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和细致的考察相结合,使我们能较全面地获得二千年来关于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知识,并通过作者揭示的地缘环境的独特视角,了解东亚地区的历史与显示的国际关系,即以中国文明为主导的传统国际秩序演化为以西洋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从朝鲜半岛及韩国地缘环境之挑战的独特视角,考察和综述朝鲜半岛在二千多年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特质。本书有助于了解中国与东亚周边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是国内外研究朝鲜半岛历史文化的重要专著。

目录

序………………………………………………骆玉明l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挑战、应战与智慧…………………1

 朝鲜半岛的地缘环境………………………………1

 应战地缘环境之挑战的智慧………………………6

 应战地缘环境之挑战的成就………………………ll

 “半岛智慧”与人类智慧…………………………15

第二章 三国与统一新罗:远交近攻,合纵连横…18

 高句丽的外交艺术…………………………………19

 百济的外交艺术……………………………………23

 新罗的外交艺术(上) ……………………………26

 新罗的外交艺术(下) ……………………………32

 金庾信与文武王……………………………………37

第三章 高丽王朝:周旋于大陆各王朝之间………42

 对辽(契丹)外交……………………………………43

 对金(女真)外交……………………………………47

 对北宋外交…………………………………………51

 对南宋外交…………………………………………54

 对元(蒙古)外交……………………………………58

第四章 朝鲜王朝:机敏而现实地弃旧迎新………64

 在元、明之间………………………………………65

 在明、清之间………………………………………67

 在清、日之间………………………………………71

第五章 朝鲜半岛与日本:度尽劫波,难泯恩仇…77

 朝鲜半岛的日本观…………………………………78

 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86

 清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9l

 在日朝侨和韩侨的民族意识………………………97

第六章 韩国的对外关系:在东西方冷战的前沿…103

 对美关系……………………………………………104

 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109

 “北方外交”………………………………………115

第七章 文字:从汉字到朝鲜文字…………………121

 使用汉字的历史与原因……………………………122

 吏读与言文一致的努力……………………………133

 朝鲜文字的创制与应用……………………………138

 汉字在现代的命运…………………………………146

 汉字词汇的过去与现在……………………………150

 对外国语与外来语的双重态度……………………156

第八章 文学:从汉文学到朝鲜语文学……………163

 汉文学的成就………………………………………165

 汉文学者的自主意识………………………………170

 汉文学中的民族意识………………………………175

 朝鲜语文学的发展史………………………………180

 发展朝鲜语文学的精神动力………………………184

 新文学的同与异……………………………………189

第九章 文化:中国影响与自主意识………………193

 史学…………………………………………………194

 绘画、书法与音乐…………………………………201

 佛教…………………………………………………206

第十章 学术:观念的变迁…………………………212

 “箕子东来”说……………………………………213

 檀君神话……………………………………………217

 渤海国………………………………………………222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关系………………………226

第十一章 其他:事例与启示………………………231

 “五千年历史”说…………………………………231

 太极旗与无穷花……………………………………234

 虎图腾与虎形地图…………………………………237

 东海、西海与南海…………………………………238

 无处不在的李舜臣塑像……………………………242

 人口意识……………………………………………244

 “恨”的哲学………………………………………248

第十二章 结语:朝鲜半岛与中国…………………252

 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及其崩溃……………………252

 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动与朝鲜半岛…………………258

 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动与“观念上的分歧”………264

后记……………………………………………………269

附录:邵毅平著译目录………………………………273

试读章节

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动与“观念上的分歧”

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以及它在近代的“礼崩乐坏”,还有新型的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这一切对于中国人的观念,以及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潜在影响呢?

如上所述,在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中,中国一直认为自己即是“天下”,或者是“天下”的中心,而周边各国则是“蛮夷”,它们必须向中国朝贡,表示臣服,而中国则视它们为藩属,予以安抚。换句话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一种宗藩性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关系。由此而造成的中国人的观念,也是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而看-不起周边国家和民族的。这在中国周边国家中有一个流行说法,那就是中国人的“中华思想”。这是为他们所不太喜欢的一种东西,尽管在历史上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

进人近代以后,随着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的崩溃,中国已失去了其原先在东亚的领导地位,也不再能维持和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而且自己也已沦为东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与其原先的藩属国家命运相差无几。中国人遂开始改变了原先的“天下”观念,以及自己为“天下’’的中心的观念,而开始具有了“亚洲”意识和“世界’’意识,具有了自己是亚洲和世界一员的意识。随后在民族解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又和各周边国家一起,相继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殖民或半殖民统治,而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并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了新型的平等的东亚国际秩序。

