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鲁迅的个性心理为研究对象,特别注重对那些以前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的甚至还被视为“消极阴暗面”的个性和心态特征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涉及鲁迅的负罪感、虚无心态、自虐与攻击的心理冲突、爱情心理以及暮年的疾病与死亡意识等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眼光。正像只有在黑暗中才能更鲜明地看到光明,只有细致地考察了鲁迅内心世界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因素,才能更深入、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整个人格和精神。吴俊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揭示鲁迅在个性上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内容推荐

本书以鲁迅的个性心理为研究对象,特别注重对那些以前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的甚至还被视为“消极阴暗面”的个性和心态特征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涉及鲁迅的负罪感、虚无心态、自虐与攻击的心理冲突、爱情心理以及暮年的疾病与死亡意识等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眼光。正像只有在黑暗中才能更鲜明地看到光明,只有细致地考察了鲁迅内心世界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因素,才能更深入、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整个人格和精神。吴俊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揭示鲁迅在个性上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钱谷融

我把这本书视为自己年轻时代的最后证明。现在仍想这样说,这是一本年轻的写作者写给年轻人看的“青春读物”。当然,它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书。

夕阳下独行的过客想要逼近或抵达的是超越了坟地和野花的无穷之远的远方。虽然是无穷之远的远方,但过客惟一的选择仍然是决不回转去的前行。在这里,远方的虚妄或虚无,已非关键所在,勘破虚妄或虚无之存在的思想、意志及其行动,才是《过客》的主题。同时,正因为是“无穷之远的远方”,它就将是不可言说的,即不可能用语言来言说。“不可言说”在此摆脱了语言表达有限性的囚笼。而“向着”这无穷之远的远方的前行者,实际上承担了我们内心希望的使命。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满怀光明、温暖与喜悦的希望者的鲁迅形象。

——吴俊

夕阳西独行的过客要抵达的是超越了坟地和野花的无穷之远的远方。虽是无穷之远的远方,但他唯一的选择仍是决不回转去的前行。

目录

新版自序

引 言

第一章

我是亚当的子孙

第二章

虚无的包围与纠缠

第三章

一枚硬币的两面

第四章

在母亲和妻子之间

第五章

暮年意识:疾病和死亡(上)

第六章

暮年意识:疾病和死亡(下)

殉道:思想者的代价和归宿(结语)

附录(四篇)

试读章节

爱伦坡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作家敢于真正写出他心中全部的思想和感情,因为怕纸张会被这些思想和感情所烧毁。由此,我也联想到鲁迅说过的一段颇为类似的话。这是一段著名的并且意味深长的话:“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大约只是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鲁迅还曾说过:“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我想这样说是能够为人所接受的:鲁迅其实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中国新文学中写出了人生“血和肉”的第一个伟大而“凶猛的闯将”。《狂人日记》则是人们听到的第一声鲁迅的呐喊和自问。

《狂人日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的深刻意蕴究竟是什么?对于鲁迅的文化和个体心理而言,它究竟说明了什么?我愿意再次强调:这是一部“原罪的忏悔和绝望”之作。说得具体一点,是作者对于自身历史和自P6身命运的自觉诘难与深刻绝望。当人们相信这主要只是一篇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檄文——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时,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其中原本十分明显和突出的并且仅仅只对鲁迅个人才具有的意义,这就是鲁迅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负罪”感和由此而生的极度的不安、恐慌与孤独感。联系到鲁迅的一生,这些心理表现可以说始终是鲁迅深层心理的主要特征。如果我把对于封建主义因素的批判看成是《狂人日记》的明显的和第一重的主题意蕴,那么它的潜在的和第二重的意蕴,就是我想强调的罪恶意识和由此而来的种种心理表现。这后一种主要对于鲁迅,我以为是更重要和更有价值的。因为反封建的主题在“五四”时期,其实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种社会进步潮流的主旋律和大趋势,鲁迅所能够做的和所达到的可能只是在思想上比别人更深刻一些或更领先一些而已;但是他的“负罪”或“原罪”意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人格典型。人们将不难发现,在鲁迅以前和与鲁迅同时,从来也没有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近现代西方个性主义启蒙和觉醒以后,对于新旧时代交替的文化环境中的自我有着如此深刻而执着的反省和审视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已经渗透和积淀在他的文化人格与个性心理的最深层。作为一种潜在的和最深刻的心理动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罪恶意识对于鲁迅的影响是很复杂的,而其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P7

