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对美有两种分类。除了按存在领域的不同,将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外,就是按照形态特征上的差别,将美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和怪诞。一般说来,人同自然同社会的激烈冲突伟大斗争是崇高,斗争中惨遭不幸或死亡是悲剧,斗争达到的胜利结果是优美,人的有益无害的反常活动是滑稽,人的无益有害的极端反常活动是怪诞。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走上怪诞之路,或许艺术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一切皆有可能,抢眼文化开始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眼球……
图书 | 怪诞艺术美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美学对美有两种分类。除了按存在领域的不同,将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外,就是按照形态特征上的差别,将美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和怪诞。一般说来,人同自然同社会的激烈冲突伟大斗争是崇高,斗争中惨遭不幸或死亡是悲剧,斗争达到的胜利结果是优美,人的有益无害的反常活动是滑稽,人的无益有害的极端反常活动是怪诞。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走上怪诞之路,或许艺术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一切皆有可能,抢眼文化开始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眼球…… 内容推荐 怪诞理论是在西方发生发展起来的。西方美学认为,怪诞由丑恶和滑稽两种成分构成,既可怕又可笑是接受反应。本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艺术及现实怪诞实例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怪诞艺术的极端反常化构成原则以及怪诞艺术的美学价值,怪诞艺术与其他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异同,怪诞艺术的构造技巧、灵感来源,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等系列理论观点。首次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怪诞艺术的美学思想。 目录 序 为了一种必要的坚持 引论 最震撼最神奇最智慧最有趣的美艺术 第一章 西方和中国对怪诞审美形态的研究 一、西方人对怪诞审美形态的研究 二、中国对怪诞理论的引进 三、什和以是怪诞审美形态 第二章 怪诞艺术的审美形态特征(上) 一、怪诞艺术由丑恶和滑嵇两种成分融合而成 二、怪诞艺术以极端反常化为构成原则 第三章 怪诞艺术的审美形态特征(下) 三、怪诞艺术的接受瓜是既可怕又好笑 第四章 怪诞艺术的演变形态 一、怪诞艺术形态演变的客观原因 二、怪诞艺术形态演变的主观原因 三、怪诞艺术演变中的历时形态 四、怪诞艺术演变中的的异城形态 第五章 怪诞艺术与正常态艺术 一、审美形态学的艺术比较方法 二、怪诞艺术与优美艺术 三、怪诞艺术与崇高艺术 四、怪诞艺术与悲剧艺术 第六章 怪诞艺术与反常态艺术 一、怪诞艺术与滑稽艺术 二、怪诞艺术与荒唐艺术、怪异艺术 三、怪诞艺术与荒诞艺术 第七章 怪诞艺术与丑艺术 一、什么是丑艺术 二、怪诞艺术与丑艺术的区别 三、人们为什么要制造丑艺术 第八章 怪诞艺术与恶艺术 一、什么是恶艺术 二、怪诞艺术与恶艺术的区别 三、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恶艺术 第九章 怪诞艺术与怪诞现实 一、怪诞艺术与怪诞现实之同 二、怪诞艺术与怪诞现实之异 第十章 怪诞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怪诞艺术的抗恶价值 二、怪诞艺术的益智价值 三、怪诞艺术的震撼价值 四、怪诞艺术的快感价值 五、怪诞艺术的威慑价值 第十一章 怪诞艺术的创意来源 一、现实生活的启迪 二、理论观念的引导 三、他类艺术的诱发 第十二章 怪诞艺术的构造技巧 一、人体怪诞艺术的构造技巧 二、人一物怪诞艺术的构造技巧 三、人一事怪诞艺术的构造技巧 四、物体怪诞艺术的构造技巧 第十三章 怪诞绘画个案研究:马格利特 一、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 二、马格利特怪诞画述评 三、马格利特怪诞画特色之一:物距最近心距最远的两物对接 四、马格利特怪诞画特色之二:以美恶制造恐怖 五、马格利特怪诞画特色之三:以形象图解哲思 六、马格利特怪诞画特色之四:人物表情、动作缺失 第十四章 怪诞文化个案研究:抢眼秀 一、抢眼文化和抢眼秀 二、怪诞抢眼秀述评 三、抢眼秀怪诞特色之一:以抢眼为目的 四、抢眼秀怪诞特色之二:以暴抢为方式 五、抢眼秀怪诞特色之三:以丑恶为媒材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3.将荒谬当怪诞。 既然怪诞是一种滑稽的丑恶,形式越好笑,它就越怪诞。荒谬也有一个滑稽形式,也是形式越好笑,对象就越荒谬。于是一些艺术家就产生了误会,常常把荒谬当成怪诞。