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来贺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51年的村支书史来贺,成为全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个榜样,成为全国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作者蒋永武认为,史来贺是个谜。那么,这本书确乎是一部解谜之书。我们从中读出了一个战士生命之烛不熄,战斗不止的情怀。

内容推荐

  长篇传记文学《史来贺》全书15章,洋洋50万字,是一部有所超越的成功作品。作品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把人物放在大时代的进程和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繁复的情节、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和地域色彩浓郁的语言,把人物写活了,把人物生活和奋斗的小舞台和大舞台都写活了。“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通过剖解传主“行事”的原委,一个活生生的史来贺向我们走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史来贺是个谜”

第二章 张妮的苦难童年

第三章 “民兵英雄”的雄风

第四章 “特等劳模”的风采

第五章 “时务”不迷真俊杰

第六章 州官刨地球

第七章 板荡识忠臣

第八章 艰难的创业

第九章 刘庄的腾飞

第十章 人格的魅力

第十一章 人民代言人

第十二章 伟业惊中外

第十三章 榜样的力量

第十四章 最后的岁月

第十五章 无尽的怀念

附 史来贺年表

试读章节

太行南麓,黄河北岸,有个村子叫刘庄。

别看这个村小,只1.5平方公里,无论在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上,谁也找不到它。可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河南有个刘庄!”

“刘庄有个史来贺!”

多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凡对国事、国情稍有关注的人,心目中都或浓或淡地装着这两个“概念”。

就是这么个小不点儿的村子,人家,只355户;人丁,不过1600余口,却有着很大的名声,特殊的魅力。

几十年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许多外国专家学者不远万里,前来考察。

中国天南海北的数以万计人曾来这里参观学习。

中国三代领导集体中的不少人,不仅目光关注过这里,心思琢磨过这里,甚至亲自光临过这里。他们之中,有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罗干、李鹏、胡耀邦、乔石、万里、姚依林、宋任穷、田纪云、姜春云、杨汝岱、邹家华、廖汉生、倪志福、李锡铭、吕正操、李德生、马文瑞、王恩茂、杨成武、萧克、张思卿、刘复之……也许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大地上,能有这么多“高层人士”光临、视察过的村子,恐怕刘庄是独一份!

每个时代,中国高层领导人来到刘庄,都曾留下几多赞美,几许惊叹!

那是历史的车轮,刚刚驶入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一个春天的日子——1991年2月6日。和煦的阳光柔柔地照在豫北大地上,一群迎春的鸟儿在林间欢乐地歌唱。

刘庄300多户人家,1000余人,兴高采烈地拥向连接村外世界的村头大道旁,热烈欢迎一位前来刘庄视察的中央首长。

来了,来了,几辆小车开进村子里来了。

车门开处,走下一位身材魁梧、满面笑容的“中央领导”,向刘庄群众招手致意。

“是咱们的总书记!”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喜。

刘庄小学的两名小学生,欢快地奔向前去,代表刘庄民众,向总书记献上灿烂的鲜花。

在民众簇拥下,江总书记来到刘庄村委会办公室,听取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汇报刘庄的发展情况。

时年61岁,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已近40年,满脸皱纹里既写满一生奋斗的艰辛,又透出中原农民特有的憨厚与忠诚的史来贺,是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领导干部,作为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每年都要进京,“泥腿赴会”。“泥腿子”与党政要员同聚一堂,共商国是。他多次与总书记握手,当面聆听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执政党领袖畅谈治党治国方略。可还没有机会,像今天这样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亲切交谈。

一对普通的沙发上,一边坐着党中央总书记,一边坐着中原农民。前面是个小茶几。茶几上两杯清茶,冒着氲氤热雾,清香四溢。

史来贺犹如同老朋友拉家常一样,有条不紊地谈着刘庄的经济发展,刘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刘庄人的宏伟蓝图。谈到高兴处,他那饱经风霜的额上,皱纹也舒展开来,透溢出难抑的喜悦。总书记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听得激情难抑之时,就伸出手,轻轻地拍在史来贺那粗糙的大手上,口中不住叫着“好,好啊!”摄影记者赶紧按下快门,记下了“总书记和老农民”这一瞬之景。这幅摄影作品,后来被用在许多书籍上,也永远地刻在了刘庄人的心里。  P1-2

序言

史来贺,中国农民的一个代表性名字,中原农村的一个标志性巨人。

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典型代表,他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作为全国农民的杰出代表,他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担任第五、六、七、八届共达20年的全国人大常委,直接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有关决策。

史来贺于1930年7月出生,2003年4月23日病逝,享年73岁。在半个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他最初的和最终的身份,都是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组织书记。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51年的村支书史来贺,成为全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个榜样,成为全国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

半个世纪之中,原来与他齐头并肩的全国农村先进典型,在时代的大潮中浮沉起伏,而史来贺成为一个善始善终的楷模。他以和平年代里的一贯先进而著称,以乡村常态下的强韧奋进而享誉,直到为沧桑人生画下一个完满的句号。

