中沉思默想,心灵摆脱了昔曰的苦难,对未来毫无牵挂,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之中,领略“一种充分、完满、丰盈的幸福”,“享受我们自己,享受我们自身的存在”..

漫步之六:卢梭在巴黎郊区散步、采集植物标本时,曾喜滋滋地向一个行乞的孩子施舍,可是久而久之,施舍几乎成了他不得不尽的义务,卢梭觉得不是滋味,于是绕道而走。卢梭承认,自己“仁慈大方、乐于助人”,但是善举一旦成为义务,他就不愿意了:“一件事只要带有强制性,哪怕符合我的愿望,也足以打消我的愿望,如果强制性再厉害些,就会令人反感,甚至化为强烈的氏恶。”这件小事从侧面说明卢梭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证明他不适应在“这个到处充满束缚、义务、职责的世俗社会”中生活。

《孤独漫步者的退想》首先展示了孤独漫步者的自我审视和反省。“一个孤独者陷入沉思时,自然会更多地想到自己”。卢梭此时已经步入晚年,对死亡毫无畏惧,他只希望用晚年的全部余暇来丰富、充实自己:“我离开人世时虽然不可能比初入人世的时候更优秀——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更有道德。”卢梭声称要“恢复先前被我称为‘我的忏悔录’的那种严肃而真诚的自省”,他承认自己犯下的过错:弃婴、说谎,但是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回顾比起《忏悔录》要模糊得多、大多作虚化处理,连书中提及的主要事件的时间都屡屡与事实相左。为此,有些评论家已经指出,如果把书中的内容简单地与卢梭本人的经历挂钩,追究史料的真实,其实是小看这本书的意义。和客观真实相比,卢梭更注重主观真实,注重记录自己内心思考的真实:“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前后连贯不多,就跟头一天与第二天的想法通常没有多少联系一样。”他已经超越个体的范畴,像奥古斯丁、蒙田那样,在更深的层次上,思考普遍的人性,探索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命运。因此卢梭的反省往往成了哲学思辨,书中不少篇章几乎都能改用哲学标题冠名:论迫害与孤独(漫步之一)、论道德与宗教(漫步之三)、论真理与谎言(漫步之四)、论幸福(漫步之五)、论怜悯与善良(漫步之七)、论孤独与内心安宁(漫步之八)、论博爱与社会(漫步之九)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比《忏悔录》更深刻、更彻底。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是一本充满美好回忆的书。年轻时,卢梭靠着丰富的想像力,躲避苦难的现实;老年的他则在回忆中寻找“宽慰、希冀和安宁”。圣皮埃尔岛上度过的欢乐时光、在深山幽谷采集标本的乐趣、真诚的善举给人带来的纯净无私的欢乐以及与华伦夫人初次相见等,这些文学史上著名的回忆洋溢着幸福的哲理,赞美人性本善以及顺从自然、享受人生的欢乐。卢梭不仅仅饱尝着“沉浸在这种迷人的沉思里’’的甜美温馨,而且尽情体验写作的乐趣:色彩斑斓的描写、酣畅淋漓的抒发、接踵而至的思绪、层层剥笋般的兮析,都通过富有音乐感的语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飞扬的文思抹去真买与想像、历史与当今的界限,穿梭于不同时刻、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之间,古人书上的一句话、路边的一棵草、一个下意识的绕道动作都是引发退想的诱因,就像《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小蛋糕那样。“人间只有易逝的乐趣”,而写作能将这种乐趣永久保存下来,写作成为生命的体验,成为心灵的依托和补偿,它“必将唤起我在撰写它们时得到的温馨,使逝去的岁月重现在我眼前,也可以说是把我的生命延长了一倍”。难怪表示幸福欢快的词汇频频从卢梭的笔端淌出,单是plaisir(欢乐,愉快)一词就出现了84次,“漫步之九”中竟一发不可收拾.用了36次之多,jouir,jouissance(享受,享有)和bonheur(幸福)在书中出现27次,ame(灵魂)49次,cceur(心灵)126次,作者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还是一部讴歌大自然的名著。在卢梭之前,历代法国人——特别是古典主义作家——只关注入的内心世界,对自然没有兴趣;是卢梭首先将湖光山色、乡村旷野引入了文学的殴堂,但此举并非偶然:面对物欲横流、充满仇恨与争斗的社会,不甘沉沦的卢梭只有来到田间,走进树林,倘佯于山水之间,才能“荡涤……心中的一切杂念”;孤独的卢梭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净土,体验纯洁的欢乐。在卢梭的笔下,自然不再像令七星诗人沙龙绝望的特色的,还是承载卢梭遐想的句型:它们随着卢梭的思绪起伏,有时像拍岸的湖水那样绵延不绝,有时像水面的涟漪那样从容不迫,有时候一个名词主语会带上一串定语、补语、状语,长达五六十字,峰回路转,环环相扣,把作者的剖析、感受和遐想淋漓尽致、丝毫不差地传达出来。《孤独漫步者的退想》还是一部诗意盎然、展示卢梭诗人才华的杰怍。回想起在圣皮埃尔岛度过的美好日子,他不由得慨叹:“这样的生活为何不能重现?我为何不能到心爱的岛上度过我的余年……”;想到华伦夫人:“啊!如果我足以使她心满意足,就像她使我别无他求那样,那该有多好!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将会何等平静和甜美!”抒情的篇章、诗化的意境在书中比比皆是,《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因此在文学史上享有“散文诗”的美誉,卢梭也被赞为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当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批评封建制度,主张消除封建特权时,卢梭已经指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当启蒙思想家推崇唯物论时,卢梭已经看到后者可能沦为资产阶级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在理性主义登峰造极的时代,卢梭主张个性发展、崇尚情感、回归自然;卢梭还是18世纪少数几位敢于用真名发表全部作品的作家。《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作为这位追求真理、超越时代的作家的绝笔,把人们引入一代文豪的精神世界。尽管时光流逝,那儿的大自然依然生机勃勃,思想的花朵依然盛开;卢梭的遐想引入入胜,他揭示的心灵高度令人景仰……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以卢梭控诉世人沆瀣一气、阴谋迫害自己开篇,到“怀着深情”追忆年轻时代在华伦夫人身边得到的“纯净、丰盈的幸福”后突然中断,而卢梭是在将近三个月之后才去世的,那么他为什么不住下写?是力不从心,还是在暗示什么?卢梭给我们留下一个谜,一片退想的空间……我们理应想像:伟大的卢梭是幸福的。

本书的注释为译者参考原书注解以及有关资料所加。

2004年1月8日

于上海江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让-雅克·卢梭
译者 钱培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77646
开本 32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6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4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