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叔同的二次婚姻揭秘/长篇纪实文学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叔同,一位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文学大师,也是一代高僧。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

本书为你揭秘大师的另面生活和大师背后的女性故事。母亲、爱人、红粉知己、朋友,她们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她们都与李叔同的生活、婚姻、家庭交织在一起。

她们的动人故事,不仅让你更全面的了解李叔同,更让你为女性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深深感叹!

内容推荐

本书是“长篇纪实文学系列丛书”之一,该书系以介绍名人背后的女性故事为主。这些作品全面、系统的揭示了上述人文大师鲜为人知的另面生活,并在其中穿插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以生动、真实、细腻的笔触,充分展现了名人的丰富的女性世界——母亲、爱人、红粉知己、朋友。这些女性虽然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她们与名人或结为夫妇,执手一生;或相爱相知,终生陌路,却爱恋一世,结下深厚情谊。这些女性,在让人们感到亲切的同时,也让人们为她们动人的故事,高尚的情操,为她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深深感叹!

目录

第一章 晚清时代的戏缘/1

1.迷上京剧的孩子/1

2.小时候见过李鸿章 /7

3.与杨翠喜的一面之缘/12

第二章 不期而至的婚事/20

4.俞家的姑娘长得俏/20

5.和女艺人相关的故事/26

6.订了婚的媳妇不相识/36

第三章 李家旧宅里的新婚/41

7.洞房中的新娘艳美惊人/41

8.没有共同语言的小夫妻/47

9.杨翠喜色绝惊载振/52

10.雪地里站着个漂亮小媳妇/57

第四章 康梁余波震津门/62

11.一不留神踩上了地雷/62

12.年长两岁的俞氏有主见/67

第五章 避祸上海滩/76

13.更名隐身困申城/76

14.妙文华章会知音/80

15.城南有一座幽雅小院/85

第六章 在城南草堂的日子/90

16.俞氏与宋梦仙/90

17.“梨花诗会”女才子/95

18.客居沪上思故里/102

第七章 焦土·残梦·故人情/107

19.惊看塘沽变焦土/107

20.义愤再话杨翠喜/112

21.京城如海觅女伶/120

第八章 纵为高士难免俗/127

22.上海,梦绕魂牵的地方/127

23.两下开封/130

24.乡试败北志难酬/134

25.杭城愤然交白卷/139

第九章 人人都是戏中人/145

26.面对粉黛志难移/145

27.人生如戏,为何不可登舞台/151

28.杨翠喜的“戏”还没唱完/157

第十章 扶桑另有新天地/165

29.护送母灵返天津/165

30.两次邂逅日本少女/171

31.美丽的春山淑子/178

第十一章 爱与恨的共鸣/185

32.画,心灵沟通的桥梁/185

33.心中偶像成了悲剧人物/189

第十二章 格格不入的婚外情/199

34.在东京又犯了“戏瘾”/199

35.爱到深时是怨时/204

36.李叔同:“我在国内有家室!”/209

第十三章 婚后才知什么是爱情/216

37.不请自来的“模特儿”/216

38.当爱来时不分贫富/223

39.婚姻的障碍在心里/227

第十四章 也遇上了世俗的麻烦/235

40.在上海过独居的生活/235

41.津门尽是烦心事/240

42.归家时难别亦难/246

第十五章 风雨袭来之前/250

43.杭城本是伤心地/250

44.少年偶像竟在江南/256

45.难以走出的封闭阴影/261

第十六章 他索性要当个和尚/265

46.激情过后的若即若离/265

47.断食,出家的前奏/269

48.她与他已半年不见面了/275

49.晴天的霹雳终于响了/281

50.西湖边上的最后一面/287

第十七章 人生最难断情丝/291

51.俞氏重返上海滩/291

52.在西湖边上找得好苦/295

53.东京的未亡人/303

试读章节

滔滔的海河从他脚下缓缓流过去了,一个身材颀长的青年身影投映在河水中,他已经在河边长堤上伫立了很久。一直到春天傍晚的暮霭从他面前的海河上升腾起来,又从这由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渐渐形成的一片氤氲的浓雾,把他喜欢的海河完全融入一片漆黑的夜幕中时,这青年才把目光移向身后那并不繁华的城区——古城天津卫!他忽然发现,那素有华北商埠之称的城区里已经亮起了点点簇簇的灯火。

