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南中国学术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本社会文化批评的专集,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本书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文学等方面对统一文化表象下的多样性关系作了详细的解读,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状况作了一种基本判断。

目录

引言1

第一编 政治、社会、文化篇

第一章 被掩抑和被张扬的"民间"3

 第一节 统一文化表象下的多样性关系3

 第二节 暖昧的"民间"16

第二章 现象杂观30

 第一节 繁荣身后的阴影39

 第二节 帝国批判60

第三章 制度思考的检视68

 第一节 "公选":亡羊补牢还是缘木求鱼68

 第二节 宪政:制度设计抑或政治童话73

第二编 现代性、民族、国家篇

第四章 现代性言说在中国

--9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题扫描87

 第一节 状况扫描87

 第二节 焦点讨论96

第五章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

--"少数民族文学"建构的反思103

 第一节 历史103

 第二节 变异中的沿袭109

 第三节 "文化身份"建构的悖论115

第六章 世纪末的焦虑

--全球化、文化认同、中国、民族主义125

 第一节 焦虑与立场125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专制主义"128

 第三节 "自由主义"与"爱国主义"130

 第四节 本土跨文化知识空间的开拓133

第三编 文学篇

第七章 文学史重读139

 第一节 《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139

 第二节 从知青--小将到悲剧英雄156

第八章 "边缘"视角195

 第一节 边疆的策动

--先锋叙述中的边疆文化195

 第二节 流动的"西部"

--转型期中国电影"全球化"历程的考察208

 第三节 "归真"、冲突与和谐

--两部长篇的多重文化意蕴分析233

第九章 "纯文本"分析246

 第一节 冷月下的凝视

--鲁迅视觉经验心理无意识探微246

 第二节 艺术的高蹈与政治的滞累257

第四编 知识分子篇

第十章 中国"后现代"批判275

 第一节 虚拟的抗争与虚脱的自我言说:中国后现代275

 第二节 "先锋"、历史与意识形态

--《表意的焦虑》之解读284

第十一章 道德与经济297

 第一节 "不道德"的经济学的道德误区297

 第二节 制度、文化、行为道德基础302

第十二章 虚拟的"路线斗争"

--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思考313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由来314

 第二节 "新左派"在哪里319

 第三节 合论323

试读章节

前面的讨论较为集中于政治领域,下面将就文学领域再做些分析,它将帮助我们认识隐藏于这一时期文学高度一致性表面状态下的不一致的复杂的权利关系。

文学对"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也许理论工作者或史学家会更看重"真理标准大讨论"或"十一届三中全会"这类哲学和政治方面的事件,但是从当时造成全社会普遍的震动与持续的影响来说,文学的作用可能更胜一筹。1978年8月11日《伤痕》发表,"伤痕文学"正式展开,一直到1981~1982年左右,文学领域成了反"文革"文化革命展开的主战场。当时,文学充当了"文革"的申讨者、普遍情感的播散者、思想观念更新的急先锋、平反昭雪的包青天、社会不良现象的暴露和鞭笞者……文学几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与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文学根本不是什么虚构的游戏,它以某种"想象的写实特权",相当自由地游移于想象与现实之间。有关这方面的例证比比皆是。一篇相当粗糙、幼稚的作品,直接导引了一场"伤痕文学"的急风暴雨;一幅外国电影的接吻剧照,会招来强烈的义愤和激烈的争论;一两个"冬天和春天的童话",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子变成为时代文学的火凤凰;一首《小草在歌唱》,使干百万人的心理重心失去平衡;一段难以忘怀的婚外情的倾诉,深深地震撼了国人苍白的性爱情感;一首《将军你不能这样》,让国人共斥改革年代的腐败行径;一道世界级的数学之谜的文学解答,将科学力量、知识的崇高重新推上峰巅;一个机电厂长的三把火,照亮了国企改革的想象光明之途;一批年轻人的"现代诗歌"探索,成为激烈抨击的对象和新美学原则崛起的象征;一个并不新鲜的传奇性虚构,其主人公的命运竟然引起四面八方读者的关注……对于那个岁月的文学激情,根本无法以少量的文字加以充分展示,而且此处也无意于对它进行更多的描述;我想关注的是,为什么文学领域在当时成了反"文革"文化革命的主战场?P6

序言

这不是一本社会文化批评的专集,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收录于此书中的文字,大致分为四编:第一编,政治、社会、文化篇;第二编,现代性、民族、国家篇;第三编,文学篇;第四编,知识分子篇。第一编的内容大致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多样性关系的分析,而这一分析集中于一头一尾,即""新时期"之初和90年代。头的分析,重点是从"整体性的社会"中挖掘出社会构成及意识形态关系的隐在的多样性;而尾的分析重点是9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界对"民间"话题的言说。二是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几则评论。三是对90年代"宪政"欲求的思考。

本书的第二编为"现代性、民族、国家与文化"。它既包括对知识界90年代现代性话语的梳理与分析,也考察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的学科的变迁,以及全球化境遇中,中国知识界关于"中国认同"的不同观点的论辩,它们一起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身份认同多方位的焦虑表现。

第三编是"文学篇"。顾名思义,本编的关注焦点更多地集中于对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分析。从所涉及的具体方面看,此编有着与前两编相近的文化分析趣味,表现出跨时代、跨族群、跨学科性,或可算是文学的文化批评,但同时也有相当"纯粹"的"文学审美性"的分析。

第四编的题目是"知识分子篇"。虽然本书所考察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与知识分子有着关系,但是相对而言,本编更为直接地指向转型期中国的知识分子。

仅就这里的简介就不难看出,本书内容是相当繁杂的。这固然与这些文字成型的时间和主题意向的不同有关,但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一种基本判断。这种判断不是简单性质性的,而是更接近于契入分析对象时所取的基本的方法性态度,即我承认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由高度集中、高度一体化的社会,逐渐向多样性、分散化的社会转变,与此相伴随,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也由过去高度的一体化向多元化方向移转;但是无论是靠近过去体制的80年代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是90年代之后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含有程度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的复杂性,而各种不同结构性关系的相互作用,既制约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创生、改变、维系着主流意识形态样态及其功能,构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的功能关系。因此,结构性、多方位、批判性是我在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时所持有的基本要求。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对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期文化现象的考察,就比较着重于从意识形态的单一性中发现多样性的结构成因;而相对90年代后的观察,则一方面既注意表面的多样性下所掩盖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顺从,另一方面则注意挖掘不被人们关注的本土文化发展的多民族性、多地域性。正是这样的追求,使得本书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文学的分析,虽然既不全面周详也不专一精深,但却使得所分析的对象呈现出多空间的结构立体交叉性。这在时下众多文化分析的论著中,或许显示出了一定的特色。至于这是轻率自诩,还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就要由读者去判断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南中国学术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新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7409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22-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