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逝的建筑/少年博雅文库回眸历史之光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接!只是,未完成的乐曲,隐藏着阿房宫幽咽的哭泣,菩提达摩的流连,不能挽留永宁寺塔的颓然倒地。而万象神宫里高雅华贵的武则天,开封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面对着圆明园冲天的火光,再也不能止住默默的泪水!这些曾经凝聚了一个民族无上荣光的“木石姻缘”,同样也记载着她所经受的苦难和屈辱!本书为你讲述了众多古代名建筑的沧桑之史。

目录

引言:偏说那木石前缘/001

第一章阿房宫——未完成的宫殿/007

阿房宫短暂的一生/009

阿房宫。壮美天下无/014

咸阳宫阙郁嵯峨/026

大秦王朝沉默的证人/033

最后的挽歌/042

第二章永宁寺——佛祖惠临凡间的阶梯/047

佛之脚步/050

永宁传奇/055

当北魏遇见佛教/066

梦断天火/075

第三章万象神宫——凤舞九天/077

天子坐明堂/080

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087

女皇梦/092

万象劫/098

第四章开封——地下的繁华故城/107

除去梁园总是村/110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122

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152

总被雨打风吹去/147

第五章圆明园——万园之园/157

名园春秋/160

只应天上有/169

火烧圆明园/187

跋:爱上它饱经摧残的容颜/195

试读章节

阿房之始

阿房宫的历史,还得从秦国首都咸阳说起。咸阳的遗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县东北的滩毛村、窑店一带。而阿房宫就位于咸阳的渭水南岸。不过,秦国最初的都城却并不在咸阳。秦国在关中的第一个都城是雍城,它的遗址在今凤翔以南,后世称南古城。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雍城一直是秦国的都城。即使迁都之后,雍城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那时,一逢大事,秦人必定要到雍城去告知祖庙。后来,秦王赢政的加冕典礼也是在雍城举行的。

栎阳是秦国继雍城之后的第二座都城。也正是在栎阳,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变法图强的建议,奠定了秦国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当时的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以东20余里,后来叫做渭城。咸阳成为国都之后.很快就繁荣起来。

秦定都咸阳,最初也是商鞅的主意。这位因主持变法而使秦国强大起来的杰出的政治家,认为秦国首先要有一种气吞万里的帝王气势,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并战胜六国,进而统一天下。因此,他主张迁都咸阳,在那里修建新的皇宫。这是因为咸阳在九竣山之南,渭水以北。古代人认为山的南麓和河的北岸都叫做阳,所以,“咸阳”的意思就是它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占据了“阳”的方位。而按照《周易》的看法,阳可代指君王,代指父亲,代指一家或天下之主,并且是刚强雄健的象征。所以,秦国据咸阳为都城,正好体现了那种威严壮阔的帝王气象。于是,秦孝公便欣然接受了商鞅的建议,正式迁都咸阳。结果,秦国以后的发展道路果然一帆风顺,最终从一个偏居西方的诸侯小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是阿房宫最早的修建者。可陪的是,我们现在不是特别清楚秦惠文王下令修建阿房宫的具体时间。而且,阿房宫还未建成,秦惠文王就去世了。他以后的几位秦国国君,如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或是忙于征战,或是寿命短促,都没有再对阿房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或扩建。真正让阿房宫成为一座降落人间的天上宫阙的,则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P10-11

序言

偏说那木石前缘

雨果说它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思想的纪念碑”;果戈里说它是“世界的年鉴”,因为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谈着话;更多的普通人.则喜欢简简单单地称它“凝固的音乐”。它的英文名Architecture,词根来自希腊文Archi和tekt,前者意指“最重要的”、“占第一位的”,后者表示“技艺”。建筑,因此被西方林林总总的艺术史著作,称为“巅峰性艺术成就”!

不仅如此,聪明睿智的古希腊人把建筑师称作始创者。在他们的心目中,所有的造型艺术,不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以建筑为其根本。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艺术之源的建筑,不愧是一个民族文化兴衰之潮涨潮落的映影。而且,那些或雄健深沉、或醇和秀美的杰出的建筑艺术,更是以其所营造的一种强大的环境氛围,使观者不由自主地情陷于中。结果,建筑的这种功能,在为人们所意识到之后,反过来又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雄才大略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就被谋臣上书道:“如陛下所知,除赫赫武功外。惟建筑最为表现君主之伟大与气概!”

可是,虽然建筑拥有这么多的荣光,但它最基本的材料,在近代之前,却是普普通通的砖石土木。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德国的凡·德·罗,曾经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建筑一点也不神秘,它就开始于“当两块砖被很好地拼接在一起的时候”。然而,正是这各具匠心的“拼接”,让那毫不起眼、随处可见的树木、石块,一洗那朴实无华的气质,仿佛是被阿拉丁的神灯施了魔法一般,突然焕发出迷人的风采,这一段木石的佳缘,难道不足以称为“巅峰性的艺术成就”吗?

