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南模式的终结
内容
编辑推荐

什么是“苏南模式”?它本质上一种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政绩经济模式、干部资本主义模式,归根究底,这是一种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随着外部经济宏观环境的变化,苏南经济滑坡,继而改革,这种模式也随即走出历史舞台。即便如此,它依然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一度是我国经济复苏的领头羊;只不过,体制的改革,经营的模式是需要跟着社会发展走,适应经济宏观环境的。

目录

序 言………………………………………………(吴敬琏)1

苏南模式的由来与终结………………………………………1

 江南小三角…………………………………………………3

 水文化批判…………………………………………………19

 苏南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创新……………………………45

 苏南模式的历史终结………………………………………51

 苏南模式:想说终结不容易………………………………68

 能够更好何不更好

——答《中国乡镇企业报》记者………………………76

微观机制与底层结构…………………………………………83

 村企改制之后若干问题的思考……………………………85

 社区政府公司主义应当终止………………………………96

 苏浙企业家成长环境比较…………………………………101

 乡镇企业的家族现象………………………………………116

 对苏南农村社区领袖的观察与研究………………………126

 与苏南的村官面对面………………………………………138

 平常心看“名村” ………………………………………147

现实变革与路径依赖…………………………………………155

 三大模式何去何从…………………………………………157

 关于张家港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给张家港市委书记的一封信………………………172

 评苏南经济新亮点…………………………………………190

 苏南改制的前前后后

——答《经济日报》记者问 …………………………204

 招商引资:政府别太忙……………………………………211

 让制造业更加精细化………………………………………216

 苏南经济的新发展与新动向………………………………221

 新苏南胎动:潢泾调查……………………………………239

民营化是大方向………………………………………………255

 浙江现象……………………………………………………257

 制度竞争与制度变迁:从浙南反观苏南改制……………277

 徽商哪里去了? ……………………………………………315

 打开农村金融的镣铐………………………………………324

城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331

 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

——与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的对话……………………………………………333

 苏南如何“造城”…………………………………………354

 城市化进程中的“夹生饭”………………………………363

 “县级市”的成长空间

——以张家港为例………………………………………374

 长三角隐忧…………………………………………………381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分析………………………………398

试读章节

然而,即使如此,苏州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改造国有企业的{最初愿望并没有成功。苏州传统的国有工业也曾辉煌过,以j“四大名旦”(长城电扇、孔雀电视机、香雪海电冰箱、春花:吸尘器)为代表的家电业,以虎丘牌相机和苏州、登月牌手表为代表的精密制造业,以丝绸织造为代表的纺织业,都在90年代无奈地衰落了(也可能有这样一个原因:苏州国有工业园于狭窄的空间,和民宅、园林、机关、学校等城市其他要素毗邻,基建技改无法甩臂大干,气、电、排废等企业外围配套措施无法很好地跟上)。国有企业的衰落是因其竞争力不强、企业制度落后,试图通过引进外资,嫁接先进的管理水平、技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现在看来苏州并没有达到目的。外资进入苏州几乎全是另起炉灶,可利用苏州企业的东西只有熟练的劳动力。孔雀电视机厂以300多万美元卖给飞利浦大概是富有远见的一次买卖。苏州外资企业的兴旺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苏州本地生产力衰落的事实;只看到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加而掩盖了苏州改革的问题,在这方面,苏南乡镇企业以发展代替改革是有教训的。不仅如此,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其研发基地、中间体及市场销路都由他们掌握,因此外资企业无法很好地与本地企业配套、扩散,也不能指望依靠外资孵化出高科技的产业。现在的外资项目仍以二产为主,二产中又是以加工工业为主,且加工的是整机上的零配件,加工方式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简单操作。最终产品少,出口创汇不多。在进出口总额中,主要是进、来料加工。如:进来的原辅材料10元,加工费3元,出口13元产品,进出口额23元,但留给苏州的只有3元加工费。所以,外资为主的园区经济是一种“经济飞地”,对苏州来说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苏州毕竟不是东莞、宝安。

苏南各级地方政府直接投身于经济发展的热情一直没有停止过。过去乡镇企业兴旺时政府是惟一的出资主体,垄断了经济发展的资源,今天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转到招商引资。苏南普遍重商、亲商,招商引资成了苏南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压倒一切的最大的政治,然而却忽视了党政领导人自身的本职工作。本来招商引资是企业的事情,政府越俎代庖,随意承诺优惠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违反国家税法,给企业应收税款等等,反映出投资环境的法治化还远远不够。而且,“拼地价”来引资还会留下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及过分注重硬件而忽视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倾向。苏南地方政府领导人热衷于各项兼职,各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都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园区的开发主体不明确或政府化操作,这表明,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依然有决定权,尤其是垄断着土地批租、优惠政策等资源的权力。从某种角度讲,政府领导人解决参与招商引资等活动,使自己成为本地方最大的老板。在苏南,这两年我们发现,一些大型企业自己开始建办工业园区,如江阴“申达工业园”、三毛“凯诺科技园”等,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开始脱离于现行体制之外,自主招商引资,这恐怕是发展的方向。

