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龙传(中国隐蔽战线的卓越指挥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曾获得金盾文学奖。全书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隐蔽战线的卓越指挥员陈龙的生平事迹。书中内容丰富,血肉丰满地刻画出一个优秀无名英雄的光辉形象。传记中穿插的侦破故事亦相当精彩,为全书的可读性增色不少。

目录

序/凌云(1)

第一章东北抗日(1931——1936)/(1)

1、一场激烈的突围战/(2)

2、初次会见周保中/(9)

3、何去何从?/(18)

4、认识了共产党/(25)

5、建立游击武装/(33)

6、八道河子的胜利/(39)

7、攻克东京城/(44)

8、对“左”倾的困惑和抵制/(49)

9、秘密入党/(57)

10、严冬婚变/(61)

11、抗联战将/(64)

12、留学苏联/(68)

第二章延安风雨(1937——1945)/(75)

1、从红场到宝塔山/(75)

2、西北旅社的客人/(85)

3、治安科长/(88)

4、礼堂失火/(98)

5、驱逐行动/(105)

6、萧军是好人/(112)

7、生产自救/(118)

8、与海宇结婚/(122)

9、拔掉军统特务站/(130)

10、抢救运动/(136)

11、保卫“七大”/(152)

第三章山城历险(1945)/(158)

1、毛泽东的“秘书” /(158)

2、夜宿林园/(165)

3、危楼脱险/(176)

4、忧患与共/(181)

5、山城枪声/(185)

第四章挺进东北(1945——1946)/(191)

1、忠心耿耿/(191)

2、初踏征途/(199)

3、穿越雁北/(205)

4、滞留承德/(210)

5、顽强挺进/(218)

6、铁流滚滚/(229)

第五章保卫哈尔滨(1946——1948)/(236)

1、“4、28"’进驻/(236)

2、“5、26”大搜捕/(246)

3、巧计擒匪王/(250)

4、“活佛”落网/(269)

5、铲除“滨江组”/(279)

6、谈“龙”色变/(291)

7、疾风知劲草/(296)

8、治本之策/(305)

9、决战辽沈/(315)

第六章解放沈阳(1948——1949)/(330)

1、组建公安机关/(330)

2、驱逐美国领事/(336)

3、调往南京/(342)

第七章扫荡敌都(1949——1950)/(349)

1、战友情深/(349)

2、初战告捷/(355)

3、整顿警风/(366)

4、“一侦”会议/(375)

第八章奉命进京(1950——1958)/(382)

1、政保局长/(382)

2、假戏真做/(387)

3、长线钓鲨鱼/(391)

4、摧毁海外间谍网/(400)

5、生擒赵一帆/(408)

6、“府海学联”事件/(417)

7、苏联遇故人/(422)

8、光耀千秋/(428)

作者附记/修来荣(441)

认识陈龙——读《陈龙传》/李文达(444)

附录(一)陈龙简历/(454)

附录(二)史忠恒烈士传/刘汉兴(456)

试读章节

就在天津公安机关加紧工作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份重要情报,情报称:“最近,国民党保密局二处处长张龙庆派段云鹏去接受美国高级特工教官的单独训练,主要课目是:爆炸、射击、电台操纵、密码掌握等。学习的目的是派他去大陆从事对中共领导人的暗杀活动。”

接到这一情报,天津公安机关和几个兄弟单位都拉紧了弓弦。

段云鹏一学四个月,从春末开学到秋初结业,我各情报单位足足等了他将近半年。为了搞一片“活水”,天津公安机关从夏天便在广州专门开设了一家药材商店,通过那个药材商的关系,与段云鹏建立了通讯联系。

1954年9月初,段云鹏在来信中透露他要回大陆做几笔药材生意,紧锣密鼓敲打了三年的大戏就要开场了,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江枫立即带领吴火等人,赶赴广州,坐阵指挥。

公安部政保局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全力协助,并要求在段云鹏过境后立即抓到他,绝不准他窜入内地。

广州军区派出部队秘密封锁了港、澳边境。

过了几天,又接到段云鹏的来信。说他近日要雇“黄牛”(经常偷越边境的走私分子)带他越境。

这天晚上,大雨滂沱。根据刚刚得到的紧急情报,江枫、吴火在段云鹏准备过境的沙头角附近梧桐山一带埋伏了三道防线,严阵以待。

大雨下了一夜,指挥员、战士埋伏了一夜,淋了一夜,直到天亮也未见段云鹏的影子。

情报明明说他昨晚已经到了沙头角南侧,怎么不见人影,究竟怎么回事?