至于中国古代建筑,毫无疑问,更加无愧于“巅峰性的艺术成就”这一至高无上的美称。在中国迄今为止的31处世界遗产中,纯粹的建筑类遗产,如故宫、天坛、颐和园、苏州园林、布达拉宫,共计20处,足足撑起了大半个江山,而万里长城,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魂牵梦绕!

也许,单单从建筑个体的造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不如西方建筑那样壮丽多姿。但是,梁思成先生说得好:“西方的建筑就好像西方的画一样,画面很完整,但是一览无余,一看就完了,比较平淡。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由开头领到一个最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可以说,这种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

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无数建筑大师、无名工匠的可贵探索,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发掘,中国的建筑艺术,最早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遍布中华大地的原始文明,如星星之火,辉映于蒙昧时代的夜空之中。而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所创造的建筑形式,如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为后来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播下了蕴藏着希望的种子。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趋于成熟。早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夏王朝就兴建了一些带有宫殿性质的大型木构建筑。这些建筑,初步形成了将建在夯土高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格式。这种“廊院式”布局,通过各建筑体积的大小对比、建筑实体与院落空间的虚实对应等手法,营造出了宫殿必须的庄严、雄伟的气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纷纷在高台上修建大量雄伟奢华的宫殿,也就是所谓的“高台榭,美宫室”。

秦汉时期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以体制宏伟、博大雄浑为特色。比如,秦王朝在咸阳附近所修建的阿房宫等离宫别馆,大多依山傍水,连绵百里不绝;西汉国都长安城内,由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等组成的宫殿群,竟然占去了全城面积的2/3;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外又修建了“干门万户”的建章宫。此外,由于这一时期盛行神仙学说,皇帝们常常堆山开池,并在池中筑岛,以象征神仙居所。这些人工山水园林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造园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宗教建筑,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尤其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传统佛教寺庙,更是将一种原本外来的建筑形式。创造性地融入本土文明之中。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岁月,隋唐两代的建筑艺术,发展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顶峰。隋朝国都大兴城,规划严谨,分区合理,其规模在1000余年间始终处在世界前列。而由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犹如长虹饮涧、新月出水,历经1300年.依然坚固无恙。唐朝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后,其建筑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盛唐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屡遭天灾人祸,我们如今只能在五台山佛光寺、大理崇正寺三塔等寥寥几处建筑中,一窥当时建筑之风采。

五代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场面,新的建筑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晋祠、卢沟桥、应县木塔等,均是这一时期涌现的建筑奇葩。而喻皓、李诫、刘秉忠、郭守敬等杰出的建筑及城市规划专家,更是中国建筑史上不遑多让的明星人物。

延续了600余年的明清时期,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明开始走向没落。但是,“夕阳无限好”,明清两代仍然为后人贡献了诸如十三陵、避暑山庄等一批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瑰宝。

总之,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发展出了一个迥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体系的传统建筑艺术,其魅力早已越出国门。比如,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很早就开始沿袭、借鉴中国建筑技艺,甚至连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也曾为“中国风格”而着迷,一度掀起了仿造中国园林的高潮。苏格兰建筑师钱伯斯于1761~1762年,在佩里温克的庄园建造了一座装饰有80条龙的中国式八角塔,就是这段历史的明证。

可惜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比西方更倚重于“木石姻缘”,这就使得古代建筑,在保存上,无形中平添了莫大的困难。结果,时光飞逝。当主要以石砖和天然混凝土为材料建造的金字塔、万神庙、雅典卫城、哥特式教堂依旧巍然矗立在西方大地上的时候,阿房宫、永宁寺、圆明园,却因为种种天灾人祸,早已经消失在我们的眼前。而那莫名的惆怅,也因此而不由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后记

爱上它饱经摧残的容颜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听贾宝玉在梦中叫道:“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她不由怔了。而当1860年10月18日的那场大火,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得灰飞烟灭的时候,我们所讲述的、一段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石姻缘”,也就此结束了。可是,透过那熊熊的火光,我们却悲哀地发现:悲剧,其实还远不止如此!那一株株离恨归天的绛珠草,真是用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一生的眼泪,也偿还不得的。

现在,就让我们重新跨上那浸满血泪的时光的飞轮,从西汉的建章宫开始,再次经历心灵的涅槃之旅……

建章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04年下令营建的。这时,距离项羽火烧阿房宫的那场大火.已经过去了105年。号称“干门万户”的建章宫,不仅建有高达50丈的神明台、井干楼,还在宫北开凿了水波浩渺的太液池,并在其中修筑了蓬莱、方丈、瀛洲和壶梁四座小山,以象征海上的仙山。而太液池畔一座20多丈高的渐台,就是后来篡汉立新的王莽的殒身之处。这座雄浑壮丽不让阿房宫的宫殿,如今,只存在于清朝人所画的一幅想像的图画里了。

