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的人文历史)/旅游人文
内容
编辑推荐

优雅多情的乌镇、秀丽大气的周庄、古朴多样的同里、中西合壁的南浔、神秘典雅的用直,以及犹包琵琶半遮面的西塘,每一个古镇都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或人物来挖掘其内涵,力争还原一个真实而又迷人的古镇世界。

跨入新的世纪,所有沧桑、所有更迭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心底所保留的那一份记忆仍然鲜活。《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的人文历史》就带您去寻找那一份久违的古朴,带您去回昧那一份远逝的纯真……

内容推荐

也许您领略过长城的宏伟,品味过故宫的庄严,惊叹过泰山的巍峨,感慨过黄山的美妙,但是当您来到江南古镇,目睹小桥、流水、人家,感怀古风、古韵、古景,您是否有过不经意间的心灵颤动?静谧素雅的江南古镇勿须太多言语,便可使您感受来自心底深处隐藏已久的那一抹心事的激动——怎不忆江南!

江南古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经历了朝代的更迭,便也承受了太多的磨难,但它们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文化风貌,凸显出固有的内在品质,秉承了先人的建筑风范,堪称当今中国古镇群落中的瑰宝。

跨入新的世纪,所有沧桑、所有更迭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心底所保留的那一份记忆仍然鲜活。《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的人文历史》就带您去寻找那一份久违的古朴,带您去回昧那一份远逝的纯真……

通过本书,您可以欣赏到优雅多情的乌镇、秀丽大气的周庄、古朴多样的同里、中西合璧的南浔、神秘典雅的甪直,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西塘。每一个古镇都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或人物来细细挖掘其内涵,力争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而又迷人的古镇世界。

古镇的桥虽没有南京长江大桥般壮观宏伟,却也千姿百态、各有妙处;古镇的水虽没有杭州西湖般悠远大气,却也婉转秀丽,各显灵气;古镇的屋虽没有上海金茂大厦般气吞山河,却也小巧玲珑,各领风骚。小小的古镇从不与别处争宠,只是默默地呈现生活的原生态,却依然璀璨耀眼,刻画出江南古镇永葆生命活力的发展轨迹。

本书与其他描写古镇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既不是单纯写景,也不是单调叙事,又非景与事的枯燥结合与堆砌,而是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一位位熟知的名人将古镇的各处美景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让名人为您做向导,让故事为您做讲解。当您涉足周庄的每一座桥时,既可欣赏其造型的优美,又能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当您漫步在乌镇的夜色中时,既可享受静谧的街景,又能聆听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喃喃低语;当您畅游同里时,既能触摸各式各样的古建筑群,又能体会到官场的环生险象带给主人的不同命运:当您步入甪直的千古名刹时,既可品味千姿百态的佛教雕塑,又可与大文学家叶圣陶等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您踏访南浔时,既能见识到颇受西风浸染的精致建筑,又能探寻张静江老先生的经商治国之道;当您走进西塘时,既可在烟雨长廊上静观美景,又可追寻春秋时期的历史足迹。

另外,本书除了在文字上让您畅游古镇之外,还利用精美的图片使您宛如置身于古镇的氛围之中,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将江南六大古镇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真切地还原到您的眼前,让您跟随我们进行一次如诗如画般的江南古镇之旅。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教育家的梦里水乡与江南名刹

第二章

 同里古建筑群博览

第三章

 周庄的情结与传奇

第四章

 曾经富甲天下的南浔

第五章

 中西合璧的特色古镇

第六章

 文人骚客的乌镇足迹

第七章

 行走长廊漫步西塘

后记

试读章节

杨惠之是个有志之人,多番努力尝试之后,发现自己在画画方面还是只能屈居师兄之下,于是便决心趁早另寻门路。他拜别了师傅、师兄,拎着—个青布包裹就走了。可是到哪里去呢?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就一直顺路走下去。他往东走了大约一百里就到了昆山,借住在—个孤单独身的老人家里。白天他帮老人挑水烧火,晚上就捏起人像来。现在的杨惠之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随便捏来玩玩,他一心想在这上面弄出个名堂来。再加上这几年他从字画中得来的经验、体会,使他塑出来的泥像大有进步。但是他自己总不满意,常常是塑好了又捣碎,捣碎了又再塑。有一年新春,杨惠之终于把—个自己感到满意的塑像拿到了街上,想看看自己的手艺能不能被承认。那时正是上市时候,街上人头挤挤,围拢来观看的人们都赞不绝口:“好啊,多好的一个烂泥菩萨!”杨惠之听了很不高兴,他沉着脸,一下把泥人摔成几块,回家继续研究……

又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冰泥雪水做到春暖花开,杨惠之塑的泥人一个比一个好,但他又把它们一个个捣烂重做。他总是自言自语地说:“好!好得像个烂泥菩萨?哼!”—股不服输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他。

初夏的一个晚上,青蛙在田地里呱呱叫。半夜,月亮从云里冒出来。这时候,杨惠之吃力地抱着新塑好的一个一人高的泥人,悄悄地放在街市中的一座凉亭里。泥人侧身朝外站着,她是—个年轻妇女,挽着一只菜篮,像是在等人。

天蒙蒙亮,一个起早赶集的农民,挑着一担青菜,在凉亭前停下来,对着泥人问:“要买菜吗?”晓风吹动了泥^头上的饰物,好像摇了一下头。那个农民又问了声:“不要吗?不碍事。”挑起担子走了。接着,一个卖菱角的,—个挑菱白的,都向泥人问一声“要不要买?”又挑担走了。

