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震来了
内容
编辑推荐

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传说中的有条大鲇鱼在地下动么?还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认为的上天对人们所犯错误的惩罚?或者是再自然不过的一种纯天然的现象?怎么划分地震的大小、深浅和远近?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为什么有的地震能造成那么大的破坏,而有的我们人类甚至无法感觉到?……阅读本书,了解更多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

内容推荐

随着“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有关地震方面的科普读物也随之陆续出版发行。这本地震普及读物是针对中小学生等青少年朋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编写。内容涉及地震的原因、地震常识、地震前的自然预警、地震预报、地震谣言的识别、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救援、地震现场救护等。

目录

第一讲 地震诞生记/1

 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球/2

 喜马拉雅山诞生记/4

 地壳的“年轮”/6

 地震诞生记/8

 地震的能量波——地震波/10

 利用地震波给地球作x射线扫描/12

第二讲 地震的个人档案/15

 地震ABC/16

 地震的能量级——震级/18

 地震的破坏力——烈度/20

 地震的深浅/22

 地震的远近/24

 地震的分类/25

 地震序列/27

 地震经常作案的地点/30

 为什么地震会造成那么大的破坏/32

第三讲 我国深受地震灾害之苦/35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

 亚地震带之间/36

 为什么我国的地震灾害严重/38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40

第四讲 倾听地震来临的脚步声/43

 行为反常的动物/44

 变色变味的地下水/49

 地声与地光/51

 更多的异常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53

第五讲 地震预报/55

 地震预报的发布/56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张衡地动仪/58

 地震预报是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60

 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62

 我国是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64

第六讲 识别地震谣言/67

 地震谣言的传播条件/68

 地震谣言的起因/70

 地震谣言容易出现的时间/72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74

第七讲 迎战地震/77

 地震时家中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引起伤亡/78

 进行一次mini家庭防震演练很有必要/82

 准备好家庭紧急备用品/84

 做好学校的防震准备/86

第八讲 地震来了,怎么办?/89

 在家中怎样避震/90

 在学校怎样避震/92

 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94

 在户外如何避震/96

 安全避震,姿势很重要/99

第九讲 遇到地震次生灾害怎么办?/101

 地震引发火灾/102

 地震引发海啸/104

 地震引发其他次生灾害/106

第十讲 地震救援/109

 地震后如果被困怎么办/110

 救人的原则/112

 如何寻找被困人员/114

 如何正确营救被困人员/116

 如何保护被救出者/118

第十一讲 地震现场救护/121

 心肺复苏/122

 止血/130

 包扎/133

 固定/136

 徒手搬运/139

 制作简易担架搬运伤员/146

第十二讲 地震之后……/151

 排查地震留下的隐患/152

 地震之后要严防传染病/155

 如何安全搭建防震棚/157

 居住防震棚要杜绝火灾隐患/159

 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161

 如何安抚生还者/163

 不该对生还者说的话/165

 没有进行抗震设防是地震造成惨重

 灾害和损失的主要原因/167

试读章节

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球

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年轻的星球,但它也存在了约46亿年。地球是近似实心的椭球体,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由外向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好比蛋黄,地幔好比蛋白,地壳好比蛋壳。

地壳很坚硬,由岩石组成,但它并不像蛋壳那样均匀,而是差别比较大,厚5~70千米不等,陆地部分平均厚33千米,青藏高原地壳厚达70千米,而海洋部分地壳厚度平均只有7千米。

地幔分上、下地幔和它们之间的过渡层,总厚度约2900千米,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5%。上地幔的上部也是岩石层,它和地壳合称“岩石圈”,但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之间有一层莫霍面隔着。上地幔的下面是厚约几百千米的软流层,岩石圈就漂浮在这个软流层上。

地核半径约3471千米,由内核、外核和它们之间的过渡层组成。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是固态物质,是一个温度很高、密度很大、由铁镍构成的金属核。

喜马拉雅山诞生记

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被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有的板块大,有的板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它们漂浮在上地幔下的软流层上,有的相互之间靠近,有的则是远离。

相互靠近的板块碰撞后,其中一个的边缘会插入另一个的下面,而另一个则会被抬起。

喜马拉雅山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它在1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在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挤压作用下逐渐隆起,最终成为世界的屋脊。时至今日,这种挤压、抬升还在继续,喜马拉雅山这个“巨人”将越长越高。

地壳的“年轮”

我们在经过盘山公路或是处在陡峭的悬崖下面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山体暴露的开挖面呈现出波浪状的岩石层,这种层状的岩石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地层”,它们是地球上的物质在海洋中慢慢沉积的结果。

经过数亿年的时间,它们在地球内力的挤压作用下逐渐隆出地表,沧海变成桑田;有的桑田则会变成高山,有的则又重回大海的怀抱。

这些地层犹如树的年轮一样,反映了地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状况。同一棵树上的年轮厚薄反映了各年的自然环境好坏;而地层的厚薄之分则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沉积作用和风、水侵蚀作用的力量对比。当某个地方因为地壳的运动而下降的时候,相对较低的地势使它更容易接受水流和风搬运来的物质进行沉积,使地层增厚;而当地壳的运动使这个地区上升时,它又会受到水和风的侵蚀作用而变薄。这种沉积与侵蚀的较量最终决定了不同地质时期地层的厚薄不一。

地层应该是水平的,但由于地球内力的作用,地层受到挤压,变得形状怪异,有时老的地层甚至跑到新的地层上面。

地震诞生记

岩层因受到力的作用而逐渐变形,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岩层发生褶皱弯曲;当受到的内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和错位,产生断层,地震也就诞生了。地震诞生后马上就以地震波的形式将能量向四周传播开去。如果地震的能量够大,传到地表后引起地面振动,人就会感觉到发生了地震。  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从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千米的断裂带,有各种不同的宽度和深度。断裂带是多条断层的聚合带。现今与地震有联系的断层是活动断层,过去虽活动但如今稳定的断层叫“休眠断层”,或称为“死断层”。也就是说,有地震就一定会产生断层,而有断层则不一定会产生地震。

活断层继续受到挤压作用,断层面上积累新的应力,当应力积累到超过断层面的摩擦力后,沿断层面会发生新的断裂,同时引发地震。

地震的能量波——地震波

地震诞生后就一分为二,一个是纵波,另一个是横波。纵波和横波是孪生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体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球体内传播的地震波。它们在密度高的物质里传播速度快,在密度低的物质里传播速度就会慢些。横波与纵波尽管是同根生,但两兄弟天生体质却有差别。

(1)纵波传播速度快,约为5~7千米/秒,既可在固体中传播,也可通过液体(如海洋)传播,纵波到达地面后会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2)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5千米/秒,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到达地面后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地面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因此对于同一地点,纵波总是会比横波早到。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才感到水平晃动。由这点看来,纵波就像是地震的信使,它赶在横波的前面到达地面,通知人们破坏性更强的横波就要到来。

对于距离震中60千米的地方,纵波需要大约10秒能到,横波大约需要15秒,因此我们有大约5秒的时间采取紧急避难措施。

P2-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震来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35491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315.4-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