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光辉不褪,《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向您介绍书法大师颜真卿先生,颜真卿,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图书 | 颜真卿/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代大师,光辉不褪,《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向您介绍书法大师颜真卿先生,颜真卿,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内容推荐 颜真卿,709年生,785年逝世,京兆万年(今陕西)人。字清臣,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代名臣忠烈耀世——颜真卿的生平事迹 第二章 颜体书法雄秀独出——颜真卿的书法艺求 第三章 颜体书艺彪炳千秋——颜体书法的成因与历史影响 附录一 颜真卿年谱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唐朝开国以后,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努力,社会很快走向了安定繁荣。到唐中宗李显的时候,建国将近一百年,李唐王朝的统治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疆域,东北包括朝鲜半岛,西北抵达中亚,北部覆盖蒙古,南方扩至印度支那,势力范围相当广大,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封建帝国,开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国家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空前繁荣,军事实力的强大,以及对外频繁的交流,为各项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国传统的诗歌、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和服饰等各个方面在这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创造出许多一直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突出成就。唐朝的文化不仅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 第一节出身名门勤奋求学 唐朝的统治者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大力实行科举制度,许多的宰相、大臣以及将领都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这条出路大大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学习积极性。都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 长安城周围长约七十余华里,全城共有三十多万户居民,如此巨大的规模和稠密的人口,是当时世界上少见的。作为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成为世界各国交流的中心之一,也是宾客云集的东方大都会,与世界历史名城雅典、开罗、罗马一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当时的长安城规划得十分整齐,北部正中是皇城,皇城外直通正南是一条朱雀大街,街的两边是相互对称的坊,各坊问是宽敞笔直的大道。城内的东南角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曲江池,这是一片两岸花木葱茏的湖水,是皇室权贵及文人雅士会集的地方。有一个叫作敦化坊的著名的里坊紧挨着曲江池,住着很多的朝廷仕官,时任太子文学的颜惟贞一家也住在这里。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中,唐中宗景龙三年(Z09),颜惟贞的第六个儿子出生了。长辈为他取名颜真卿,字清臣,这是两个恰恰相合的名与字,反映了家人对这个后生的美好希望。今天回顾颜真卿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也正是走了这样一条既求“真”又求“清”的道路,最终使他成为一代名臣和杰出的书法家。 颜真卿在撰碑的时候,往往自称为“琅邪颜真卿”,这是因为他的祖籍是山东琅邪(今山东临沂)。十三世祖颜含的时候,颜氏一家随着琅邪王司马睿迁到了南方的上元(今江苏江宁),经过了九世的繁衍,颜家成为江南的大族。到五世祖颜之推的时候,颜家又随周武帝举家迁居到了都城长安,于是后世子孙便在此扎根,传到颜真卿已经是第四代了。 琅邪颜氏一家是有着悠久传统的书香门第,一世祖就是孔子的著名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的颜回。此后,颜氏家族恪守儒家忠孝仁义之道,钻研经书,学习历史,人才辈出,多数子孙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名气。颜回的第二十六世孙颜含,做过朝廷的光禄大夫,曾经十三年如一日侍奉卧病在床的哥哥,闻名乡里,世人便将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称为“孝悌里”。 颜真卿的十世祖颜延之是南朝的大诗人,与同时的另一位诗人谢灵运在文学史上并称“颜谢”。九世祖颜腾之曾任南朝巴陵太守,以擅长书法而闻名当时,南齐的王僧虔以及梁武帝萧衍都曾对他的书法加以推崇。五世祖颜之推是北朝后期著名的学者与作家,他写的《颜氏家训》等渗透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论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奉为“治家之圭臬,处世之轨范”。 进入唐朝以后,颜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最著名的学者叫做颜师古,这位著名的儒学大师是颜真卿的曾伯祖。他在专门研究古字词义的训诂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撰修的《五经定本》,使儒学在文字上取得了统一,为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颜师古和他的二弟颜相时、三弟颜勤礼同时担任弘文馆的崇贤学士,兄弟三人都是著名文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P8-9 序言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朝中期的名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 他自幼丧父,家境清贫,但兄弟姊妹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长辈的悉心教导下,养成了一种刚正倔强、坚贞独立、勤奋好学的性格,年少时就颇有才气,在书法方面的成绩尤其突出。 步入仕途之后,因为忠正刚直,不参与官场的倾轧活动,颜真卿屡次遭到排挤,但他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天宝十四年(755),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他率军坚决抵抗,牵制了叛军,为维护大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建中三年(782),藩镇军阀李希烈谋反,颜真卿以朝廷元老的身份前往劝降,经过三年周折,不幸被叛贼缢杀。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成为忠臣义士的光辉典范,一直为后世所颂扬。 颜真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立了雄浑朴厚、雍容壮伟、气势磅礴的“颜体”,这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成为书法美与人格关完美结合的典例。此前,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风笼罩了中国书坛近四百年。颜真卿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种局面,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人物。 颜真卿一生沉浮于宦海将近五十年,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做过官,同时也留下了大量书迹,楷书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碑帖之外,还有《颜真卿集》等著作流传后世。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颜真卿/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秦永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03014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4 |
出版时间 | 2006-02-01 |
首版时间 | 2006-02-01 |
印刷时间 | 2006-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64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西 |
长 | 216 |
宽 | 15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