杨惠之这才高兴地笑了,他抱起泥人往回家的路上走去,脚步都轻松了很多……

想不到后面有人跟着他,而且人越来越多。杨惠之这时听得后面好像有人在喊:“强抢民女啰!”他莫明其妙。

回头一看,不好了!几个差役正赶上来,吆喝着捉他来了。杨惠之这才反应过来,把泥人往地上一摔,拼命逃跑。

泥人被摔碎了,差役们跑近一看,都惊呆了:“什么强抢民女!亏他有这本事,手捏的泥人比真的还像!”这时赶来看热闹的人们围了一层又一层。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地赞叹说“百工之中,皆出圣人,此杨惠之,亦可谓之一圣。”从此“塑圣”杨惠之就名扬四海(取材自甪直水乡旅游网,《“塑圣”杨惠之的故事》)。

甪直保圣寺里的罗汉像,是国内仅存的杨惠之雕塑精品,如今保存在天王殿庭院北面的古物馆中。古物馆是在原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成的,始建于1930年秋,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泄水,但又发现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保圣寺的罗汉原有十八尊,1928年大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来经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顾颉刚等先生的呼吁,公私合力集资倡修,1932年,由建筑专家范文照设计,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并由雕塑家江小鹣等把这幸存的九尊罗汉塑像移入馆内。现馆内罗汉塑像虽仅存一半,且还有残缺,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上的瑰宝。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曾这样评价:“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保圣寺古物馆中现存的这九尊罗汉塑像都处在山水的大环境中,浑然融为一体,如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人物画卷。罗汉们得意于山水,或云烟,或洞窟。“章法有似国画长卷中的散点透视。水的奔腾和石的凝重构成了动静之比,云气和斜石立峰又烘托了洞穴的气氛,整个环境显得雄浑而奇绝、庄重而多姿,令人觉得罗汉们确实置身于洞天福地”。

如此神奇的人物,如此高超的手法,如此美妙的雕塑,不能不让人们流连于此。估计单单欣赏这几尊罗汉就要花上一段时间……

这九尊罗汉中,端坐正中的是菩提达摩。此时他闭目袖手,趺坐成标准佛像。脸上毫无表情,已臻入定状态。但查唐代十六罗汉和宋后的十八罗汉都没有他的大名,因此便有人认为他是曾在保圣寺出家三天的梁武帝萧衍,因他对佛教大有贡献,却被叛将侯景逼死,未得善终,故而佛教徒敬奉他为尊者。这座雕塑与众不同的是:一般罗汉都为光头,他却头戴风帽,这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有人说,这是他被困台城听天由命的写照。这时您可能会有疑惑:一个皇帝怎么会和一尊罗汉扯上关系呢?这其中也有—段传说……P21-24

序言

编撰《旅游人文》丛书的初衷很明确,就是为中国特色的大众旅游做一件实事。

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于豪富、贵族等少数人出游的大众旅游,始于二次大战之后。所谓大众旅游,是指平民百姓、工薪阶层涌人出游行列,并逐渐成为旅游主体。西方的大众旅游大体上经历过观光游到观光度假游两个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大众旅游是旅游史上一个里程碑。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众旅游出现要晚了约三十多年,也没有经历过豪富、贵族等少数人为旅游主体的历史阶段。中国大众旅游是在文化传统厚重、文化普及缺失的土壤和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大众旅游不能同西方大众旅游同日而语。就客体层面而言,厚重的文化传统如何开挖、提升;主体层面而言,旅游人文缺失如何弥补、加深,都成为中国特色大众旅游所要解决的课题。

中国大众旅游在轰轰烈烈中行进,又是在蹒跚学步中流动。三十多年来,大众旅游的实践,渐渐使旅游大众获得旅游知识。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末叶二十多年的大众旅游,为旅游大众补上了旅游文化的课。在21世纪,中国的旅游大众已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要“下马观花”了:

他们从单一的观光游进入休闲式观光游,用更多时间解读景观文化:

他们不满足景区里的单调指示牌,要求出现景区标识系统,以求得到景观信息;

他们对静态实景已打不起看劲,渴求动态景观与之配合;

他们甚至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景区数字化处理,呈现虚拟场景,进一步提高文化档次。

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旅游景区(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的一种人文企求。基于此,本套丛书作了如下安排:

一是寻觅。即寻觅实体景观中看不见的人和事,对已消失的文化景观,稽古勾沉,虚拟显现。

二是融合。将寻觅到的消失景观与实体景观融为一体,使游人看到古今相通、虚实场景组合的新景观。

三是解读。在新旧景观叙述中,细细道出其中的文化韵味,使游人有所感悟。

本套丛书包括:《足音泰山》、《沧桑长城》、《天下黄河》、《秘闻故宫》、《诗景长江》、《小桥一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各个分册的作者努力实现可读性、学术性统一,图文并茂。丛书编委会做了选题、审读的工作。

丛书作者均是上海市民,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作为广义的志愿者,以此作为献给盛会的一份薄礼。

丁季华写于华东师大丽娃河畔寓所

2009年3月18日

后记

受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丁季华教授之邀,我承担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的提纲是在与华钢同志经过多次商讨后,并征得丁季华教授的认可才最终确定的。

在最初编写的时候,曾经对每一座古镇的相关材料都作了比较详尽的注释,或列出了相应的参考书。不过因篇幅有限,最终仅保留了少量的注释。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考虑到内容涉及面较广,我们还邀请了于梅好、李娜、徐春燕、余飞、吴蓓、陈娟娟、肖松涛和王冠兰等同志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素材,并撰写了部分章节,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尽管本书的编写工作前后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但仍然存在不少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楼嘉军

2009年3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的人文历史)/旅游人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楼嘉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39400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