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独秀的最后15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个人,自一九二七年后,便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孤独的巨人;这个人,是五四运动的领袖,新文化的举擎,又是开天辟地地中国新纪元的先驱人物,他就是陈独秀,但他的后半生却在毁誉参半的蒙尘中度过……他自己也说“纵浪人间四十年我知我罪两茫然,是非已付千秋论毁誉宁凭众口传”……

目录

引子 风云突变的一九二七/1

第一章 人间变成“苦闷的囚牢”/12

第二章 创造一个新党/36

第三章 “家长式的作风永远改不了”/70

第四章 被捕与公审/100

第五章 东方孤囚/128

第六章 狱中短歌骂尽“满朝文武”/160

第七章 在武汉的岁月/202

第八章 不觉辛苦乱离中/237

第九章 久病山中眼塞明/271

附录 陈独秀生平传略/300

后记/309

试读章节

8月中旬,瞿秋白、李维汉来到纸行楼上看望陈独秀。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劝陈独秀去莫斯科,并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看到他们进来,陈独秀感到十分意外,于是连忙招呼黄文容端茶送水。瞿、李坐定后,简要地将会议情况通告了他。陈独秀对不让他参加会议很有意见。瞿秋白记得,当时确实有人提议通知陈独秀来开会,只是由于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坚决反对而作罢。

他不便把这些情况告诉陈独秀,于是只好转移话题,对陈说道:

“上次你给中央的信,我们看了,形势变化很快,中央没有接受你的意见。欢迎以后常来信,帮助我们工作。”

陈独秀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大家劝你去莫斯科。”李维汉说了一句话。

陈独秀无精打采地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维汉的建议。

看到陈独秀气色不太好,估计有些情绪,瞿、李二人对视了一下,立即起身准备告辞。临别时,瞿秋白伸出手与陈独秀握手告别,叮嘱道:“你好好休息,以后再来看你。”

陈独秀点点头,要黄文容下楼送瞿、李两人。

出门后,瞿秋白对李维汉说道“老头子思想没有准备,手都是冰凉的。”

“老头子”是当时党内很多人对陈独秀的称呼,一则是陈在党内年龄大,资历老;再则从一大到五大,陈一直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因此,很多人背后习惯称陈独秀为“老头子”。

  P15

序言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 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中国的20世纪。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落中,有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思想家;有革命斗士、自由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也有汉奸文人。他们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的命运。他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耻辱和充满变数的命运。但无论是辉煌历史、耻辱还是充满太多变数的命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回望前尘和来路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单属于个人,一切都将、都已永久性地属于20世纪的中国,属于中国的20世纪。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更不是为了向历史索赔,甚至不是为了简单地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我们活得更理智、更聪明、更幸福、更踏实。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的遗产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间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而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没有全方位地愧对先人,靠的就是我们对遗产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分辨。

我们并不是注定热爱遗忘的民族,只是有些事情我们羞于提及,宁愿将它埋在内心的最深处;实际上,我们是热爱在内心深处进行考古研究的民族,因为那些深埋内心的事情总是被我们一次次地咀嚼,无论是午夜梦回还是其他一些独处的时刻。尽管发掘过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指向光辉的前程,但这也同样不能从逻辑上证明我们的内心考古学毫无意义,也没有能力宣布内心考古学完全失效。这套丛书不过是内心考古学偶尔的文字表述而已。它仅仅是冰山理论的一个小例证罢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东西来不及出土。任何一个公正而心怀善意的读者都将不难看出,这里边没有哀悼,没有凭吊,没有唁电,也没有其他任何不良爱好;反抗遗忘、指向未来、歌颂美德和力求聪明,才是内心考古学的本意。我不敢说这本意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但本意被表达出来却是这套丛书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后置性的东西。事实上,不带偏见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的最后一页,遗忘都被击倒在地,内心考古学和它的本意却悄然站立了。