序言

重新出版自己十五年前的作品,心情还是比较复杂的,至少不能单纯用高兴之类的字眼来概括。因为正是这本书的重版,使我再次发现了时间的流逝是那样的无情。十五年,意味着我早已离别了年轻的岁月,或者说,我早已被自己的年轻时代所抛弃。而这本书在几乎所有的意义上,都代表了我的年轻时代。它的重版无疑加深了我对现在的沉重感觉。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和时间的价值相提并论的。旧著新版的喜悦并不足以抵消我对逝去的年轻岁月的怅然追思。这样的十五年不会再有了。

回忆当初,这本书的写作对我是有拯救作用的。从读书的届(级)别上说,我属于1986年冬季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但实际的学期开始,则在1987年1月。这样,我本应在1989、1990年之交毕业。可是,整个的1989年,我一直深陷在时而狂热、时而颓丧的不定状态中,根本无法执笔进入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越到后来,心情就越加郁闷。虽然每天其实都无所事事,但就是百无聊赖,不想动笔。终于申请延期毕业。

1989年的圣诞之夜来临了。我靠在宿舍的窗前,黑暗中听到了不远处室内体育馆里传来的音乐声,那里正在举行圣诞舞会。渐渐地,我意识到窗外匆匆的人影和急切的脚步,都是朝那里而去的。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到心底里的某种东西苏醒了,我有了想要写作的冲动。就在这一夜,我开始了这本书也就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这种写作状态保持得很顺利,我完全被它所捕获,一直到大约次年4月全书完稿。以后我也曾写过并出版过多种作品,但能够全身心进入并体验写作中的激动或痛苦的,却再也没有发生过。我把这本书视为自己年轻时代的最后证明。现在我仍想这样说,这是一本年轻的写作者写给年轻人看的“青春读物”。当然,它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书。

书写完了,答辩也通过了。跟着就是毕业,不久又获得了学位。但正如我有点预料到的是,它的出版遇到了麻烦和阻碍。有位审稿者对这本书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完全的否定意见,而且,在审稿意见中明确判定了它的严重政治错误。我陷入了无奈和苦闷之中。有一天,我去导师钱谷融先生家中不禁谈起了这本书出版的挫折。钱先生说:“要是在以前,这样的审稿意见是会毁了一个年轻人一生的。你应该到出版社去跟他们说清楚。”这话提醒也鼓励了我。于是,我鼓足勇气去找了出版社的总编辑曹伯言先生“据理说明”。曹老师审看了全稿,事情很快便有了转机。但我也必须做出妥协。结果就是删去了约三万字的段落和字句,同时增加了一些当时在我看来是“画蛇添足”的注释和文中说明的句子。这样,全书毕竟未遭太大的改动。书出版了,书名一仍当初论文的题目,叫《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写到这里,我必须再次对曹伯言先生表示感谢。他多年研究胡适,在胡适还没有像后来那样一度“火”起来的时候。

其实,在我写完这部论文后不久,自己就已经察觉到了它的严重偏颇。当时检讨起来一是它的理论冲动远未达到应有的理论深度,感性的、情绪性的思考大大压倒了严格的学术理性,这表明了我思想的有限性及作为一个合格的学者在学术研究素质与能力上的欠缺。二是它在研究方法上的生硬和“食洋不化”,许多文字显得极端或矫情,大概可以视为“真诚的幼稚”。现在我也还是这样认为。我曾经想再另写一部鲁迅的书,多少纠正一下这本书的偏颇,但终于没有这种机会,因为很快我便陷入了其他的写作中,丧失了原先试图再度写作的冲动。但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我又写了一本《鲁迅评传》,是应“国学大师丛书”之约而写的。这是一本与原先的写作完全不同类型的鲁迅研究著作。结果证明,我并不能胜任为“国学大师”的鲁迅学术作传。这书令我更加汗颜,此处略过不谈。