史来贺与刘庄,是豫北黄河故道上一株同根并蒂的参天大树,是时代天幕上一个相依共生的耀眼星座。史来贺自1952年12月起担任刘庄村支书,刘庄自1960年起成为全国农村先进典型。史来贺与刘庆共同实现了一个奇迹,在发展空间极其广阔的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大棋盘上,进行了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成功实践,始终走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前列,代表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终于趟出了一条依靠集体经济、坚持全面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康庄之路。

史来贺从担任刘庄党支部书记那天起,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挖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这个誓言,50年里,他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人不离刘庄。即使是在上级任命他担任地区、市、县领导职务的同时,也始终扎根于刘庄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的家底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刘庄在上世纪60年代末跻身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的先进村,80年代初成为率先实现小康的“中原首富村”。到2002年,355户1616口人的刘庄,人均纳税2.8万元,人均集体分配现金7500元,加上每人每年20多项福利,村民实际人均收入超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另外,退休村民每月享受300元退休金,未成年人每月享受30元生活补助。村民们80年代初住进了双层向阳楼房,90年代住进了五层单元住宅楼,如今又陆续迁入四层别墅式农民公寓,公寓将建400套,人均120平方米,户均472平方米,并且配备各种现代化设施。刘庄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

党和国家给予史来贺很高的荣誉,他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I临刘庄视察。他曾当选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当选第三、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担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还曾担任河南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委委员、新乡地委书记、新乡县委书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兵英雄、全军英模、全国植棉能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乡镇企业十大功勋之一、当代中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有重大贡献专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各种耀眼的光环面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尤其是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的20年里,他居乡村而观天下,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以丰富的社会经验洞幽烛微,识大体,顾大局,实事求是,把握方向,始终保持了朴实、坦荡、勤劳、智慧、执著的中国优秀农民本色。

史来贺积51年之功,倾毕生之力,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之路上的先行者、开拓者、负使命者、集大成者。他的经历对于我们富有启示意义。

史来贺是实事求是,正确把握大方向的模范。他在回顾自己半个世纪走过的路程时,总结道:“遇事要有主心骨,既不跟风,也不刮风;要有主见,有骨气,有锐气,有正气。要始终坚持‘六个不变’:一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不变;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村实际相结合不变;四是坚持按劳分配、合理差别、走共同富裕道路不变;五是坚持一身正气、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变;六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不变。”所以,无论顺风逆水,无论激流险滩,他始终能够保持判断的清醒,掌握行动的分寸,在正确把握大方向上功力日深。

史来贺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模范。上世纪50年代,他就带领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科学种田,在棉田里搞技术攻关一住就是8年,使千亩棉田平均亩产达到100公斤以上,创造了全国棉花亩产之最,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和称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开发高科技生物工程,生产的肌苷、青霉素等原料药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出口创汇居全国第一。他说:“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党走;共同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路。”

史来贺是为民造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无论是困难时期,还是富裕日子,他总是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节日到了,他把肉、油、面、菜和糕点送到群众家里;村民病了,他都要亲自去看望,还拿出自己的钱为困难的村民治病。他常说:“经济搞上去了,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搞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几十年来,全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他在村民大会上宣讲三年规划时,突然咳嗽发烧,住进了医院。在他生命最后的40天里,他讲得最多的是尚未完成的几件大事,最惦记的是几户弱智病残的村民。当村民们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悲痛欲绝地哭道:“老书记呀,你是为了集体、为了全村群众累死的呀!”

史来贺是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他说:“干部只要要求严,劳动、吃亏走在前,各项工作就不难。”由于担任领导职务,他在县委领工资。当村里群众平均收入比他的工资低时,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全村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分配水平超过他的工资时,他又只拿工资,不要村里补贴。村里集体新村建好了,他让群众先搬家,自己坚持与最后一批群众一起住进新居。他从不搞特殊,不沾公家一点光,不占别人一点便宜。他说:“挖地三尺,也找不到别人送的一分钱。”他给家人约法三章:一不准搞特殊,二不准谋私利,三不准脱离群众。他的大儿子史世领担任本村华星药厂厂长,当一家大企业愿出高薪聘请世领去任总经理时,他不同意,对儿子说:“刘庄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你要为父老乡亲们做贡献。人家就是给你一座金山,你也不能去!”史来贺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他的卧室异常简陋,一根铁丝上挂满他和老伴的四季衣物,一张破旧木床上摆满了他读过的书籍。他为刘庄创下了近10个亿的资产,自己却连个普通的衣柜、书架都没有……

史来贺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广袤的豫北平原上,矗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老百姓服他,信他,爱他,敬他,永远念诵他,永远怀念他。

对于所有瞩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前景的有识之士来说,史来贺与刘庄也会成为一个珍贵的标本,带来一番深刻的启迪。51年始终走集体致富的道路,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奥秘,引来强烈的关注和探究的兴趣。的确,这其中包含的一切,浩瀚,深邃,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但愿您能从丰富翔实的《史来贺》一书中,走近一位了不起的中国农民。

                         2005年4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来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永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0661
开本 16开
页数 4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4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