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潘天寿/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代大师,光辉不褪,《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向您介绍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善画鹰、八哥、松树、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他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故落笔大胆泼辣,又能细心收拾,作品的构图,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趣韵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他还长于表现山花、野草,笔墨挺秀多姿,艳丽生动。画面的虚实、疏密、主宾、黑白以及强烈,又和谐协调,加之色彩的清新浓郁,画面的灵气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潘天寿,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县人。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善画鹰、八哥、松树、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他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故落笔大胆泼辣,又能细心收拾,作品的构图,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趣韵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他还长于表现山花、野草,笔墨挺秀多姿,艳丽生动。画面的虚实、疏密、主宾、黑白以及强烈,又和谐协调,加之色彩的清新浓郁,画面的灵气引人入胜。他的著作有《中国绘画史》、《雷婆头峰团瓢 画谈随笔》,以及其绘画作品《潘天寿画集》等。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旭日之光初动人

第二章 山海托日亦催人

第三章 云山水日风过人

第四章 日入中天情感人

第五章 阴云蔽日雨哭人

附录一 潘天寿年谱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1897年3月14日),在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老少皆知的潘家大院里,潘家长子秉璋和妻子周氏喜得贵子,孩子取名天谨,乳名守权,学名天授。

潘家大院,是冠庄很有名的大院,被当地人称为村北的“楼下道地”。

潘姓,在冠庄是大姓。潘家祖先自元代初迁来宁海县冠庄村,到潘秉璋的父亲已是第十六世。潘秉璋的父亲潘期照,为人慷慨重义,勤俭而善于经营,当地人称“拱北公”。祖上没有传给潘期照家产,但他凭借自己的劳动,买进了不少田产,并在冠庄先后两次建屋造舍。第一次造的房子,因不慎失火而烧毁,第二次造的宅院,便取名“又新居”。

“又新居”是南方式的四合院:三间两弄,正厅分堂前和左右正房。东西两侧各三间厢房,全是二层的木结构建筑。门窗有雕绘各种花鸟、人物故事的花格和檐坊。俗称“倒厅”的前厅有天井,两厅间有一排八扇长的拷格雕花屏门。两侧有耳房与内院东西两厢相绕,院内道地铺着拼花鹅卵石。

潘期照和潘秉璋父子是当地两代有名望的乡长。潘期照是“国学生”,人称“三星先生”;潘秉璋,25岁得中秀才,人称“达品先生”。两人在当时的城关都小有名气,在冠庄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潘秉璋写得一手好字,冠庄许多人家办红白喜事或有定约立契之类的大事都请他书写。

潘秉璋还有个兄弟——潘秉硅,是潘期照的次子。潘秉硅像他父亲一样善于经营。这一点胜过他的哥哥潘秉璋。兄弟二人把自己的田产传给各自的儿子们时,潘秉璋只有五亩多田,而潘秉珪则拥有五六十亩田。潘秉珪凡事善于变通,不像他哥哥秉璋那么耿直、固执。

潘天授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天授兄弟五人:天授、天膺、天素、天尚、天伍。天授和天膺为周氏所生;天素、天尚和天伍三人为天授的第三个继母娄氏所生。

孩童时的潘天授像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整天和小伙伴一起在村里村外玩耍,跑东跑西。家里的一切都不用他操心,砍柴和放牛算得上是他能帮家里干的最大的事情了。而且,就连砍柴和放牛都是边戏耍边做的。那时,他还不懂得他们的家境正在面临一个潜在的危机。潘天授看上去比较安静,不爱说话,但很善于思考。他时常听大人们说哪里如何如何,但他没有去过,他不知道冠庄以外是个什么样子。那时候,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冠庄西山的雷婆峰。但家里的大人总是不许他独自去,并且总是想方设法阻止他到那里玩。只有个别时候,才允许他在家里帮工的陪伴下到那里砍柴或放牛。因而在他心里雷婆峰是一座非常神秘、令人神往的山峰。

雷婆峰是冠庄周围最高的山峰,大约三四百米高。在冠庄出出进进的大人们的眼里,它是那么的平常;但在还是个孩子的潘天授眼里,却是那么的雄伟。他还没见到过比雷婆峰更高大的山峰。那里的花草树木、山石溪流美不可言,所看到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潘天授童年的记忆里。P12-14

序言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潘天寿和他的艺术,也随着20世纪的逝去盖棺定论了。潘天寿被誉为20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是20世纪中国画传统派最后一位大师,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篆刻家和诗人。

现代中国绘画史,是中国画家在西方文化猛烈冲击下,在绘画上做出不同反应的历史。要么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一味“开拓”,以西方绘画观念和形式取代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和形式,或者将二者糅合成不中不西的绘画形式,要么捍卫传统,在“延续”中求发展。潘天寿属于传统“延续型”的画家。对他艺术成就的评价,我们只能用中国本土的标准,而非西方的标准。然而,我们又必须立足于现实审视潘天寿的艺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是跨越时代的,既属于过去,又属于现在,还属于未来。更为重要的是,潘天寿的艺术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潘天寿是中国现代文人画大师。虽然他在创作的高峰时期被迫害致死,没能达到黄金晚岁的艺术巅峰,但他是中国传统诗、书、画、印的全才,他在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业已完成了极具个性风格的独创,创造了富于现代感的文人画新样式。在整个20世纪,中国人思想观念上充满彷徨,呈现动荡的中国画坛上,潘天寿是立足于传统,承前启后延续传统绘画艺术的一面旗帜。