大明宫,位于大唐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最早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为太上皇李渊兴建的避暑宫殿。后来,唐高宗李治又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加以扩建,使其取代原来的太极宫而成为唐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宫殿。整座大明宫,周长约7600米,面积320万平方米,南面正门丹凤门外,又有宽176米的大街。丹凤门内,就是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其台基高15米,长76米,宽41米;大殿面阔53米,进深21米,殿前又有三条80米长的坡道台阶,名叫“龙尾道”,意思是“神龙垂尾”。含元殿拔地而起,高耸雄踞,大臣在晋见皇帝时,必须登上龙尾道。此时,一种登天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从而有力地强化了皇帝的尊严和至高无上。据说,安禄山曾经多次流连于龙尾道中,感叹帝王宫阙的巍峨壮丽,由此萌发了叛乱之心。现在,只有当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和有关建筑实例,在纸面上复原了大明宫含元殿的形貌的时候,差强人意地,我们才能够一睹它当年的风采。

始建于公元1038年的西夏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陵区东西宽约4.5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其中一东一西,排列有11座帝陵,以及周边70余座陪葬的陵墓。每一座帝陵,前有双阙、神道、石像、碑亭,后有外神墙和内城,形成了一个个宛若独立院落的完整建筑群。此外,每一陵寝的内城西北角,都建有高耸的塔式灵台,呈八角形,分为5级、7级、9级等,这是西夏人的独创,被后人赞为“东方的金字塔”。然而,由于屡遭破坏和盗挖,西夏王陵的地面建筑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那孤独的灵台,像一个个风干的土馒头,默默伫立在贺兰山凄厉的风沙中,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属于大漠黄沙的辉煌。

在剽悍勇猛的蒙古铁骑踏平金国之后,踌躇满志的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命刘秉忠主持城市规划,郭守敬负责水利建设,在金中都东北,以金国建在琼华岛上的离宫为中心,建成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新都城,命名为“大都”。元大都南北7400米,东西6635米,吸收了中国历史上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精华,又充分利用实际的水系发展漕运,使江南物资能够源源不断运人城内,维持了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转。而且,水流的引进,还极大丰富了城市景观。直至今日,北京积水潭的水面虽然已不能与元代同日而语.但仍然留下了北海、什刹海等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而在当时,“卢沟晓月”、“蓟门烟树”等燕京八景以及妙应寺喇嘛塔等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的建筑的出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大都的景色与人文内涵,难怪马可·波罗在目睹元大都的繁华之后,盛赞它是自己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壮丽的都市。转眼间,600年时光飞逝,昔日元大都的所有风采,只剩下今天北京城内一段历尽沧桑的城墙遗址。

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它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是当时年仅39岁的茅以升,正式开工兴建于1934年11月11日,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最终在1937年11月7日建成通车。然而,它仅仅存在了89天。当初,由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茅以升已经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预留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洞。就是这个桥墩,在钱塘江大桥正式落成的第一天,已经预埋了炸药。后来,茅以升回忆说:“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钟,在日军先遣部队隐约可见的情况下,炸药的引线被点燃了。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他形容当时的情形,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不过,也就在大桥被炸毁的当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上写下了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最后,让我们驻足于50年前的北京。1949年,在北京被定为新中国的首都之后,关于对北京旧城的处理,就形成了“原地发展和改造”与“原地保留易地发展”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者主要是梁思成先生和另一位城市规划学家陈占祥提出的。他们主张尽可能完整地保留老北京城,将北京建成一个单纯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国际旅游城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51年,永定门瓮城被拆;1952年,位于天安门东西两侧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同时被拆;1954年,地安门被拆;到了1958年,《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甚至提出要“坚决打破旧城市的限制和束缚。故宫要着手改建,城墙、坛墙一律拆掉”。万幸的是,这个主张最后没有被采纳。不过,无论如何,短短10余年间,除了正阳门、前门城楼、德胜门箭楼以及内城东南角楼,北京城的城墙全部被拆除了。于是,一座完整的明清北京城,一处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决策的失误,永远消失了。

还有,一长串的名单,如传说中商纣王的鹿台、春秋时齐国专为诸子百家修建的稷下学宫、西汉长安城外的上林苑、“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曹操铜雀台、大唐东都洛阳的东西上阳宫、北宋喻皓设计建造的开宝寺塔……

斯人已逝,弦歌不绝,不管怎样,这些早已消逝的建筑,都承载了一段或铁马寒弓、或婉转悠扬的岁月。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步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与兴衰的感慨。”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那脆弱的“木石姻缘”,才会让我们念念不忘,甚至于在它红颜早逝、长眠地下的时候,我们到那满目疮痍的废墟里,听着它幽咽的哭泣,忍不住想对它说:“我喜欢你,并且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光彩夺目,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与你那时相比,我却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逝的建筑/少年博雅文库回眸历史之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兴斌//洪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66672
开本 32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3
出版地 上海
213
14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