一个叫《与大地造爱》的作品中,男艺术家趴在草地上,双手撑起做性交动作。在表演《为无名山增高一尺》的作品时,艺术家们全部裸体,在野地里一个压一个地叠成一堆。尽管这些荒谬艺术都有一些滑稽可笑,但它们的反常性过于薄弱,没有足够的智慧与神奇使人们产生惊骇惊赞感和神秘怪异感。最重要的,是怪诞通过滑稽形式否定了自身的丑恶内容,而这些荒谬艺术却无法使人在滑稽感中否定错谬内容,反而促进了对这些错谬内容的玩味欣赏,是一种坏品位的“坏艺术”。因此,尽管它们都有些滑稽好笑,并且内容丑陋卑劣,也绝不是怪诞艺术。 P17 序言 为了一种必要的坚持 徐岱 刘法民教授的新著《怪诞艺术美学》即将出版,他来信要我为之作序,让人有些为难。论年龄刘教授是我的学长,论声望我并非学界名流。况且自己的书通常也不请人作序,当然更不愿(也没什么机会)为别人作序。所以就想寻找什么说法将这项工作辞退。但我终于还是坐下来并且以一种心甘情愿的态度,来着手完成这次写作。不仅仅是刘教授的盛情让我难却,主要是基于一种需要。这既是为了向我们的学长辈的学人们,表示一份迟到的敬意,也是为了重申一种必要的坚持。 我与身居南昌的刘教授迄今并未谋面,但他的工作背景尤其是学术立场和美学思想,通过他的学术著述已让我有相当的认识。刘教授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在当代中国教育史上,他们曾经是最被赋予期望也最具生命力的一代学人。不说比我们这拨“文革后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更扎实,因而也更具使命感和事业心,起码也曾一样的意气风发志存高远。但那曾经众所周知迄今已渐被忘却的历史,使他们的追求与向往统统无从谈起。 不能说刘教授生逢其时。他们中尽管也有少量的幸存者和幸运儿,早已与时俱进地跻身于先进行列,但多数人显然只能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刘教授的生活道路介于二者之间。他固然没有如他的少数同辈那样如愿以偿,但也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不仅在自己所喜爱的人文学术道路上跟上了步伐,而且将那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老话发扬光大,取得了让人不得不敬佩的成绩。在我的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倘若不是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让刘教授及其伙伴们最宝贵的一段人生光阴被耽误,那么如今站在中国人文学术舞台中央的学术群体,自然非他们莫属。这不能不让我为他们感到些遗憾,并且遗憾之余还包含着愧疚。因为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倘若历史容许我们做一次这样的假设,他们肯定比在肉体与灵魂两方面皆先天不足的我辈学人,少一份功名利禄之心,多一点诚实治学之力;因而能为百废待兴的当代中国人文事业,做出货真价实的贡献。 所以作为从事人文教育工作的一名同行,我要向以刘教授为代表的学长们表示一份迟到的敬意。由于一直有他们的声音,我们的学术苑地才拥有更丰富的色彩,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史不能缺少这一页。这不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积累,更有质量方面的提升。这么说并非出于一种礼节性的赞扬,更不属于溢美之词。 刘教授的这部著作,在选题上的开拓与创新不言而喻,在内容上的丰富与深入显而易见,在文字上的从容与朴实无须赘言,在写作上的用心和用功无可置疑。用不着引经据典地对这部学术著述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进行诠释,也没有必要来为诸位读者的此趟学术之旅将会拥有多少收获提供担保。没有在具备相应的学术才华基础上的长期执著的努力,绝不可能有这样的成果。没有对人文艺术的痴迷与对早已门庭冷落的美学研究的热爱,也难以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份思考。作者的这种由“形而下”而“形而上”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他这种以对学问的热爱推动研究深入的精神更应受到称道。 由于一直同书打交道,渐渐地形成了我的“好书观”。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人文学术著述不能只是娴熟的逻辑操练,而必须能够成功地穿越理论回到实践,面向具体的生活世界进行提问。所以,以理论的姿态进行反理论的思考,这个“悖论”是人文实践尤其是美学写作的一种必然。为人文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援从来是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而构成人文实践的实质是对人的关怀。这种关怀只能落实于以个体为形式的具体现象中。因此,人文学术的价值不为理论建构的完备所左右,而只能取决于思想灼照的亮度。美学的言说更是不能只“讲道理”,还得要“摆事实”。这要求作者既要有“感”而发,还要有“备”而来。眼前的这部著作便属于这类作品,它是作者以“学”为“生”的一份记录和求“道”寄“思”的一次定格。在这部图文并茂的书里,不仅呈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理论思考,还蕴涵着他的情感与追求。这让刘教授的这部学术作品不但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也多了一份学术价值;因为它比那些来自大脑的概念作坊的美学著述,更贴近我们的艺术体验也更能启发我们的心智。 