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说东道西”,对诸如作为文化财产的艺术品的归属,艺术品的偷盗、修复,艺术博物馆等问题阐发了独到的见地,对相关的艺术现象以及作品进行了饶有新意而又鞭辟入里的剖析,告诉你“东西艺术”这“东西”曾经是怎样的“东西”,又将成为怎样的“东西”,帮你理清艺术与时俱进的原委,助你提高艺术鉴别欣赏的能力。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在大量参证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以及体会艺术原作的基础上,立足于文化研究的宏大视野,深入到传统美术学中一些鲜为人重视却又十分举足轻重的命题之中,对诸如作为文化财产的艺术品的归属,艺术品的偷盗、修复,艺术博物馆等问题阐发了独到的见地,对相关的艺术现象以及作品进行了饶有新意而又鞭辟入里的剖析,令人耳目一新地展示了艺术本身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效应。

此书将会在引领人们如何“文化地”看待艺术方面贡献崭新的启迪。

目录

总序一:东西东西/1

总序二:东来西去/3

希腊艺术:古典文化的一种范本/1

“埃尔金大理石”: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51

艺术品的偷盗:文化肌体上的伤疤/105

捣毁艺术:视觉文化的一种逆境/137

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焦点/191

图像的文化阐释/229

艺术博物馆:文化表征的特殊空间/275

中国美术:视觉文化的特殊形态/327

艺术教育:一种文化的塑造/352

跋/368

图版目录/371

试读章节

难以言尽的美

自古以来,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很多伟大的艺术,这种丰富多彩的格局正是艺术的一种独特的面貌。对于其中不少艺术,虽然我们在理性上深知其不可逾越的价值,但是在体会时却不免会伴随一种陌生感或疏异感。例如,在面对那些来自我们了解有限的文明的艺术(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金质护身符、古代印度的湿婆雕塑或者某些波斯的细密画等)时,我们在有点迷恋的同时就或多或少有一种疏离的感觉。换一句话说,我们或许会有赞赏,却难有初遇即有的那种会心的交流。可是,颇为奇妙的是,当我们站在古代希腊的艺术杰作面前时,却仿佛立时有了一种自然无碍而又莫明其理的感触,似乎千年的时间长度和文化上的遥远空间距离都一下子无关紧要了。甚至有些作品不由得会让人产生时空的错位感,怀疑自己的所见理应是后世的乃至现代的艺术创造才是。可是,谁又能断言如今的艺术家依然能得心应手地塑造出像收藏在加州马利布盖蒂博物馆的《女神像》那样的作品呢?这一《女神像》让美术史家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确实,与伟大的希腊艺术的每一次接触都是一个新鲜感和亲切感奇妙交替的过程。无论是其朴素的形态,还是内涵的精神,都几乎是令我们本能地产生一种感动,好像浃沦肌髓,不可抵御,因而也难以忘怀。我们不禁会一次次地反问自己,来自遥远文化的古希腊的艺术究竟以什么魔力叩动了我们的心弦,而且如此直截了当而又似乎自然而然?

P2-3

序言

地球村时代是时空缩略的时代。它令人想到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两个缩略词:在时间上,我们用“春秋”约言“一年四季”,而不用“夏冬”;在空间上,我们用“东西”约言“四方万物”,而不用“南北”。这真是有趣得很。

“艺术这‘东西’”,的确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原始”到“古典”到“当代”,它从“架下”到“架上”又到“架下”,从“变生活为艺术”到“变艺术为人生”再到“变人生为艺术”,伴着人类从“群体生存”到“个体生存”又到“类体生存”的螺旋式升华。研究不同艺术在这升华过程中的变异与趋同、“意义与阐释”更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

“东西”,又指东方与西方。近代“西风东渐”以来,视觉艺术形态的变化的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比起对中国本土艺术的研究来,我国对西方艺术长期停留在“编译”状态,对其有独特见解和个性的深入研究和比较研究一直是个较薄弱的环节,不过仍有一些以艺术为生命的学者默默地充满乐趣地于此耕耘着、播种着。

这套丛书,是定居西方、留学西方、访问西方、留守东方的几位学子,在新千年之始对东西艺术的研究笔记。比起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两极对立的“东西风压倒论”,他们多了些“双赢多赢”的宽容和自信;比起80年代急切浮躁的“西学热”,他们多了些“静沐西风”的深刻和沉稳。还不敢说他们“学贯东西”,但他们起码不同程度地有着“东寻西找”、“东奔西跑”、“东张西望”、“东涂西抹”的经历。他们的艺术研究,超越了东西方“隔岸远眺”的距离,也超越了旅游者“走马观花”的匆忙,而是住下来、沉下去,从“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以“优选·提升·融创”构建全球文明。

“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说东道西”,告诉你“东西艺术”这“东西”曾经是怎样的“东西”,将成为怎样的“东西”,帮你理清艺术与时俱进的原委,助你提高艺术鉴别欣赏的能力。

“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东环西顾”,以全新的大视野,从东向西,从西向东,将“西风东来”和“东风西去”结合起来,将“本土世界化”和“世界本土化”互动起来。

