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共和国给农民撑腰--三农问题大透视
内容
编辑推荐

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共和国领导人魂牵梦萦的情结。且“三农”问题。它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市场需求,还关系到保障供给,稳定社会。本书将其内容作了一一地详解。阐述了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就在农村,难点就在农民增收。

内容推荐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盛大游行中,当一列农民游行队伍高抬上书“中央一号文件好”七个金色大字的巨幅标语牌走过检阅台时,广场上顿时欢呼起来,人们齐声高喊:中央一号文件好!

时隔20年后的2004年2月8日,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的2004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时,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广大农民再一次从心底里高呼:中央一号文件好!

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发一个关于农民增加收入的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的第一次。这一方面是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关怀,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近年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形势确实相当严峻,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坎坎坷坷,中国农民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情感更迭,一起走过了从一穷二白到富裕强盛的艰难岁月。1949年的土地革命,使农民摆脱了压迫;1979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民摆脱了贫困。而亿万农民则以辛勤的汗水哺育了共和国,用坚实的脊梁支撑了共和国!

但是,几千年的等级观念和地位意识,并没有消除对农民的轻视,并没有填平城乡之间的沟沟壑壑。我们靠农民养活,但我们却没有给衣食父母应有的尊重:有的人在乱摊派加重农民的负担,有的人在强征强抢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的人在剥夺农民平等接受教育和享受医疗的权利,有的人在用伪劣商品打农民的主意于是,农村的经济还很不发达,农民的收入还相当低下。

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共和国领导人魂牵梦萦的情结。毛泽东同志多次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亏待了农民。邓小平同志也曾告诫我们:农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2002年3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自己最感头痛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向中央有关部门作了一次经济形势报告,其中自问自答的一个问题便是:你问我最难的是什么,仍然是“三农”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市场需求,而且关系到保障供给,稳定社会。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就在农村,难点就在农民增收。为此,在2004年新春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把2004年的“一号文件”再次针对农民,并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自然举世瞩目。就在广大农民正在眉开眼笑地享受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的喜悦时,2005年春节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又把2005年的“一号文件”再一次锁定“三农”,以此给全国农民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2004年已经实行的好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支持的力度还要加大。这无疑也是向全中国宣布:共和国给农民撑腰!