有人估计,段云鹏过境后,可能是发现了警戒防线而隐藏在山中未敢动弹。江枫认为此话有理,便下令搜山。从早上搜到中午,仍然没有发现段云鹏的影子。

这时,又接到报告,说香港打来电话,段云鹏也淋了一夜大雨,未能过境,是因接应的“黄牛”得了钱中途逃跑了,害得他空等了半夜,天明只好又返回香港,并说,此时他正坐在旅馆里大骂“黄牛”骗人。

一场精心组织的狙击战,又落空了。

尽管失望,却不能气馁,只要段云鹏在香港,就要严加防范。

由于“黄牛”不可靠,偷越边境没有把握,一个月后,段云鹏又决定买通行证从深圳入境。

1954年9月14日清晨,段云鹏终于跨过了罗湖桥。

有了一片“活水”,这条大鲨鱼果然游过来了。从他的双脚一踏上大陆,他的身边就布满了侦察员。

段云鹏过境,并已受到严密监视的电报及时发到了公安部。此时陈龙已去苏联治病,凌云便直接向罗瑞卿部长做了详细汇报。

罗瑞卿部长指示,立即逮捕,绝不能拖到晚上。罗瑞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到了晚上想活捉段云鹏并非一件容易事。

从深圳乘火车到广州,江枫、吴火和侦察员,就一直在寻找下手的时机,但段云鹏十分警惕。海关检查时,他紧贴着几位老人,上了火车,他又打开了车窗,做了随时跳车的准备。看来,要下手得在广州想办法。

在路上,吴火向公安部和有关单位作了报告,并请求协助在广州中药店四周布置埋伏。

火车开到广州车站,药材店经理“老韩”夫妇前往迎接。由于有关单位的侦察人员进入药店,设好埋伏需要一段时间。“老韩”便邀段云鹏先去吃早饭,然后去澡堂洗澡,段云鹏欣然同意。两个人进了附近一家饭店,吃完饭又进了一家浴池。这期间“老韩”的“妻子”赶回药材店,报告了情况。

从浴池到药材店,侦察人员又设了三道防线。

洗完澡已是中午。“老韩”领段云鹏回药材店。  药材店设在一座小楼里,楼下是店铺,楼上是居室。走到楼门口,不知哪道防线触动了段云鹏的神经,他忽然停住脚步,警惕地打量了一下四周。见此情况,“老韩”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幸好这时一个“女叫花子”正路过门口,见了段云鹏便伸手要钱。也许是这一伸手,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段云鹏伸手要掏零钱,“老韩”忙掏出钱来,塞给了那个化装成叫花子的女侦察员,请段云鹏进楼。段云鹏看了看四周,再未发现什么可疑征候,这才迈步走进楼中。

段云鹏进了楼房,我侦察人员设的包围圈迅速收缩到小楼四周。

楼内楼梯很窄,只能容两个人侧身通过。段云鹏刚上了几阶,还未等走到拐弯处,忽地从楼上跳下一彪形大汉。段云鹏见势不妙,刚要纵身躲过,不料双腿已被身后的“老韩”死死抱住。段云鹏惊叫一声“不好!”话音刚落,便被大汉撞倒,接着又从楼上跳下两三个人,扯腿、拽胳膊、铐手铐、戴脚镣、往腿上缠绳子,没用几分钟就把段云鹏捆了个结结实实。

段云鹏此刻才知道上了大当。

接着,吴火来到楼上的居室,就地对段云鹏进行审讯。回想入境后的遭遇,段云鹏自知大势已去,抵赖是没有用的,便如实供述,说他此次入境的目的是准备潜往北京,伺机谋杀毛泽东和周恩来。

捕获段云鹏的消息迅速报到了北京。凌云、慕丰韵自得知段云鹏已入境的消息后,便一直等候在办公室。接到电报后,久悬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因为终于逮了个“活猫”。凌云马上抓起电话向罗瑞卿报告了这一喜讯,接着他又指示复电给有关部门,请广州空军派专机,把段云鹏立刻押往天津。

在天津,公安机关为段云鹏专门设计了一个牢房。为防止他自杀,天棚、墙壁、门窗、桌子、椅子和室内一切用具都贴上了一层足有半尺厚的胶皮……

“鱼”终于从香港钓了进来,并装进了一个胶皮“鱼缸”中。下一步就是如何用他做诱饵,把更多的“鱼”诱进网中。这一行动,是由公安部、天津市公安局共同设计执行的,前后一直持续了十余年。执行的结果,一条条“大鱼”按着我们安排的路线,沿着“活水”游进了网中,与此同时,大批作为活动经费的港币、美元和由美蒋特务机关最新设计的窃听设备、爆炸装置,也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公安部,供我们分析研究。

