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问题(3)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新问题不断涌现、旧问题相继复活的时代,又是一个没有先行允诺和预定答案的时代。人在歧路或四顾无路,耳边只有问题的召唤。《问题》拟探索一种非学科化的办刊方式,本辑集中讨论了四个专题,包括身体、文化、文学,传播观念与现代思想,经济伦理与现代社会等。由专题论文、专题译文、专题笔谈、专题访谈、专题书评等组成。

目录

一 身体、文化、文学(主持人:陶东风)

3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及其文化意味  陶东风

28  肉身叙事的策略、逻辑及其敌人  朱大可

34 “身体”的大写,什么东西正在到来?(外二章)

——兼谈“身体写作”  余虹

48 时尚与身体:鲍德里亚的时尚后现代  戴阿宝

64 后现代性、消费文化与身体  [美]布莱恩·特纳

二 传播观念与现代思想(主持人:陈卫星)

80 现代性:作为传播观念的命题   陈卫星

96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

——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  展江

105 被迫的蒙太奇——战争、海湾和小屏幕  [法]塞尔日·达内

115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的政治学  [加]文森特·莫斯柯

131 唯物主义者对媒体的分析  [法]伊夫·戴拉海

三 经济伦理与现代社会(主持人:杨恒达)

161 政府职能与经济伦理  杨恒达

170 道德领导力——几点反思  刘宝成

177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信任问题  李文堂

184 追踪与思考:P2P文件共享技术引出的伦理问题  陆晓禾

201 如何解决公司的不道德行为?  [美]金黛茹

225 后现代文化中文字作为一种依据所占的地位  [瑞士]罗世范

四 普莱斯纳:政治与社会(主持人:曹卫东)

237 社会激进主义批判

——普莱斯纳与汉语世界之间的潜对话  曹卫东

247 哲学人类学:人性、艺术与社会政治

——H.普莱斯纳思想导引   严宾

258 血缘和理想:共同体的诸种可能性  [德]H.普莱斯纳

269 从共同体走向社会

——《共同体的界限》导言  [关]安德鲁·华莱士

286 离心的定位

——普莱斯纳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范畴  [德]约阿希姆·菲舍尔

五 书评

303 《共同体的界限——社会激进主义批判》书评  严 宾

307 《笑与哭——人类行为边界研究》书评  张芳

310 《有机物的发展阶段和人》书评  陈亚娟

六 特稿

313 《“悲”从何来》的“故事”

 ——就“李国春事件”而不得不说  孙秀昌

试读章节

2003年文坛最大的热点无疑是木子美风波。木子美以她性力旺盛的强健身体使这个疲软的、昏昏欲睡的文坛回光返照式地睁大了眼睛。“身体写作”这个响亮、暧昧而又带有歧义的词汇四处飞舞。然而究竟什么是“身体写作”呢?是通过身体的写作?是对身体的书写?还是弘扬身体欲望的写作?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就会发现:事实上,文学与身体一直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身体的文化与文学和没有身体的写作,甚至不能想像脱离身体的一切人类活动,尤其是不能设想没有身体的审美与艺术活动。因为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感性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它更具有身体性、切身性或贴身性,也就是说是更身体化的活动。即使是没有任何身体描写的文学,也是一种文化的症候,是一种创造性的不在场(creative absence),一种有意味的不在场。我们应该谈论或值得谈论的不是是否存在没有身体或脱离身体的文化与文学,也不是是否存在处于文化之外的身体,而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与文学是如何处理与呈现身体的,事实上,身体在文学中的不在场本身也是处理特定的文化及处理身体的特定方式。因而,考察不同时期的文学想像、处理、呈现身体的方式,可以揭示出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在这方面福柯的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以为,正是这一点形成了“文学身体学”研究的魅力。

