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深层的意义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尤其是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基于对话的教学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演进方向。本书作者阐明了如何通过这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创建开放式的氛围,激发合作伙伴、团队或者群体组织中蕴藏的集体智慧,基于对话的教育教学观也是西方学术界所积极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
图书 | 对话--变革之道/对话社会教育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深层的意义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尤其是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基于对话的教学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演进方向。本书作者阐明了如何通过这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创建开放式的氛围,激发合作伙伴、团队或者群体组织中蕴藏的集体智慧,基于对话的教育教学观也是西方学术界所积极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开场白 第一部分 认识对话 为什么要关注对话?对话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导论 第1章 信念的危机 第2章 交流、领导与合作 第3章 什么是对话? 第4章 对话是从哪里来的? 第5章 当前的对话实践 第6章 拓展视野:通过对话,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第7章 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二部分 对话的“实用技能” 深入考察对话的“实用技能”或者“活的艺术”。介绍对话的技巧、原则以及团队应用对话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导论 第l章 搁置判断 第2章 识别并搁置假定 第3章 倾听 第4章 质询与思考 第5章 非语言交流与对话 第6章 开始与坚持对话的指南 第7章 逐渐融会贯通 第三部分 将对话引入工作 考察目前工作环境中的主要交流方式,介绍有关策略,以助于将对话原则和技巧引入日常工作,培育合作精神,促进共同领导。 导论 第1章 交谈的观念与方式 第2章 引发你所希望的变革 策略1:率先作出改革 策略2:创造所欲言的空间 策略3:转向共同负责 策略4:充分利用多样性 策略5:将分歧和冲突转化为机遇 策略6:形成人们接受的共同理念 策略7:重建决策与危机处理程序,最大程度上提高参与 度、促进双向学习 策略8:寻求专家协助 策略9:思而后行,然后反思 第3章 在组织内推行对话 第4章 实际经验 第四部分 对话的改造力 描述对话参与者的思想变化 导论 第1章 同步性与对话 第2章 集体的能量场 第3章 面对悖论 第4章 模糊逻辑、极性与模糊协议 第5章 阴影与对话 第6章 差异与对话 第7章 在线对话 第8章 突破学习临界点 结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对话--变革之道/对话社会教育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琳达·埃利诺//格伦娜·杰勒德 |
译者 | 郭少文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1344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2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首版时间 | 2006-07-01 |
印刷时间 | 2006-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36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