像哈尔滨那只“鹏”一样,这只“云鹏”也被折断了翅膀……P.397-400

序言

陈龙,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一位鲜为人知的英雄,是我国隐蔽战线上有重要贡献的卓越指挥员。他的英雄业绩,他的志节和品格,他持身清白的一生,历来为他的战友们所称道和钦敬。

陈龙,原名刘汉兴,1910年12月出生在辽宁抚顺,后随父举家迁居吉林省宁安县。因为家境贫寒,少小就投身东北护路军21旅,从一名普通士兵渐次擢升为连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亡。陈龙胸怀家国之恨,立志驱逐日寇,恢复国土,毅然率领全连士兵投奔共产党员李延禄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后称抗日自卫军),先后任营、团长和自卫军副参谋长。他深受周保中将军(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著名领导人和抗日联军创建人之一)的器重,在周的薰陶和影响下,1933年经周的介绍在战地参加共产党,并在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出任抗日联军第二军参谋长,在吉黑两省边境地区,与军长王德泰等并肩作战,屡立战功。从周保中将军遗存的《日记》中可以看出,陈龙是一位有智有谋、骁勇善战的游击战争指挥员,许多重要的作战任务都由他去担当,常使看来要临入绝境的战斗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东北的对日游击战争开展得最早,环境特别艰苦,战斗非常残酷。陈龙出生入死,甘冒锋镝,可以说经受了千锤万击,严酷考验,从而由旧军队的一个下级军官,锻炼成长为抗日游击战争的优秀指挥员。他走出了人生历程中重要的第一步。

1936年夏,陈龙到了苏联。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前后约有两年多时间。在这里,他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事物,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苏联的肃反错误及其后果,感受到了王明等人的宗派主义活动及其影响。这个期间,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更加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但面对那些令人不解的问题,他也有困惑和迷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陈潭秋对他的理解、关怀和教导,给陈龙以很大的帮助,使他得以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他一时不解的问题,政治上日趋成熟。

陈龙离开东北这块故土后,一直眷恋着白山黑水间的战斗生活,眷恋着同甘苦共生死的战友,关注着来自那里的关于抗日联军的每一个胜利或失败的讯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他盼望着有朝一日返回还被敌寇铁蹄践踏的那片故土,重新投入新的战斗。1938年底他从苏联经新疆回到延安。他本意要返回战地,但没有如愿;组织上派他从事党的保卫工作,从此他走上了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隐蔽战线。将近20年的时间,他一直战斗在这条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保卫新中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建立了特殊的勋业。

在延安,陈龙在中央社会部负责保卫部门的领导工作。1941年4月和8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社部先后发出了《关于清理审查反革命嫌疑分子的指示》和第二号指示,陈龙参与了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两个文件,对当时各地军政锄奸保卫机关堆积着的相当数量的反革命嫌疑分子案件,作了正确的分析,批评了对反革命嫌疑分子问题的各种错误认识,确定了反革命嫌疑分子的条件、根据、清理办法和审批制度。明确指出:一方面,由于侦察工作的薄弱,对一些真正有材料的反革命嫌疑分子没有彻底清查,可能造成放松敌人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有的锄奸工作同志的幼稚、主观、夸大、推测、附会、捕风捉影,自造一些所谓嫌疑分子,违反了“不冤枉一个同志,不错办一个好人”的锄奸政策,可能在客观上制造敌人,使党的干部遭受诬害,党的组织遭受损失。两个文件发出后,陈龙组织领导了中央直属机关、院校的清理审查工作。他经常说,这是关系到一个人政治生命的严肃问题,一定要做到“勿枉勿纵”,确定一个人有嫌疑,要凭事实和材料,不能主观臆测;否定一个人的嫌疑,也要凭事实和材料,也不能主观臆断。他考虑问题非常细致,对每个被审查者的问题,要求必须确切地占有各种材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正是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清理审查反革命嫌疑分子的工作在延安中央机关、院校取得了很大成绩,一大批捕风捉影、主观认定的所谓“嫌疑分子”被否定了,适当分配了工作。但是遗憾的是,一年多以后,康生主持的“抢救运动”,犹如急风恶浪般地袭来,把那些已经否定了的陈年烂帐一股脑儿又翻了出来,“特务”帽子满天飞,许多好同志遭到诬陷,党中央不得不重新部署甄别工作,花费了二三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才大体上解决了“抢救运动”所留下的问题。

