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打开咖啡馆的门(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有少重要历性事件在咖啡馆里发生?有多少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从咖啡馆里走出来?有多少传世艺术作品在咖啡馆里诞生?一部欧陆咖啡馆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欧洲文化史!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第一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全书文字清丽,图像优雅,可让读者从欧洲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咖啡馆文化,是寻访咖啡文化之旅的一本佳作。

内容推荐

在欧洲,一个道地咖啡馆常客定有个人所爱:每天要去的店,习惯坐的咖啡桌,熟悉的招待,爱喝的咖啡种类……还有的客人一辈子都只去一家咖啡馆,绝不肯进另一家店的大门。

“我们在咖啡馆见面!”是在欧洲大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社交方式。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第一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目录

自序 “一个客人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

第一章 漫漫的“咖啡之路”从东方开始

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

第二章 咖啡桌上的启蒙主义

从带有土耳其风的小咖啡铺到悬挂水晶吊灯的欧式咖啡馆

第三章 大革命风暴中心的“政治咖啡馆”

18世纪民主思想的摇篮

第四章 “毕德麦雅”的历史角色

“文化咖啡馆”的历史角色

第五章 辉煌的“环形街咖啡馆”城市布尔乔亚的凯旋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咖啡宫殿”

第六章 “咖啡中心”——一个世界的支点

一个“作家咖啡馆”的哲学

第七章 从布拉格到维也纳的“旋风”

现代派艺术在咖啡馆的崛起

第八章 “哈维卡”,现代浪潮里最后的孤岛

战后欧洲咖啡馆复兴的曲折

尾声

试读章节

咖啡在欧陆上流社会,尤其是新兴的城市有产阶级沙龙里大受欢迎。渴望开拓市场和冒险的西方海上商人,一发而不可止,用远洋海船把土耳其咖啡辗转运往西欧各地。1624年后,大批咖啡陆续到达阿姆斯特丹、汉堡、伦敦、马赛等港口。

由于路程遥远和海运能力的限制,咖啡在欧洲广泛传播的另一途径是跨越东部巴尔干半岛的陆路。不过在这条大道上,最先奔驰的是奥斯曼帝国西征的战车。地处中欧的奥地利帝国是抵挡土耳其人进入阿尔卑斯山腹地的最后防线,同时无意中也成为接受“东方”咖啡文化的前站。

自1529年至1683年,奥斯曼大军几度兵临维也纳城下,围攻这个中欧的首都数年之久,伊斯坦布尔咖啡铺最热衷的常客:行旅商人、周游传教的乐师、军官、神职人员和年轻学生都属于这场带有宗教色彩的欧洲远征的中坚。

他们往日的咖啡嗜好也被带到了遥远的多瑙河畔的营寨,搭起了不可缺少的咖啡帐篷。热气喷香的家乡咖啡成了他们在异国消磨无聊时光和抵御北部严寒的秘方。在停战和外交桌上马拉松游戏之间,连战场对面的奥军官兵和维也纳市民也禁不住飘来的咖啡浓香和种种传闻的诱惑,不时越过早就没有刀光剑影的火线,进入土耳其人营帐品尝这种异国情调的令人兴奋不眠的“黑色饮料”,军营成了变相的咖啡铺和交易场所。

一批批咖啡豆被精明的土耳其商人悄悄运过的防线,涌进了维也纳和它背后的欧洲地区,这也是以后西方百年不断的大规模咖啡走私的开始,难怪维也纳流传一句老话:“欧洲挡得住土耳其人的弯刀,挡不住土耳其人的咖啡。”

历史应验了这个断言,在战线南端不远的威尼斯,1645年出现了全欧首家街头咖啡馆。1656年来奥国议和的土耳其特使卡哈·穆特巴夏劳师动众,带着300多个随员和全套东方奢侈品,包括咖啡,正式进入维也纳城,拜见奥地利皇帝。随团的两位咖啡厨师每天都是特使盛宴上惹人注目的主角,不但烹调各式咖啡,还展览了品尝咖啡的豪华仪式和考究的咖啡餐具,成为轰动首都社交界的新闻。

P108-109

序言

你什么样的时候会去咖啡馆?