然而中国人的传统的世界观念,或者说其传统的“中华思想”,却并未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全部消失,相反还是在一部分人中,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并在各种场合继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对于东亚国际秩序的这一巨变,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变迁,中国在周边国家心目中的形象的变迁,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充分的认识的。于是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人们之间,便经常因此而出现“观念上的分歧”。在现代中国人的朝鲜半岛观中,也时常可以看到这方面的问题。

比如对于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宗藩关系,不能认识到其对于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不同意义,以及其早已过时并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却还要常常提起并且自加赞美,视为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友好”关系的象征。“在1895年6月以前,名义上朝鲜虽为中国的旧邦,但中国对朝鲜却从无领土野心,更无经济上之榨取。”“孔子的政治哲学,一向是遵循轻利重义、抑强扶弱、和平睦邻的王道政治。所以自西汉以来,对中国近邻诸国,大都助其独立,各依其国情民俗,发展其文化之所长,从未有经济的剥削,或政治军事的控制,中国不过保持名义上的宗主权,厚往而薄来。”这样的对于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的赞美论,对于中国过去的宗主国角色的自我陶醉论,似于今日朝鲜半岛之感觉全然懵瞳无知者。

又如对于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明朝军队对于朝鲜王朝的帮助等,很多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些合适的话题,可以用来拉近今日双方之间的感情距离,以示双方的关系比别家更为友好亲密;却殊不知所有这些固然都是历史事实,但却因与历史上的宗藩关系有关,且不免暗含有夸耀中国文化的意思,而为业已完成了“脱亚”或“脱中”的转变、而正在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主性的彼方,所不乐意再提起或听到的。这样的话题不唯不能引起共鸣或亲密之感,反而还容易引起猜疑或警惕心理。

再如对于东亚近代史的认识,中国和朝鲜半岛也不尽一致。对于中国来说,一部近代史,不仅是其遭受东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而且也是其失落在东亚的宗主权的历史;但是对于朝鲜半岛来说,一部近代史,则不仅也是其遭受东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而且也是其摆脱与中国的宗藩关系的历史。因此对于近代史上具体问题的认识,双方自然也不会完全一致。比如关于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败绩,以及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也许认为这是清朝乃至东亚在日本列强面前的一大失败,但是朝鲜半岛的观点却认为,这不过是清朝和日本两大列强对于朝鲜半岛的争夺和势力消长而已,清朝与日本不过是半斤八两。因此如下这种说法,便也显得不着边际了:“远在19世纪袁世凯抵达汉城以前,朝鲜便已成为日俄两国角逐之所,其中尤以日本最为凶狠。”中国在近代虽已积弱难返并到处挨打,但是在朝鲜半岛的眼里却仍是“列强”之一,是不能从争夺对其控制权的列强名单中自我撇开的。这也许也正是“观念上的分歧”之一例吧。

“观念上的分歧”也在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之间发生,比如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当然,造成“观念上的分歧”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也有其他国家对于中国认识的不足:或者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在回顾历史时过于依赖现代的价值观念;或者因为过去存在过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因而对现代中国的任何作为都过于敏感。但是相反地,对于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所留下的历史遗产,对于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崩溃后所造成的价值观念的断裂,对于中国周边各国对于中国的复杂感受,我们自己也要认识得更充分一些才行。这样才能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国与它们之间的现实关系的理解,也才能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互相沟通和合作。

对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现实关系,我们也可以说几乎完全相同的话。如果双方之间始终存在“观念上的分歧”,则势将影响到彼此之间的现实关系及其在未来的发展。为了消除已经和可能存在的“观念上的分歧”,从我们这方面来说,就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朝鲜半岛的历史与文化,就必须更密切地关注朝鲜半岛方面的看法和感受。朝鲜半岛相当了解中国的看法和感受、而中国却不甚了解朝鲜半岛的看法和感受的现象,无疑也是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的历史遗产之一,在今天无论如何也必须加以改变了。P.264-268

序言

朝鲜半岛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地域。它与中国大陆紧密接壤,距其中心地带也不算特别僻远,在西方势力进入东亚之前,它一直被中国的身影所笼罩,成为汉语文化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一个富于扩张性的军事大国之后,它又一度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半岛地区因此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并一度成为两大阵营角力的战场。直到如今,大国环峙的朝鲜半岛仍是世界上危机一触即发的热点地。区,因北朝鲜核武装问题而召集的六国会谈,各方利害交错,互有制衡,正是历史的一幅缩影。说来每一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无不深受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与政治、文化地理——的影响和制约,但像朝鲜半岛那样的情况,仍是非常突出的。