谈到“抢救运动”,陈龙也是审查工作的参加者。他对这场“运动”中的错误做法,抱有自己的看法,头脑清醒,态度鲜明。他坚决反对刑讯逼供,对当时有一定影响的审讯工作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一直持批判态度。抢救运动前夜,一位由兰州地下党送到延安来学习的青年同志,在逼供诱供下,写出了一份“坦白书”,说国民党在它的统治区对地下的共产党实行一种“红旗政策”,说甘肃党就是这种“红旗党”,意思是国民党制造的假共产党。康生得到这份“坦白书”,如获至宝,把这位青年同志带到延安抢救失足者大会上去“现身说法”,到处部署找“红旗党”。一时,“红旗党”的帽子满天飞,河南、甘肃、四川、贵州等省的地下党组织,都不明不白地成了“红旗党”,那里党的负责干部成了被怀疑的审查对象,许多来自那里的革命青年,不管与地下党有关还是无关,统统有了“问题”。陈龙对这种荒谬之事不以为然。他坦诚地对一些同志指出这种“坦白书”是先逼供后诱供搞出来的,是不可以相信的。他认为:国民党实施防共、限共、溶共,在国统区搞“短促突击”,用制造和使用内奸的办法破坏共产党地下组织,这是有国民党自己的文件可以证明的,而且有中共江西省委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破坏的实例为证。说国民党到处搞“红旗党”,不仅缺乏常识,也是对我们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缺乏自信的表现。随后他积极投入了甄别工作,为一大批同志平反,其中不少人随他去了东北,一直战斗在公安战线上,表现十分出色。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进行国共谈判,党中央决定陈龙作为毛的秘书随行,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他坚决服从党的决定,信心百倍地担负起了这个光荣而又极其艰苦的任务。毛泽东的重庆之行,延安的人们非常担心,因为大家都深知蒋介石是反复无常的阴谋家,谋害政敌从来是不择手段的。陈龙重任在肩。却显得十分镇静。他遇事缜密思考,并具有踏实苦干的作风,在为重庆之行作准备期间,更是苦心谋虑,思索着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设想各种警卫应变的方案。他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作战时就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此时,他每日起早贪黑更加勤苦地在枣园后沟山坡上练习手枪射击。临行前他以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坚毅态度说:毛主席回来,我也回来,毛主席回不来,我也回不来,始终要同毛主席在一起,保护到底。经过43个令人牵肠挂肚的日日夜夜,毛泽东终于胜利回到延安,陈龙也闯过了龙潭虎穴回到了我们中间。李克农多次喜笑颜开地夸赞陈龙,说党中央、毛主席对他完成任务评价很高。

1945年初冬,陈龙去东北工作。当时,东北战区不仅战争形势非常严峻,隐蔽战线上的斗争形势也极其尖锐复杂,从农村到城市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斗争局面。然而,对于陈龙来说,东北战场上的紧张斗争,正是他发挥才智纵意驰骋的大好时机。他身为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兼任哈尔滨市公安总局局长,始终在斗争的第一线组织指挥战斗。他组织起精干的专业队伍,紧紧依靠群众,利用敌人营垒里的诸多矛盾,连续不断地破获了一个又一个的蒋、日特务反革命案件,挫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暴乱阴谋和其他破坏活动,对东北解放区的巩固和我军胜利作战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被东北局负责同志誉为“战略意义的胜利”。特别是破获了国民党组织的姜鹏飞暴动案和以反动会道门为掩护的李明信暴动案等重大案件,维护了东北党政领导中心所在地哈尔滨的安全,胜利喜讯越过千山万水传来,党中央高兴,中央社会部很受鼓舞,特地发出了嘉奖电。

陈龙一贯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才思敏捷,工作踏实,善于吸取群众的智慧,探索工作规律性的东西,把实践经验条理化。他在东北期间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在研究我党政治保卫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东北隐蔽斗争战场上两年半的斗争情况,提出了符合隐蔽斗争规律的指导思想,并把它作为侦察工作的方针,并有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措施和方法与之配套。在隐蔽战线上把斗争经验条理化、理论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方针方法,陈龙是第一人。建国以后,陈龙和罗瑞卿一起,对侦察工作的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得到党中央的批准。回顾近四十年来,我国隐蔽战线上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胜利,其中原因之一,是与我们的侦察工作有一个符合斗争实际的、正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并得到广大干部的热情拥护与贯彻执行分不开的。这是陈龙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