目录

第一章中南海关心农民的“钱袋子” 1

一、农民的钱袋子不殷实 3

共和国领导人的心中挂念 3

农民收入低,总理最头痛 8

城乡差距越过警戒线 11

二、农民不富,中国不富 14

中国的“重农”轨迹 14

小康路上绕不开的坎 18

农民增收,难在哪里? 21

三、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致富 23

总书记圈定“重中之重” 23

“二号文件”开写“富农”文章 26

兑现承诺: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32

第二章让种田人得实惠 39

一、不能让种田人吃亏 42

谷贱伤农业 42

“卖难”伤人心 46

二、粮食涨价敲警钟 51

粮价上涨事出有因 51

中央支持粮价上涨 53

粮食安全不能含糊 56

中国人要靠中国农民养活 60

三、让种田人有利可图 64

粮食直补:好处直接给粮农 64

多予少取:中央说话算数 69

兴农重粮:“一号文件”立竿见影 72

第三章给农民卸“包袱” 76

一、农民有多少负担要“扛”?  78

农民负担压弯了农民的腰 78

农民不是“唐僧肉” 82

谁在把农民逼上绝路? 85

给农民“减负”:中国政府重拳出击 90

二、税费改革: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97

税费改革破茧而出 97

农民减负1/3 100

看谁还敢乱伸手 103

三、总理承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106

只有中国收农业税 106

统一城乡税制:还农民以公平 113

他山之石:国外对农业课税的基本做法 115

告别千年“皇粮国税” 117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12l

第四章不准打农民的歪主意 125

一、趁火打劫:农资涨得比粮快 127

农资市场“涨”声一片 127

农资涨价对冲农民增收 130

中央出手制服“野马” 131

 二、劣质农资害苦农民 136

向总理投诉:肥不好,药无用 136

坑农害农,天理不容 140

 三、致富的陷阱 144

骗子设圈套诱人上当 144

广告乱吹牛欺骗农民 150

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152

四、农民不是消“废”者 155

劣质奶粉毒杀农村娃 155

“民工粮”:一个冷酷的新名词 158

谁来保护“弱势群体”? 161

五、警惕歪嘴和尚乱念经 164

政绩不是干部的化妆品 164

致富何需命令 167

第五章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173

 一、“剪刀差”:“剪”掉农民多少收入 175

挣不脱的“魔剪” 175

“哺育”工业50年。 178

二、城市要锦上添花,农村要雪中送炭 181

二元结构隔出城乡鸿沟 181

手心手背都是肉 184

城里人的米袋子要保,乡里人的饭盆子也要管 188

 三、我们不能亏待农民 191

“反哺”农业:该工业回报农业的时候了 191

补贴农业:国际通行的做法 195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201

第六章土地:农民的命根子 208

 一、黄土地:我们的生存之本 210

7%的耕地要养活22%,的人口 210

耕地:你还能支撑多久? 213

衰弱不堪的土地 218

 二、被侵吞的土地 221

开发区,“开”掉多少黄土地 221

谁能饿着肚子打高尔夫球? 228

“圈地”运动的背后 231

三、谁在吞噬农民的家园 235

失地农民:征地制造新“贫农” 235

征地补偿:要公平对待农民 242

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的保护伞 246

四、对乱占滥用耕地“叫停” 251

第七章善待农民工 255

一、农民工:在他乡过得还好吗? 257

一亿农民进城来· 257

打工的生活很无奈 263

凭什么歧视农民工? 268

二、温总理怒刮“清薪风暴” 272

干活不给钱,天下哪有这道理? 272

用生命呼唤:给我血汗钱 276

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 280

三、谁来保护农民工安全? 283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工?  283

生死之间:农民工成了悲剧的主角 285

四、“民工荒”:农民工开始向市场说“不” 288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288

善待民工也就是善待企业自己 290

五、别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 293

第八章不让农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98

 一、薄弱的农村教育 300

农村教师因何流泪? 300

“凤凰琴”的诉说 305

同在蓝天下 307

学费压碎农民的家 311

二、农村义务教育是谁的义务? 317

不平等的城乡投入 317

农村教育:“农民办”还是“政府办”? 320

县乡财政扛不动农村教育的大旗 324

三、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328

第九章农民呼唤医疗保障 332

 一、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 334

“小康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334

“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 336

二、农村医疗亟待“输血” 34l

政策疏漏:医疗资源忽略农村 341

网破人散:农民健康缺乏保障 347

三、农民奔小康,身体要健康 352

农村医疗,财政买单 352

农村医疗救助:迟来的宪法权利 354

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看病也能报销 356

第十章挺直腰杆当农民 363

一、未来中国,谁来当农民? 365

二、农民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职业 368

农民,一种尴尬的身份 368

把农民当“公民”看 372

生命有“价”,城乡不同 377

三、打破束缚农民的桎梏 381

拆除城乡之间的篱笆 381

中南海为农民民主权利立新规 387

让农民成为现代的“种田里手” 390

第十一章中国农业:第三次腾飞 396

一、科技给农业插上翅膀 399

农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 399

农技推广重振雄风 403

二、农民就业多渠道 407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的头号难题 407

城镇化:转移农民的主渠道 410

转换思路天地广 413

三、农业开发:新的投资机会 415

四、农民如何走市场? 418

农民走市场,政府要帮忙 418

农业产业化:头雁高飞众雁随 422

后记 427

参考书目 429

试读章节

 农民收入低,总理最头痛

2002年3月15日,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表示:自己最感头痛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他指出,农民的收入提高得不快,个别地方还有下降。对这个问题,这几年中国政府做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这就是我很头痛的事情。