反思成了内心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但反思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它需要反思者具有侦探一样的能力。西谚说,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证明上帝。同样,反思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征得无数细节的认同和首肯。因此,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在此,细节的意义要么是不重要的,要.么就是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套丛书只是细节的罗列和堆砌。鉴于上面说过的原因,它也提供意义。但那是融细节和意义于一体的意义。在这里,所谓意义,是充满细节的意义;所谓细节,是充满意义的细节。 这保证了内心考古学的实现,也保证了反思的有效、诚恳和善意,当然还有深度。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须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2005年5月2日

后记

南国的秋夜,繁星点点,微风扑面,阵阵怡人。当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已是凌晨时分,抬头向窗外望去,夜色沉沉,树影朦胧,万籁俱静。此时此刻,历经数月艰苦写作的紧张心情,既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放松,但又有一丝惴惴不安的焦虑掠过心头。匆匆的时光就在这一次次敲击着键盘的声音中悄悄地流逝,心中不由得发出与孔夫子当年同样的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自从接受了书稿写作的任务后,笔者遍寻有关陈独秀的各种文献资料和档案材料,查阅了数以百万计的文字资料。至今已记不清自己究竟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多少次地为主人公坎坷曲折的命运而感慨不已,不知多少次地为主人公大义凛然的豪迈气节而感动,也不知多少次地为主人公质朴真情的流露而暗自垂泪。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尽量争取用写实的叙事手法,如实、客观地描述陈独秀怎样一步步地从权力的巅峰走向凄苦孤寂的晚年岁月。历史是既成的事实,容不得事后的假设和猜测,更无法去改变它,但我们或许多多少少可以从中感受到晚年陈独秀的心路历程。勿庸笔者在此喋喋不休的絮叨,只须读者静静阅读,细细地品味。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有一千个读《哈姆雷特》的,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读者就是最好的评判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国难日深,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风云激荡。身处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会切身感受到跌宕起伏的时代带给这个国家和民族乃至个人生活的不幸与沧桑巨变。有的人安贫乐道,困守一隅,成为蝇营狗苟之辈;有的人愤然而起,奔走呼号,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因而成为时代的骄子和风云人物。陈独秀,就是后一类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独秀,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世家,早年与封建时代的所有读书人一样,走的是考科举、求功名的科举之路。但是,生性叛逆的他,在中了秀才并参加完院试后,认清了科举制度摧残人性、扭曲人格的黑暗本质,因而没有再一如既往地继续老死科场,而是毅然告别当时的显学,逐步接受了新思想。随即,他又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到反抗腐朽黑暗清政府的滚滚洪流中。在不断的民主革命斗争中,虽屡经挫折,但始终矢志不渝,信仰坚定。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青年》杂志(翌年改名《新青年》),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向一切陈腐落后的事物宣战,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并因此而成为风云一时、声震寰宇的学界名人,奠定了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积极领导广大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亲身投入到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活动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后,走在时代的前列,率先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一起着手发起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由于在党内的巨大威望,从中共“一大”到“五大”,他连续当选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达到了其个人政治生涯的顶点。

然而,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失败,不仅急速地改变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也改变了陈独秀的人生旅程。为此,他消极沉沦过一段,但不管怎样,他都始终固执己见,有时甚至到了执迷不悟的地步。随后, 他逐渐接受了托洛茨基理论,转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反对派领袖人物。其间变化之大,变化之迅猛,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从此往后,陈独秀在政治上一蹶不振,再也难现昔日之勇。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在学术上却取得了匪夷所思的巨大成就,即便身陷囹圄,也痴心不改,笔耕不辍,在文字音韵学方面结出了丰硕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抗战爆发后,他转辗失所,颠沛流离,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凄凉的黄昏岁月。最后,客死江津,走完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不平凡一生。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陈独秀的一生几度辉煌,几度坎坷,几度辛酸,折射出那个巨变时代的特征。在生前,陈独秀就倍受争议,褒贬不一,死后又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到种种批判,形象被人为地扭曲。千秋功过怎评说。如今,历史终究将给出公正的评价。回首往事,方才悟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之真谛;展望未来,更增添了孜孜以求奋发进取之动力。是为后记。

作者谨记于

广州五山木棉花苑

2004年11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独秀的最后15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亚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16248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