在经济一体化、文明全球化的今天,这套丛书各有重点地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艺术东西”的新模式、新理念、新角度、新方法。

愿读者喜欢它。

主 编

2004年春·北京

后记

此书终于到了交稿的时候,我也应该向读者稍稍说明一下写作的过程。

这本著作属于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的资助项目。它在我的研究和写作的经历中算是耗时最长的,前后大概有六七年之久。个中原因殊多,除了有大量事务性工作的羁绊,中途又插进一些别的写作和翻译的任务,以及后来要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调至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执教之外,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对课题本身设置了相当的难度。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做到一贯无殊地冥心微虑,但我始终在浏览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所幸的是,1998年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哈佛曾逗留了宝贵的三个月,让我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十分尽兴。2004年我因获得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最高研究资助奖,从而有机会在今年之初到希腊做了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此外,这些年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也使我时或能亲临各种博物馆细细品味许多艺术原作。

实际上,书的纲目早就拟定,只是我动笔不多,有时甚至写了一些文字又干脆弃而不计了。当然,我不是写不下去,而只是想让自己在面对写下的文字时有实实在在的满意感。这些年来,我或者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迻译重要的论文甚至篇幅可观的论著,让自己细细地感悟他人相关研究中的精微之妙;或者索性放下课题,去写一些话题更广的论文,从而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启迪……因而,尽管整个的写作过程时断时续,但是,对书稿的构想一直是放在心上的。

在我个人的基本考虑中,一本真正有价值的美术研究论著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譬如:1.尽可能地运用信息量可观的研究资讯,凸现研究应有的前沿状态;2.把问题放在一种新的平台上加以审视,这样即便是离不开相对陈旧的参考资料,也有可能提出新的思考角度;3.经典或重要的艺术作品应该成为一种焦点。那种不谈作品或者谈得别扭甚或外行的理论研究至少不是我的所爱。

同时,作为一本从文化角度研究美术现象的著作,我不想让本书成为一种几乎无所不包却与艺术本身最终无缘或隔阂多多的文本,因为文化的角度与其说是为了从艺术推及到文化,还不如说是要在文化的语境中重新审视艺术本身。因而,本书的材料尽管多少是越出了传统的美术研究的范围,涉及譬如艺术与文化财产、艺术品的偷盗、艺术品的修复、艺术品的毁灭等,但是,米开朗琪罗的洗衣单,他所偏爱的无盐面包、酒以及用来分解肾结石的矿泉水等却都不在我的关注范围之内,尽管后者也都可能是属于文化的大范畴的。显然,本书反映出来的研究旨趣依然是比较专一甚至有点“保守”的。至少以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我觉得,我们对于经典的艺术(无论是西方的古典艺术,还是中国的古典艺术)的了解实在不是太多,而恰恰是太少了。我常常会对那些不屑于传统的人的种种宏论不太放心,原因就在于,我特别不清楚其心目中的传统到底可以具体到什么程度。

反过来说,在视觉文化的研究框架中,那种所谓“为艺术而艺术”之类的观念又会显得尤为单薄和不足为训。当然,本书的内容所涉远非视觉艺术的文化研究的全貌。有关视觉艺术的文化研究尚有别的许多专题(譬如我自己一直要做的“艺术的审查制度”、“作为文化资本的艺术”和“宗教语境中的艺术释义”等问题),但是,现在限于时间,不能一一展开了。

这本书的写作虽然拖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也给了我一些难忘的愉悦,有时甚至是类似意在笔先的体验。我相信这是对严肃的学术生涯的一种犒劳。人生如芳春暂躅,而在学术写作中意兴飞扬的状态又何其难得。

需要提及的是,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妻子陈蕾和儿子丁译林给了最多的理解和支持。

不少的同行和朋友也给了我不同而又难忘的鼓励与帮助。

1998年,我在哈佛大学美术系研究期间,Norman Bryson教授经常与我讨论问题,有时简直到了不分场合的地步,教室、办公室、酒吧甚至家里的厨房等都成了畅谈学术的好地方。  1998年,我在纽约见到我所尊敬的美术史同行Dore Ashton教授。她特别郑重地告诉我,真正有质量的论著一定是一句一句地(selltellce by selltellce)写出来的……我不仅记住了她的话,而且也一直身体力行。

美国著名学者David Carrier教授是我的老友,他每有新著,总是先给我寄上一本,让我在先睹为快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友情的温暖。他似乎每每能在我产生某种放弃的念头时,给予极中肯的指点和帮助。

芝加哥美术学院的James Elkins教授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精力充沛且才情过人,似乎俯仰之间皆成心得,常常将刚刚写完的著作的打印稿和授课的讲义一大本一大本地直接寄给我,让我先睹为快,受益匪浅。

此外,美国雷克佛列斯特学院的Cythia Hahn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的william St.Clair研究员等,都在资料的收集上给过我帮助。

在此,我一并记下对他们的深深谢意!

最后,我诚挚地期待着读者们的反应。

是为跋。

2004年11月15日记于北京蓝旗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5168
开本 16开
页数 3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64.2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