2003年,温家宝担任总理后,他在北京向中央有关部门作了一次经济形势报告。温家宝在报告中自问自答了三个问题。他说,你问我最难的是什么,仍然是“三农”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市场需求,而且关系到保障供给,稳定社会。(中新社2004年2月6日)

两届总理都为增加农民收入而感到头痛,感到为难,这一方面体现了共和国领导人对农民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确实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

事实上,农民、农村、农业,岂止是两任总理挥之不去的心病,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所无法回避的难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收入普遍大幅度增加。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相比,更是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 622元,比上年增加1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幅为4.3%,增幅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虽然,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非典”疫情的影响使二季度农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但总的来看,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已经明显下降,出现了徘徊甚至回落的局面。。 与改革前相比,我国农民的收入确实有了很大的增长。1978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33.57元,而2003年已经增长到2 622元,25年间增长了19.63倍。农民收入的增长,对农民生活实现小康目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却相当缓慢,增长的幅度也并不理想。

1979年至1984年,这是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得益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由1979年的160元提高到了1984年的355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平均增长15.1%。

1985年至1988年,种植业出现了徘徊,乡镇企业却迅猛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平稳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农民人均收入由1984年的355元提高到1988年的545元,年平均增长5%。P8-9

后记

笔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出生在洞庭湖滨的一个“鱼米之乡”,并在农村生活了16年。在父母的期望下,我通过高考那块窄窄的跳板,终于跳出了农村,跳到了城市,拿到了让我的左邻右舍羡慕不已的“国家粮”本本——成了城里人。

然而,当我坐在位居都市繁华地段的办公楼里,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偶尔出现的一两个身着朴素、目露迷茫、步履迟疑的身影时,我的眼睛便扩大了瞳仁,我的心脏便加快了跳动——我知道,那是我的农民兄弟!

虽然离开农村已有了20多年,也许是因为我的血管里流着农民’的血,也许是工作的关系(在一家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科技报社工作),因此我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向农村,我的心绪总是情不自禁地牵挂农民。我为农村的迅速发展感到高兴,我也为农民的收入低下而感到忧虑。春雨潇潇的时候,我想农民兄弟该在播种了,秋高气爽的时候,我想农民兄弟该在收获了;风起的时候,我担心稻谷的扬花抽穗,雨落的时候,我惦记棉花的开花结果大学毕业后,我辗转过许多单位,但最终却选择了目前这家面向农村的报社,也许是潜意识里还是割舍不下那生我养我的农村,割舍不下那勤劳朴实的农民兄弟。通过编发报纸,我得以长期与农村和农民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经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们能在城市里过得这样舒适、过得这样惬意吗?遗憾的是,我发现许多人走出农村后,便瞧不起农村,看不惯农民,根本不想一想他吃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走的道路是哪些人修的,住的房屋是哪些人建的。

我想,无论是什么时候,作为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忽视农业都是危险的,轻视农业都是错误的。而鉴于许多人对农村缺乏了解,对农民缺乏感情,对农业缺乏重视,早在两年前,我就开始考虑,作为一名从事农业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有责任有义务向全社会介绍农村情况,展示农业问题,反映农民心声。为此,我作了较充分的调查,作了较系统的研究。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党全国形成了重视农业、关心农民的好形势,这进一步鼓舞了我写作这样一本专门反映“三农”问题书籍的决心。我衷心地期望能通过这本书,让全社会的人都能了解农村,都能重视农业,都能关心农民。

本书参考并引用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半月谈》等报刊以及许多作家和学者专著中的有关资料,因受文体的限制,书中未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致谢忱!书中有些资料由于来源不一,肯定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另外,受个人水平的限制,书中的有些观点也有可能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情况,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蔡建文

2005年1月16日于长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共和国给农民撑腰--三农问题大透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建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5056817
开本 32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