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文化理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作者在纽约大学(NYU)的博士专题课和北京大学系列讲座基础上扩充、修订而成。全书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着手,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如自我与他人、个别性与普遍性、文化系统间的比较与可比性、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后现代时代的历史与主体,等等。

本书强调观念史批判的历史脉络,但同时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当下的挑战。在处理西方经典理论文本的同时,作者鲜明地把阐发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作为全书的中心旨趣。在宏大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下,在错综复杂的思想脉络中,作者一再提出的问题是,在现代性和“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做中国人?如何展开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如何重建自己的价值与生活世界,并由此创造性地介人世界历史性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不同于一般介绍西方当代文化批评理论的著作,不是描述形形色色的流行理论话语,而是深入当代西方文化意识、价值主体和权力观念的历史基础和哲学基础,对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政治、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构造及其内在紧张进行系统的叙述和剖析。全书紧扣“市民一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危机及其自我超越”这个线索,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和文化表述视为一种特殊的历史主体性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因此本书中心章节的内容是:1)对康德一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2)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3)对韦伯一施米特的法律、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种种当代现象,如冷战后流行的“自由市场”、“普遍的个人”和“历史的终结”等意识形态话语做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富于批判性的分析,并特别着意揭示了这些“普遍主义”立场所力图掩盖的历史社会差异、文化和价值的冲突以及其内在的特殊主体的“自我肯定”意志。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反思

导论

 比较的时代

 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

 作为问题意识的文化政治

 现代西方普遍性话语的谱系

第一讲 总论: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

现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谱系

“主人与奴隶”:从政治哲学到文化政治

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论反思:

文化政治与观念史批判的双重视角

政治哲学与文化比较

社会批判、文化研究与文化比较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的介入: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重读尼采和韦伯

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切关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观念史批判与政治哲学问题的当代性

课堂问答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

权利观念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黑格尔法哲学里面的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从私有财产、“市民社会”到“国家

海外扩张、“世界历史”与“国际法”

承认(recognition)

主权(sovereignty)

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观念的当代语境

课堂问答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

(《不合时宜的观察》)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卡契的《理性的毁灭》谈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文化意志的超越:《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文化政治的焦虑:《作为作家的大卫·施特劳斯》

现代智识阶级的颓废:《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第四讲 尼采(下):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再谈《理性的毁灭》

“神话”与“起源

“永恒的复归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走向生活世界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自由的观念

从存在到政治

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自我肯定

民族国家

历史记忆

政治成熟的民族

课堂问答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韦伯的立场

理性的边界

施米特的挑战

议会民主制的危机

政治的概念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课堂问答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北京大学中文系孑民论坛)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

西方独特性的元叙事:

重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上本没有路”

课堂问答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只要是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发生了互动关系,就会涉及比较和可比性的问题。因此,无论在历史的层面上,还是在理论的层面上,我们的问题都受制于、依赖于一个直觉或认识:物质现实和人类理解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它凸现了本身具有高度成就、但却彼此间或多或少处于隔绝状态的不同人类生活现实之间的转译,并赋予这种转译以意义。实际上,我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需要,对这种转译活动的接受,本身就指向了一种比较和可比性思维的理论预设。我们一旦进入一种比较性的思维,就必然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前提,即人类的理解有共同性,有一种共同的物质的和心理的基础,有一种文化编码和价值判断上的可理解性和可沟通性。

这种比较性思维同时也指出了两点:一、不同的人类生活的形态,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传统、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文化成就是一个自在的意义生成结构,人依赖于这个意义结构来组织个人和集体生活,形成“世界”或“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二、这种成就,因为其内在的自给自足或者说自律的性质,彼此间处于一种隔绝或半隔绝状态;事实上,历史地、客观地看,正是这种隔绝和半隔绝状态决定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体系内在的、未经比较和批判的“普遍性”。它们之间的(同样未经比较和批判的)可交流性和可译性,本身就告诉我们意义是不透明的,也没有什么终极的稳定性和“本质性”。这种直觉或认识也使人们有了确实的凭据去期待和想象一种整合的、普遍的历史,一种必须在共享的全球文化空间中实现的时间构想,一种统一的、但又不乏内在差异的生活形式。概括地讲,比较和可比性问题指出了不同文化系统和生活世界所共同依赖的,但却有待挑明的总体的、共享的意义框架。

P15

序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第一版)于2005年5月出版,2006年年初即售罄,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要出第二版,编辑和作者都始料未及。

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增加了一个“绪言”,以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论述线索。第一章(“总论”)和第二章增补了较多内容,主要是补充了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有关的一些论述。增加部分的字数大概在3万左右。其余各章的改动,除补上第一版漏排的个别段落外,未超出文字修饰的范围。应编辑的要求,继续保留了“课堂问答”。为保持演讲录的风格,第二版仍旧没有添加脚注,只在文本中标明引文的出处和页码,但为方便读者进一步研读,在书的最后增加了一个参考书目。

同2002年英文教案相比,第二版的“古典理论”部分(特别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虽经补充仍嫌简略,但由于这一部分将在我对黑格尔的专题研究和著述中进一步展开(其中《美学》研究将在近期出版),同时也考虑到本书篇幅已经偏大,所以决定不再做大幅度的补充。

纽约大学东亚系硕士研究生俞亮华校阅了第二版全稿,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细致的文字订正、统一工作,并做好了参考书目,在此向她致谢。北大出版社高秀芹女士“舍近求远”,支持作者把本来很简单的重印变成了复杂的修订,并考虑第一版读者的反应,重做版式,扩大行距,其工作量和成本不下于出版一本新书。有这样的责任编辑,不只是一个作者的福气,更令人对当今中国学术出版的兴旺发达,生出信心和遐想。

张旭东

2006年7月18日于纽约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多年少见、颇值一读的书。作者通过对思想史的独到叙述,我以为所提示的是: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派),不是文化的特殊(新左派),不是普遍主宰独特,也不是独特呈现或反抗普遍,而特殊改进和充实普遍,这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创造之路和这路对人类的意义。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

这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理论著作。通过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富于穿透力的解读,作者系统地阐释了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政治问题。就论述的深入、视野的开阔、表达的明晰和理论酌连贵性而言,这部著作是中文世界中难得的作品,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任何关心这一问题的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其立场——都绕不过去的。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危机乃中国学人三千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晚清以降,有时代感的中国学人无不以自己的学力担当起“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历史使命。张旭东教授立足于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基于深入研究近代西方的自我认识,通过解读一系列西方现代典籍,促使我们在当今的文化时局中重新考虑中国文化的政治主体性。中国问题始终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样板,本书化比较文学为政治哲学,以一如既往的清新明快的文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堪称国朝学界正方兴未艾的政治哲学的一个样板。

刘小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全球化时代一个基本悖论在于,一方面全球化似乎消解了所有特殊的文化认同,但另一方面这种消解本身恰恰又导致普遍的认同危机与文化焦虑,从而酝酿善文明冲突的危险:本书从历史和理论两方面深刻分析了全球化时代文化政治的复杂性,所有关心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命运的人不可不读。 

甘 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文化理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旭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81495
开本 16开
页数 44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1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15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40:00