但世代居住在朝鲜半岛上的人们并非只是被动地为环境所制约,他们同时也应战环境的挑战,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近代以前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固然深受中国的影响,但在这片土地上却一直存在着虽表示顺服却又保持独立的政权;朝鲜半岛的文化固然是在中国文化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却又从未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曾经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使得半岛上的人民对日本的右翼势力格外警觉,他们维护民族尊严的激昂姿态给也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显示创造性智慧方面,近数十年间南部的韩国所获得的成就更是令人钦佩。大者不论,就是娱乐领域内“韩流”横扫中日、韩国的俊男俏女演员们所到之处令崇拜者如痴如狂的景象,也颇有象征意味。

了解邻国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开始。而朝鲜半岛上同一民族的两个国家,目前与中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动向是令人关注的,南方的大韩民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正是方兴未艾,韩国留学生几乎在所有的中国高校中都已经成为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这自然会引发我们对朝鲜半岛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说,了解朝鲜半岛也是了解东亚国际关系的一个关键点,这种国际关系对中国而言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作为这一地区在漫长的古代一直向外输出文化和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挫败于率先西化的日本,同时也以日本为中介汲取先进的西方文化,走上了艰难的变革道路。近现代史上中、日以及朝鲜半岛之间的恩恩怨怨原本数说难尽,而随着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重新崛起,东亚的地缘政治更显现出一种新的复杂势态。重续历史的亲缘在和平的气氛中谋求共同发展相信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但往日的宿怨和现实的利益冲突却也足以酿造不测的危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具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他们面临的紧张吗?

“以史为鉴”是人们常常说起的一句话,现实说到底也就是诸多历史之因结成的果。然而对于东亚的历史,迄今为止我们所作的解析却远远不够充分。所以,邵毅平先生这部《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的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关于朝鲜半岛的知识,而且由于作者的眼光着重于它的地缘环境,我们也得以在必要的深度上了解东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国际关系,这里从以中国文明为主导的传统秩序演化为以西洋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从而得以通过把握历史来明嘹现实。

这本书并不厚,但写作所须的知识背景却很复杂,而邵毅平先生在这方面恰好具有特别的优势。他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出身,一度赴日本任教,后来在中韩建交前夕被韩国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成为大陆在韩国大学执教的第一人,留居五六年。邵先生瞳得英语和日语,韩语则尤为精通——日本的韩籍学者、京都大学金文京教授曾亲口告诉我,邵先生的韩语说得和韩国人一样好。另一方面,我和邵毅平先生交往多年,深知他是一位诚实谨重的学者,明辨慎思,素不喜空阔浮华之论,有所著作,皆有厚实的根底。总之,知识、经验、学风共同造就了本书优异的素质。它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时间跨度也很大,但始终注重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个人的思考。有一个例子颇有意思:作者阅读属于朝鲜王朝官方实录性质的《承政院日记》时,注意到它原来是使用清朝年号的,但到了“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七月二十八日”那天,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开始在书写清朝年号的地方留出五个字的空格;而到了同年年底即清朝的败局已定时,开始在空格处用小字补上朝鲜高宗的年号。正如作者所说,这一初看之下并不显眼的细小痕迹,令人感觉到“历史的活生生的演出,以及朝鲜半岛的脉搏的微妙跳动”。在这里,宏大的视野和细致的考察得到巧妙的结合,这种写作方法不仅使作者能够就如何理解朝鲜半岛民族、如何揭示其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等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让我们的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我不想在这篇短序中对本书的内容作更多的介绍与评议,它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或许可以用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本书几年前就已在台湾出版,一方面,台湾政治大学韩文专业的有些课程将其选为指定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另一方面,它在普通读者中也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书,印行了多种版本。相信大陆的读者同样会喜爱这本书。