十几年来常被媒体如此问起。想来想去。似乎是任何时候。

在维也纳生活的日子里,早上醒来就想去咖啡馆,晚上忙到头昏脑胀还是去那里,咖啡馆是我的上午、中午和晚上,还要加上深更半夜才出炉的烘糕。

说到半夜的烘糕,就想起了刚过世的传奇咖啡馆主人哈维卡太太。这位银发飘飞,到90岁还神采动人地站在店里忙到午夜的女主人,曾经是维也纳几代文人作家的精神依靠。

哪怕夜再黑,再孤单,只要看见Cafe Hawelka的灯火就会感到温暖。

有这样的咖啡馆,才有了这句话:“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听上去的确像一个咖啡馆疯子,自从《打开咖啡馆的门》十年前在海外出版,这句话被传播成了经典,也成了咖啡商的广告,这也无妨,毕竟传达了某种执着和沉迷。

地道的咖啡馆是有个性的,偏执而自信,同时充满了洞察世事的无所谓。

坐在维也纳的老咖啡馆里,对时间是没感觉的。因为窗帘低垂,不易察觉到日光变化,更因为此地招待奉行百年的传统,一杯咖啡你坐多久都行!他们还会在咖啡旁边送上一杯水。

更地道的,过两小时再给你送一杯水。这杯水把不少人培养成了大作家。

这怎么做生意?看不懂的人奇怪了。其实这种好客精神正是它的生意经。让人去了一次就迷恋那里,一辈子成为它的客人。

老字号的咖啡馆是做常客生意的,老板经常也是房东,才养成了这样慢条斯理的从容局面,偶尔路过的陌生客人很少,一旦进门也跟着沾光,享受服务。

此地咖啡馆的精神民主,预设了每个进门的客人,包括外国人,都有被认真招待的资格,决不小看客人,不过拿你的订单要比常客慢一点也很自然。

要知道,他们可是认识了几十年的深交知己,但彼此绝不称朋友,保持尊敬。有的人一辈子只去一个咖啡馆,而且只坐同一个桌子。

坐在他对面很多年的另一个客人,可能是跟他不说话的文坛宿敌。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消耗型的人、挥霍型的人。所有的钱都用于咖啡和旅行上。

如果这样描述这个人的职业:游历欧陆各处经典咖啡馆、大饭店,—边旅行、吃喝,—边摄影、写文字,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乡村小屋中……可能你会以为是文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竟然有人是这样过日子的?他不卖咖啡,却靠咖啡成名。“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印在《打开咖啡馆的门》的靡页,成了咖啡厂商的招牌语。

——《GQ国际中文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框,根、家乡,这些都是边框,我的边框是自由的。我没有归属的感觉。

见张耀前,重新翻看了他被誉为“雅皮圣经”的《咖啡地图》和《彩色罗马》,试图从漂泊的影像中归纳天马行空的思维碎片;见他时才发现,他的“视觉书”中表现的狂放相对于他本人而言显得太为含蓄了。他递过来的名片上,没有电话,没有地址,甚至没有名字,只有他的网址和一片虚无风景。

你的家在哪里?

张耀在书中的回答是那句著名的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云云。

面对面,他的回答改成了:“我没有家,没有归属的慨念,现在住在巴黎。”

——《时尚·伊人》

我不会有这个需求:一个家和一个叶落归根的感觉。

他的行李箱里一定放着成打的唱片。他喜欢听音乐的方式是按在重复键上,让一支歌、—首曲子,几十遍地一次次不停地放。到一个地方,没找到想要的音乐,就很难有感觉是真到了这里。如果再能找到—个喜欢的咖啡馆,则差不多算是—半到家了。

——《大美术》

我奉行两个主义,一个是世界主义,一个是个人主义。

所谓“张耀方式”,或可理解为有东方意识的、世界主义态度的认知方式。作为作家,你要考虑的是什么最适合你,而不是读者怎么想,每个人都以自己为出发点,这种态度成就了后来的张耀。

——《新快报》

相机就像我伸出去的一个手指。

他的话曾在中国追求品位的小众中风靡。但如果说现在就是“读图时代”的话,张耀说他愿置身在“读图时代”之外。

——《新京报》

他们不需要认识我,但他们真心喜欢我书里的东西。

他不喜欢被贴上某个大师标章,却拥有—群忠实的拥护者,热情的书迷们拿着《咖啡地图》,按图索骥地到欧渊搜寻梦中的咖啡馆。

——Sony Music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打开咖啡馆的门(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59788
开本 其他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7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9.3-095
丛书名
印张 12.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1
20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