今年,浙江一批又一批政府考察团到苏州来学习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经验,因为,仅苏州一地引资额远大于浙江全省。然而,不知苏州人有没有看到,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浙江外贸出口增长幅度却高于苏州。上半年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全国外贸盈余120亿,其中浙江93亿,占79%。为什么?就是因为浙江人把自己身边的民间生产力大大解放了,大大发展了,他们同时也为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浙江在向苏州学习,聪明的苏州人是否也应该向浙江学点什么?苏南一些县市提出“不许对外商说不”“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不知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听了这样的口号会作何感想?P196-198

序言

在过去的20年里,苏甬乡镇企业被全世界关心,设中国人所关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由一位苏南人讲述的发生在苏南的故事。在中国,苏南有着历史最为悠久的工商业传统,人才汇萃。苏南人浸润义利并重、秀慧和智巧兼备的吴文化,天生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相契合。正是这些,成就了苏南从明清之际到20世纪30年代的工商业辉煌。市场取向的改革开始以后,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曾经是全国的典范。然而当市场经济的洪流滚滚向前,苏南经济在旧有的轨道上却曾经一度转不过弯来。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凤凰涅槃,乘风破浪地前进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南人利用毗邻上海的优势,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乡镇企业。它像燎原的星星之火,促使苏南地区的经济总量急剧增长。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在1983年所著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

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乡镇企业,它由政府主导,也被许多学者称之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在转轨初期,乡镇企业依靠其公有制性质和较国营企业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船小好调头”等优势,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苏南模式开始露出窘境。表现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在基层政府的要求和支持下,低水平地重复和恶性竞争,在经营管理上也向国有企业靠拢。于是这些乡镇企业也渐渐显出旧制度下国营企业的缺点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当中国国民经济出现经济衰退,江苏总是凭借乡镇企业的优势在全国带头复苏。可是由于苏南这种由基层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模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形势,在20世纪末的一次经济波动中,它不仅没有起带头作用,反而落在了后面。不过,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在1998、1999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情况下,苏南的县市领导和一般干部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向搞得好的地方学习,成群结队地到温州、台州去考察。通过学习交流,他们从善如流,用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乡镇企业的改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企业的活力得到了释放,2000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一天比一天好。

经济界和理论界对于苏南模式的反思,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种反思虽然被主流的歌颂的声音所遮蔽甚至批判,但是汇入这种思考的人越来越多,直到2000年上半年本书作者将《苏南模式的历史终结》一文在网址发表,将这种反思推上了前台,围绕它,引起了一场争论。尘埃落定,苏南人已不再留恋那曾经有过的辉煌,经过1998年和2000年的对乡镇企业的两次改制,走上了创造新的辉煌的道路。

虽然苏南的转型还在进行,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是,通过制度创新,民营经济的巨大威力已经在这里显现。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浙江、江苏、广东这三个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27%、民营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的省份来看,他们在2000年成为全国经济摆脱通缩的阴影、向好发展的龙头,至今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国际贸易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化解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找到了出路,包括:成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解决农民贫困、农村偏枯和农业停滞的“三农问题”;发挥“供给对需求的乘数效应”,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为提高我国严重偏低的城市化水平提供物质生产基础,等等。不仅如此,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身于西部大开发、走向世界市场,还在一些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大显身手。

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能够从宪法上保障私有财产权利;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切实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改善市场秩序,确立法治;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民营经济还将进一步发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的祖籍在苏南。自然,对于苏南,我有特殊的感情。早在几年前,理论界还在为苏南模式的历史命运进行激辩时,我就读到了新望的文论,并且深为他对苏南模式局限性的犀利剖析所吸引。至于他那些讲究理据、纵横古今、提供了不同于单纯经济学家的视角的文论,也很能给人以启发。比如,他从徽商的衰亡看到,即使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财产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萌芽”也终究夭折。书中,作者也表达了对于企业改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忧心,诸如:“改制的不彻底性”,“政府推动下的私营经济”。这些都不只是苏南一地的问题,也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当然,书中所集文章,有时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就是论述往往从一条大河突然进入一个支流,甚至陷在漩涡里。当然,这种疵点并不能掩盖作者观察的细微,也许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他对苏南的真实情意。

我期待着苏南人以其天然的和学成的对于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解,在苏南这块热土上,成就改革和发展的伟业。

                   吴敬琏

                   2003年1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南模式的终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3094
开本 32开
页数 4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7.53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5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