1950年陈龙调到北京,出任中央公安部政治保卫局局长,1952年又出任公安部副部长。他擘划运筹,为加强隐蔽战线上的对敌斗争,日夜操劳。罗瑞卿部长对他倚畀甚重。

陈龙不仅在事业上有突出的成就,他的为人、品德也有鲜明的特色,令人钦敬。熟悉陈龙的人大概都知道,他深恶痛绝那些违背原则、搞不正派的人和事,有时甚至为此发怒。对于工作不负责出了差错的人,他持惩前毖后、与人为善的态度,但批评是极其严格的,不了解他的人或许以为他太严厉了,有些畏惧他。如果说过于严厉是一个缺点,那么,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爱憎分明,也正是陈龙突出的可贵品格。同他相处久了的人都敬佩他这一点,并且因他对待同志、下级那种循循善诱、奖掖提携的好心肠而感动。其实,陈龙是最能够团结干部的。我所熟知的有些在陈龙领导下工作的同志,受过他极为严厉的批评,但他们一直是推心置腹的亲密战友,相互间怀着真挚的战友情谊,现在提起陈龙还深深地怀念着、追思着。

1958年,陈龙因患心脏病久治不愈,过早地逝世了。这是我国公安与安全战线上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综观陈龙一生,他是在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情况下,在残酷的游击战争中,从一个爱国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的。他在游击战争和隐蔽战争这两种不同的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他善于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掌握斗争的规律,因为他深深懂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他出身行伍,来自群众,又深深立根于群众之中,斗争愈是紧张复杂,愈是离不开群众,经常和基层战斗员打成一片。他为保卫毛泽东去重庆,为保卫东北根据地和取得东北战场斗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对敌隐蔽斗争,都作出重大贡献。陈龙是有大功于人民和国家的英雄。他的功业,永垂千古!

光阴荏苒,30多年过去了。我和陈龙的许多战友、亲朋,在饱经了风雨苦难、人世沧桑之后,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的崇高品格和杰出业绩,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中国革命的无私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记得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龙同志正属于这后一种人。他和无数先烈们的生命之火永远不会熄灭,照耀着我们,也照耀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

正是这种理念与情感的融合,许多曾经同陈龙在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几年前就建议把陈龙的生平事迹写出来,作为一笔历史财富留给后来人。现在,作者修来荣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搜集了有关陈龙生平的丰富资料,以传记文学形式,完成了《陈龙传》的创作;群众出版社欣然为之出版。这是一件大好事。我想,一切在隐蔽战线上曾经战斗过和正在战斗着的卫士们,定会一睹为快,从中吸取教益。就是战线以外的广大读者,了解了陈龙传奇式的一生事迹,也定会有所思考,有所借鉴,有所激励。

谨以至诚的怀念之情,为《陈龙传》的出版写下这篇短文,奉献给读者。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陈龙——读《陈龙传》

被誉为新中国侦查工作奠基者之一的陈龙,过早地离开了他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事业,逝世时年仅48岁。

我见过他两次,听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说,有东北抗联时期的故事,还有重庆谈判时,他是保卫毛主席的三条龙之一。总之,传说中的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现在,我看完这部关于他的文学传记所得到的印象,就远远不只是传奇了。

我看到的是震动和感动。

首先,抗联时期的那一章,气壮山河、长虹贯日,它写出了抗日联军那段悲壮惨死的历史。在那段历史中活跃着一大批堪称民族脊梁的人物——他们在冰天雪地之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凶恶敌人,为民族的生存苦斗了14年。

但这部传记中,更震颤人心、更使人感动不已的,是陈龙的人格力量。

抗联时期的陈龙,不仅是勇猛、机智、果敢、豪迈、潇洒,他还怀有强烈的爱与恨。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那片生养他的黑土地,热爱父老乡亲,热爱和他一起战斗的士兵兄弟,而他那百发百中的双枪,发向敌人的每颗子弹则带着深深的仇恨。

在捍卫自己脚下每寸土地的战斗中;在救援被围困的友军而进行的反复冲杀中;在争夺宁安城、袭击磨刀石车站等等的打先锋的战火中;在看到刚刚被占领的村屯冒出浓烈的黑烟,听到村中传出女人孩子的哭声,遇到泪流满面的村民们一双双祈求的目光后,他又带领激怒的士兵和悲愤的村民杀回去进行复仇的拚杀中;在他洞察了伪军心理,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展开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中……他是何等威武而勇猛,何等的果敢而多智,何等的坦荡而豪迈!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住了43天,陈龙担任警卫工作。回延安后,毛泽东对陈龙的评价是四个字:忠心耿耿。

忠心耿耿地保卫毛主席,就是保卫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忠心耿耿地对待中国革命。这就是不惜一切地来捍卫真理的陈龙的思想。