后记

本书原是为顾晓鸣教授所主编的《世界的智慧》丛书而撰写的,原书名为《韩国的智慧:地缘文化的命运与挑战》。不过该丛书的大陆版没有收入本书,只有台湾版收入了本书,所以本书一直只有台湾版,没有大陆版。本书的台湾版早在1996年就已经问世,而且短短数年间,就由国际村文库书店、林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等好几家出版社相继出版(遗憾的是我只收到过其中一家的稿费),并一再重印;台湾有些大学的韩文专业,也以本书为必读书、参考书或指定教材。而因了种种一言难尽的原因,本书的大陆版却迟迟未能问世,以至时至今日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其间相隔已有差不多十年!遥想十来年前,中韩建交不久,关于韩国文化研究的书还很少见,自认本书有椎轮草创的意义;而十来年后的今天,韩国文化研究已百尺竿头,研究论著也如雨后春笋,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本书是否仍有存世的价值,还有待读者的青眼和法眼。

在这十来年里,为了能让本书与大陆读者见面,我也曾联系过不少出版社,但大都被以“经济效益”方面的理由给婉拒了。不过,也惟其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所以对于最终决定资助本书出版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委员会,我不能不表示由衷的感谢。唯愿本书能够不辜负他们的厚望,在大陆读者中找到更多的知音。

就像一枚硬币一样,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十来年的耽搁也不尽是坏事,它使我能有充裕的时间,来反复斟酌和推敲本书,从而使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文字上,都能精益求精,不断有所提高(当然,自认本书的主旨并未“过气”,也没有修改的必要,所以还是一仍其旧)。加之台湾版未经我亲手校勘,手民误植比比皆是,触目惊心;至于曲循台湾当时的时事,把“中国”一律擅改为“中共”之类,则尤堪使人发噱。因此,此次出版的本书大陆版,实可看作是台湾版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出版质量,都应远胜于台湾版,所以也希望台湾读者取正焉。

本书是我关于韩国文化研究的“第一弹”,此后还相继出版了“第二弹”和“第三弹”,那就是《无穷花盛开的江山:韩国纪游》(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黄海余晖: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及韩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但我自己始终最偏爱这部“第一弹”。不仅是因为自认本书的主旨和内容意义更为重要,也不仅是因为本书大陆版的出版曾一波三折,而且也是因为自负本书“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当然,读者如能取三书参互观之,则也许收获会更多一些。

为了更彰显本书的主旨和视角,也为了与台湾版有所区别,本书的大陆版不再采用原来的书名,而是改用现在的书名。本书主要撰写于20世纪末,所以书中的语气本来都是当时的,现在虽然字面上都改成了当下的语气,但内在的“时间立场”恐怕是改不过来的,由此造成的语气上的不和谐,读者自能看出马脚来,应能谅解我的不得已。韩国的形势也发展得很快,我已多年未曾重访韩国,所以书中的有些内容,也许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如汉字的复出之类),虽然我已尽量作了更新,但肯定还会有遗漏之处。由于有些日本汉字(特别是日本简体字)排不出来,所以日本文献名中的汉字,都一律排成了中国简体字;又,由于排不出韩字(朝鲜文字),所以韩国文献名都已被我译成了中文,这样恐怕会增加读者了解和寻找原著的困难。以上这些,也都是要请读者谅解的。

由于本书的大陆版迟迟未能问世,所以前些年撰写《黄海余晖》一书时,为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曾经从本书中利用了一些内容(主要是关于汉字的命运等方面的)。现在本书的大陆版有望问世,对于那些《黄海余晖》与本书重出的地方,我反过来在本书中作了一些删节,同时为了照顾本书结构的完整性,也还是不得已而保留了一些(如汉字词汇之类)。好在重出的地方不是很多,想必也能得到读者的谅解。

在此,我还要感谢慧眼肯定本书的评审专家和委员们,感谢辛勤组织评审工作的范小平女士,感谢竭诚推荐本书的骆玉明教授和陈尚君教授,感谢骆玉明教授在百忙中抽空为本书作序,感谢一直关心本书命运的顾晓鸣教授和石源华教授,感谢接受本书出版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副总编辑,感谢为本书的编辑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姜俊俊副编审,感谢为本书出版提供各种帮助的吴旭民编审和范嘉女士,感谢认真审读本书并提出宝贵意见的田中青研究员,感谢不辞辛苦为我重打本书原稿的蒋逸征君。正是靠了大家的支持和厚爱,本书才最终得以顺利问世。

时光荏苒,从本书的台湾版到大陆版,似乎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但人生又能有几“弹指”几“一挥”呢?唯愿本书能够因了我这些年贯注的心力,而给我那虚度的岁月留下一点有味的痕迹。

邵毅平

2005年4月17日识于沪上西北偏北圆方阁作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毅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1553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31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