1994年至1996年间,我作为鲁迅研究者应邀到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以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去东京大学等校访问研究。我的身份使我在日本及回国后的一段时间,又重操旧业,新写了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这时我对鲁迅的看法特别是观察角度已经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简单说来,即我更愿意看到一个洞穿了黑暗与绝望之虚无的怀有光明希望的鲁迅形象。在《鲁迅个性心理研究》中,我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分析,尝试证明虚妄或虚无在鲁迅的思想与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地位。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更关切的是鲁迅走通虚妄或虚无之境的思想意志。这在《野草·过客》中应该有准确而明晰的表达。夕阳下独行的过客想要逼近或抵达的是超越了坟地和野花的无穷之远的远方。虽然是无穷之远的远方,但过客惟一的选择仍然是决不回转去的前行。在这里,远方的虚妄或虚无,已非关键所在,勘破虚妄或虚无之存在的思想、意志及其行动,才是《过客》的主题。同时,正因为是“无穷之远的远方”,它就将是不可言说的,即不可能用语言来言说。“不可言说”在此摆脱了语言表达有限性的囚笼。而“向着”这无穷之远的远方的前行者,实际上承担了我们内心希望的使命。于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满怀光明、温暖与喜悦的希望者的鲁迅形象。超越了世俗的情感或价值诉求,“他”向着不可抵达的、无穷之远的远方(彼岸)前行,但这执着“前行”的姿态,却又证明了“他”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不懈的生活追求。说起来,这虽是我的鲁迅观的一点小小的变化,但它终于能够使我释怀。在某种程度上,我在鲁迅身上找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不过,对此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在我想来,不管怎样,至此我也已经完成了自己对于鲁迅的基本认识。研究是无止境的,但我对这个话题似乎已经感到身心俱疲难以再有作为了。现在旧著重版,倒也算是一种了结。

十几年前,在我刚开始动笔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鲁迅的作品几乎就是为我们这样的时代而写的。从大学二年级起,我听从复旦中文系王继权老师的教导第一次完整地阅读《鲁迅全集》,迄今为止,鲁迅的著作仍是我读得最多的书。我想,在我的心底里大概是有一种“鲁迅情结”的。年轻时代留下的种子恐个白一辈子都会在那里暗暗地萌动、生长。即使要造一座坟把它埋住,坟头上也是要开出几枝花或野草来的吧。仿鲁迅所说的,我就把这书的重版也当作是造一座坟,一为了包容自己的过去,二也试看以后在它周围究竟真否会长出几枝野花或野草。

为了这次的重版,我又重新通读了一遍全书。除了改正错别字外,原先的《鲁迅个性心理研究》正文部分一仍其旧。但因增加了附录的几篇文章,我将业师钱谷融先生为原书所作的序言割舍了;18时,对审阅我的这部博士学位论文的几位老师的“鸣谢”也删去了。附录的几篇文字主要写于九十年代中前期,其中一篇源自《鲁迅评传》,它们都曾在当时公开发表过。虽然这些并不是我有关鲁迅的全部写作,但它们都是我自己最喜爱的作品。这次重读,我仍稍稍感到吃惊:自己曾有过如此毅力这么长时间地写过阅读鲁迅的书。真有点今昔之叹呵。

东方出版中心的李丹梦小姐前些时建议我重版这本书,她的话击中了我心里许多年来都一直有的一种希冀。当初我确实想借一次重版的机会修订一下这本书。但静下心来要做这件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修订”将无异于新写,而这在最近几年里都将没有时间上的可能性了。与其修补式地修订,还不如一仍其旧吧。再说李丹梦小姐对这书的“好感”应该也是缘于它的旧时容貌吧。不过,因内容多少已有不同,就改用了现在的新书名。我现在最大的奢望是这本书会有它的年轻读者。

2005年9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4109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