陈龙的这种思想,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羡慕当兵;他经过东北军的一个军校,当上东北军的一名下级军官,这时脑子装的是来自《岳飞传》和《水浒传》的精忠报国、除暴安良的思想;九·一八事变,他率一连人毅然地参加了旧东北将领创建的抗日自卫军,向强于自己无数倍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抗争。这时他有单纯的对祖国对乡土的爱和对敌人的恨。这支由旧军队编成的队伍,士兵是英勇的,但指挥官们靠算卦问卜来指挥,生活上还保留着腐朽习惯。活动区越打越少,队伍越打越少。正在他为这个队伍前途日益感到担心,忧虑丛生之时,他遇到了共产党(也可以说,是共产党发现了他),于是眼前豁然开朗,朴素的爱国爱乡思想得到了升华,他开始了立志要成为像周保中等共产党人那样的有理想、有理论、有政策的人。从此,他的每一宗勇猛战绩,他流出的每一滴汗血,都有了新的意义。就这样,他终于成熟了,成了一名不愧于共产党人称号的立场鲜明、能坚持原则的无畏的战士。

真正的无畏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教导,在陈龙身上发生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认识陈龙,就不能理解他那出了名的火爆脾气是怎么回事。天生禀性之说,也有一定道理。还有人说他太认真、太天真、太孩子气、太好认死理,甚至还有说他不知天高地厚的,这都难怪,有谁会在市委会上拍桌子?有谁会在上级领导面前大喊大叫,拒绝作检讨?有谁会为了几个小青年入党问题,竟至于跑到东北局领导那里去争?

但是,如果剖析一下他那火爆脾气的每次发作,细听一下每次拍桌子、大喊大叫的内容,很明显,都是为了分辩一个是非,或是为了坚持他所认定是原则是真理的东西。所谓认真、天真、孩子气不正是实事求是吗?认死理吗,只要是真理,死的活的他都要争。天高地厚吗,不管它多高厚,还有比真理比原则更高更厚的?这样的事,在哈尔滨他为了制止农民入城抓地主兼工商业者时发生过,在南京他为了坚持镇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恶霸时发生过,在北京他为保护立了功但在工作上也犯了错误的同志时发生过……

在延安当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时,正是他刚到自己的根据地不久,处处以小学生的心情去求学的时候,他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但还是有憋不住火的时候。他在工作中发现,延安各单位的特派员手里都有一把反革命嫌疑分子的名单,加起来数目之大,使他发生了疑问。他也理解,延安处于各种敌对势力(日、蒋、阎)的威胁和渗透下,各单位保卫人员警惕性高到多疑的程度,是难免的。但他更担心的是会再发生像东北的“民生团事件”和山东的“湖西事件”,那都是在极“左”思想指导下造成的,有数以百计受害者的大冤案。他于是耐心地进行摸底的调查研究。在陕北公学,他听到那里的保卫干部叹息着告诉他,三年前造的这份名单上,有的已分配到外地工作,已分配和未分配的都背着包袱,入不了党,结不了婚,有的连工作也没有,更惨的是有的已在前线牺牲……他听到这里,又憋不住地叫了起来:我就不信投奔延安来的青年会有那么多的反革命!人家把命都献给革命了,我们还有良心去怀疑人家吗……

根据他的调研结果和建议,中社部报经中央批准,对这批反革命嫌疑分子进行了甄别清理。

他又一次憋不住,而且比上次更厉害的,是在“抢救运动”中发生的。康生利用整风运动搞出一个典型,即著名的“张克勤案件”,这是用“一逼二供三相信”的办法搞出的假案。康生又用这个典型得出有大批内奸混到革命队伍里来的论断,做了个“抢救失足者”的报告。于是,在大搞逼供信的情况下,一批批、一堆堆的所谓“反革命”供认不讳了(实际上是连锁式的胡咬出来了),其结果不但原已甄别澄清的“特嫌”又戴回了帽子,而又新增加为数更多的“特嫌”。陈龙对此又发生了怀疑,而且憋不住地在治安科里嘟囔着:我就不信,这么多人供认的都是真的,延安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反革命?这一天,在动员坦白大会上,响应号召主动坦白者纷纷起立,纷纷拥向台上去。站在台子上的陈龙,对这个作法本来有一肚子气,这时他看见一个戴眼镜、瘦弱的小青年正向台上爬,便怒冲冲地向他喝了一声:你想干什么?快回去!硬把这随大流要上去“坦白”的小青年赶了回去。(这个小青年现在已是70多岁的老人,他亲口对我说起这件事。还不知道陈龙当时在混乱中赶走了多少要“坦白”的呢?)陈龙回到治安科,完全忍不住了:“这个人(指康生,当时是中社部部长)办事太没准头!这样搞出来的反革命有真的吗?”