在这个意义上,我为刘教授的这份经过长期耕耘后的收获感到由衷的高兴,愿意在分享他的快乐的同时,也向诸位有志于人文关怀的朋友们,隆重地予以推荐。曾是一门“显学”的美学研究,如今的沉寂与萧条毋庸讳言。但我仍认为,在人类的文明之旅上,以“人的诗意存在”为中心的美学研究,自有其不能被抹去的意义。而对于这种意义,刘法民教授的这部著述无疑做出了踏踏实实的贡献,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否有最终的胜利,坚持都是必要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人文之为人文的本色。 正如刘教授的书里所说,研究怪诞美学有助于我们通过审美实践来增强抗恶能力,也能进一步强化艺术体验的益智效果。这些特点同样可以用来形容这部书自身的优点。马克思曾经说过:法兰西民族有智慧而缺乏骨气。或许我们得承认,我们民族不仅在骨气方面需要大剂量地补充钙质,在智慧问题上也需要注入更多的内容,以取代那些四处泛滥的谋生小聪明。对这些小聪明的东西进行必要的修理和补充,无疑是当代中国人文学者无法推卸的职责,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我的这篇小序言无意也无法为它赢得一个合理的市场份额提供多少帮助,但我很想借此机会,向刘教授以及一些能在“拜物教”盛况空前的当下依然坚持人文之道的志士们,表达一种真挚的祝福。愿刘先生能在这又一个本命之年,享受更多的快乐。 2005年1月18日 于杭州玉泉浙江大学求是村 后记 我是个美学教师,围绕美学进行过文学、绘画、电影、书法以及现实生活的研究,甚至写过探讨足球魅力的美学书,在《足球》报上连载27整版。1997年起我集中力量研究怪诞美学,出版了《怪诞——美的现代扩张》一书。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了关于怪诞的形态特征理论,与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比较的形态异同理论,审美价值理论,美感分析理论,构成技巧理论。也许是这个问题在中国过于陌生,也许是自己用功不够,书出版后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在朋友的建议下,我产生了把怪诞美学做大做强的愿望,决定进行《怪诞艺术美学》一书的研究与写作。 《怪诞——美的现代扩张》一书讨论的是怪诞审美形态的一般规律,而这部《怪诞艺术美学》则是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对艺术领域的特殊规律进行探索,实际上是在《怪诞——美的现代扩张》一书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写作《怪诞艺术美学》时,我在探索怪诞艺术特殊规律过程中,介绍了《怪诞——美的现代扩张》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能孕生新意的前提下,沿用了该书的某些观点和实例。在延续性的学术著作中,自己对自己先前成果的某些复述尽管不可避免而且简约、极少和文字不同,但还是诚请读者理解。 《怪诞艺术美学》研究的问题,在整个美学体系中也许算不上什么,即便如此要解决好也很不容易。我一直告诫自己,你可以用手指月亮,但你千万别把手指当月亮。我不曾心存奢望,能为美学大厦贡献一颗砂石也就心满意足了,我尽最大努力做成的这本《怪诞艺术美学》,就是我指望中的一粒沙子。 本书从收集资料到写作完成,历时十多年,如果没有家人的帮助与支持,我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夫人刘金香虽然是生物学教授,但在繁忙的教研之余,始终协助我寻访资料,翻译英文,录入文稿,还承担了全部家务。女儿淘英无论是在读博或工作和出国访学期间,都不忘帮我搜寻翻译国外的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 在写“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一节时,我投书求教著名美学家徐岱教授,他的真诚而宝贵的意见给了我很大启发,使我避免了思考中的漏洞,终于在三易其稿后有了顺理成章气象,本书出版前,他又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文学史家谢苍霖教授反复通读书稿,订正了文史古籍方面的多处错漏。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本书能和读者见面,与人民出版社领导对社会公益学术著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编辑曹力红女士为本书投入了大量劳动,在此一并衷心鸣谢。 作者刘法民 2005年3月5日于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怪诞艺术美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法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5353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5-12-01 |
首版时间 | 2005-12-01 |
印刷时间 | 200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01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