潘天寿的绘画,最为鲜明突出的是画面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力。它具有一种冲天的霸悍之气,诉诸于观者的视觉感官,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这是历代绘画所罕见的。许多研究者用潘天寿篆刻作品的印语“强其骨”和“一味霸悍”来概括他的风格。在他数以千计的绘画作品中,潘天寿将山水和花鸟加以巧妙结合,并将山石“化圆为觚”、“以笔线为间架”、“以线为骨”,把书法中的隶书和魏碑笔意移入画中,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和、温柔、敦厚的特点,形成以方折、尖锐、生挺为特征的线的骨架,铸成更为内在和深沉的动感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显现,又是通过他有别于任何画家的至奇至险的画面构成来实现的。当然,其中包含了他并非个性自然流露的一面,而是形成于他对画面构成的理性思索和经营。理性的经营成为他书画的一大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一些人为的理性雕饰,画幅越大,这种雕饰就越是明显。但是,在他的指墨画作品中,由于手法手段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然”与“偶然”所产生的生动自然之趣。在画面形象和笔墨的形式构成上,可以用“疏”和“精”来概括潘天寿的绘画。疏朗的构图和简洁的形象,加上细节的精致和用笔用墨的精善,形成画面语素构成和表达方式上强烈的对比,使他的画面“意写而工巧”,经得起深入推敲,真正做到了“致广大,尽精微”。

立意高,题跋趣,是潘天寿绘画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潘天寿绘画的内在、外在意蕴以及令人遐想、回味无穷的深远意境。潘天寿解放前的作品,主要以抒发个人孤傲的性情为主,有一种超然物外之感;解放后,由于个人思想的转变,对时局乃至政治稍有关注,在立意上增添了象征的意蕴,如《江山如此多娇》、《松梅群鸽》、《百花齐放》等作品。潘天寿画面上的题跋贵在求“趣”,一则是内容上耐人寻味的“意趣”,再则是通过瘦劲的书法、生辣的线条和巧妙的章法布局展示一种外化的“情趣”,使画面立意通过他个人化的传统艺术语言表达,在意蕴和深层意境上更放异彩。  潘天寿的篆刻艺术,在外在表现上与他的绘画有明显的不同,钝刀拙线,精警重拙,不求妩媚;但内在以追求气骨为特征。他的篆刻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他博采众长,并体现他个人某些嗜好和艺术偏爱的作品;另一类则显示出他决然有别于时贤的特质,印面文字造型富于装饰,布局图案化,而刀法上讲究深藏不露,如长形印“止止室”、“潘大”等。他的个性特征反映在治印上,早期主要在白文印,而晚期主要在朱文印。  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在整个20世纪,还着重表现在他对美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上。从潘天寿本人生活的整个时期,到他过世后的几十年,中国画都处于西方文化观念的猛烈冲击下。在潘天寿从事艺术活动的早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锋就显得异常激烈。具体表现在绘画上,中国画家之间的绘画观念交战,无形中构成了中国绘画的两大阵营。一部分积极捍卫传统的民族艺术,一部分则试图用西方的绘画理念来改造中国传统绘画,勇于“开拓”、“创新”。而对于年轻的一代,由于生活阅历和学养上的局限,则由此产生了艺术追求上的彷徨和盲目。基于这种情况,潘天寿立足于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誓死捍卫,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了理论上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撰写了大量的美术研究专著和论文。他在明确提出了自己观点的同时,为年轻一代在艺术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并为中国美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潘天寿美术理论的重要著述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中国画题款之研究》、《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等。

潘天寿的艺术成就,还集中表现在20世纪初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上。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对中西两种激烈对抗的美术教育理念下产生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美术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论上的独到阐释,提出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重要论点。他还主张中国画专业中的山水、花鸟、人物分科教学,中国画专业设置书法篆刻课程,而且要用适合于中国画的一套训练方法进行基础训练等。在他“纯粹中国化”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引下,中国画在教学上建立了从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到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的新体系,为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到潘天寿的印章,大到潘天寿的大幅中国画作品,都综合地反映了潘天寿作为一个现实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艺术、如何关照现实世界、如何对待艺术创新等现实的问题。潘天寿的艺术是以传统的形式来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意识,而在形式构成上又富于现代感,令中西方人士共同为之震撼。这无疑对我们当今中国画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具有极大的启迪,也有利于促进我们对现实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上述所有这一切,都源自潘天寿的人品、才情和学养。

每一位大师的背后,都必然会有“大”而“充实”的人文内涵为依托。潘天寿艺术的不朽,正是源于他自身具有的丰富而鲜明的人文思想含量。解读潘天寿的艺术,不能离开他的人文根源。而这一根源,我们只能从潘天寿及其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中去寻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潘天寿/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福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30052
开本 16开
页数 1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64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6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