如果在治安科嘟囔,已算做“自由主义”,那么拦阻“反革命分子”坦白,更是超自由主义了。然而后来事实证明,那个抢救运动根本是错误的,又按中央指示给那批同志们卸下了包袱。同志们这时想到的是,陈龙的“自由主义”和火爆脾气,以及他的“太认真”、“太天真”、“太孩子气”等等,是出于一颗多么可贵的心啊!

但是陈龙一听到卸包袱同志的感激话,连忙摇手。

公安保卫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认真不认真,是关系人的性命和政治生命的大事!这种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对于一名公安保卫战士来说,不就是起码的标准吗?这就是陈龙的思想。

坚持这个起码标准,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办到的。

给绝大部分所谓“失足者”摘了帽子之后,还剩下一些一时无法澄清问题的人。这时抗战已结束,延安调一批干部去东北。这批无结论的干部也随队前往,带队人之一即陈龙。对这些要继续审查的干部的工作,主要就靠他了。

这是一次充满艰难险阻的征途,其艰险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果然,在征途中发生了叛逃事件。人们担心地问:会不会发生更大的问题?对这些审查未了的人怎么办?陈龙却对大多数人不动摇,对政策不动摇,——我不相信都像那个叛徒!他更谨慎也更耐心地作工作,思想工作上指出前途,生活上认真照顾他们,终于胜利地到达哈尔滨。这时流言蜚语不断,对陈龙留下那批干部在公安机关内更是议论纷纷。但是他相信那八千里路云和月对干部们的考验,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负责的分析。和他争论的对方还是不听,他又拍起桌子来,而且坚持把要留下的留在公安机关,分派了工作。

他建立了哈尔滨市公安局,还接受了我地下党领导下的一批原伪江上军的起义下级军官,这些青年原在地下党领导下已作过不少工作,在刚解放的灯红酒绿的哈尔滨,糖衣炮弹向公安人员纷纷打来,他们不受影响,甘愿和老八路们吃高粱米。哈尔滨一度准备撤离,一时人心惶惶,这些青年毫不动摇,坚决跟共产党走,而且不少人立了功。陈龙认为这些人应当吸收到党内来。这又引起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的非议和拒绝,陈龙历数这些人的表现,拿出党章来对照,又讲了吸收这批青年的积极影响,他说不服人,拍桌子、叫喊、拿出自己的党籍作保,一切都无用,他憋着火,跑进东北局找陈云去讲他的“死理”。终于他的理由有了承认的地方,一批青年入党问题解决了。  有人曾说,他不值得为这些事费这么大的劲。为什么不值得呢?——这是陈龙的思想——一批愿为我们的事业献身的青年,他们的政治生命问题能是小事吗?党应不应该信任他们,这是小事吗?

信任,这对于一个公安保卫人员,是多么重要的事!

关心和爱护,这对于每一个被领导的干部,是何等重要的事!

那些出身于非工农的青年,那些受审查未得结论的干部,在哈尔滨公安局的工作态度证明他们不辜负对他们的信任,不辜负对他们的爱护和关心。他们的卓越的工作,有目共睹。

陈龙对同志的关心爱护,有时细致到没有人想得到。有一次派干部出差执行任务,出发前交代任务时他听到其中一个一般同志的名字,立即吩咐道:“别人乘飞机,让她坐火车,她有心脏病,坐不了飞机。”有一个从延安一起来的无结论的干部,由于陈龙的了解,安排到公安局工作,后来虽因立功重新入党,陈龙还是认为他应该到原地区河南彻底解决历史问题。临行前还给河南写了信,请那里帮助这位同志解决问题。这是1958年,陈龙正在病中。正是在他临终前不久,那位同志问题得到解决,急忙到北京找陈龙报喜,不料陈龙就在前不久去世了。这位同志闻讯大哭,到陈龙遗像前失声叫唤:

“陈部长,你不该走啊!……”

和陈龙一起工作过的那么多的人,尽管不少人都碰见过他的火爆脾气,挨过“骂”,可是无一不衷心地热爱他。这是什么原因?固然,因为大家知道他的脾气总是对事不对人,来得快去得快,错了就认错道歉,对了也是过去就算,过去了一切恢复正常,照样继续一起商量下步工作,照样在休息时一起打扑克说笑话,有时还一起喝两口,那些单身科、局长们也照样逢年过节必到他家,让他夫人给做好吃的。固然是这样,但除了这些,还有受批评者方面的原因。马敬铮的解释是最有代表性的。

“陈部长骂你,都是因为你该骂,因为你给工作造成了损失,这时你自己先恨自己恨得要死,别说挨骂,挨一顿打也不委屈你。”

对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说,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内疚程度,是和工作损失程序成正比的。大个子老马曾因工作布置不周密,被一名要犯钻了空子,从没有布置监视的后门跑了。陈龙为之大发雷霆,老马挨了骂,回到自己屋里,锁上门又抱头大哭,骂了自己一顿。

“陈部长问我:你是干什么吃的?问得好,我这个侦查科长是干什么吃的……我真恨死了我自己!”