这是1896年5月——清光绪二十二年的早春。混浊的海河虽在枯雨季节仍然涛声阵阵,风起浪涌,巨大的浪涛不时从远方冲向岸边,冲刷着由石头筑起的河堤,在这个脑后梳着细长辫子的青年人脚下哗哗流过去,不时飞溅起雪白的浪花。

这青年姓李,学名叫文涛,字叔同,乳名成蹊。已经17岁的李叔同身着一件藏青色的马褂,下着月白色的长袍,显得器宇轩昂。他虽然浑身男子威仪,但眉宇间又含着淡淡的斯文,无论从他高高鼻梁还是那隐含睿智的大眼睛,都让初识李叔同的人意识到他是个胸怀大志的后生。尤其是他面对滔滔海河泰然自若的神情,其性格的成熟显然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那条细细的发辫从后脑搭拉到胸前,又在他的脖子上盘了一个半圆儿,辫梢儿则咬在嘴里。在瑟瑟晚风中他嘴边浮现出藐视一切的浅笑,似乎海河的汹涌浪涛也不在话下。

“成蹊,你今年已经17岁了,再也不能每天跑到戏院子去听戏了。你可要知道,你爹他临去之前,可是再三地叮嘱我,他要我说什么也得把你给带好。他说,无论如何将来也要让你成为个栋梁之材!”

在愈见昏暗的暮色中,李叔同耳边的海河滔声忽然变为母亲王凤玲苦口婆心的叮咛。听到母亲的声音,刚才还高扬起头,面向滔滔海河的李叔同,忽然变得神情凝重起来。他知道自己的处境确如母亲多次叮嘱的那样,虽然他对学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可是不知为什么他从小时候起就喜欢上了听戏,特别对当时天津唱得红火的京剧更是入迷三分。他理解母亲为什么不许他听戏,李叔同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在天津这大盐商的家里所处的地位和处境,不允许他像普通人那样任性和放纵。他也明白母亲王氏为什么不许自己在课余时前往城里的福仙楼去听戏,母亲担心他因听戏而误了功课。当然,母亲更担心的是,万一李叔同去戏楼看戏的消息传进天津粮店后街60号的李家大院,肯定又要遭到邻居们的一阵冷嘲热讽。即便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大家族里,像他这样没日没夜的跑出去看戏,母亲也会因他而遭到白眼。

“娘,看戏有什么不好呢?我爹在世的时候,不是经常去戏院子听戏吗?”

李叔同始终认为他喜欢看戏的嗜好无可厚非,他看戏和那些在声色场上胡作非为而荒疏学业的纨绔子弟截然不同。李叔同首先要把老师赵幼梅布置的《尔雅》和《四书》等学业都背得滚瓜烂熟之后,才能晚上偶尔来到天津水阁大街上的福仙楼里听戏。因此李叔同总在王氏劝阻自己的时候,拿他那早已作古的父亲李筱楼来作听戏的挡箭牌。李叔同心里清楚,德高望重的父亲李筱楼即便已经故去多年,可他老人家在李家大院老老少少心中始终是坚不可摧的精神偶像。  “胡说,你怎敢和你爹相比呢?”不料王氏听了大怒,指着李叔同鼻子说:“你爹喜欢听戏,那是他一辈子功德无量应得的享受,这个家就是他辛苦一辈子才有的,谁敢和他相比?你如今尚未成材,还是一个孩子,怎么能随随便便到街上听戏呢?这种事万一传进家门,我看你如何在别人的白眼下吃饭呢?”