事实上,我们必须把木子美放在文学史的脉络里,放在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身体的社会功能和身体观念的变迁的脉络里,才能对之进行比较准确的把握。这样,本文不只是探讨狭义的“身体写作”,而是通过对几个比较典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它们在身体呈现特别是性描写方面具有代表性与转折性意义——的分析解读来看待身体、文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设想超越文化、超越历史的身体。身体虽然具有生物、生理、官能的基础,但它同时也具有社会文化的维度。特纳说:“人的肉体表现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没有超越社会,也不是处在社会之外。”[1]依据特纳的归纳,和身体的物质与精神、自然与文化、生物与精神的二重性相对应,身体研究中也存在突出身体的生物性方面的生物学本质主义与突出身体的文化性方面的社会文化建构主义两大流派。[2]虽然完全否定身体的生物性的一面可能是牵强的,但是对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者而言,身体的社会建构维度应当是其主要的关注对象。特纳认为,身体行为的一些基本方面,如走、站、坐等,虽然都具有生理学、生物学的基础,具有生理机能方面的基础,但是这种机能潜力得以发挥则需要一个社会文化的语境。社会学家莫斯曾经提出“身体技术”的概念,身体技术虽依赖一个共同的器官基础,但它既是一种个人培养,也是一种文化培养。

P3-4

序言

问题时代的思想学术

有问,是人区别于他者的根本标志,而生存亦可简约为回答。作为思与说的存在,人是问题。有问必答是人的命运,有问而未必有答同样是人的命运,甚至是根本的命运。也许问比答更古老也更为久远。

德里达在区分“弥赛亚主义”和“弥赛亚性”时,谈到解构的限度和动力。据说形形色色的弥赛亚主义是可解构的,弥赛亚性不仅不可解构,相反,它正是解构形形色色弥赛亚主义的动力。我们可以放弃种种弥赛亚主义的信仰,但我们无法抹掉自身的有限性和由此而来的问题:救助何在?

解答的历史可以生生灭灭,而问题永在。永在的问题必在解答的历史中沉浮吗?问与答的历史就是迄今为止的思想学术史吗?

也许对这一历史还可作另一番描述,即它展示为问题学科化和学科问题化之间的张力冲突。

问题学科化指的是:迄今为止的思想学术主要以(广义的)学科化的方式来提出问题、确立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形成分门别类的知识与启示,也形成分门别类的问题(问题瓜分?问题垄断?)。学科问题化指的是对问题学科化的质疑,对学科化知识与启示的片面性、遮蔽性、荒谬性和有限性的揭示,对问题之学科化界限的摧毁。

现代性进程一方面加速完成了问题学科化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对学科问题化的反思性怀疑与批判。不过,问题学科化和学科问题化之间的张力冲突几无平衡,历史总是向一方倾斜。大而言之,20世纪以前的思想学术多偏于问题的学科化,学科的问题化则显为“异端”;20世纪以来的思想学术多偏于学科的问题化,而问题的学科化则嫌“保守”。

了然的是:今天我们面临和谈论的问题——全球化、后殖民、现代性、生态危机、技术理性、性别、大众媒体、权力等等已很难说是属于哪一学科的问题,也没有哪一学科能提供回答这些问题的全部概念和逻辑。此外,过去以学科方式回答过的“自然”、“社会”、“历史”、“现实”、“真理”、“科学”、“进步”、“自我”、“神”等等问题又成了新的问题,并以非学科和跨学科的方式重新问题化。

这是一个新问题不断涌现、旧问题相继复活的时代,又是一个没有先行允诺和预定答案的时代。人在歧路或四顾无路,耳边只有问题的召唤。

这大概是本刊的初衷:面对问题本身。

面对问题本身,并不意味着非历史地置身虚无,已有的问题史及学科化的知识必是我们进入问题的入口,但它并非命定的出品。也许只有当我们学会并真正找到新的出口,人生才别有一番天地。

面对问题本身,也意味着本刊不仅强调问题意识,更强调问题化的尝试,即在既有的问题套路之外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尝试,尤其是对切身的生存经验进行问题化的尝试。

为此,《问题》拟探索一种非学科化的办刊方式,每辑集中讨论3~4个专题,由专题论文、专题译文、专题笔谈、专题访谈、专题书评等组成。入选专题没有学科限制,而首看其问题性价值。此外《问题》坚持匿名评审制度,以保证学术质量与公正。

面对问题本身亦即回到真正的问题空间,《问题》对所有真诚探讨问题的思想与言路敞开,而无需雅俗古今中西主义圈子门牌等标签。

路与衡度

桥与言述

觅求只赖独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问题(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虹//杨恒达//杨慧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5212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7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