由此也可见,陈龙毫不留情的责备、批评,都是对着有高度自觉的,懂得内疚的人。正像一位英国作家说的,“懂得羞耻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对于不自觉、不懂羞耻的人,陈龙就不一样了,至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两个例子。

一个是那位人事处长,他仅仅因为汽车司机没有坐在车上等他,就给了司机两个耳光。陈龙知道了,骂也没骂,就到市委坚决要组织部把这样的人调走。

还有一位就是主席夫人江青。

以前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曾两次要调陈龙到身边工作,他都不肯去。为什么呢?

第一次,是他陪毛泽东从重庆回来不久的事。他听到干部部门向他提出这件事,他再三考虑后,找上级领导说明了心事:自己脾气不好,有时会无法控制,他看不惯江青的为人,他怕闹不好犯了脾气,这对主席实在说不过去。

正是延安准备调干部去东北的时候他便亲自给主席说明了心事:自己是东北人,熟悉东北,东北正需要干部,他到那里会发生更大作用。不用说,江青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否认,乡土之恋是起了更大的作用。毛泽东理解了他,同意他去东北。

第二次是1949年,全国解放的大势已定。此时他已在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都干过一段,城市经验已摸出一套(已作为中社部指导各地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时中央考虑调他到中央来工作,毛泽东又提出调他到身边来,他考虑了再三,写信给毛主席表示用已有的经验,抓好全国的侦查工作,做好保卫共和国的工作,就是更好地保卫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到了北京,又向毛泽东当面谈了一次。

毛泽东又点头称是。

1954年,陈龙已在公安部工作,周恩来向罗瑞卿部长又提出调陈龙到中南海毛主席身边工作。罗说明陈患心脏病,周恩来说有病就去治,治好了再来。陈龙却认为他的身体难以治好,担不起这个重任,坚决推辞了。

江青这个问题,可能仍存在,但可以看出这个向来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人所说的理由无疑都是真的。

我们也可以从陈龙三次拒调的思想上看出,陈龙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是思想发展的主线,而且越来越顽强。这种唯物主义的大无畏精神,推动着他不断前进,使他真正懂得人的价值,使他敢于逆水行舟,为革命为同志敢于承担风险。

现在“老公安”们谈起新中国侦查情报工作的内线方针的确定,都承认陈龙的贡献。年轻的“新公安”们不免有点奇怪:内线侦查,古今中外历来如此,这算得什么发明创造?不错,这不是发明创造,《孙子兵法》里也早有了。可是,如果你了解一下当时的中国情况,了解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敌人的包围和渗透所引起的高度警惕性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了解一下最初使用内线,尤其是使用来自敌方的力量(更不用说要赔上一些似是而非的情报——来了“运动”时,谁又说得清不是似非而是呢?),这将担当多大风险?遇到多少“右倾”以及“通敌”的帽子?

如果你了解宁左勿右思想如何影响着人们(有的只是政治上幼稚、不成熟,有的则是以“左”掩盖其无知,更有的是以此明哲保身),以及反右容易反“左”难的情形……那你才能明白,坚持这个方针,使之确立下来,比发明创造个淋浴热水器要难过多少倍。你不会想象得出,为了坚持这个古今中外已为常识的方针,陈龙曾生过多少气,曾使他的心脏受过多少刺激……

他为了这条方针,多少次和来自左右两方,而特别是“左”方的压力对抗着。

在这点上,也表现出陈龙作为一个成熟的共产党人的气质。说到贡献,在这点上比那方针本身的意义还要重大。

陈龙,今天,我们是何等地怀念你啊!

你坚持原则,你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你爱祖国、爱乡土、爱父老乡亲、爱士兵、爱战友,你嫉恶如仇,你敢于为真理逆水行舟,你是真正改革者们、尤其是广大公安战士的榜样!

你是我们心中永远腾飞着的龙!

1992年3月21日于方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龙传(中国隐蔽战线的卓越指挥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修来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13638
开本 32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2
出版时间 1995-09-01
首版时间 1995-09-01
印刷时间 200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02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2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