“哼,我才不理那些白眼呢!”李叔同虽然理解王氏严厉有加指责的背后,往往包含许多难言的至爱深情,但他始终难以改掉看戏的嗜好。自从父亲李筱楼十二年前在津病殁以后,王凤玲早就把她今生所有希望都寄予在儿子身上了,母亲在父亲死后的孤苦,李叔同深有体会。他也知道母亲原本出身很苦,早年就来到这大户人家当丫头。她是19岁那年成为父亲的侧室,而王凤玲生下李叔同的时候,父亲已经68岁了。

一位使女变成了姨太太,母亲在这样大家族里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李叔同对此心领神会。他同情母亲的处境,甚至恨不得有一天带着母亲永远走出粮店后街那座古色古香大院,过自食其力的自由生活。不过,从小就喜欢在家里看堂会戏的李叔同,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对戏剧的追求。如果哪天不允许李叔同回家吃饭,他也许不会十分在意;但是如果有人坚决劝阻他去戏楼看戏,恐怕会让他感到难以忍受。父亲在世时幼小的李叔同就养成了听戏嗜好,也并非母亲一句话就可以让他改变的。因为李叔同从心里已与京剧深深地结缘,尤其是最近他在福仙戏楼结识的著名女坤伶杨翠喜,更让青年李叔同从心里念念不忘。他感到杨翠喜是他见过的所有演员中最优秀的一个。

“傻孩子,你怎敢这样说?如果你再敢顶嘴,我就要打你,打死你这不成器的东西!”王凤玲见视若命根子的爱子居然不听自己的劝告,心里就越想越生气。她在气极之时,就会忽然操起手中的鸡毛掸子,恨铁不成钢地向儿子打过去。可是,就在那鸡毛掸子将要打在李叔同头上时,王氏忽又把手停在了空中。她知道这掸子万一打在儿子头上,将是什么样的后果。想起这十几年她在李筱楼故亡以后的艰难时日,想到含辛茹苦把个不谙世事的五岁毛孩子拉扯到今天的种种艰辛,王凤玲心里又气又难过,最后不得不扔掉手中的掸子,一个人扑在床上失声哭泣起来了。

“娘也是真不容易呀!”如今,李叔同的面前晚风又起,他再也不能在海河边上徘徊了。他必须马上回家,想起母亲今早在家里的悲怆哭声,想起这十多年王凤玲对自己恨铁不成钢的管束和关爱,李叔同心里蓦然泛起一丝苦楚。他虽然从心里仍然酷爱京剧,渴望还去福仙楼去看杨翠喜主演的新戏。然而就在李叔同准备进城去福仙楼的时候,脑际又浮现出王氏那双哀求的眼睛,这时候他的心软了。李叔同知道今晚无论如何不能再去福仙楼了,如果再进戏楼,他纵然可以一饱眼福,但是那样他却又要深深刺伤母亲的心了。想到这里,李叔同离开了海河长堤,在越渐昏黑的夜色下一人向城区那条通往粮店后街的老路上走来。

P1-3

序言

编缉出版名人的女性世界是我多年的愿望,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女性,也不仅仅是因为编过诸多本名人的传记。而是每每看到有关名人背后的女性(母亲、妻子、伴侣、知己、朋友)的故事时,总是不胜唏嘘。

固然成长为一名名人有着与常人异别之处,但做为名人背后的女性,在社会、家庭、道德、伦理诸多方面所需承受的压力亦不比名人小,做名人难,做名人的女人更难!

因为有了女性,名人的情感生活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环;因为有了女性,名人也饱尝了人世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女性在名人的生活中交织着复杂的亲情、爱情、恋情和友情,女性成为名人生活中、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女性也成为影响名人一生甚或他们事业有成、受人尊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本套长篇纪实文学系列丛书,从2004年开始策划、组稿,至今陆续出版了有关金庸、柏扬、李敖、徐志摩、郁达夫、胡适、李叔同、梁实秋、郭沫若等诸历史文化名人的女性世界纪实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全面、系统的揭示了上述人文大师鲜为人知的另面生活,并在其中穿插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以生动、真实、细腻的笔触,充分展现了名人的丰富的女性世界——母亲、爱人、红粉知己、朋友。这些女性虽然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她们与名人或结为夫妇,执手一生;或相爱相知,终生陌路,却爱恋一世,结下深厚情谊。这些女性,在让人们感到亲切的同时,也让人们为她们动人的故事,高尚的情操,为她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深深感叹!

浩瀚人生,多少风流人物,随着时代风云变幻,一去不返。记录名人的女性世界在今天会是一个更感人、更精彩的世界,也是对人生对生命的另一种感悟。

                     吕 莺

                     2006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叔同的二次婚姻揭秘/长篇纪实文学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应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14434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